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预习导学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析:本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语言简洁,内容紧凑,讲述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故事。
教学创新: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孩子读好长句子,并通过微课的形式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背景,同时以单元教学重点“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方法,梳理文章线索,层层深入,体会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感悟人物品质,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新词,会写生字,学会用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重点:读文感悟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敬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
板书设计16 朱德的扁担战士敬爱朱德越发地位尊高环境恶劣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课中笃行一、谈话导入,学习生字。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学习生字,补充课题。
3.出示“扁担”图片,认识扁担。
【设计意图:扁担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出示图片了解扁担,介绍扁担的用途,学好下文。
】二、初读课文,积累方法。
1.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2.出示本课生词,检测词语。
3.出示句子,通过多种方法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由词到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本课的句子较难,帮助孩子梳理读好句子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4.播放微课,了解文中人物和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微课,让学生明白人物的历史地位,了解背景内容,体会井冈山生活环境的艰苦,为理解下文内容做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越来越敬爱朱德同志了?在交流中给学生空间,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重点句子感受战士们对朱德越发敬爱的情感,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
重点讲解句子:(1)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前导学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阐述,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字音字形歌谣.( y áo ) 契.合( q ì ) 旷.远( ku àng ) 海啸.( xi ào ) 苟.安( g ǒu ) j ū n ì( 拘泥 ) 词语释义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驱 遣 我 们 的 想 象 作者与读者读者欣赏作品 作 者 读 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领会)意境 所感 所见无可比拟:没有可以比得上的。
自主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阐述的观点。
答: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和高尔基的作品为例,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最后点题,进一步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课后提升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顷.刻(qǐng)陨.落(yǔn)狩.猎(shòu)长吁.短叹(yū)B.契.合(qiè)苟.安(gǒu)拘泥.(ní)怒不可遏.(è)C.炽.热(zhì)缄.默(jiān)酬和.(hè)汗流浃.背(jiā)D.歌谣.(yáo)海啸.(xiào)旷.远(kuàng)吹毛求疵.(c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签赏炊烟轻描淡写无可比拟B.畏缩恐惧怅然凝望一泄千里C.懊悔斑斓舒适愉快粗制滥造D.萌发倾诉得意扬扬迫不急待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那刺眼的白光瞬间把蓝黑色的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奇观。
16 夏天里的成长导学案课题夏天里的成长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在文字表述上的特点。
3.懂得要珍惜时间,抢抓机遇,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
(教师)2.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兴趣引导,揭示文题(用时: 5分钟) 1.巧妙提问,激发阅读兴趣。
2.引导联想,鼓励学生思考。
3.归纳点题,引出本课标题。
1.初步感知夏天。
2.根据提问,想象在夏天成长的事物,交流发言。
3.跟随老师的步伐,带着信心和好奇心齐读文题。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意见。
2.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用时: 10分钟) 1.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 同桌互相考一考。
(2) 生字默写大比拼。
(3)图片展示“蔗”“缝”“瀑”的间架结构,动画展示“瀑、蔗”的笔顺。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缝”的两个读音。
2. (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写得又好义工整。
(3)注意观察生字结构特点,练习书写“缝、坪”等字。
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三、朗读 1.播放课文朗读录 1. 认真聆听,感受朗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2分钟) 音。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谈谈对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感受。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麻雀》导学单【学习目标】1.巩固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重点】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难点】运用屠格涅夫的方法,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想到的事情,说清楚,写明白。
【学习过程】一、精读课文,学习方法1.回顾课前预习,提出主要问题:勾画出文中印象深刻地部分,并用词语或短语在旁边简单的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2.思考:那么这三种动物中,哪种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老麻雀:(1)比喻:体会老麻雀的着急。
(2)动作:挓挲、发抖;叫声:尖叫、嘶哑(感受老麻雀的绝望与无畏)。
(3)朗读:读出着急、绝望……(加快语速、加重语调……)范读、过渡:老麻雀为什么给你留下这么深刻地印象呢?猎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猎狗:嗅、张开大嘴、锋利的牙齿、愣过渡:面对这么凶猛的猎狗,老麻雀为什么会不顾自己的生命而飞下来呢?小麻雀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麻雀:呆呆、无可奈何、嫩黄、绒毛二、回顾全文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些词语,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想象作者是运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这几个角色写清楚的?1.快速浏览课文;2.预设: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3.小结:文章中让人印象深刻地部分就是这件事的重要内容,写一件事,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把听到的或者想到的写下来,清楚的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4.回顾全文:让我们再次走近《麻雀》和作者一起近距离的去听、去看、去想那感人的一瞬间。
三、总结方法,仿写片段1.总结方法:通过《麻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地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仿写:观看视频(小鸭子过马路),请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渺茫()(2)玄虚()(3)脊梁()(4)诓骗()⑸搽()2、解词。
(1)玄虚(2)渺茫(3)前仆后继(4)污蔑⑸伤古怀今⑹诓骗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二、合作探究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三、拓展训练: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8、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9、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达标检测10.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11.“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五、整理导学案六、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五单元第 16盼课班级: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课题:16盼学习笔记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重点)3.能借助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第一步:初读课文,正读音。
第二部:再读课文,学字词。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并随时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熟记生字)1.读一读,连一连,填一填。
