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送行》同步练习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8.98 KB
- 文档页数:5
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
gūchéng yáo wàng shān yuè____________ wàn rén shānjìběi____________lèi tì____________ yīcháng____________ xiāng yáng二、选择题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城/遥望/玉门关B.五千/仞/岳上摩天C.漫卷诗书/喜欲狂D.白日放歌/须纵酒3.下面对《古诗三首》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部分三首古诗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B.《从军行》中第一句诗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给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4.不破楼兰终不还。
()A.还有B.物归原主C.归来5.南望王师又一年()A.拜访B.向远处看C.盼望6.却看妻子愁何在。
()A.妻子和孩子B.男子的配偶C.孩子7.青春作伴好还乡。
()A.青年时期B.指春天C.美好的时代三、填空题8.查字典填空。
1.“巫”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可以组词为_______。
2.“摩”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课文中的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
3.“遗”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遗失;②遗失的东西;③遗漏;④留下;⑤专指死者留下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送行》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
2、讨论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问题。
3、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从世间百态中感悟美好的事物。
学法指导学会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
那么从何发疑呢?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
关键的词语指: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
如“正在与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勒罗没朝后站,双手仍紧抓着那个年轻的美国人”等。
这些词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
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后,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质疑:(1)所圈的词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画线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否可调换?(4)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点?2、根据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文体特点。
例如:文中写了两种送行,这两种送行有什么不同?本文是一篇幽默散文,这种幽默的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效果?自测支点自我测验(100分)一、基本技能考查(10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1)笨拙()(2)饯行()(3)凄怆()(4)熙攘()(5)尴尬()(6)邂逅()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4分)溢于言表:若有所思:邂逅:3、概括文章大意,述说作者在写作本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2分)二、课内语段阅读(24分)(1)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
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
九、送行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
一、温故而知新“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试写出一至二句。
二、自主学习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2、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3、解释词语①不谙(ān)世故:②凄怆(c huàng):③邂(xiè)逅(hòu):④不可思议:⑤溢于言表:三、合作探究1、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2、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感受生活的美好,明白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会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别人。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送行》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笨拙.()饯.行()凄怆.()尴尬..()雪茄.()嘈.杂()角.色()咳嗽.()滑稽.()邂.逅()吝.惜()熙.攘()溢.于言表()不谙.世故()2.选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头天晚上,我们为他栈行。
B.月台上的嘈杂熙嚷不见静息。
C.像他那胡子拉渣的瘦长下巴一样。
D.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3.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我们在“制造谈话”——就是这样没话找话。
()(2)英美社交处向他们提供英国“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报酬付给这些“朋友”。
()(3)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
()4.品味下面的话,说说它的言外之意。
(1)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似的。
(2)“教教我吧!”我叫了起来。
(3)我承认,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但是我并不吝惜这笔投资。
5.《送行》选自《》,作者是,国家、家。
主要作品有。
6.散文是与、、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篇散文通过写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和在送行中的精彩表演,表达了人们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2)文中的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看似违反常情,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文中“我”送行毫无真情可言,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充满真情。
()(4)本文按时间为序可以分为两部分。
()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有关送行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2)9.本文在行文中运用对比写法,试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二、同步解读到滑铁卢车站给一位去伏克斯豪尔的朋友送行,那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们从来不会被请去表演这种小技。
只有当一个朋友将作一次较长的旅行,将离开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才来到火车站。
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
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在房间里,甚至在家门前,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脸上回流露处心中所感到的真成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我们中间的友情之线并未折段。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谈生命》同步练习卷(2)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3分)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2)他遇着jiāo奢的春天……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3)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xīn(4)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2.(3分)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1)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而又,地流着,地吟唱着,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2)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多么!多么,又多么!(3)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3.(3分)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排序合理的一项是()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________,黄教我以________,蓝教我以________,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________,再完成这幅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①忠义②热情③悲哀④高洁。
