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申对早期Alzheimer病患者血清BDNF浓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66.61 KB
- 文档页数:3
天津医药2023年11月第51卷第11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马萌雪1,马萍2,徐清斌2△,张世昌2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HF)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纳入1061例AMI患者,分为模型构建的训练集(786例)和模型验证的测试集(275例)。
利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构建AMI患者发生HF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结果利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年龄、心率(HR)、ST段偏移、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共7个变量建立模型。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0.718×ST段偏移+0.042×年龄+0.037×HR+0.000294×NT-proBNP+ 0.040×Hcy+0.220×Fib-5.617×LVEF-5.781。
预测模型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817~ 0.875),敏感度为78.50%,特异度为76.60%。
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患者HF的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基本相符。
利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AUC为0.848(95%CI:0.801~0.896),敏感度76.40%,特异度78.00%。
结论AMI患者发生HF与ST段偏移、年龄、入院HR、NT-proBNP、Hcy、Fib、LVEF有关,利用以上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早期识别此类患者。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危险因素;预测;列线图;敏感性与特异性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30055Constru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with heart failureMA Mengxue1,MA Ping2,XU Qingbin2△,ZHANG Shichang21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and Special Needs,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750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of heart failure(HF)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and use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a risk prediction model.Methods A total of1061AMI patients were includ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model-constructed training set(786cases)and the test set(275cases).Lasso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build a predictive model for HF occurrence in AMI patients,and a Nomogram diagram was drawn.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and calibration curv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iscrimin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model.Results Lasso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select7variables to establish the model,including age,heart rate(HR),ST segment deviation,N-telencephalic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homocysteine(Hcy),fibrinogen(Fib)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constructing predictive model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Logit(P)=0.718×ST segment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老年与特需医学科(邮编750000),2心血管内科作者简介:马萌雪(1995),女,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目录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1)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3)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5)四、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7)五、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9)六、心力衰竭合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 (11)七、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管理 (14)八、慢性心力衰竭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6)九、晚期心力衰竭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17)十、心衰患者容量管理策略 (19)十一、冠心病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1)十二、正性肌力药物在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23)十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 (25)十四、心脏超声基础 (27)十五、急性右心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29)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1.在心衰的分期中,哪一期患者表现为有心衰风险因素但无症状和体征?()A.A期B.B期C.C期D.D期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A2.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哪几个类型?()A.急性心衰、慢性心衰B.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C.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D.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E.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参考答案:C3.以下属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的是()A.休息时也有症状B.活动明显受限C.活动轻度受限D.活动不受限E.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参考答案:C4.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是()A.高血压和冠心病B.瓣膜病C.扩张性心肌病D.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肺部疾病参考答案:A5.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A.预防住院B.改善临床状态C.降低死亡率D.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对心衰“易损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指心衰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B.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较低C.推荐住院期间临床稳定后或出院前尽早启动GDMTD.出院前应该仔细评估容量负荷状态,优化减容治疗方案E.推荐在患者出院后 1-2 周内进行早期随访参考答案:B2.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心力衰竭A期患者一级预防的推荐?()A.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B.高血压患者,推荐积极降压治疗C.定期使用利尿剂D.2型糖尿病,推荐SGLT2iE.高心衰风险T2D患者使用沙格列汀参考答案:C3.以下哪个药物在HFrEF、HFmrEF、HFpEF治疗中均得到I类推荐A.SGLT2iB.β受体阻滞剂C.MRAD.ACEi/ARB/ARNIE.维立西呱参考答案:A4.对于HFrEF药物管理建议,不是I类推荐的是()A.维立西呱B.ACEI/ARB/ARNIC.MRAD.β受体阻滞E.SGLT2i参考答案:A5.以下对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管理错误的是()A.维持药物治疗B.可以停用改善疾病预后“新四联”药物C.定期随访D.继续生活方式管理E.避免大量饮水,过度输液、酗酒参考答案:B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1.关于SGLT2i在HFrEF人群中开展的大型3期临床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均为探索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SGLT2i对射血分数降低性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B.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主要终点均达成C.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均纳入了LVEF小于40%的心衰人群D.