chún xiù fēng shuǎi jiàng suō péng rǎng bèng疯唇袖甩缩酱嚷蹦蓬上面的生字中,“酱”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甩”共()画,最后一笔是()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喧闹:(2)逗引:(3)理直气壮:第三步:三读课文,思问题。
第四步:熟读课文,明内容。
1.“我”因为有了一件新雨衣,所以盼着,最后终于,表现了作者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写“我”的心情时,借助了景物描写来表现。
比如,下雨前,“”;看下雨时“”;雨停后,“”;走在雨中时,“”。
第五步:动手动脑,查资料。
(搜集铁凝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读一读)第六步:我的疑问课堂检测一、小组合作学习、查练。
1.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微课二维码(请勿超过格子大小)2.检查导航完成情况。
3.分配展练任务,做好展练准备。
二、师生展练,互动交流、评价。
1.小组展练:字词的认读、书写;形近字组词;词语理解及运用。
提示字形:酱缩2.小组展练:3.练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1比喻句: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2拟人句:①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16《草原》(第二课时)导学单
班级小组
【我们的学习目标】
1. 能抓住重点词句来赏景、品人,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 能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草原景色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
【课前】
1. 查找资料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待客之道、风俗习惯。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这篇课文描写了草原的景和人。
文中第2-5小节主要写了人的活动。
可以分成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四个内容。
【课中】
1. 小组交流,用一个凝炼的词语完成填空。
由组长执笔。
第3小节:()相见
第4小节:()款待
2.想象情景,完成写话:(提示:可以用上语言、动作、神态等)
夕阳西下,碧绿草原显得如此辽阔而温馨,蒙汉两族人们彼此依依不舍,
【课后】
1. 背诵第1、2小节。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二)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1)这两段话分别描写了和时候的草原景色。
(2)这两段话里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中把草原比作了。
3. 找一些关于草原的片断描写,摘录下来。
4. 读读老舍的作品。
老舍创作的许多小说,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他的散文,读来就自然,顺口,易懂。
建议大家读一读老舍的作品,亲自感受一下。
1。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学习目标】1、识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国殖民掠夺史实,三角贸易的概况等基本史实。
2、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中,认识殖民国家的贪婪与残暴;(重点)3、简述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原因和条件,认识“三角贸易”的内容和历史影响;(重点、难点)4、简述荷兰、英国、法国争霸的过程,理解欧洲殖民掠夺的影响。
(重点、难点)【自主预习】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和。
葡萄牙人主要在亚、非、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与。
(3)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直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
凭借这支舰队,在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1)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打败西班牙的“”,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扩张殖民地。
(2)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的活动。
从事贸易的航程呈三角形,故被称为“”。
3.荷、法、英殖民争夺(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之称。
进入17世纪,荷兰也进行殖民掠夺,如强占中国的,在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等。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加入殖民掠夺的行列,先后在、和亚洲建立了殖民地。
(3)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荷兰、法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
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的殖民地,自诩“”。
【练习题】1.(2018·山东烟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每年8月23日为“废除奴隶贸易国际纪念日”。
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就在进行着罪恶的奴隶贸易。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最早进行这一贸易的是英国人 B.它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力C.它为非洲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D.它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2.(2018·湖北黄石)“三角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见右示意图)。
第16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难点】系统优化的方法。
【知识梳理】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P57-58)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②地位、作用不同;③功能不同(2)联系:①相互依赖;②相互影响。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①全局观念;②重视局部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8-59)1、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3、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合作探究】1、球队和队员之间什么关系?谁处于主导统帅地位,谁处于被支配地位?谁服从服务于谁?其间蕴含什么哲理?2、一个队员无法单独完成发球、抢球、传球、投球整个比赛,而一个球队就可以做到。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3、2013赛季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进入第四轮争夺,中国队1-3不敌土耳其。
教练认为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我们队员在配合默契程度上和对手有差距。
为何实力相当我们却输给了对方?体现了什么哲理?【学以致用】总结以上三个问题体现的哲理,说说我们在球赛中该怎么办(方法论)?4、在球队中守门员、前锋、中场、后卫缺一不可,说明了什么道理? 进球了,能不能说功劳都是前锋的,为什么?5、科比是当今篮坛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如果让他加入我们班的篮球队,我们球队的整体水平会有所提高吗?为什么?由科比带领我们班同学组成一个球队去参加NBA比赛,科比还能频频进球吗?为什么?【学以致用】总结问题4、5体现的哲理,说说我们在球赛中该怎么办(方法论)?【思考判断】(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总是大于部分。
(3) 部分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4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完全等同的。
【预习检测】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4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民,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16课早期殖民掠夺【自主探究探索新知】1、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主要在亚非拉地区进行_________式贸易;____________凭借“________________”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大帝国。
3、16世纪,英国取代___________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17世纪,英国在_________建立殖民地。
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最终战胜________和__________,成为“日不落帝国”。
4、__________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开始进行殖民掠夺,一度占领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
5、英国最大的罪恶贸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叙述并画出路线示意图:6、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①对欧洲:②对美洲:③对非洲:7、黑奴贸易兴起的最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自我评价】1、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遗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世界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 B.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C.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D.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2、右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区回向美洲的数量单【】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3、如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图中数字代表“三角贸易”经过的四个洲。
