越窑详细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8
越窑的概念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址,即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越窑遗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而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直至宋代显赫一时。
越窑以其独特的瓷器制作工艺和卓越的艺术品质而闻名于世。
越窑的概念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指越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即越窑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是指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瓷器特点,即越窑所独具的制作技艺和创作风格。
首先,我们来介绍越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越窑地处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位于长江、钱塘江和新安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个地区的齐贤山被誉为“中国古代制瓷之母山”,具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有利于制作优质的陶瓷制品。
关于越窑的历史渊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东晋时期,越窑开始逐渐兴起,并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隋唐时期是越窑的黄金时代,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瓷器的艺术品质更趋成熟。
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瓷器的设计、造型和装饰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宋代,越窑的瓷器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越窑瓷器以其纯净的釉色、精湛的造型和细腻的装饰而备受赞誉。
尤以青瓷为代表,其特点是色泽苍翠,并以青绿色釉面闻名。
宋代越窑瓷器的发展对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陶瓷制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们来了解越窑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瓷器特点。
越窑以其独特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精湛的瓷器技艺而闻名于世。
首先是陶瓷制作工艺。
越窑采用高温烧制技术,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可以达到1200以上。
这种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致密,坚硬耐用。
其次是瓷器的特点。
越窑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釉色纯净而均匀,釉面晶莹剔透。
越窑釉料主要有青绿色、白色、黄色等,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
青瓷是越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以其鲜艳的青绿色釉面和独特的装饰纹样而闻名于世。
此外,越窑的瓷器形制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代表性的器型有瓜形瓶、八仙瓶、唐三彩等。
中国陶瓷之十四中国陶瓷之十四越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是中国瓷窑的开山始祖,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越窑的代表窑址上林湖就位于余姚附近的慈溪市。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也称“秘色窑”。
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越窑青蛙罐】盘口,器身堆塑一青蛙张开四肢抱器身,蛙口大张,舌顶上颚,似在鼓噪。
施翠绿釉,釉色圆润,蛙的四肢清晰、生动。
越窑的七个窑厂分部图: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
【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时代:唐末至南宋。
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
越窑和越窑青瓷(1)(青瓷香薰,公元265—316年,西晋)越窑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
其主要窑场在古代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因唐代时期是以窑场所在的州名来命名瓷窑,因此这一地区的窑场被统称为“越州窑”或“越窑”。
越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生产原始瓷的时代。
早在商周时期,浙江上虞、德清、绍兴等地就已出产原始瓷;至秦汉时,浙江上虞更是汉代原始瓷的重要产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迭起,但江南与中原相比要安定很多,因此南方瓷业在这一时期非但没有停步反而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浙江瓷业,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迅猛,越窑、德清窑、婺州窑等都是窑场林立,各自发展成为了庞大的瓷窑体系。
到了唐中晚期,越窑更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繁盛时代,越窑瓷以其“如冰似玉”的绝佳品质而名扬天下。
(青瓷托盏,公元420—589年,南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唐以前的越窑与唐代所说的越窑并非是相同地域范围内的窑场:唐以前的“越窑”指的是浙江地区的窑场,而唐代的越窑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地区的越窑,范围小了很多。
或者换个说法:从原始瓷到唐代成熟瓷器,自始至终都伴随有越窑的身影,只是唐代以前古越地区的窑场并不以越窑相称。
而进入到唐代中晚期后,由于浙江上林湖地区窑场所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色泽莹润”,从而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越窑瓷的代言人。
由于唐代是以窑场所在地命名瓷器,“越窑瓷”之名便因此而声名远播,以致后世的人们说到越窑瓷时主要指的就是上林湖地区出产的瓷器(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德州扒鷄,实际指的是那个传统品牌,而不是所有德州出品的扒鷄)。
(青瓷四系罐,东汉)越窑青瓷东汉后期,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青瓷器。
它是在夏商周三代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其胎质坚细,釉色晶莹,吸水率低等指标已达到了近代瓷的标准,因此这一地区所生产的青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瓷器(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
