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6.布衣和尚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5
徐向前
徐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人物轶事
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
徐向前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
徐向前少言寡语,看似木讷,但却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
徐向前爱养动物。
长征时,年轻的徐向前骑马挎枪,威风凛凛,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马背上还有一只猴子。
这只猴子在长征中陪他走了很久,也给战士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徐向前喜欢听和唱晋剧、粤剧、河北梆子,与粤剧名家红线女和晋剧须生果子红是朋友。
自己还会弹扬琴、拉二胡,对摄影艺术也很在行,不仅自己拍摄照片,而且自己还动手布置暗房,配显影液、定影液,很多早期珍贵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放大、洗印的。
徐向前手巧,战争年代他曾自己缝补衣服,还会织毛衣,自己动手织了件毛背心,而且一穿就是30年,最后成了徐家压箱底的宝物。
他去世后,这件毛背心才捐给了博物馆。
第 1 页共1 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大显身手》答案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正确答案)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跌宕dàng 佳肴yáo 供不应求gòngB、踱步duó契约qì锲而不舍qìC、赝品yàn 租赁lìn 果实累累léi(正确答案)D、帐簿bù裙褶zhé藏头露尾lòu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单选题] *A.①③⑥/②⑦/④⑤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正确答案)D.①③⑦/②④/⑤⑥4、1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后在哪里高就?令郎小学毕业了吧?”他这样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埋怨(mái)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B、嗟怨(jiē)提防(dī)刽子手(guì)(正确答案)C、罪愆(qiān)亢旱(hàng)哥哥行(háng)D、阡陌(mò)煞尾(shà)湛湛青天(zhàn)6、1《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和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原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原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教材,称为苏教版。
为凤凰国标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与人教版一样使用较广。
注重学生对字的练习等。
同时配有一系列的资料、作业,因此被很多地方选用。
那么新学期开始了,四年级语文课文到底有哪些?下面跟yjbys店铺一起来看看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原文吧!1.走,我们去植树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2.第一朵杏花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哪天?今天开的。
”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
”“是第一朵吗?”“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出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教科版《为学》电子课文教科版《为学》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学》电子课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yǐ);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y)于富者曰(yuē):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sh)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译文】天下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一个富。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打算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仗着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好几年来都想要雇船东下(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可是穷和尚到了。
人们立志,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界上的穷和尚吗?【注释】为学:做学问。
为,wi。
蜀: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
鄙:边界。
语:告诉,对说。
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舟山群岛)。
何恃:凭什么。
钵: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
去:距离。
顾:反而。
1.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子侄们看的。
想一想,子侄们看后会悟出什么道理?2. 对照原文和译文,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⑵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⑶富者曰:子何恃而往?3. 背诵课文。
认:鄙曰恃写:乎鄙僧曰吾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布衣元帅》教案三篇篇一知识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2.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的公仆的崇高品质。
能力目的1.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2.把握人物的角色的形象特点,分角色朗诵课文.3.通过试换小题目,训练学生从文章中抓出重点句的能力情感目的1.使学生从徐帅教育子女的话中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和观看视频课件,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芒形象,使少先队员增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重点研读《看门白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两个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芒形象。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和领会三个小故事中蕴涵深意的词句,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等。
2.使学生领会到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崇高品质皆源于时时用“人民的公仆”来勉励自已, 甘为人民的公仆是这一切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座右铭演示导入:1. 师板书:人民的公仆。
试问生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明确:同学们,人民的公仆就是能够严于律已,平易近人,心系百姓,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2.师述;曾经有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他亲笔书写了“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并把这5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勉励自己。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3.(演示徐向前元帅头像)他就是我们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为此人民也亲切的称他为(生答预设:布衣元帅)二、新授(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有关布衣元帅的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题目是什么?2.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小故事,去感受一位共和国元帅的布衣情怀和公仆形象!自由朗诵课文,思考:结合小题目说一说每个小故事写了件什么事?哪个故事最能体现标题说的“布衣元帅”?(二)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白叟》现在就让我们随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和他的新娘一起去探访徐帅。
