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3.1 传输性能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60.76 KB
- 文档页数:18
了解电脑的USB接口标准和类型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与电脑的通用接口标准。
USB接口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需求,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相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中。
在本文中,将介绍USB接口的标准和类型的详细了解。
一、USB接口标准USB接口标准定义了USB接口的不同版本和性能指标,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 USB 1.0/1.1USB 1.0标准于1995年发布,最早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USB 1.1是对USB 1.0标准的改进,包括错误检测和增加了更多的传输速度。
USB1.0/1.1接口的传输速度相对较低,最大传输速度为12 Mbps。
2. USB 2.0USB 2.0标准于2000年发布,是对USB 1.1标准的重大升级。
USB 2.0接口在数据传输速率上大幅提高,最高传输速度为480 Mbps(即60 MB/s)。
USB 2.0接口还增加了对高速设备的支持,允许同时使用多个USB设备。
3. USB 3.0USB 3.0标准于2008年发布,也被称为SuperSpeed USB。
USB 3.0接口在传输速度上再度提升,最高传输速度可达到5 Gbps(即640MB/s),比USB 2.0快了十倍。
此外,USB 3.0接口还采用了全双工传输方式,可同时实现数据的读写。
4. USB 3.1USB 3.1标准于2013年发布,也被称为SuperSpeed+ USB。
USB 3.1接口在传输速度上进一步提高,可达到10 Gbps(即1.25 GB/s),是USB 3.0标准的两倍。
同时,USB 3.1接口还引入了新的嵌入式电源规范,可为外部设备提供更高的电力输出。
5. USB 3.2USB 3.2标准于2017年发布,提供了进一步的传输速度提升。
USB 3.2接口分为两个版本,USB 3.2 Gen 1和USB 3.2 Gen 2,对应传输速度分别为5 Gbps和10 Gbps。
u盘版本协议U盘版本协议U盘是一种常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它的版本协议决定了它的性能和兼容性。
本文将介绍U盘版本协议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U盘的特点和使用。
一、USB 1.0USB 1.0是U盘的最早版本协议,于1996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较低,最高只能达到1.5Mbps。
这个版本的U盘适用于小容量的数据传输,但在大容量文件的传输上表现较差。
二、USB 1.1USB 1.1是对USB 1.0的升级版本,推出于1998年。
它的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2Mbps,相比于USB 1.0有了明显的提升。
USB 1.1的U盘可以支持较大容量的文件传输,但仍然不适合大规模数据的传输。
三、USB 2.0USB 2.0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U盘版本协议,于2000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480Mbps,是USB 1.1的40倍。
USB 2.0的U 盘具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强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四、USB 3.0USB 3.0是对USB 2.0的升级版本,于2008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5Gbps,是USB 2.0的10倍。
USB 3.0的U盘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有了巨大的提升,适用于大容量文件的传输和备份。
五、USB 3.1USB 3.1是对USB 3.0的升级版本,于2013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Gbps,是USB 3.0的两倍。
USB 3.1的U盘在传输速度上更加迅捷,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储存。
六、USB 3.2USB 3.2是对USB 3.1的升级版本,于2017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0Gbps,是USB 3.1的两倍。
USB 3.2的U盘在传输速度上再次提升,适用于大规模数据传输和高清视频的存储。
七、USB4USB4是最新的U盘版本协议,于2019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0Gbps,是USB 3.2的两倍。
USB4的U盘在传输速度上有了巨大的突破,适用于超高清视频和大规模数据传输。
别被USB3.1忽悠了Type-CU盘根本没那么快!如今标配USB Type-C接口的“手机U盘”大热,这种U盘还有同时配备了Type-C和标准USB两个接口的“双头U盘”(又称OTG U盘)。