也即:东汉越窑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代瓷器——越窑青瓷。
最早的官窑瓷器——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越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越甄秋水澄','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唐,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
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
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优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
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
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
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做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
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着《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
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
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
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直到宋时越窑逐渐衰落。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
公元三四世纪时,在今浙江上虞、宁波、绍兴地区形成早期越窑系。
五代、北宋初年,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烧造“秘色”青瓷的越窑体系。
到龙泉窑勃兴时,越窑系就被龙泉窑取代了。
越窑秘色瓷: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
而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
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越窑秘色瓷重见天日: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其它越窑青瓷欣赏:秘色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她在法门寺被发现之前,无人知晓,只有在史料里有所描述,再加上配方保密无法复制,从而产生强烈的神秘感。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鉴赏的水平,也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
宋代越窑资料秘色瓷的烧制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
因为从宋开始,各瓷窑都找不到它的痕迹。
连乾隆帝也说,“李唐越器人间无”,天子都难睹其芳容,可见其之稀珍。
因为宋朝官窑制度的建立和兴起,有了更多同样美得让人心动的青瓷,也让当朝统治者可以就近选择。
渐渐地,越窑不像以前那么受重视,技艺也渐渐没落,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衰落,再难复昨日的辉煌。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与主产地之一。
而宁绍平原的上虞地区,更是早期越窑的烧制中心。
其境内窑址上溯商周,下达两宋,体系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两宋之后,上虞制瓷业逐渐衰落,几不成系,越窑一词也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不论怎样,越窑文化却一直是颗闪耀发光的明珠。
在唐初,邢瓷的地位很高,在社会上非常普及。
陆羽将越窑和北方最主要的邢窑比较,推崇越窑类玉、类冰的高雅品质,使越窑青瓷在全国获得了高度的知名度和认同感。
越州的青瓷再次得到了崛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开始对于青瓷审美的兴起。
宋朝建国为公元960年,而吴越国纳土归宋是公元978年,因此宋代越窑即从吴越国晚期开始。
越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窑场,越窑秘色瓷是唐宋时期最主要的宫廷用瓷,以余姚牟山湖汉唐宋时期马步龙青瓷古窑址、姚江三江口青瓷古窑址和原余姚县上林湖青瓷古窑址为代表的秘色瓷古窑、是宁波“一带一路”和海丝文化、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代表,是中国最优秀民族文化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史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北宋越窑是一个纹饰装饰艺术成就的高峰时期,一改唐代注重整体造型线条美的审美风格,在注重造型的同时,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大量在器物表面进行纹饰装饰。
这一风气有如春风般,由南至北迅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制瓷业,北方定窑、耀州窑、临汝窑等窑口都受到影响。
宋室南迁后,越窑受到重视,南宋初期在越窑寺龙口窑址开始烧制为官方提供的器物。
类型多为陈设与祭祀器皿。
【窑口介绍】浙江省越窑来源:中国陶瓷杂志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首。
其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东汉时,因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青瓷也被称为“母亲瓷”。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其中属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越窑的发展演变东汉时期东汉青瓷成型大都比较规正,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
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窑具最常见的是二足饼状垫座和束腰筒状支座。
器形常见的有碗、盘、盏、耳杯、钵、洗、壶、盆、钟、瓿、罍、坛、斗、唾盂、砚、五联罐等。
东汉越窑青釉堆塑五联瓷罐东汉越窑青瓷堆贴绳索纹罐三国至西晋时期窑具除束腰筒状支座断续使用外,新出现了短筒状、匣状垫座、三足支钉、齿口盂形间隔具。
三国时期,器物都讲究修坯,烧成的瓷器外部一般不易看到拉坯痕迹。
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
而西晋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都是以日用品和随葬品为主,其中熏炉是西晋时期的重要产物。
三国越窑青瓷鹰尊西晋越窑镂空狗圈西晋越窑菱形纹水盂东晋时期越窑青瓷发展缓慢,间隔窑具逐渐被泥点(又叫“托珠”)取代。
中期器形多为日常用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晚期出现的莲瓣纹纹饰,在南朝时成为了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
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
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
