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颞叶血肿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6.37 KB
- 文档页数:2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A、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
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B、临床表现:(一)、硬脑膜外血肿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2.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
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
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址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
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
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交通事业、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等,致创伤人数的日趋增加,颅脑损伤占全身外伤的第二位。
颅脑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具有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
1.临床资料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
发生血肿7例,占4.5%。
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
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h~48h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h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 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 幕下血肿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3.1 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
2010年8月15日,1:30首次病程记录患者牛高,男,22岁,以“头、胸、髋部、右上肢、左下肢外伤后意识障碍1天”为代主诉于2010年8月15日,0:30由唐河县人民医院转入。
家属代诉:患者于1天前在交通意外中伤及头、胸、髋部、右上肢、左下肢等处,具体受伤机制不详,受伤后情况不详,被他人送至唐河县人民医院;诊治不详,患者呕吐出胃内容物约100ml,非喷射性,无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等症状,来我院,行头胸部CT(2010年8月14日,p0141930)检查示:左侧半球内可见多处团块状高密度灶,右侧颞叶内亦可见混杂密度灶,右侧颞骨颅板下可见梭形高密度灶,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铸型,颅底池变窄,脑干受压,中线右移位,右侧颞骨可见骨折线。
左肺野可见高密度团片灶,边缘模糊,左侧胸膜增厚,并可见积液。
以“颅脑损伤”收住我科。
入院查体:T37.0℃,P58次/分,R18次/分,BP100/65mmHg;中度昏迷,烦躁,查体不合作,GCS评分(E1M1V3)5分。
头右颞顶部见一直径约6.0cm的丘型隆起,波动感不明显;双眼睑青无紫,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消失;右侧外耳道有淡红色血性液流出,乳突区未见异常。
颈抵抗,脑膜刺激征阳性。
左胸壁软组织肿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性啰音,以左下肺为着。
髋部、右肩部、右前臂、右膝部、左足2、3、4趾背部见不规则形皮肤缺损,深达皮下,有渗出;右上肢无活动,肌张力低,余肢体有不自主活动,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
生理反射减弱,双侧Babinski阳性。
拟诊讨论:初步诊断:一、重型内开放性颅脑损伤:1、左额叶、双颞叶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右颞部硬膜外血肿;4、右侧颞骨骨折,右中颅底骨折;5、右颞顶部头皮血肿;二、合并损伤:1、胸部闭合性损伤;(1)左肺挫裂伤并左侧胸腔积液;(2)左胸壁软组织软组织损伤;2、髋部、右肩部、右前臂、右膝部、左足皮肤擦伤;3、吸入性肺炎。
精心整理2010年8月15日,1:30首次病程记录患者牛高,男,22岁,以“头、胸、髋部、右上肢、左下肢外伤后意识障碍1天”为代主诉于灶,R18次/分,约拟诊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右颞部硬膜外血肿;4、右侧颞骨骨折,右中颅底骨折;5、右颞顶部头皮血肿;二、合并损伤:1、胸部闭合性损伤;(1)左肺挫裂伤并左侧胸腔积液;(2)左胸壁软组织软组织损伤;2、髋部、右肩部、右前臂、右膝部、左足皮肤擦伤;3、吸入性肺炎。
诊断依据:1、病史:头、胸、髋部、右上肢、左下肢外伤后意识障碍1天;2、临床症状体征:BP100/65mmHg,中度昏迷,烦躁,GCS评分(E1M1V3)5分;头右颞顶部见一直径约6.0cm的丘型隆起,波动感不明显;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消失;右侧外耳道有淡红色血性液流出;精心整理颈抵抗,脑膜刺激征;左胸壁软组织肿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性啰音,以左下肺为着;髋部、右肩部、右前臂、右膝部、左足2、3、4趾背部见不规则形皮肤缺损,深达皮下,有渗出;右上肢无活动,肌张力低,余肢体有不自主活动,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生理反射减弱,双侧BabinskiCT,2010,对双侧Babinski阳性。
张建党主任医师指出:该患外伤史明确,症状典型,体征直观,有血肿量增大或其他部位新发血肿的可能。
今日复查头胸部CT示左颞叶血肿量增加;张建党主任指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今日复查头颅CT,必要时手术治疗。