问题来了,很多Type-C U盘和双头U盘都拿USB3.1作为卖点,只是这种宣传实际都是骗人的!U盘的规范名称应该是“闪存盘”,所以下文我们将以闪存盘作为主角。
由于USB Type-C理论支持USB3.1接口,因此很多配备该接口的“双头闪存盘”也都将USB3.1作为了主打卖点。
然而,此类产品的读写速度却连USB3.0标准都达不到,普遍只有100MB/s的读取和不足50MB/s的写入速度。
在闪存盘领域,所谓的USB3.1都是“USB3.1 Gen1”,它其实就是USB3.0的“马甲”,理论传输速率只有5Gb/s。
真正的USB3.1应该是传输速率可达10Gb/s的“USB3.1 Gen2”。
遗憾的是,闪存盘受限于Flash和主控芯片的性能限制,其实际读写速度远远低于USB3.0的理论带宽。
以目前闪存盘领域的绝对标杆,金士顿HyperX Savage系列闪存盘为例,其读写速度约为350MB/s和180MB/s(64GB版),也未能突破USB3.0的带宽“封锁”。
不过,金士顿在产品资料中明确注明了HyperX Savage闪存盘“符合USB3.1 Gen1”规格,并没有玩什么文字游戏,拿咱们对USB3.1的误解做文章。
总之,无论“双头闪存盘”怎么把Type-C和USB3.1这两个卖点吹得天花乱坠,我们只要明白一点就可以: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闪存盘领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USB3.1(USB3.1 Gen2),它们都是披着USB3.0的马甲而已!真正的USB3.1是留给以SSD作为存储介质的移动硬盘享用的,只有它们才能有机会发挥出10Gb/s理论带宽的潜力!。
USB3.1与USB3.0有哪些区别USB3.1与USB3.0有哪些区别USB3.1与USB3.0有哪些区别?USB3.1标准于2013年7月发布,最大理论带宽相比USB3.0时翻了一番,达到10Gb/s(Super Speed+)。
USB3.1编码方式从此前USB3.0的8b/10b换成了128b/132b,带宽损耗率从20%大幅下降到3%左右,换算之后带宽同样超过了1.2GB/s,这也意味着在真实使用中USB3.1的极限传输速率有望接近1GB/s。
USB 3.1是最新的USB规范,该规范由英特尔等大公司发起。
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可至速度10Gbps。
与USB 3.0技术相比,新USB技术使用一个更高效的数据编码系统,并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数据吞吐率。
它完全向下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
USB3.1兼容现有的USB 3.0软件堆栈和设备协议、5Gbps的集线器与设备、USB 2.0产品。
usb 3.1有三种连接介面,分别为Type-A(Standard-A)、Type-B(Micro-B)以及Type-CUSB3.1有什么优势?1.超高理论带宽下快到飞起的读写速度理论上USB3.1端口的带宽为10Gpbs,当然实际速度肯定是离理论值还差很远,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在实际测试中达到800M/s的超高读写速度。
2.超薄接口或将带来便携电子设备新一波超薄化狂潮老式USB端口长1.4厘米、宽0.65厘米的尺寸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便携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厂商日益迫切的超薄化需要了,而USB3.1Type-C长0.83厘米、宽0.26厘米的尺寸显然又在轻薄这点上上了一个台阶。
手机端接口从最开始的Mini USB升级到Micro USB 后已经成了所有智能手机的标配也间接地推动了智能手机超薄化的第一波浪潮,再到如今尺寸超薄的USB3.1 Type-C,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波便携电子设备又将掀起一波“没有最薄只有更薄的浪潮了”。
USB3.1与thunderbolt
随着“SuperSpeed+”USB3.1的逐渐成熟,它与“雷电”thunderbolt还能和平相处吗?
首先比较一下它们的性能
USB3.1被称为“SuperSpeed+”,可以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同时还是最新的USB 规范并且将在未来替代USB 3.0。
而且它在传输速率与编码标准、电力供应规范、影音传输标准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不仅支持PC端各大常见的操作系统,而且对智能手机等方面的使用也有充电更快、数据传输速度更高、支持显示输出、通用性等特性。
而thunderbolt融合了前两项成熟技术的PCI Express数据传输技术和DisplayPort显示技术,两条通道可同时传输这两种协议的数据,每条通道都提供双向10Gbps带宽。
而thunderbolt 前期是用美国A-10"雷电"攻击机,到目前为止很难在家用中体现出来。
那么,看看它们的价格比
USB 3.1的速度标准已经与Thunderbolt接口持平,但是在价格上USB3.1却会比Thunderbolt 便宜很多,这就是为什么thunderbolt到目前为止很难在家用中体现出来。
虽然Thunderbolt 采用的是铜芯连接的方式(如果使用光纤连接的方式Thunderbolt将不会提供供电功能),
但是价格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昂贵的。
一般的家庭不会为了买条数据线而花费那么多金钱!
目前,这场“U雷之战”USB3.1仍暂占上风!。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USB 3.1?