细读唐代越窑(欣赏馆藏精品)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
“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
“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
越窑器物装烧,首先应考虑它是否用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
这是中第一个直觉。
凡是用匣钵烧器物,其内底可以说是没有支烧印痕,仅仅在外底有一周泥点印痕。
内底中没有泥点印痕的器物,其时代不会早于中唐元和朝。
凡是在内底和外底均有泥点支烧印痕的器物,可以他定是明火迭烧,其时代可以早到初、盛唐时期,晚至北宋元祜、政和朝。
唐代的越窑主要生产:碗、盒、水盂、执壶这类实用器,少有立件,也从侧面印证了越窑主要是供民用和出口赚汇的工厂。
唐代瓷器生产,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则以白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
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这两个瓷窑的产品均造型规整,工艺精湛,颇受世人青睐唐代越窑青瓷产品种类繁多,以茶具最具特色,有茶碗、茶托、执壶、杯等。
碗或盏,被称作“瓯”。
茶瓯造型以花式居多,有葵花式、荷叶式、海棠式等。
碗是越窑青瓷茶具中常见之物,在唐人的诗文中多有记述。
陆羽在《茶经》中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道出了越窑青瓷的特质所在,越窑烧造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冷绿”,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
唐代越窑瓷器,目前绝大多数收藏于国内大博物馆,海外收藏不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批秘色瓷无疑是国宝中的国宝。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一)在陶瓷的发展脉络中,瓷源于陶,而陶不一定都能发展成瓷,由陶转变为瓷,需要很多条件。
一般来说,成功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的选择与加工,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主要表现是氧化铝的提高和氧化铁的降低,使胎质成白色,氧化铝越多、氧化铁越少,胎质就越白;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脆的金石声;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限于对烧制原理缺乏掌握和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迄今发现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陶器发源地,如南头庄、贾湖、裴李岗、仰韶、马家窑等北方遗址文化中,均未能首先进化发展到烧成瓷器。
然而,在古越大地上,特别是宁绍地区,勤劳的越民族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朴实劳作,长期在制陶技术上的探索、传承和积累,经过软质陶——硬质陶——原始瓷的发展历程,于东汉末期时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并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青瓷文化,成为世界制瓷业的源头,为人类进步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谓越窑?顾名思义,就是指吴越土地上的陶瓷窑,多指宁绍地区的陶瓷窑。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会稽郡改为越州。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也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瓷器,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北宋后期衰落,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烧、成熟、稳定、鼎盛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很多朋友觉得奇怪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北方的陶要早没有发展到瓷,而南方陶较晚却最早发展到瓷呢?这种疑问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说的早晚,是一个考古学上描述发现证据的概念,它不代表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有可能还有更早的东西,只是历史遗迹消失殆尽,或者没有找到证据而已。
名窑列传之南青北白——越窑所有古代文明都会制陶,从古希腊到古印度,都把陶器做的实用漂亮,然后就止步不前了。
只有中国人提高窑温,改进配方,把陶做成了瓷,并且发展出纷繁复杂的瓷器系统来,为什么?答案是玉。
我们的祖先尚玉,赋予玉各种象征意义,贵族阶层要佩戴和使用大量的玉器。
玉有一个问题,太硬,加工费时费力,一件大点的玉器要几代工匠才能完成。
这点在先秦问题不大,那时有奴隶。
到了汉代就难了,封建制,免费劳动力稀缺,急需一种玉器的替代品,这时瓷器应运而生了。
其时商周时就出现了高温陶,或者叫原始青瓷。
汉代人注意到瓷坚硬细腻,光泽迷人,有玉的特性,才开始用心烧制瓷器,所以早期瓷器还有“假玉”“类玉”的别称。
当时的瓷器窑口,大部分湮没无闻,我们所知道最早的大型窑口是越窑,从东汉到南宋,绵延千年。
窑本意为烧陶瓷的窑炉,后来又衍生出瓷器的意思,比如定窑产的瓷器可以叫定窑。
还有窑口之意,指一个产瓷区的所有窑炉,本文说的“名窑”就是指窑口。
余秋雨曾经写到,他小时候在上林湖边玩,经常捡到青色的瓷片,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越窑。
上林湖畔就是越窑的核心产区,在今天的浙江慈溪,唐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产青瓷,“南青北白”的“南青”,就出于此。
为什么做青瓷呢,一是因为青色像玉,二是青釉技术要求相对简单。
草木灰兑水再加点石灰就是最简单的瓷釉了,烧出来就是青灰色。
所以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
早期的青瓷技术不成熟,许多瓷器釉色是灰的、黄的。
现代人宽容,把那时黑瓷以外,以铁为发色剂的瓷器统称为青瓷。
越窑瓷工并没有停止探索,到了唐代中期时,越窑已经烧造出近乎完美的青色釉,成为当时的众窑之首。
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推崇越窑,称其为天下第一。
当时许多诗人写诗赞美越窑,陆龟蒙有一句“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被广为引用。
这句诗看上去虚无飘渺,细思恐极。
烧青瓷要还原焰,指烧制时窑里氧的浓度小于1%。
越窑的窑炉是龙窑,就是在山坡上修几十米长的窑房,远看上去就像一条巨龙。
馆藏级唐代越窑,品不尽的味道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越窑越州所烧,始于唐,即今浙江绍兴府,在隋唐曰越州。
”作为一种地方特产,唐代通常以窑所在的州名来称呼瓷窑,越州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所辖的余姚、上虞境内,所以统称为“越州窑”。
越窑始建于汉,这比前人“始于唐”的推测要早得多。
“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 | 故宫博物院隋唐时期经济迅速发展,陶瓷工业发展也欣欣向荣,制造技术突飞猛进。
越窑青釉要求釉质有“似冰类玉”的效果,而以上佳釉质取胜的越窑几乎专供皇家使用。