16.《布衣元帅》课堂实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元帅)一起读生:齐读师:什么样的人能被叫做“元帅”呢?生:带军打仗的人。
生:统率千军万马的人。
师:元帅是一种军衔,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朱德、彭德怀等十人为元帅称号。
其中师:有一位被称为“布衣元帅”。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根据题目猜测他是个怎样的人?生:是个节约的人。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不读,用最快的速度看课文,看看课文中布衣元帅是谁?写了他的几件事?生:看课文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布衣元帅指的是徐向前,课文写了他三件事。
师:你那么快就解决了老师的这个问题,你能告诉老师你用的什么方法吗?生:因为每个故事之前都有一个小标题。
师:是啊,小标题很有用,我们在平时的读书看报时,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到它。
待会儿我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细读全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件事?生:读课文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1:(很详细的讲)师: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说完生2:(较为简单)师:能不能再简单点。
生2:(说不出)师:可以用小标题帮助生:徐向前把管理局送来的地毯送给了三座门招待所。
师:很好。
我们接着看看第二件事,题目是?生;看门老头师:那怎样概括呢?生:新娘误以为徐帅是看门老人。
师:第三件写的又是什么呢?生:徐帅告诫自己的子女路要自己走出来。
师: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什么事?生:徐帅“审问”自己的女儿换房的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小标题,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生:反映了徐帅的不同品质。
师:留意标点了吗?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引号,是徐帅的话。
师:小标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人物的话。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故事,试用人物的一句话作小标题,注意待会儿说的时候要有根有据。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认为哪句话能够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
生1:还是送去吧。
因为当时国家很穷,徐帅决定将地毯送去。
生2: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该用到建设上!因为徐帅一直想到的是国家。
四年级校本教材——古诗部分30首1、《题都城南庄》(宋)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都:国都长安。
人面: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去年今日,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的艳丽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胸中荡气回肠。
曾:重叠的云。
通“层”。
决眦(zì):决:裂开。
眦:眼角。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古人口语,终要,一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它的峰峦在齐鲁的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山南山北,虽在同一个时辰,但一边明亮犹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得如同黄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16.李时珍夜宿古寺183;教课设计教材剖析:本文记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纪大,为修睦《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录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难得精神和谨慎扎实的认真作风。
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 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难得精神和谨慎扎实的认真作风。
教课时间: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朗诵课文,打扫字词阻碍,理解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绚丽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经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认识?学生自由畅聊。
3、今日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二、怀疑1、指名学生朗诵课题2、读了这个课题此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学生回答。
3、请学生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夜晚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要求:可以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状况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诵2、分自然段朗诵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关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3、沟通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可以解决的,立刻师生讨论解决,不可以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课中。
五、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粗心六、朗诵课文七、生字教课八、部署作业1、朗诵课文2、达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精读课文,经过重要段落,剖析领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日,我们将持续学习16、李时珍夜宿古寺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由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何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连忙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二、教课课文第一、二节1、指名一位学生朗诵课文一、二节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由吗?指名学生沟通。
一咏三叹——探秘中华民间故事中情节的三次反复执教刘倍伶教学目标1.阅读《文成公主进藏》《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三个女婿拜寿》《三个秀才圆梦》四篇文章2.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
体会中华民间故事的魅力。
