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比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法和讲授法一、实验课题:比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法和讲授法二、实验背景:1.发现法:在论及“发现教学”时,人们很容易想起杜威和布鲁纳的建议。
确实,发现教学或发现法虽不是杜威或者布鲁纳首创,在他们之前的卢梭、斯宾塞等人都倡导过发现法,但只是到了杜威那里,发现法才被系统地得到阐释;而到了布鲁纳那里,发现法才明确地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和理论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结构,又得到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不过,这里所讲的“发现”并不局限于杜威或布鲁纳的解释。
我们认为,“发现”至少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和操作:第一、发现即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创造,它含自学的意义,但不仅仅是学生自学,而是自学基础上的创造。
发现学习是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与教师“独白式教学”相对,也与学生被教师不断追问的“对话”相对。
它的基本假设是,凡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学生就可能更有效地领悟这些知识,教师不必独白式地讲授,也不必勉强学生限定在教师的“提问”范围内思考。
第二、发现即“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它与记忆性知识学习相对。
它的基本假设是,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凡知识学习,都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不确定性“问题”来处理。
即使某些知识是确定的,它在学生没有理解之前,它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学生可以这样理解和使用它,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理解和使用它。
对学生而言,知识获得程序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程序。
问题解决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参与的“课题式学习”或“研究式学习”、“研究型学习”。
2.讲授法:对知识传授的注重,不仅注重知识内容,而且注重传授方法。
同理,不是任何传授方法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很好地研究。
从广义而言,一切学习都要有传授,因为要有外部提供客体;否则学习便无从发生。
学生更不同于一般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更都是在教师传授之下进行的,没有传授就没有学习。
讲授(教)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就是刚刚说过的知识内化中两种展开、简化形式,也就是言语的形式和物质的形式,在教学实际工作中,两者都是同时运用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92 April2020(C)总第492期2020年4月(下)摘要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提供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实现“共赢”,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在课堂中会比较活泼好动,小学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去“发现学习”,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应将二者有效结合,让学生积极探索、乐于学习,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
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充分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更加乐于知识的探索学习,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活跃整个教学氛围。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小学语文Ap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gnition-Discov原ery Learning Theory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Li ShuangshuangAbstract Bruner's cognition-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refers to a method in which the teacher only provides students with some examples and problems in class learning,and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ly think and explore and master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and conclusions.Th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fully mobiliz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chieve "win-win"and achieve good learning result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relatively lively and active in the classroom.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use this characteristic to promote them to"discover learning"through their own curiosity and ability,and greatly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bility.The cognition-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has certain referential value in teaching.The two should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lore ac-tively,be willing to learn,and master efficient learning methods. The ful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better promote the"teaching"of teachers and the "learning"of students,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explore and learn knowledge,which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entire teaching atmosphere.Key words Bruner;cognition-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primary Chinese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内涵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由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相反的一种理论,主要提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精神,主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反对教师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发现的能力[1]。
发现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初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从青少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发现式教学模式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1. 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倡导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形成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教学过程应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所具有的思维结构特点进行,引导他们自已去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达到掌握学科结构的目的,这种与结构课程相应的教学方法称为发现式教学。
2. 发现式教学的一般特征。
发现式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一般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发现式教学模式从跟本上改变了一般教学模式的程序和教材面貌,强调学生的发现者地位。
3. 发现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特点。
首先,发现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设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发现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作用。
发现法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广泛联想,相对地去发现知识。
学生通过教师发现的引导,一改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主动地参与到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新知的好奇;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总结,使所学新知系统化、条理化。