唐朝时期的秘色瓷是越窑青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产品。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简洁素雅,釉色青翠均匀,青绿光润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雕花细腻华美,色泽典雅,线条流畅犀利,纹样生动活泼,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之作。
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
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由此可见越瓷受青睐的程度。
唐代晚期,越窑青瓷进入鼎盛时期,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优美。
柯桥区博物馆收藏有竖耳罐、双系盘口壶、粉盒等。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粉盒,于2001年在平水镇下灶村出土,为国家二级文物。
该粉盒呈扁圆形,由盒盖和盒身组成,盖面微拱,盒身下部有多处垫烧痕迹。
越窑中心产区在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
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
上林湖越窑遗址,196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窑自北宋开始衰落,制作工艺较难完整地传承下来。
虽然在建国后,浙江一些瓷厂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烧造,但期间还是中断了制作,因此缺少相应的工艺保存条件和人才基础。
宋代越窑特点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
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
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钱元瓘墓出土的方盘,盘壁自口至底向内斜收,浅腹平底,口下有委角方座,式样别致。
又如盖罐,高直口,椭圆形深腹,有的作成瓜棱状,肩部两侧各设两个长方形钮座。
盖的两侧相应位置有一个圆头长方形钮,钮与钮座之间镂轴孔。
盖盖时钮插入钮座一种盖观定用的中,然后在轴孔中插销固定,既防潮又卫生,是一种美用的食物储盛器。
此外如碗、盘的形状,也都有局部改进,变为更加符合实用。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
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
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市)。
越窑青瓷对外的输出,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提高那里的物质文明,埃及以及非洲等国家对越窑青瓷欣赏和追求,并全进行仿制,丰富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业的发展,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汉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窑秘色瓷的装烧技术也是十分先进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纯净,器物底部有糯米状支烧钉的痕迹,表现出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钵,实施“单件烧”。
越窑名词解释
越窑是中国南方著名的窑址之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西南部的龙翔镇茅山村。
越窑的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宋代后期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
越窑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还有白瓷、黑瓷、青花瓷等品种。
越窑的瓷器制作精美,器形优美,釉色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越窑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青瓷:指以高岭土为原料,烧成的瓷器,釉面呈青绿色,通常不加彩绘。
2. 白瓷:以高岭土和瓷石为原料,烧成的瓷器,釉色为白色。
3. 青花瓷:以青花为装饰的瓷器,是中国瓷器中的经典品种之一,采用青花绘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
4. 窑变:指瓷器在窑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色彩和纹理变化,是越窑青瓷的特色之一。
5. 窑口:指越窑中的烧制炉口,可以控制烧制火候和通风。
6. 釉面:指越窑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可以增强瓷器的光泽和耐用性。
7. 窑具:指越窑中用于烧制瓷器的各种设备和工具,包括窑炉、砖块、烟囱、炭火等。
- 1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
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
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推越窑。
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越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之所以占据重要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久远,其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曾经历辉煌。
越窑青瓷从东汉开始一直呈现蓬勃向上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越窑瓷器各朝代的特征:东汉时期: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
因施釉方法简单原始,加之窑温偏低和烧成气氛掌握不好,故器物的釉层单薄,釉色波动很大,很少有纯正的青色。
东汉之后,造窑、施釉、烧成技术相对成熟,烧成温度高,器物在氧化气氛中少,所以二次氧化形成的红色淡。
并且釉层厚重,施釉一般只在器物朝上的一面,大多集中在上半部分,流釉现象明显。
在纹饰上主要常见的是拍印几何纹,并常带有印贴铺首,烧造的除了实用器物之外还烧造了一定数量的明器。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
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
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接下来是我对越窑青瓷的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
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
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肧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装烧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肧胎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盛赞越瓷“类冰似玉”。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
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
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
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