科主任指示已执行,支持对症处理,治疗见医嘱。
主治医师:2010年8月15日,10:00术前小结精心整理患者牛高,男,22岁,以“头、胸、髋部、右上肢、左下肢外伤后意识障碍1天”为代主诉于2010年8月15日,0:30由唐河县人民医院转入。
查体:BP100/65mmHg,中度昏迷,烦躁,GCS评分(E1M1V3)5分;头右颞顶部见一直径约6.0cm的丘型隆起,波动感不明显;双眼睑青湿性32010年8月15日,16:30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今在插管全麻下行“左侧改良翼点入路左额颞叶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颞叶切除内减压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经颞部分颞叶切除内减压并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35例行经颞部分颞叶切除内减压加血肿清除术与B组30例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1)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去骨瓣减压情况;A组35例,去骨瓣减压5例;B组30例,去骨瓣减压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间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瞳孔及意识恢复情况;A组术后24h瞳孔恢复26例,苏醒12例;B组术后24h瞳孔恢复12例,苏醒4例;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3月按照GO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A组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颞部分颞叶切除内减压并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入路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昏迷;部分颞叶切除;内减压高血压脑出血(HIGH)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在我国HIGH发病率日益上升,高达50.6-80.7/10万[1] ,基底节区最常发生,约占脑出血的2/3。
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病死率高达50%以上。
40%的存活者遗留严重残疾,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疾病[2.3]。
发病后昏迷的患者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6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昏迷患者经颞部分颞叶切除内减压并血肿清除和传统入路血肿清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为自发性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均大于30ml,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A组和B组,(1)A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0-73岁,平均58.6岁。
重症额颞叶脑挫裂伤20例手术治疗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外科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良好8例,中残5例,重残4例,病死3例,病死率为15%。
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暴露颅底结构彻底,清除血肿便捷,减压充分,脑疝回复容易,病死率低。
[关键词]脑挫裂伤;额颞叶;颅内血肿;翼点入路[中图分类号] r6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82-01重症额颞叶脑挫裂伤大多伴有持续而严重的脑肿胀和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手段。
2001年3月~2010年3月,我们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53岁,平均41岁;受伤到入院时间为25min~7h,平均3h;交通伤11例,坠落伤5例,其他伤4例;glasgow昏迷评分(gcs)3~5分7例,6~8分13例;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2例,一侧瞳孔散大14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合并胸部损伤2例,腹部损伤1例,脊椎及四肢损伤1例。
头颅ct检查显示:一侧额颞部脑挫伤15例,双侧额颞部脑挫伤5例;血肿量3o~120ml。
中线移位大于10mm8例,中线居中2例,其余偏向一侧,移位小于10mm。
环池变窄17例,环池闭塞3例。
1.2 手术方法:改良翼点入路手术[1]切口始于耳屏前lcm颧弓水平,避开颞浅动脉主干向上,在耳屏上方斜行向上至顶结节下,其后转向前止于发际正中线旁开2~3cm。
皮瓣成形后,颅骨钻孔5个。
第l孔位于额骨颧突后方(mactarty关键孔),第2孔位于第1孔前方3~4cm,第3孔位于第2孔上方约5cm,矢状线旁2~3cm 处,第4孔位于耳屏前颧弓上缘水平,第5孔位于第3、4孔之间。
咬除部分颞额和蝶骨嵴外侧部分,使骨窗尽可能靠近前、中颅窝底,骨窗大小约8cm×10cm。
改进手术方法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额颞部;改进手术方法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占颅脑外伤的比例较高,因损伤重、死亡率高、手术治疗难度比较大。
过去手术治疗强调颞肌下充分减压,术后出现较多问题,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改良式手术方法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4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8例,女8例,平均年龄38岁(18~48岁)。
根据GCS评分3~8分,闭合性颅脑损伤3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7例;打击伤6例,车祸致伤30例,坠落伤8例,其他原因致伤2例。