或许或多或少的听说过USB 3.1的情况,具体到底是个怎幺样的东西却很少人知道的特别详细。
2014年USB 3.1就进入到了大家的实现,相较于USB 3.0最切实的变化就是两倍的传输速度。
之后,苹果、微软、英特尔等终端平台大厂都宣布会积极跟进、将设备升级为USB 3.1。
真正到了使用上,是否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呢?还是得从头开始了解USB 3.1。
理清楚几个概念
Type-C接口面世之后,随之而来的是USB 3.1传输标准的公布,但是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
这里先来讲讲USB 3.1,这货目前的最高速率达到10Gbps的传输协议,而实际上Type-C对USB传输协议并无要求,甚至可以在老版本的USB 2.0上使用,比如早前搭配Type-C接口的诺基亚N1平板电脑、一加2、乐视手机传输速度仅仅达到USB 2.0的标准。
新出的搭配Type-C接口的手机也仅仅达到了USB 3.0的速度,所以说我们在传输数据或者是充电的时候效率也并没有很快。
USB 3.1传输协议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是Type-C接口,也可能是Type-A 接口形式的。
正如目前大多数高端主板上的USB 3.1接口,往往就有这两种表现形式。
市场上USB 3.1协议的闪存也不在少数,表现形式也是Type-A接口。
USB 3.1协议接口形式表现多样化
协议和速度快是两回事
USB 3.1终端产品是在CES 2015上惊艳亮相的。
一款威刚USB 3.1移动硬。
USB 3.1 Hub传输速度怎么样_VL820 USB
3.1 Hub速度实测
独特最新报道:近日,威锋电子(VIA Labs)宣布,其新款主控VL820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USB-IF官方组织认证的USB Hub,能够以10Gbps全速扩展连接更多USB设备。
接着小编为大家带来USB Hub详细报道。
你或许知道,USB 标准其实分为两代,其中说白了就是原来的USB ,理论最高速度为5Gbps,才是真正的USB ,速度翻番到10Gbps,所以说提到USB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哪一代,而很多产品也经常故意在这一点上模糊处理,只拿一个USB 来吸引人。
VL820 Hub支持一个上行接口和四个下行接口,全部支持满速的USB ,或者叫SuperSpeed USB 10Gbps,当然也向下兼容USB /。
换言之,利用它做成的集线器、扩展坞等,即便四个接口都接入设备,也可以保证每一个都能获得10Gbps的完整带宽。
另外,它还充分考虑了USB Type-C的设计,可选支持交替模式的USB Billboard Device,从而能够通过Type-C接口支持雷电3、DisplayPort。
VL820分为VL820-Q7 QFN-76 9×9毫米封装、VL820-Q8 QFN-88 10×10毫米封装两种样式,其中后者特别针对USB Type-C 做了优化。
总结:新款VL820 USB Hub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喜欢高速度的伙伴可以考虑入手哟~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伙伴继续关注我们独特科技!。
了解电脑USB接口的不同版本作为一名写作水平超高的作者,我深知吸引读者眼球是一篇爆款文章的关键。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电脑USB接口的不同版本,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重要的科技产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USB接口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常见的USB接口有USB 2.0、USB 3.0和USB 3.1三个主要版本。
这些版本虽然在外形上相似,但在传输速度、兼容性和功耗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接下来我将分别为大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USB 2.0接口。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USB接口版本。
它的传输速度为480 Mbps,相比于早期的USB 1.1接口(传输速度为12 Mbps),有了显著的提升。
USB 2.0接口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几乎可以与所有USB设备兼容,同时功耗也相对较低。
然而,传输速度的限制使得它在大数据传输和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接下来是USB 3.0接口,它在传输速度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
USB 3.0接口的传输速度可达到5 Gbps,比USB 2.0接口快了近10倍。