2007年第9期(总第9期) 113小学语文发现法阅读教学新探——以《山沟里的孩子》为例南平市实验小学 黄美珍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
”皮亚杰理论也认为: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
布鲁纳也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挖掘教本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发现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激动,去发现。
我清楚地看到,当学生说起自己在学习中的发现时,心情会是那样的激动,声音会是那样的急切,双眼会是那样的明亮。
这样的学习在探索中才有无穷的魅力!因而,我慎重选用了“发现法教学”。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发现法教学”的运用,正是“课标”精神的体现。
那么,什么叫“发现法教学”呢?“发现法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老师提供的事实材料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结论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这样去发现。
1 在预习中发现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发现。
这好比让学生去探索奥秘似的,他们对预习充满了兴趣。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如同作画前的观察。
预习后才知道学习的内容(有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掌握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起自己在预习中的发现。
LiberalArtsGuidance2021年04月(总第406期)文理导航No.04,2021Serial No.406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落实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想落实,而是没有科学的方法与模式。
那么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很好落实新课改核心理念呢?我认为美国著名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发现法就很有实践的价值。
其倡导的理论核心是: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能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文本知识,并掌握语文学科规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
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就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发现难点,扫除阅读障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首先遇到的难点是生字词。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首要教学环节是读顺课文,就要扫除文本中的生僻字词。
字词解决了,学生在读的时候才不会断断续续、磕磕绊绊。
在阅读教学的初始环节,我们可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做生字词标记,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发现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并齐读几遍,从而实现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
当然,如果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也是可以的,方法不一,目的相同,那就是扫除我们阅读的障碍,从而能让学生读顺文本,能自由愉快地朗读课文。
其次,阅读教学的难点还在于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许多文章所反映和描写的内容往往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相距甚远,学生读起来难免有很多的困难,学生发现之后,要引导学生借助同伴的力量或网络来解决难点,从而能扫除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障碍。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还会发现其它的难点,如词语的运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等。
针对这些,我们要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务必让学生在阅读时没有任何的障碍。
从而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实现无障碍阅读。
二、发现疑点,解决阅读困惑所谓“学贵有疑”。
浅谈发现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卓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发现学习;语文教学;运用笔者近期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尝试,认为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发现”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有如下解释:发现并不只局限在未找到之事,正确来说是发现包括运用自己的大脑,亲自获取知识的所有方式。
发现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提升学习自觉性,扎实掌握学过的知识,减少学生对教材及教师的依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对于学生的推理、观察、创造力等的培养均有益处。
具体来讲,认识过程是人主动对事物进行评价、转换、选择的过程,其中,转换环节指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再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容重组,这种通过转换产生新领悟即我们所说的发展。
因此,学生要学会思考,主动寻找结论与规律。
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情境中使他们产生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设立假说,根据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将所得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说或答案;上升到概念,假设成立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助于得出结论的资料,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得出结论,使假说上升成概念或原理;验证结论,对提出的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习的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两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且同时发生作用。
但布氏主张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为外在刺激不能持久,只有对学科本身有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和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简述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是一个引入新知识以及礼貌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它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面,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探究各种新型句式,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此,本文分析并介绍了小学自主性读书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预习。
预习时,教师应采取“问题引导发现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课文中可能对学生重要的问题,如“这篇文章是关于什么的?”,“这里发生什么事情?这有什么意思?”或者“读完文章,你得到什么知识或信息?”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文字特征,明确文中重要信息或知识点。
其次是有意识地读,在此阶段可以采用“关键词识别法”,对于书中比较重要的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其考查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把握文句的含义以及明白课文的大意。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课文重点,熟记其中重要信息及基本事实。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及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读书,细节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分析评价及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应有意结合文本内容,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延伸语文的有关知识,放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同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引入有关知识,把文章内容舞台化,采取启发式教学,把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课文,使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对文中各种内容有所了解,体会书里的人物,拓展说话的能力和思考的方式。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学习模式,它需要教师从预习指导到有意识的阅读,然后有批判思考的能力的培养,最后学习把文章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对语文内容的全面学习。