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合并糖尿病E.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参考答案:D2.以下对VICTORIA研究和对维立西呱相关推荐错误的是()A.研究纳入近期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低于45%的患者B.研究证明维立西呱可降低高风险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因心衰住院发生风险C.推荐近期发生过心衰加重事件、NYHA II - IV级,LVEF<45% 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维立西呱(IIa)D.低血压不是维立西呱的禁忌症E.妊娠期妇女是禁忌参考答案:D3.关于ARNi在HFrEF中的应用,描述错误的是()A.对于症状性 NYHA Il-Ill 级的 HFrEF 患者,建议使用 ARNi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A类推荐B.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BDNF)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BDNF和IL-6的生物学功能1.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BDNF)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它对神经元的生存、生长和突触可塑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BDNF不仅仅只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它还可以通过血液-脑屏障和内分泌系统,影响全身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2. 白细胞介素-6(IL-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合成其他细胞因子。
IL-6还参与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可塑性,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二、BDNF和IL-6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变化1. BDNF水平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常常下调。
这种下调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后,其血清BDNF水平会有所提高。
BDNF可能成为抑郁症发生和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
2. IL-6水平的变化与BDNF相反,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IL-6水平常常升高。
这种升高可能与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IL-6的水平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IL-6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1. 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意义BDNF和IL-6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通过监测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BDNF与慢性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面对的应激也越来越多,其中慢性应激已成为诱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最为重要的因素,造成如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树突萎缩,棘突消失,神经细胞再生减少等不可逆损伤;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BDNF)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无论是对神经细胞存活、分化还是突触可塑性上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慢性应激与BDNF的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就BDNF在慢性应激中的作用的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慢性应激;机制1.慢性应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应激,“应激”一词是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学家Hans Selye于1936年首次提出,指的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那么短期的适宜的应激可以促进我们应对应激,但长期重复的应激往往给人们带来各种伤害,而尤为突出的就是影响人们的学习与记忆,引起情绪紊乱,甚至抑郁症、焦虑症等情感障碍。
慢性应激引起这些改变最主要机制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改变,引起糖皮质激素(GC)明显增加。
长期升高的GC对边缘系统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甚至是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海马;包括海马神经细胞棘突的消失,树突的萎缩,神经细胞死亡,长时程增强(LTP)的损伤以及神经细胞再生的减少。
2.BDNF的结构与功能。
BDNF是一种小分子分泌蛋白,其分泌主要受突触前后的神经元活动及相关调节途径所影响。
BDNF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B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而发挥作用。
BNDF基因被翻译成两种形式:一种是BDNF前体蛋白(ProBDNF),另外一种是在前体蛋白基础上水解而成小的成熟型BDNF(mBDNF);其中ProBDNF主要通过 p75NTR介导细胞凋亡,而mBDNF主要通过TrkB通路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抑郁症治疗后血清5-HT、BDNF与NPY 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共3篇抑郁症治疗后血清5-HT、BDNF与NPY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1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以及自我否定等症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其中,血清5-HT、BDNF 与NPY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备受关注。
5-HT,即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人体情绪和行为调节密切相关。
许多抗抑郁药物都是通过抑制5-HT再摄取来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血清5-HT水平往往较低,并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上升。
研究发现,血清5-HT水平的恢复与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治疗后血清5-HT水平的增加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率。
BDNF,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修复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BDNF水平的下降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的恢复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进而提高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NPY,即神经肽Y,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与人体食欲、神经调节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NPY水平往往较低,并随着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上升。
治疗后血清NPY水平的恢复可以减轻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症状,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
综上所述,血清5-HT、BDNF与NPY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治疗期间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当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指标与抑郁症治疗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完善抑郁症治疗的方法和策略综合以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化与抑郁症治疗的相关性,可以得出结论:5-HT、BDNF和NPY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抑郁症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112系统精讲精神障碍第八节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112系统精讲-精神障碍-第八节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1.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症状是a.情感淡漠b.命名困难c.记忆障碍d.呼吸规律发生改变e.犯罪行为高亢【答案】:c【解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核心症状存有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和人格发生改变。
2.以下哪项药物无法提升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心智功能a.多奈哌齐(安理申)b.艾斯能c.石杉碱甲(哈伯因)d.二氢麦角碱e.劳拉西泮【答案】:e【解析】:劳拉西泮属抗焦虑药,其余选项属促智药,可以提升或减缓患者心智功能的复苏。