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秘色青瓷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此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呼应,造型简洁典雅,釉色均匀如湖水般碧绿柔和,风格素雅。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碗,釉中含铁,用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光润,细腻华美。
秘色八棱净水瓶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
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
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
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
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
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
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
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
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
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
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
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
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
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
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
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
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
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
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
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
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
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
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
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
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
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
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
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
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
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
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代表作品:越窑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越窑西晋青釉镂空香炉越窑西晋青釉虎子越窑西晋青釉蛙形水盂越窑东晋青釉褐斑鸡首壶越窑南朝青釉刻花莲瓣纹鸡首壶越窑唐代青釉执壶越窑五代青釉刻划花碗越窑北宋青釉刻划花粮罂瓶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代越窑秘色瓷直颈瓶唐代越窑刻花双鱼壶唐代越窑青瓷壶唐代越窑青釉四系瓶唐代越窑青瓷渣斗五代越窑龙纹盘五代越窑秘色瓷刻花盏托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碟纹盖盒五代越窑刻花双凤纹盘在各地的出土情况:在日本发现越窑青瓷很多,仅在鸿胪馆遗址就有2500多片,在奈良法隆寺,保存着高26.4cm,口径13.6cm,底径10.1cm的越窑青瓷四系壶,平城京出土了越窑青瓷碗,于治市发现了双耳执壶,其他如京都仁和寺,立明寺,久米留市山本等地发现了越窑青瓷和瓷片。
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沙特越印度尼西亚等国和地区,都大量出土和收藏越窑青瓷器和瓷片。
自本世经20年代以来,收藏在菲律宾的国家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所的菲律宾大学等处,以及许多著名收藏家争相收藏中国陶瓷,建筑家罗库信一人搜集中国陶瓷七千年以上,但收搜的中国陶瓷从九世纪的越窑从九世纪的越窑,越窑系的陶瓷开始。
印度、泰国、伊朗等国近年来(2009年-2013)年均出土和发现越窑青瓷器和瓷片。
伊朗出土中国陶瓷器极为丰富,著名的古代海港西拉夫是出土中国陶瓷重要遗址,英国别致造型、各种镂空雕刻、划刻、堆塑等艺术装饰。
使胎质、釉色、装饰副为独雎的艺术精品。
影响与意义:越窑青瓷的问世、不仅对世界物质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精神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陶瓷艺术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实践,恰好体现了汉民族融汇世界先进文化智慧和技术,也是汉族艺术不断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
中国陶瓷大量输出,对世界人民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陶瓷未进入之前,当地人民无饮食器皿宋赵汝适《诸蕃志》登流眉条,记载当地饮食习惯“饮食以木癸为碗,不施匙筋、木菊而食之”。
《诸蕃志》苏吉丹条:“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
随着我国瓷器输入,东南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找到理想的生活用具。
如上述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土和发现那么多越窑青瓷,越窑青瓷输出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起到巨大影响。
非洲北部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中国陶器一万二千片之多,在这些陶器中数量最多又是越窑青瓷,而越窑青瓷质量非常优良,品种又是精品。
在这遗址发现越窑青瓷里面装饰刻划花纹,有葵花瓣纹,有镂空等制品,感兴趣的是在距今800多年前毁灭的福斯塔遗址中,无论原是官府、民宅、商店到处发现中国陶瓷片,可以推断为当时越窑青瓷对古开罗人们生活起到重大影响。
越窑青瓷发明也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发展。
埃及较早生产陶器的,那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生产了铜绿色的、闪烁着绿色光泽的碱性釉陶器,但在福斯塔遗址的仓库里收藏六、七万件陶瓷片,其中大部份是埃及的制品,但竞有百分七十到八十都是在某一点仿中国陶瓷的仿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