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方程的有关概念及例题解析素材苏科版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方程的解是什么?什么叫方程的解?难易度:关键词:方程答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举一反三】典例:方程x - 3 = 2 + 3x的解是()A。
-2; B。
2; C.-; D。
思路导引:一般来讲,解决本题要根据解的定义,即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本题可把每个选项代入到原方程中验证。
标准答案:A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课题: 从问题到方程教材:苏科版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最终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回顾旧知今年进行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你喜欢足球吗?下面来看一个与足球场有关的问题.引例 德国世界杯足球赛莱比锡赛场为长方形的足球场,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教师给出引例,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1、算术方法:足球场长与宽的和为 310÷2=155(米).由和差关系,得足球场的长度为(155+25)÷2=90(米),宽度为90-25=65(米).2、方程方法:设足球场的长度为x 米,那么足球场的宽度能用含x 的式子表示为(25)x -米.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列出方程:[]2(25)310x x +-=.教师指出,如何解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 ,是今后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请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引例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时,只能用已知数,而用方程方法解题时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也可以参与运算.算术方法主要运用逆向思维,列方程主要运用正向思维.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用方程来研究问题.例1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共1142千米,途中经过冻土路段和非冻土路段.若列车在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非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110千米,全程行驶时间为12小时,你能算出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有多少千米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明确用方程研究问题,所以设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为x 千米,然后分析发现两个相等关系:冻土路段路程+非冻土路段路程=全程冻土路段行驶时间+非冻土路段行驶时间=全程行驶时间可以利用第一个相等关系,得到非冻土路段行驶路程为(1142)x -千米,再将第二个相等关系用字母和数字表示出来,得到方程11421280110x x -+=. 例2 学校召开运动会,王平负责给同学们购买饮料.现在要选购两种饮料共40瓶,其中矿泉水1.5元一瓶,茶饮料2元一瓶.王平计划恰好花费65元购买这些饮料,那么两种饮料应该各买多少瓶呢?由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购买矿泉水数量+购买茶饮料数量=总的选购数量购买矿泉水的费用+购买茶饮料的费用=总的花费预案1 设购买矿泉水的数量为x 瓶,根据第一个相等关系,得到购买茶饮料的数量为(40)x -瓶.根据第二个相等关系得到方程 1.52(40)65x x +-=.预案2 设购买茶饮料的数量为x 瓶,则购买矿泉水的数量为(40)x -瓶,得到方程65)40(5.12=-+x x .预案3 设购买购买矿泉水x 瓶,购买茶饮料y 瓶,可以列出两个方程40=+y x 和6525.1=+y x .教师指出预案3的方程也可以解决问题,这方面的知识将在今后进一步学习.例3 将一个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型圆柱钢材锻压成高为9厘米的“矮胖”型圆柱钢材,底面半径变成了多少厘米?(14.3取π)先请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再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注意到锻压前后圆柱的体积不变,然后由学生根据这一相等关系,设底面半径变成了x 厘米,列出方程: 914.336514.322⋅⋅=⨯⨯x3归纳概念,巩固练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在研究了四个实际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方程:(1)[]2(25)310x x +-=;(2)11421280110x x -+=; (3)65)40(5.12=-+x x ;(4)40=+y x ,6525.1=+y x ;(5)914.336514.322⋅⋅=⨯⨯x .找出前三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进而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4)中的两个方程都分别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它们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第5个方程中唯一的未知数的指数是2,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得出概念后,请同桌的学生互相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进行辨析.练习1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1)957=+x ;(2)63-x ; (3)2245x x -=;(4)236y +=-; (5)57=-y x ;(6)92>a .练习2 列方程研究古诗文问题: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注:在古代1斤是16两,半斤就是8两)师生理解古诗文:有几个客人在房间内分银子,每人分七两,最后多四两,每人分九两,最后还少八两,问有几个人?有几两银子?预案1 学生用x 表示人数,然后根据两种分法总银两数不变,得到方程8947-=+x x . 预案2 用x 表示总银两数,根据两种分法人数相同,得到方程 4879x x -+=.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方程发展过程中所做贡献:在我国,“方程”一词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全书共分九章,第八章就叫“方程”.12世纪前后,我国数学家用“天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设x 为某某”. 14世纪初,我国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在全班小组交流. 4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从回顾知识和总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课堂小结.(1)回顾知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总结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设未知数列方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完成教材补充习题册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学生在小学时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明确列方程的关键就是根据题意找到“相等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通过设置“世界杯赛场问题”这一情境来复习方程的概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初步体验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2.设置的例题与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根据不同的设法,列出不同的方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3.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作业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4.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讲授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生产实践等.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欣赏数学、探索数学的平台, 渗透给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
4.1从问题到方程(苏科版七上)教学目标:①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②在学习中增强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初步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③认识身边的城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展示。
教学用品:投影仪、天平、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引入古今中外,名人去世后,都立碑铭记,碑文上都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享年多少岁。
而著名的数学家丢番图,他的碑文是个迷: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一,颊上长出了细细须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才结婚再过5年他感到很幸福,得了一个儿子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同学们,你知道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是多少吗?二、新授(一)请你猜一猜,已知天平左盘上有一袋食盐,右盘上是1g、2g、5g的砝码各1个,你能知道每袋食盐的质量吗?变式:已知天平左盘上有一袋食盐和1个2g的砝码,右盘上是2个5g的砝码,你能知道每袋食盐的质量吗?通过该题分析归纳出: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二)例1、七(1)班篮球队参加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共赛了12场,共得20分,七(1)班胜了多少场?分析:你能猜出该队胜了多少场吗?找出相等关系:胜的分数 + 负的分数 = 20例2、学校七年级共有224名师生参加某次活动,要用两辆面包车和几辆客车接送。