这使得大容量文件的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另外,USB 3.0接口还支持双向传输,即同时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然而,由于USB 3.0接口与USB 2.0接口存在兼容性问题,因此在连接不支持USB 3.0的设备时会回退到USB 2.0的传输速度。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下USB 3.1接口。
这是目前最新的USB接口版本,也是最强大的一个。
USB 3.1接口的传输速度达到了10 Gbps,相比于USB 3.0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输。
此外,USB 3.1接口还支持高功率输出和反向插拔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然而,由于USB 3.1接口是比较新的技术,它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价格也较高。
综上所述,不同版本的USB接口各有特点。
USB 2.0接口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低功耗,而USB 3.0和USB 3.1接口则在传输速度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
实测USB 3.1接口比USB 3.0接口的传输速率快多少
与现有的USB 3.0接口相比,USB 3.1标称的接口传输速率从5Gbps直接翻倍到了10Gbps。
不过,在实际环境下,它能达到现有USB 3.0接口两倍的传输速度吗?外媒AnandTech为我们带来了实际的测试,一起来看看。
不过,由于目前还没有基于USB 3.1接口的外设,因此这次测试中AnandTech所使用的是ASMedia的USB 3.1测试开发板。
它搭载了ASMedia 的ASM1352R控制器,提供两个SATA 6Gbps接口,支持RAID 0阵列。
测试过程中使用的开发板装有两块英特尔Intel 530 240GB固态硬盘,以达到最高性能。
测试平台方面,AnandTech采用了Intel的酷睿i7-5960X ES处理器(8核心、16线程、3.0GHz主频,动态睿频3.5GHz);32GB DDR4-2133内存;华硕R7 240 2GB显存显卡;OCZ Vertex 3 256GB固态硬盘;1250W OCZ NX 电源;主板为微星的MSI X99A Gaming 9 ACK,带有两个Type-A接口。
它是从ASMedia提供的芯片扩展而来,使用PCI-E 2.0 x2通道,接口理论带宽为10Gbps。
此外这块主板上还带有基于VIA芯片扩展而来的USB 3.0接口,用于与USB 3.1接口之间的对比。
从测试结果来看,USB 3.1接口的实际性能要比USB 3.0高出不少,连续读写速度在500MB/s到600MB/s左右,最高成绩甚至可以突破700MB/s。
而USB 3.0接口方面,其连续读写速率大概在300MB/s到400MB/s左右。
能⽐USB3.0快多少?USB3.1速度对⽐实测有关USB 3.1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得够多了,⽽相关的产品近⽇也在陆续进⼊市场,其中尤其以为传统主机端设备提供扩展接⼝的主板最为活跃。
虽然Intel到下⼀代 100系芯⽚组中仍不会提供原⽣的USB 3.1⽀持,但就像以前USB 3.0⼀样,在尚未有原⽣⽅案之前,都是以整合第三⽅的主控芯⽚提供新接⼝。
新接⼝下传输速度究竟能跑多快?下⾯就让我们来⼀探究竟。
USB 3.1有哪些提⾼?现在让我们⾸先来回顾下USB 3.1在功能上主要有了哪些⽅⾯的改进。
USB 3.1标准于2013年7⽉发布,最⼤理论带宽相⽐3.0时翻了⼀番,达到10Gb/s(Super Speed+)。
USB 3.1编码⽅式从此前USB 3.0的8b/10b换成了128b/132b,带宽损耗率从20%⼤幅下降到3%左右,换算之后带宽同样超过了1.2GB/s,这也意味着在真实使⽤中USB 3.1的极限传输速率有望接近1GB/s。
展开剩余88%虽然像过去的升级⼀样,USB 3.1同样带来了更⾼的传输速率,并修复了此前存在的各⽅⾯问题,但⼈们谈论更多的都是随USB 3.1引⼊的全新Type-C接⼝。
与苹果的Lightning接⼝相似,Type-C接⼝取消了曾经的防呆保护设计,因此不分正反均可正常插⼊使⽤,免去了辨识插⼊⽅向的⿇烦。
⽽在尺⼨上,8.3mm×2.5mm⽐标准的Type-A也⼩了很多,仅⽐⽬前常⽤的USB 2.0 Micro B稍⼤,因此也特别适合⽤在各种轻薄设备上⾯。
但是如上图所⽰,USB 3.1的速度竟然也分了Gen1(5Gb/s)和Gen2(10Gb/s)两个版本,所以并⾮所有Type-C接⼝就⼀定是最⼤10Gb/s的版本,也可能只有5Gb/s的理论带宽,苹果的New MacBook就是⼀个很好的例⼦。
⽽USB 3.1 Type-C的另⼀个⼤卖点就是对移动设备充电能⼒的的增强。
了解电脑USB接口的不同版本USB(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系统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和供电的串行总线标准。
自1996年推出以来,USB接口已经发展出多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速度特性。
本文将介绍USB接口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
一、USB 1.0和1.1USB 1.0标准于1996年推出,最初的速度为1.5Mbps,后来发布的USB 1.1版本将速度提高到12Mbps。
USB 1.0和1.1接口在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使用了两条数据线,分别为数据线和时钟线。