语文的几种教学方法(完整版)语文的几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几种方法被认为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实施思想教育的方法。
它是教育史上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法之一,沿用至今。
2.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在团结合作中互相启发或辩论,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直观感知法: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4.实践体验法:是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各种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
5.合作互动法:是两位或两组以上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并且彼此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学习方法。
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教学指导语文课文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几种: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问答法:教师或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或教师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读书指导法: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练习法:学生通过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6.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归纳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零散到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归纳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提高语文能力。
论发现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蒋丽舒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教育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发现学习法更是契合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发现文本的语言形式、发现文章的独特含义以及发现学生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潜力。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其提出知识结构的思想,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以及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学习的问题,这一理论契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一、发现学习法符合新课标要求(一)自主、合作、探究是实现发现学习的途径新课标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而发现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概念、原理与规律。
发现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信息加工,主动参与活动,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所接触的材料信息进行编码。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不易遗忘,也更容易进行相关的知识迁移。
(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发现学习的理念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现学习法正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最好途径。
语文课堂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创新思维与多元表达的最好催生地,语文课程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多元与开放的。
发现学习法还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长期以往,学生乐于在课堂上探讨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语文课程的活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发现学习的方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标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如何比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法和讲授法一、实验课题:比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现法和讲授法二、实验背景:1.发现法:在论及“发现教学”时,人们很容易想起杜威和布鲁纳的建议。
确实,发现教学或发现法虽不是杜威或者布鲁纳首创,在他们之前的卢梭、斯宾塞等人都倡导过发现法,但只是到了杜威那里,发现法才被系统地得到阐释;而到了布鲁纳那里,发现法才明确地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和理论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结构,又得到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不过,这里所讲的“发现”并不局限于杜威或布鲁纳的解释。
我们认为,“发现”至少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和操作:第一、发现即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创造,它含自学的意义,但不仅仅是学生自学,而是自学基础上的创造。
发现学习是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与教师“独白式教学”相对,也与学生被教师不断追问的“对话”相对。
它的基本假设是,凡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学生就可能更有效地领悟这些知识,教师不必独白式地讲授,也不必勉强学生限定在教师的“提问”范围内思考。
第二、发现即“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它与记忆性知识学习相对。
它的基本假设是,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凡知识学习,都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不确定性“问题”来处理。
即使某些知识是确定的,它在学生没有理解之前,它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学生可以这样理解和使用它,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理解和使用它。
对学生而言,知识获得程序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程序。
问题解决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参与的“课题式学习”或“研究式学习”、“研究型学习”。
2.讲授法:对知识传授的注重,不仅注重知识内容,而且注重传授方法。
同理,不是任何传授方法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很好地研究。
从广义而言,一切学习都要有传授,因为要有外部提供客体;否则学习便无从发生。
学生更不同于一般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更都是在教师传授之下进行的,没有传授就没有学习。
讲授(教)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就是刚刚说过的知识内化中两种展开、简化形式,也就是言语的形式和物质的形式,在教学实际工作中,两者都是同时运用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的阅读教学“三重奏”作者:廖民宏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5期阅读教学应注重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了解学情、课外阅读、课内点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阅读教学的“三重奏”。
一重奏:因材施教。
搞好调研了解学情是搞好教学、少走弯路的有效途径。
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阅读目的: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从众心理比较重,受网络影响深。
所读书籍大多为同学推荐、社会流行、家长、老师推荐,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系统阅读的近乎为零。
2.阅读内容: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选择性,凭着自己一时的兴趣去阅读,所读书籍大多为影视娱乐、动漫类的书籍。
对经典名著、时尚美文毫无兴趣。
3.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系绕性,随机性比较大,受电视、网络的影响深。
表现在只看漫画不看文、随心所欲不坚持、囫囵吞枣不深究、看后一乐不积累。
4.阅读方法: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的方法,自己无心思考,也无人进行指导。
如果硬说有方法的话,那就是老师传授的答题技巧。
二重奏:围绕大纲。
课外训练1.固化阅读习惯(1)有一个读书计划。