已知一辆面包车可坐12人,还需要多少辆40座的客车?通过以上题分析归纳出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关键:首先要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其次要用代数式表示出相关量。
(三)1、学校为了美化环境,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小明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3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0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分析:原来的高度+长高的高度=现在的高度2、把50kg大米分装在3个同样大小的袋子里,装满后还剩余5kg,如果设每个袋子可装大米xkg,那么可得方程。
4.1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体会方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难点】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难点:改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习惯,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天平的右盘中有一些砝码,左盘中有一袋食盐.怎样描述天平平衡时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思考问题:问题1.用什么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借助方程)?问题2.怎么列方程?设计思路: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用天平称食盐外还可用天平称硬币等.在情景创设中可以创设1~2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以下问题: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教师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学生小组内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总结:(方法一)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方法二)列方程法: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44x+64=328.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去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针对以上方程,教师提问:像上边这样的方程,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学生阅读教材,体验方程的明明方式,并说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44x+64=328,44,64,328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找学生代表回答思路过程.教师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活动三:例题讲解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说明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① 5-2x=1;② y2+2=4y-1;③ x-2y=6;④ 2x2+5x-8;⑤ 3×2=1;⑥(x-1)( x+2)( x+1) =0;⑦ 1+x=x+1;⑧|x|=-2. 解:①是一元一次方程,5,-2,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②是方程,2,4,-1是已知数,y是未知数;③是方程,-2,6是已知数,x,y是未知数;④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⑤不是方程,因为不含未知数;⑥是方程,-1,2,1,0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⑦是一元一次方程,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⑧是方程,-2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处理方式:教师读题,学生代表回答.回答完毕,教师点评,加深印象.例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最后,教师给出总结: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表示计算程序,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用方程解:未知数用x 表示,x 参加列式,表示相等关系,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x 的等式.解:小敏同学的方法是算术方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如下: 设x 年后学生的年龄是老师的三分之一,列方程:13+x (45+x ).【当堂反馈】1.一队师生共328人,乘车外出旅行,已有校车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车,每辆可乘44人,那么还要租用多少辆客车?如果设还要租x 辆客车,可列方程为().A .44x -328=64B .44x+64=328C .328+44x=64D .328+64=44x2.某学生从家到学校时,每小时行5千米;按原路返回家时,每小时行4千米,结果返回的时间比去学校的时间多花10分钟.设去学校所用时间为x 小时,则可列方程得().A .⎪⎭⎫ ⎝⎛-=6145x xB .⎪⎭⎫ ⎝⎛+=6145x xC. x x 4615=⎪⎭⎫ ⎝⎛- D .x x 4615=⎪⎭⎫ ⎝⎛+ 3.若关于x 的方程(k -1)x 2+x -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4.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①x =1, ②3x +2=8x -7,③x +2y =-13 ,④2x -1x=5, ⑤-2x -3=0.5.只列方程不解答.(1)小张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问同学们:“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八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多少元?”这里如果设每本价格x 元,则列方程得什么?你能写出所列方程吗?(2)A ,B 两地相距50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千米,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3小时相遇.如果设甲的速度为x 千米/小时,可列怎。
方程的有关概念及例题解析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数学概念、性质、公理、定理、推论等,这些都是解题的理论依据。
能否很好地进行理解,就成了我们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方程的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方程必须是等式,即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二是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如:48x +=,215x y -=等都是方程。
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若是方程,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若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 213y +=;② 2810+=;③ 2653a b --;
分析: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等式都含有等号,而代数式不含有等号。
解:①是方程,2,-1,5是已知数,x 是未知数;
②不是方程,因为等式中不含有未知数;
③不是方程,它只有代数式,而不是等式;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如210x +=,3(2)51y y +=-。
其中“元”是指未知数,“一元”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例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① 417m m -=;② 211x -=;③ 21x x
-=;④ 531x y x -=+; 解析:由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其中①是一元一次方程;②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而不是1;③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整式方程,更不是一元一次方程;④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 、y 。
三、方程的解的概念: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如:13x +=,当2x =时,左边213=+=,右边3=,所以2x =是方
程13x +=的解或根。
由概念我们知道,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只需要代入检验即可。
例3 2x =-是以下某个方程的解,这个方程是( )
A (2)4x x -= B
2152
x x =+ C 2413x -+= D 331242x x -+=-- 析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所以将2x =-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和右边,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选项A :左边8=,右边4=,选项B :左边2=,右边3=,选项C :左边83=,右边1=,选项D :左边52=,右边52
=。
故选D 。
例4 已知123m a b -与214n a b -是同类项,判断2
m n x +=是否为方程260x -=的解? 分析:此题涉及同类项、方程等概念知识,可先求出m 、n 的值,再求x 的值,再去检验它是不是方程的根。
解:因为123m a
b -与214n a b -是同类项,所以可得12,12m n -=-=,解得3,3m n ==,所以32
m n x +==。
把3x =代入方程260x -=的左边,左边2360=⨯-==右边,所以2
m n x +=是方程260x -=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