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6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理解性默写(一)《秋词》刘禹锡1.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秋词》(其一)中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刘禹锡在《秋词》中用“一鹤凌云”的动人图景展示自己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这两句诗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
4.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大全《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下《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一、山水田园诗1、山亭夏日2、客至二、边塞战争诗3、雁门太守行三、咏史诗4、题乌江亭5、临江仙四、咏物诗6、蝉五、即景抒情诗7、忆秦娥·娄山关8、行路难9、浪淘沙10、莫种树11、嫦娥12、秋夕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4、望月怀远15、回乡偶书16、苏幕遮六、先秦诗歌17、诗经·击鼓七、乐府诗歌18、王孙游19、迢迢牵牛星20、将(qiāng)进酒一、山水田园诗1、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赏析】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客至①【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②。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⑤。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②舍:指家。
但见:只见。
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
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无兼味,谦言菜少。
樽:酒器。
旧醅:隔年的陈酒。
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余杯:余下来的酒。
⑥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赏析】《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1课时◆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
碧霄:蓝天。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通过吟诵,这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知人论世,领悟诗情(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着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含着深意。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包括《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潼关》。
其中,《秋词》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豁达态度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深怀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和志向。
《潼关》是清代诗人谭嗣同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如需更多内容,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共涉及十二首古诗,其中属于第六单元课外阅读的有四首,具体如下: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刘禹锡和李商隐。
2.搜集陆游和谭嗣同的相关信息,同桌之间交流。
课堂学习任务《秋词》(其一)一、自主学习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刘禹锡,字_________,洛阳(今属河南)人,_____代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_________”。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_________”。
著有《刘梦得文集》。
二、合作探究1.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情感。
(1)听《秋词》(其一)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秋词》(其一),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2.梳理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注意避免逐字翻译。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1)诗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先确定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其作用。
)(2)代表秋天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写“鹤”?(可以根据本诗的主旨分析描写“鹤”的作用。
)《夜雨寄北》一、自主学习根据所学内容和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李商隐,字________,号__________,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_______代诗人。
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侧,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他与________合称“小李杜”,与__________合称“温李”。
著有《李义山诗集》。
二、合作探究1.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情感。
(1)听《夜雨寄北》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夜雨寄北》,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2.梳理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注意避免逐字翻译。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1.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中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摘诗句中原话回答)(2)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1)“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所以观点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
(1)我言秋日胜春朝
(2)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答案:
(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3.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
历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诗人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这首诗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秋风吹散马蹄声”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诗人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答案:
(1)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译文: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深秋夜雨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