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4.(3分)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善美,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奇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
③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画线句①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2)画线句②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3)画线句③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送行》课后习题答案《送行》第一题答案人与人之间需要感情的交流,勒罗认为自己虽然以送行为职业,但也是感情的交流。
阅读下面一段话,体会勒罗的为人和他受雇送行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他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
不过他看到我,还是挺高兴。
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的似的。
他挽住我的胳臂,顺月台慢慢走着,一面告诉我,每星期六他是何等欣喜地读我写的戏剧评论。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真诚,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热情友爱,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诚信,他告诉“我”自己喜欢看“我”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善解人意。
《送行》第二题答案文章通过一系列细节表现勒罗为人送行的角色扮演很成功。
在课文中勾画出描写这些细节的句子,想一想勒罗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细节有很多,如:“热切地说着什么”“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双手仍紧抓着”“确实泪水盈眶”等。
勒罗的成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渴望被别人理解。
《送行》第三题答案有人对课文中三段文字提出一些疑问,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这些疑问吗?1、我们明知昨天晚上刚和这些朋友道别,他们也清楚我们没变模样,但表面上,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为什么说这样的送行是“一出滑稽戏”?2、“啊,是的,”他说,“如今我不再在舞台上演戏了:”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
“他”为什么要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3、我承认,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但是我并不吝惜这笔投资。
“我”既然认为“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为什么还要“不吝惜这笔投资”?1、这样的送行对双方都是折磨,都是尴尬;大家都想早一点解脱,却又要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所以显得特别滑稽:2、因为“他”认为自己仍然在“演戏”,只是不在舞台上演,而是在火车站月台上演。
第9课《鱼我所欲也》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 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 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 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一箪食,一豆羹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呼尔而与之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 行道之人弗受D.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蹴尔而与之(一起)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5.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6.用课文《鱼我所欲也》的原句填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送行》主题探究再教《送行》,觉得对这篇文章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
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给出四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
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
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
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些理解中,差强人意的要算第三种,即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但还不够准确。
我觉得应该是对当时社会虚伪人性的一种嘲讽。
之所以如此理解,理由如下。
1.车站送行的尴尬完全是由虚荣心造成的。
真送行时,“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双方都没有拘谨和尴尬”,“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感情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可是,在车站送行就满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我们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按理来说,送行双方没变,送行情感没变,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原因就在于,车站送行本不为表达惜别之情,而是专在表演。
前者送别的地点在家里,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适于表达离别之情。
后者是在车站月台,属于大庭广众众目睽睽的公共场所,只适于作秀表演。
这种离别之情,发自内心,自然流露,无需表演,一表演便假,一表演就尴尬。
本来,在家里送别之后,这种惜别之情已经传达到位了,现在却还要在公共场所再表演一次,应该说,在送行双方都有点勉为其难,之所以还要做,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满足被送行者可怜的虚荣心。
被送行者以有人送行为荣,无人送行为耻,因此,从一开始这种尴尬就注定难免。
下文写勒罗专事送行,生意兴隆,并广收门徒,从中可以看出,虚荣心,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九年级下册课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视频+同步练习↑知识点讲解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三、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