3.探秘民间故事中情节的三次反复,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获得教育和启示。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探秘故事情节的三次反复。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获得教育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1.故事引入2.引入课题——探秘中华民间传说二、阅读《文成公主进藏》,自读自悟1.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语句。
2.思考公主进藏的途中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做好记号。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1、词语集锦,学生认读。
2、理清课文的脉络(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2)集体交流:文成公主进藏路途中遇到了哪些事?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3)你觉得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4)师小结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
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等)四、阅读感悟、体会“一咏三叹”1.优秀的民间故事具有长胜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都情节单纯、结构紧凑。
有意思的是,它们常常通过故事情节的反复来表达同一主题,而情节的反复的次数又以“三”为多。
情节的三次反复似有累赘和重复之嫌,然而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屡见不鲜,还深受广大老板姓的欢迎。
这期中有什么奥秘吗?让我们疫情去继续探秘吧!2.自由阅读《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三个女婿拜寿》《三个秀才圆梦》,根据提示勾画出相关内容,并批注。
阅读提示:①《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中裁缝儿子经历了哪几次考验?结果怎样?②《三个女婿拜寿》中三女婿都经历了什么?结果怎样?③《三个秀才圆梦》小和尚和老和尚怎样给三个秀才圆梦的?3.围绕“民间故事中的一咏三叹”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住着一个富和尚和一个穷和尚,他们俩都想去南海,最后富和尚未能到达,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梦想。
他从南海回来以后,把自己到南海的经历讲给富和尚听,那个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文章虽然很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两个和尚相同之处是:都有去南海的愿望。
两个和尚不同之处是:A.去南海的条件悬殊,富的可以雇船去,而穷的只有一个水瓶、一个饭钵;B.两个人的行为不同,富和尚迟迟不采取行动,穷和尚迈开双腿往南海去;C.结果不同,穷和尚第二年就从南海回来了,而富和尚还在四川偏僻的地方。
通过对比讲述故事,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布衣元帅》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积水成渊1. 连连线,找朋友。
2. 比一比,组词。
3. 看拼音,写汉字。
4.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如果……就……;无论……都……;与其……不如…… (1)________只说漂亮话,________多做平凡事。
(2)我们________走到哪里,________不能忘记老师的嘱托。
(3)________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
________从不居功自傲。
(4)________没有太阳,地球上________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5. 我会用加点的词造句。
(1)新娘头一次去见元帅,心里又激动又高兴。
激动________(2)是只给你一家人换,还是都换了?是……还是……________(3)首长慈祥地笑了,请客人进屋。
慈祥:________(4)“人民的公仆”是徐向前一生品质的写照。
写照________6. 按要求写词语。
(1)ABAC词语多灾多难________(2)AABB词语重重叠叠________(3)AABC词语缓缓驶过________(4)ABCC词语气喘吁吁________7. 按要求改句子,意思不变。
(1)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改成陈述句)________(2)火神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
(改成被字句)________8. 修改病句。
(1)经过治疗,爷爷的病进步了。
________(2)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品质。
________(3)一股海风吹进清新的屋子。
________(4)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就看平时是否努力。
________(5)菜地里有蔬菜、青菜、蕃茄、大白菜。
________9.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
(1)他生病了。
他没参加比赛。
________(2)赵阳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赵阳他从来不骄傲。
________(3)我们要学会动脑筋。
我们要学会动手。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⑵、理解“看不厌”: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⑶、品析: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前言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精髓,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三台县七一小学秉承“实施新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红色感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体七一人始终弘扬“勤奋、合作、智慧,做最好的自己”的七一精神,创优争先,跨越奋进,努力兑现“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最优质的教育!”的庄严承诺。
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
九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创新课程设置,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以剪纸为载体,争创‘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德育与心育相结合,让德育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模式;激发教师工作内驱力,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为内容的四大特色。
三台县七一小学作为县教体局“学校特色助推,办学理念提升”研究中心,承载此项工程的理论研究、辐射引领、成果展览以及学习交流等职责。
为此,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的成员通过辛勤地劳动,编辑、出版了《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我与孩子共成长》(上、下)、《趣味剪纸》、《国学》系列、《小学生科技制作》、《把握成功关键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灾后救助》等系列校本教材与大家共勉,为三台县学校“特色助推,办学理念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贡献一份力量,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序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尽在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之中。
其中,《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全文》《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等文化精品更是备受推崇,被历代作为蒙学教材。
6--12岁是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期,也是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评估报告显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