3.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为a.性格发生改变b.记忆减退c.情绪胆怯易怒d.幻觉e.无知【答案】:b【解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期症状最突出的有记忆障碍(近记忆障碍明显)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变差、计算力下降。
4.近年来alzheimer病的新宠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是a.ctb.mric.petd.specte.eeg【答案】:b【解析】:mri较ct能更早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皮质改变,目前是临床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5.aizkeimers病临床表现不包含a.痴呆为部分性的b.人格改变为典型症状c.起病隐渐,进行性发展d.以记忆障碍为早期症状e.中晚期的患者,脑ct检查可以存有弥漫性下降【答案】:a【解析】:部分性的智能障碍/痴呆多见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智能衰退是全面的,涉及患者智能的各个维度,如分析能力、言语能力、理解能力、执行能力等。
6.患者男性,60岁,对其他事情也没兴趣。
常忘掉和客户约会的时间,已熟识的工作流程,近日也常忘掉,他常自导观点,以填补忘掉的事情。
情绪易怒、易激动,与病前判若两人。
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此病最先发生的症状就是a.记忆障碍b.老年健忘c.人格障碍d.语言障碍e.定向力障碍【答案】:a【解析】:该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是记忆障碍(具体表现为近记忆下降,近事遗忘,虚构),人格改变。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丧失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有文献报道,我国“九五”期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性痴呆65岁及以上年龄患病率北方地区为6.9%,南方地区为3.9%,总体水平介于世界各国中等水平之间。
由于此病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社会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人格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WHO已将老年痴呆症定为21世纪五大重点疾病之一。
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药物,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往,抗AD药物主要以抑制胆碱酯酶、改善症状、改善脑内微循环及脑代谢等角度治疗。
现在,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减少引起AD的致病物质Aβ(β-amyloid, β淀粉样肽)入手,通过抑制Aβ产生、聚集,甚至制造针对Aβ的抗体等手段来对抗其对大脑的损伤。
现将各类药物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 胆碱酯酶抑制剂。
现用于临床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他克林、多奈哌齐(安理申)和加兰他敏等。
此类药物对痴呆症早期以及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效,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作用短暂等缺点,尤其是他克林对肝脏损伤严重,我国临床已不再使用此药。
目前,安理申仍是临床用于治疗AD的一线用药。
诺华公司开发的利斯的明(rivastigmine)是一种氨基甲酸类脑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属于该类药的第二代产品,商品名艾斯能,该药不经肝脏及P450代谢,对轻、中度早老性痴呆症耐受性较好,同时具有抑制脑内的丁酰胆碱酯酶作用。
在欧洲、美国等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双盲研究中获得较高的评价。
加兰他敏也是该类药物的第二代产品,临床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总体功能。
该药于2000年7月被欧盟批准后在英国、爱尔兰首先上市,现已在25个国家上市。
1999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 2000年已在我国主要城市重点医院抗痴呆药品中崭露头角。
老年痴呆症病人的护理摘要:老年痴呆患者中最常见的的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痴呆于遗传和环境有关,有特殊的脑神经性病理改变,包括脑萎缩,一般在65岁左右发病,起病隐蔽,进行性发展,早期就影响记忆力。
加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的照顾和护理,倡导系统化康复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增进老年人健康,防止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护理干预一、背景及意义老年痴呆症(Alzheimerdisease)是一种进行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出现障碍。
是智能损害的综合征。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世界各国老年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5岁以上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8%,80岁以上增加到30%或更高。
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痴呆病人已超过600万人。
预测到2025年将增加至1009万人。
老年痴呆平均生存期为5.5年该病已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老年痴呆因起病隐匿,治疗效果差,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还会给家属和直接照料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压力,如何认识、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实现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记忆障碍护理、行为异常的预防及护理、心理护理,是关系老年痴呆患者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及目标认识老年痴呆的临床特征,掌握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时机与方法,完善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对策与方法,以达到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延缓发病进程,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老年痴呆症发病原因及分型1.老年痴呆症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饮食中铝含量过高、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中风等疾病因素,其发病还往往与受教育程度低、不爱动脑子、性格内向、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嗜酒)等有关。
1.1AD具有家庭聚集性4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有人提出遗传学说(或基因学说),认为和Down综合征一样,在第21对染色体上均有淀粉样变性基因。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继续教育・阿尔茨海默病与麻醉姚允泰 李立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进行性、不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以出现精神病样行为、人格改变和认知功能障碍,最后可累及所有的脑功能并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1,2]。
AD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于1907年首先描述,患者脑部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出现两大标志性病理改变,即细胞外存在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 T)。
SP是由淀粉样蛋白(amyloidβ2peptide,Aβ)沉积而成,而N FT则主要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互相聚成不溶性的双股螺旋细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P HF)形成[1~3]。
目前,全球约3000万AD 患者,中国大陆有300万以上的AD患者,上述数据正在快速上升。
目前AD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基因学研究已经明确了4种与AD直接相关的基因,分别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2 lin1,PS1)基因、PS2基因和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 PO E)基因。
APP和PS基因突变均导致更多地生成Aβ,使AD的发病年龄提前[1,2]。
A PO E基因则是晚发型AD的重要危险因素,人群中存在3种常见类型,即epsilon2、epsi2 lon3和ep silon4。
ep silon4携带者发生AD的风险性大大增加,epsilon2却可降低此风险[1,2]。
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任务三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基本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左旋多巴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2)熟悉卡比多巴、司来吉兰、溴隐停、金刚烷胺的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3)了解抗胆碱酯酶药治疗AD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能力目标(1)能说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各病症名称;(2)能为患者选用安全有效的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3)使用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的过程中,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防治措施和健康宣教。