伤后双侧瞳孔散大者6例,一侧瞳孔散大者15例。
头颅CT扫描检查:一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伴脑内出血者32例,硬膜外伴硬膜下血肿者2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出血伴硬膜外血肿6例。
血肿量为36~100 ml,脑中线结构均有移位。
伴有下肢骨折4例,腹腔脏器损伤3例。
2.手术方法采用改良Kelly问号形切口[1],从前额发际内沿正中线旁3 cm,向后呈弧形在顶结节前转向颞部直达乳突肌上缘,从耳后发际边缘拐向前缘至于颧弓上耳屏前 2 cm。
翻转皮瓣剥离骨膜,从颞骨鳞部钻孔开窗,直径约 3 cm,环形切开硬脑膜放出硬膜下血肿以达到暂时减压。
经此处理后脑波动常迅速改善。
在选定颅骨处行颅骨钻5~6孔,用线锯导板引导下锯开相邻骨孔间骨板。
取下骨瓣后用咬骨钳向下扩大骨窗。
前至颞窝及额骨隆突,保留额骨隆突及颧弓,后至乳突前方[2]。
前下咬出蝶骨嵴外1/3处,向下主要是咬除颞骨鳞部直达中颅窝底,骨窗一般可达8 cm×5 cm大小[3],最大者的达15 cm ×8 cm。
对广泛挫裂伤无生机的脑组织和血肿应彻底充分清除,经清除后大多数患者均能达到充分内减压。
经冲洗后彻底止血,取颞肌筋膜,剔除颞深、浅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将其分离,翻转后分别与硬脑膜边缘间断缝合成形以扩大硬脑膜表面张力。
148例颞叶脑创伤外科临床治疗分析[摘要] 目的对颞叶脑创伤外科临床治疗进行总结性分析。
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入住该院的颞叶脑创伤患者148例。
其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7岁。
患者受伤到入住该院的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为4 h,平均时间为2.75 h;入住该院后进行gcs评分。
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检查进行确诊为颞叶脑创伤与脑内血肿。
1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使用规范的外伤大骨瓣减压法,18例患者使用规范的双侧去骨瓣减压法。
结果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21例(81.77%)、中度残疾13例(8.78%)、重度残疾10例(6.76%)、植物性死亡2例(1.35%)、死亡2例(1.35%)。
结论尽早对颞叶脑外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伤残率、死亡率。
[关键词] 颞叶脑创伤;外科;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a)-0038-02颞叶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在颅脑受到撞击或者其他机械外力的作用下,常常会引发颞叶脑创伤,并出现脑内血肿,常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持续昏迷或者继发性昏迷,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偏瘫或死亡。
据统计,颞叶脑外伤目前已经位居脑外伤的首位。
为探讨颞叶脑创伤外科临床治疗的疗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该院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对入住该院的148例颞叶脑创伤患者展开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7岁。
患者受伤到入住该院的时间最短为20 min,最长为4 h,平均时间为2.75 min;入住该院后进行gcs评分。
神经系统病例分析习题病例一病史摘要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颞叶血肿。
既往史:患者原有高血压史十余年,平时不规则服药,不监测血压。
否认有慢性头晕头痛,反复意识障碍,否认长期偏侧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否认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腹痛便血、低热、体重减轻史。
发病前无短暂性意识障碍、眩晕、四肢轻瘫及跌倒发作。
分析思考: 1请做出诊断及依据?2可与哪些疾病相鉴别?3治疗原则是什么?参考谜底1诊断:脑溢血(右侧颞叶)。
诊断依据:1)患者有十多年高血压史,病发时血压明明升高,故有脑溢血的病理基础。
2)患者起病较突然,以头痛为先兆,病发时有头痛伴恶心吐逆胃内容物,并呈现左侧肢体肌力减退,伸舌左偏等症状均与脑溢血的病发表现相符合。
3)头颅CT见右侧颞叶血肿亦与患者伸舌左偏,左鼻唇沟浅,双眼向右凝视及左侧肢体偏瘫相吻合。
2可与以下两种疾病相鉴别:1)脑梗塞:一般为老年人好发,起病亦较急,但不似脑溢血突然,发病前多有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起病多于睡眠后或休息时,发病时的血压可无明显的增高,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意识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可不伴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
急诊头颅CT无高密度出血影。
此患者起病突然,起病时血压较高伴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发病前无TIA发作头颅CT亦可见出血灶故可排除此病。
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为青、中年人,多有先天性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发病突然。
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多无失语,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可无高血压史,头颅CT蛛网膜下腔可见有高密度影,脑脊液呈血性。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有高血压史多年,发病时有明显的左侧肢体偏瘫,无颈项强直,头颅CT亦未见有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影,故可排除。