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 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九年级语文课文《送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珍惜相聚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友谊。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经历,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友情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1鱼我所欲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017·生产建设兵团]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2.[2017·黔东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2017·黔东南]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苟得(gǒu)B. 一豆羹(gēng)不屑(xiè)C. 弗得(fú)蹴尔而与之(cù)D. 勿丧(wù)死亦我所恶(è)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 此之谓/失其本心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下列各项中,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B. 乡为身死而不受(家乡)C.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4. 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比喻、排比)B.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比喻、对偶)C.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设问)D.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象征)5.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二、默写6.根据课文默写。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⑶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以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概括。
《送行》学习要点《送行》这篇幽默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一、基础知识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尴尬(gān gà)滑稽(jī)邂逅(xiè hòu)掺杂(chān)饯行(jiàn)凄怆(chuàng)不谙世故(ān)漂泊(bó)2. 词语解释。
【笨拙】:不聪明;不灵巧。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恳请】:诚恳的邀请或请求。
【不谙世故】:对处事经验不熟练。
谙,熟练。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饯行】:设酒食送行。
【凄怆】:悲惨;悲伤。
【悬想】:凭空想像。
【溢于言表】:人的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
溢,充满而流出来。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熙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游移】:(目光、态度、方法、方针等)摇摆不定。
【热切】:热烈恳切。
【邂逅】:偶然遇见。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叮咛】:反复地嘱咐。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3. 依照例句,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
要求:①句式基本相同;②修辞手法基本相同;③语意连贯。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下面两题。
城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第9课《送行》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践行B .行走C .行动D .银行答案:D解析:分析:D 项“行”读xíng,其他都读háng。
故选D 。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雇.员(ɡù) 笨拙.(zhuó) 窘.困(jiǒnɡ)B .滑稽.(jī) 饯.行(jiàn) 叮咛.(nínɡ)C .棘.手(jǐ) 邂.逅(x iè) 凄怆.(chuànɡ)D .尴尬.(jiè) 雪茄.(jiā) 硕.大(shuò)答案:B解析:分析:A 项“拙”应读zhuō;C 项“棘”应读jí;D 项“尬”应读ɡà。
故选B 。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词语书写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悬想 角色 熙攘 泪水盈框B .拘瑾 槽杂 指教 局促不安C .模样 英磅 巴望 一泻而出D .吝惜 精美 解骋 万马齐喑答案:B解析:分析:A.框-眶;B.瑾-谨,槽-嘈;C.磅-镑;D.骋-聘。
故答案选B 。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4.指出下面句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 .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的似的。
B .他看上去像个银行家,任何人有他来送行,都会感到荣幸的。
C.这件外衣,像他那胡子拉碴的瘦长下巴一样,也是他的组成部分。
D.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
答案:D解析:分析:构成比喻的两个要素:两类事物、有相似点。
A项和B项均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C项表示举例子;D项把无话可说的“我们”比做“不会开口的动物”,是比喻。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理解分析。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贤者能勿丧耳D.故患有所不辟也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乘务员和几位乘客的共同努力下,使火车上突然患病的乘客逐渐恢复了正常。
B.该慈善助学企业近年来捐资助学,帮助超过1000名左右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C.为全面提升该路段的车辆运营环境,该地区进行了系列化的道路环境整治活动。
D.青岛坚持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①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①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①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①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二、默写5.(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6.龙口,又名黄县,民间文化遗产丰富,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年级语文《送行》教案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送行》,介绍课文的内容、结构和文学特点,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伦理道德和思想内涵,同时解读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送行》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内涵。
2.能够分析《送行》的文学特点及其背后的意义。
3.能够用适当的文学语言对《送行》进行深入的审美解析。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送行》的基本思想。
2.理解《送行》的文学特点及其意义。
3.学会运用适当的文学语言对《送行》进行深入的审美分析。
教学难点1.突出课文中比喻、借代、夹叙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2.分析《送行》的特点、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批评时思考。
3.鼓励学生的思辩精神,启迪学生的作者如何将真挚情感和文学形式融于一炉的创作思路。
教学准备1.PPT课件:展示《送行》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并划分出比较重要的段落,分析其中富有意义和艺术性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
2.语文教辅书籍:自己阅读课文内容,制定讲义和教案,方便对学生提问或进行点拨。
3.学习提纲:包括学习要求、提问思考的方向,与家长互动的引导问题等。
教学方法1.讲授与发问相结合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归纳,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与思考相结合掌握教材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发掘同学们在实际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感悟与思考。
3.独立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提出问题,开发自己的思路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先让学生看一遍课文,引导学生探究“送行”这个话题,了解送别的方式应该如何掌握。
让学生了解送行的方式。
第二步:讲解将《送行》讲解完成,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掌握课文内容,透彻的分析文中文学形式和修辞手段,并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第三步:互动讨论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就故事的结局和具体内容进行探讨,如何理解较为复杂的比喻和借代,以及在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仪式和礼仪差异。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送行》同步练习苏教版自我测验(100分)一、基本技能考查(10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