案例引导患者,男,60岁,患帕金森病5年,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控制。
而真正让患者对生活逐渐丧失信心的是,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虽然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5年后,患者出现“剂末现象”、“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如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摆、点头等,并且药物疗效逐渐减退。
如何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打基础?案例分析:当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策略是给刚发病的相对年轻患者尽可能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既能有效控制震颤,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又能同时缓解患者抑郁、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药物。
国内外《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已收录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并推荐此类药作为治疗的首选,以提高疗效,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总称。
其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及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等。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本组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第三位因素。
该类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药物治疗效果(除震颤麻痹外)还难以令人满意,但近些年来在药物的研发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摘要】目的:探讨安理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治疗作用。
方法:本组对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安理申5毫克,每日一次,口服。
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0.8克,口服。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结论: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安全、有效。
【关键词】安理申;吡拉西坦;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9-02血管性痴呆是危机老年人寿命及生活质量最重要疾患之一,脑血管病使痴呆发生率增加4-12倍,近年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可使胆碱能功能异常,因而胆碱酯酶抑制剂可能对血管性痴呆有益[1]。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本组患者采用安理申治疗血管性痴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本组病例是2004年2月—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入组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经临床症状、头颅ct及头颅mri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
(2)按mmse评分标准:满分30分,文盲≤17分,小学文化≤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为阿尔茨海默氏病。
共61例,其中男35例,女26例。
平均年龄61-79岁。
平均65.2±5.2岁。
病程6个月—5年。
全部病例随机分二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
二组间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
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2 方法:治疗组:给予安理申5mg每日一次,口服。
共服六个月。
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0.8克,口服。
其余治疗相同。
分别于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评定一次。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 检验。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BDNF及CRH研究穆夏黎;黄永璐;高宗良;骆鹏飞【摘要】对30例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非PSD组)患者及25例PSD组患者于多个时间点行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CRH)检测。
对照组为25例健康成年者。
组内比较, PSD组血清BDNF及CRH的变化晚于非PSD组。
组间比较, PSD组 BDNF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PSD 组, CRH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非PSD 组。
相关性分析显示, PSD 组患者治疗前,BDNF 与CRH呈负相关性。
BDNF及CRH参与了PSD的发生发展,并且两者具有相互作用关系,动态检测血清BDNF及CRH浓度有可能成为预测PSD发生、指导其治疗的生物学指标。
%The strok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SD group(n=25) and non-PSD group(n=30). The 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 ( BDNF) and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 CRH) in all groups were detected at several time points. Compared with the non-PSD group, the PSD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um BDNF an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erum CRH.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DNF and CRH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PSD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BDNF and CRH wa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D, both had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dynamic detection of serum BDNF and CRH concentration could predict PSD and guide its treatment.【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89-392)【关键词】卒中后抑郁;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者】穆夏黎;黄永璐;高宗良;骆鹏飞【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R749.4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o pituitary adrenal,HPA)轴及神经营养因子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机制研究的热点,两者均着眼于PSD引发的海马区神经元的损伤[1]。
安理申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脑部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或受损。
脑梗死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认知障碍。
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过程中,安理申和奥拉西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组合,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安理申是一种抗胆碱酯酶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脑功能。
而奥拉西坦则是一种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对脑部神经递质的代谢有着调节作用。
为了观察安理申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安理申和奥拉西坦联合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显示,在接受安理申结合奥拉西坦治疗的患者中,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安理申和奥拉西坦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症状。
具体而言,患者在记忆力、注意力和空间认知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虽然安理申和奥拉西坦的联合治疗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头痛、恶心等。
此外,联合治疗的疗程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患者需要坚持服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安理申结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效果是显著的。
尽管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治疗时间较长的问题,但这种联合治疗的优势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我们期待未来的临床实践能够进一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为更多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