3治疗原则: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压:可予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急性期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但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病有不利作用,故不可长期应用,且用药应审慎。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治疗体会(附38例报告)2001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8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4.3%,分析3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临床资料。
观察发现中老年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
手术组的迟发性血肿多位于硬膜下和硬膜外,术后8小时发病率高;未手术组迟发性血肿多位于额叶、颞叶部,伤后3天内发病率高。
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并发症的关键。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9~75岁,平均42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坠落伤6例,重物击伤8例,其中顶枕部着地32例。
入院时gcs 3~5分7例,6~8分10例,9~12分16例13分以上13例。
入院后21例行开颅手术治疗(首次手术治疗组),患者因术毕关颅时发现脑组织压力增高,脑搏动消失,脑组织外膨,关颅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术后昏迷不醒,昏迷逐渐加深等,手术后1~48小时复查ct,发现非手术部位迟发性血肿,其中硬膜外8例,硬膜下7例,颅内血肿3例。
非手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15例头痛、呕吐症状加重,其中12例出现意识障碍,4例出现一侧瞳孔散大,1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癫痫发作。
非手术组于首次ct扫描后2~21天复查ct,发现脑内血肿17例(额叶8例,颞叶6例,顶叶2例,枕叶1例),额颞硬膜外血肿4例,颞顶硬膜下血肿2例,多发血肿2例。
结果首次手术治疗组21例迟发性血肿,6例术中即发现高颅压者术毕立即行头颅ct扫描,证实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2例病情发展迅速,双瞳孔散大,呼吸停止死亡;另4例立即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其中1例重残,2例恢复良好,1例死于中枢功能衰竭。
其余15例根据出血量及全身情况,10例再次开颅清除血肿(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恢复良好4例),5例保守治疗,恢复良好。
首次非手术治疗组25例迟发性颅内血肿,5例出现脑疝,给予急诊手术治疗(1例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余20例根据手术适应证,4例开颅清除血肿(死于神经功能衰竭及并发症3例,1例重残),另16例因为症状逐渐加重。
颞叶脑创伤外科治疗5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颞叶脑创伤外科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颞叶脑创伤患者共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患者的手术指征与时机选择。
结果本文58例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共30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共15例,脑内血肿清除术共8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共5例。
对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可得,其中恢复良好共42例,中度残疾共10例,重度残疾共5例,死亡1例。
结论对于颞叶脑创伤患者进行外科治疗时,应充分把握其手术指征,并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关键词】颞叶;脑创伤;外科治疗;临床方法;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78-02随着社会的发展,车祸的发生率日益升高,也使得颞叶脑创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与日俱增[1]。
目前对于颞叶脑创伤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指征尚未明确,国内外存在诸多争议,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本文就颞叶脑创伤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颞叶脑创伤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患者共32例,女性患者共26例,年龄为15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8岁。
其中车祸致伤共39例,打击致伤共12例,高空坠落伤共7例。
所有患者通过ct检查证实为颞叶脑创伤,对患者的合并伤进行总结可得,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共5例,合并硬膜外血肿共15例,合并颅骨骨折共20例。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可得,其中为颞底挫裂伤共20例,双侧损伤共38例。
患者血肿量少于20ml共30例,血肿量为20至30ml共24例,血肿量超过30ml共4例。
1.2 治疗方法本文58例患者的手术指征不以血肿量超过10ml、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0mm作为唯一标准,在综合考虑患者的意识情况、ct检查结果、基底池变化情况后,再考虑是否应用手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