(4 分)(1)笨拙()(2)饯行()(3)凄怆()(4)熙攘()(5)尴尬()(6)邂逅()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4 分)不谙世故:溢于言表:若有所思:邂逅:3、概括文章大意,述说作者在写作本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2 分)二、课内语段阅读(24分)(1)可现在,在月台上,我们又变得局促不安了。
我们的朋友的脸出现在车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
“你东西都拿了吗?”我们中有人打破了沉默。
“拿了,都拿了。
”“你将要在车上吃午饭。
”我说,尽管这个“预言”已经重复过几次。
“啊,是啊!”他坚信不疑地应道,还补充说那趟车是直达利物浦的。
这句相当奇怪的话使我们很吃惊,我们互相递着眼色,有人问:“它在克鲁不停吗?”“不停。
”那位朋友简短地答道。
他几乎变得叫人讨厌了。
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之中有个人强作笑颜,对旅行者点点头,打了个哈哈,对方同样应一声,报之以点头和微笑。
又一个人一阵咳嗽,打断了又一次沉默,显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过也能挨点时间。
月台上的嘈杂熙攘不见静息,离开车还早,我们的,也是我们那位朋友的“解脱”还没到来。
(2)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
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
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
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
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
我真希望能听到他在说些什么,我断定他正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
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致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1、解释下列词语:(6 分)局促不安:嘈杂熙攘:做作:2、以上两段分别写了两种送别,请你简单概括出来:第一写,第二段写。
(4 分)3、两种送别在场面上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 分)4、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4 分)5、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你是怎样评价的?这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3 分)6、古诗文中,写送别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
(4 分)三、课外语段阅读(26分)送行(节选)梁实秋“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
”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
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
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
这叫做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
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
这种情形,中外皆然。
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
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
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
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 )积在他肚里。
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
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 )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
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
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
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
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
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 )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
这时候车已在rú( )动。
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
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
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
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据拼音写出汉字。
(4 分)tún( )积xié( )在手上péng( )松rú( )动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6 分)骊歌:耀武扬威:纷至沓来: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4 分)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4、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4 分)5、文章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4 分)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4 分)四、专题活动(10分)古往今来,很多诗词歌赋中都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请你搜集整理,与同学们交流。
五、口语交际(10分)期中考试前夕,李斌同学到办公室问王老师:“王老师,这次语文考试有没有口语交际方面的题目?”王老师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希望通过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听了王老师的回答,李斌同学若有所悟地离开了办公室。
你悟出了王老师的言外之意吗?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解释。
六、写作练习(20分)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亲人朋友时,在接受过亲人朋友的送行时,你有什么发现和感触?请写出来。
精彩链接送别古人的每一次送别,都是一次诗情画意。
以前总会想象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的情景:太子丹给荆轲满一盏酒,荆轲一饮而尽,将酒盏一摔,击节而歌,一去不复还。
这是送别的一种,虽然作态,但确定了一种老爷们儿之间送别的模式,果断决绝,一往无前。
还有梁祝的十八相送,是小儿女式的送别,一路上祝英台眉目含情,路边的花也开得艳了。
梁山伯心里没事儿,但受了这种气息的熏,也意气风发起来,头上的纶巾沐在春风里抖得欢快。
我们从小熟读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相送他的偶像孟浩然,由于被李白写成了诗,就传诵了千古。
那时候,我们所向往的盛唐啊,每一场送别都能引发一次磅礴的诗情。
李白送友人,送出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勃送杜少府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对朋友元二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还有一个落第的张继,在姑苏城枫桥下面的小客船里遥听寒山寺的钟声,愁绪满肠,做诗来将自己相送,这一夜,经典诞生,台湾的张晓风称之为“伟大的失眠”。
即使不是十里古道长亭,送别也是一个可以入诗的过程。
只是现如今交通便利,去到世界另一端也不过是朝夕而已,没有了古人长途跋涉的困苦与浪漫,没有了布满车辙的古道上马车吱吱哑哑的韵律,也没有了船橹轻摇与水花飞溅的交响。
现代远行者的手中是一本时尚杂志,到了目的地随手扔掉,全没了古人旅途上展卷夜读、掩卷长叹的古风。
今人朋友之间的相送,没有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感伤,代之以一桌酒席,赠言一句:“早日发财!”转头各自相忘,不会再像杜甫梦到李白一样,担心他在满是冠盖的京华独自憔悴。
真正称得上有离别意的,是至亲至爱的人们之间的送别。
第一次出国上飞机那天,我咬着牙默不做声,但是管不住泪如泉涌。
奶奶含着眼泪训斥我:“不许哭!”爸爸微笑着用温热的手把我的手握紧。
妈妈怕我难过,笑着看我,眼里脸上却也都是眼泪。
这种场面,一生一次,就让我怕了离别。
再有要送的朋友,我要道声珍重,之后赠言一句:“早日发财,不必远送。
”送行一、1、略2、不谙世故:不熟悉处世经验。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上、神情上。
若有所思:好像有所思考的样子。
邂逅:偶然遇见。
3、在生活中,人们有着良好的愿望,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需要沟通。
二、1、略。
2、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中年人(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3、前一种送别:局促不安、说多余的话、长时间沉默、强作欢颜。
后一种送别:热切地说着、感人的表情、给予最好的忠告、深挚慈爱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