在三角贸易中获得惊人财富的和丧失大量人口的洲分别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1630年,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巴多斯经济主要依靠烟草,多数种植者是来自欧洲的自由民和契约佣工……1680年,甘蔗成为巴巴多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非洲奴隶已是欧洲人的三倍。
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课堂导学自主阅读课本,在课本上进行标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刚成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3)首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4)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华人民共和国?(5)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2)遇到了什么困难?(3)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做出什么贡献?四、合作探究探究一:根据材料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什么?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
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探究二: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
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
原因何在?五、总结提升课件展示:一条外交新政策两个国家表敌友三国总理齐声明四字方针定万隆五项原则促和平六、训练检测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对内改革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C .1954年日内瓦会议D .1955年万隆会议3、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5、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七、课后延伸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
Lesson 16: How Safe Is Your Home?【学习目标】知识目标:certain, themselves, salt, scissors, knife, heat, burn;put out, baking sodaMany people hurt themselves by falling off chairs.Don’t use water to put out kitchen fires.Use baking soda or salt instead.Be careful with scissors and knives!能力目标:Be able to use imperatives to express some safety tips. 情感目标:Be careful with your safety in daily life.【重点及难点】祈使句的使用【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Ⅰ.基础单词。
1.阻止;预防___________2.滑倒____________3.浴缸;浴盆____________4.烧伤;烫伤;燃烧__________5.某些;几个__________6.他们自己__________7.烘焙________ 8.高温;炉灶_______9.毒药;毒物________ 10.剪刀___________11.食盐__________ 12.苏打___________13.刀_____________Ⅱ. 核心短语。
摔下---- 代替、而不是扑灭、熄灭小心…Ⅲ. 检查单词及词组的读法并校正。
二、合作探究Task 1:小组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并找出课文中所涉及的短语和句型。
Task 2:小组讨论完成Let's do It 1.Task 3:小组讨论导学案上的Language Points.Task 4:完成Let's do It 2、3,核对答案,难点解析。
课题: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淡而有味”语言;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一、预习导学
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鲜腴()青头菌()黄焖()鸡草茎()
松毛择()浄净炽()红桂花绿釉()吆喝()
花骨()朵密匝匝()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昆明的雨还给了作者很多美好回忆,作者想到了哪些景、物、事、人呢?
三、合作探究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百味人生》(八年级上册4)中《雨的抒情》一课,也是写雨的散文,试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当堂练笔
今年几场秋雨,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成都秋天的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这其中有哪些值得让你回味的景、物、事呢?请你也试着用如话家常、淡而有味的语言,写出你对成都秋天的喜爱,100字左右。
第16课血肉筑长城班级:姓名:小组:编号:【学习目标】1、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史实以及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2、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了解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二、中共七大1、时间:2、地点:3、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和胜利后中国将的重要问题。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4、意义:大会为争取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月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投降。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结合所学内容,简单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提示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终于取得了战争胜利。
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千百万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国际友人的支援;美苏的对日作战;等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达标检测】1.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A. 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 平型关大捷D. 太原会战2 .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的是:A. 蒋介石B. 毛泽东C. 周恩来D. 彭德怀3.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a.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b. 苏联对日宣战和苏联红军进攻日本关东军c. 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大反攻d.蒋介石命令他的军队“积极推进”A. abdB. abcC. bcdD. abcd4.中共七大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A.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B.作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D.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5. 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流徒,苦难艰辛,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他们的无条件投枪。
预习导学单
课中讨论单
1、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不怕人了,而且相处得非常好?
2、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4、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末检测单
一、指出下列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1、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
2、它(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把_____ _比作__________
3、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反义词。
信赖()简易()熟识()细腻()九、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色:A颜色;B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C种类;D情景;E物品的质量。
1、公园里的气球各色各样。
()
2、小英喜形于色,捧着奖状跑到妈妈身边。
()
3、路人行色匆匆,都在赶着上班。
()
神气:A神情;B精神饱满;C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4、他说话的神气十分认真。
()
5、少先队员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显得很神气。
()
6、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伏:A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B低下去;C隐藏;D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1)解放军战士潜伏在树丛里。
()(2)三伏天里温度最高。
()(3)我伏案写作。
()(4)河里的波浪时起时伏。
()
2、“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中的“小家伙”一词反映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写下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