读书计划应包括读书目的、读书内容、读书时间、读书方法等,为三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规划。
(2)有一本好书看。
每个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愿订杂志,有的愿买书,有的愿借书,有的无钱无书。
为了解决书籍问题,我先将有相同愿望的分成若干组,每个成员提供一种书,一周交换。
再将无钱买书的分散到各组,由组长负责安排读书。
(3)有一篇美文推荐。
每天安排一人,利用早自习给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一篇美文。
并附上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
(4)有一篇好摘抄展示。
每人每天必须写不少于300字的摘抄,内容可以是好词好句,美文妙笔,自我点评,他人解读。
每周挑一篇在全班展示。
2.培养思维习惯(1)开展一种读书活动。
每一学段我都会开展一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
比如七年级开展“我阅读,我推荐”美文一周推荐活动;八年级上学期开展“我欣赏,我感受”美文双周读书感活动;八年级下学期开展“我思考,我进步”美文一月质疑活动;九年级开展“我仿写,我成功”美文双月仿写活动。
浅谈发现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情境中使他们产生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设立假说,根据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将所得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说或答案;上升到概念,假设成立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助于得出结论的资料,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得出结论,使假说上升成概念或原理;验证结论,对提出的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习的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两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且同时发生作用。
但布氏主张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为外在刺激不能持久,只有对学科本身有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和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大脑较为活跃,且能保持高度的持久性,对知识留下的痕迹有更加深刻、清楚的认识。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正是从学科内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学习,学习不再是累赘,而是本质需求。
发现学习理论的产生不是巧合,而是当代“知识爆炸”的产物。
二十世纪以后,新学科不断出现,知识信息量也快速发展。
我们接收信息的能力远不如信息增长量。
因此,未来仍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究。
不学会“发现”显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正是适应未来的一个重要工具。
因此,发现学习理论对于我国的语文教育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语文教育向来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开发智力。
发现法并不支持将现有知识放在学生前面让他们去记忆,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已知材料里总结原则、规律,并获得新知识。
新颖的语文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新颖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几种新颖的语文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法: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跨学科教学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数学等,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语文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帮助!语文的教学方法都有什么语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2.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直观性的模象或进行示范性操作表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5.探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学习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6.情境教学法: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7.情感交流法:是教师以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教学方法。
8.成功教学法:是教师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各种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成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探究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学法。
这里试从教法、学法方面谈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在以后遇到同类型文章时,能够正确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够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
一、发现法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发现”是一种思想——一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
从狭义上说,发现法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或材料,结合老师提供的一些问题或提示,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围绕重点、中心来发现,而且指导要具体并及时进行有关训练。
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感悟重点。
1.学生在自读完阅读材料后应掌握从哪些方面去发现。
在阅读指导中,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发现:
①文章的内容。
它是指阅读材料讲了些什么。
经常这样感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为深入体会阅读材料的内涵,感受词句之美,鉴赏佳句之妙打下基础。
这也是
阅读教学体现整体性原则的呈现方式。
②文章的内涵。
这是指阅读材料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它们所蕴含的事物的特征和特性。
③文章的延伸。
这是指与文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超越文章内容和文字内涵的拓展性问题。
让学生去假设、去想象。
④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2.把握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感悟方向、发现要点。
如在教记叙文时,引导学生从记叙文的要素、线索、结构、人物、事件及中心、写作特点、语言等方面去发现。
要让学生发现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作者构思和写法。
其他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教师应教给与其相适应的发现方法。
这样,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够兴趣浓厚地自主学习。
三、“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
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
1.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
根据不同类型文章的感悟方向讲自学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或存在问题,哪怕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
同时要尊重学生,使其增强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教师要循循善诱,营造气氛,让学生开口发问。
教师可经常这样发问:自学后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让学生运用教给的发现方法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
2.运用发现法要循循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刚开始运用发现法时,学生会无所适从。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
首先,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字、词为切入点。
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找出生字、生词,在课堂上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这是语文教学中采用发现法的最初阶
段。
其次,在精读课文的讲析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该如何去发现,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发现与教师讲解的相似处并谈谈自己这样发现的理由。
总之,注重让学生去发现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是语文教学授之以渔的重要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为学生今后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