二、USB 2.0USB 2.0标准于2000年发布,其速度达到了480Mbps,是USB 1.1的40倍。
USB 2.0接口采用了四根数据线,分别为两组差分信号线,一条用于上传数据,另一条用于下载数据。
与USB 1.0和1.1相比,USB 2.0接口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效率。
三、USB 3.0USB 3.0标准于2008年发布,主要用于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充电能力。
USB 3.0接口的速度可达到5Gbps,是USB 2.0的10倍。
此外,USB 3.0还增加了一个电源线,用于向外部设备提供更大的电流,以更快地充电。
USB 3.0接口通常用蓝色来标识,以与USB 2.0接口进行区分。
四、USB 3.1USB 3.1标准于2013年发布,其最大速度可达到10Gbps,是USB 3.0的两倍。
USB 3.1接口分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USB 3.1 Gen 1和Gen 2。
USB 3.1 Gen 1与USB 3.0兼容,速度为5Gbps;而USB 3.1 Gen 2的速度则提高到了10Gbps。
在外观上,USB 3.1接口与USB 3.0接口相似。
五、USB Type-CUSB Type-C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于2014年发布。
与之前的USB 接口相比,USB Type-C接口具有更小的尺寸、可逆的插拔方向以及更高的传输速度。
飞行堡垒G11的USB3.1传输速率
说明一下,G11飞行堡垒的USB3.1接口并不是type-c型接口,所以它可以向下兼容USB3.0和USB2.0。
好嘞,让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多快!~
为了看看这接口的性能,我还特意买了一块USB3.1接口的U盘。
U盘的格式通通为exFAT,NTFS伤U盘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另外FAT32只能存4GB 以下的问题,所以还是exFAT吧。
测试文件就是个电影,大概1个多GB吧~
这个是USB3.1的读取速度,可以理解成U盘往电脑里拷贝东西
这个是USB3.0的速度。
为什么我不测试从电脑往U盘里拷贝的速度呢?
因为我的这个U盘号称100MB/s传输,但实际上单指的是读取速度……写入速度只有可怜的15MB/s。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看到G11上的USB3.1接口,在传输速度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而且成效显著,每秒40M的速率提升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想真正感受下USB3.1接口性能的,买设备的时候除了要看读取速度,还要看下写入速度!!!。
USB2.0、USB3.0和USBType-C这些存储设备有什么区别?外观差异USB 2.0和USB 3.0的USB端口在视觉上也有所不同。
图1显示了三种USB端口之间的视觉差异:USB 2.0在USB端口内部有一个黑色“块”。
相反,USB 3.0在USB端口内部有一个蓝色“块”。
最近的USB 3.1端口在视觉上也有所不同,因为USB 3.1端口内的块是红色的。
数据传输率USB 2.0的数据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mbps)。
USB 3.0的数据传输速率为4,800 mbps。
这意味着USB 3.0比USB 2.0快大约10倍。
最近,USB 3.1也已发布。
USB 3.1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00 mbps。
这是USB 3.0的两倍,是USB 2.0的二十倍。
向后兼容性USB 3.0端口完全向后兼容;这意味着当USB 2.0驱动器(或更早版本)连接到USB 3.0端口时,驱动器将正常工作。
请务必注意,USB 3.0驱动器还兼容USB 2.0端口。
但是,当连接到USB 2.0端口时,USB 3.0驱动器将表现出与USB 2.0驱动器相同的传输速率。
换句话说,USB 3.0驱动器必须与USB 3.0端口连接,才能实现USB 3.0的高数据传输速率。
用电量USB 2.0能够提供高达500 mA的电流USB 3.0能够提供高达900 mA的电流USB 3.0能够在需要时提供更多功率,并在USB驱动器连接但未使用时节省电量。
更大的带宽USB 2.0提供单向通信路径。
这意味着数据通过相同的途径发送和接收。
因此,USB 2.0只能在给定时间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发送。
USB 3.0使用两个独立的单向数据路径,每个路径都有一个专用功能:一个用于发送数据,另一个用于接收数据。
因此,USB 3.0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更大数量的电线USB 2.0共有4根连接线,而USB 3.0共有9根连接线。
存在这5条额外的线路,通过同时允许双向通信来增加USB 3.0的带宽,与USB 2.0相比,USB 3.0的卓越性能使USB 3.0 USB驱动器的普及率提高。
USB接口种类1. 介绍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常见的连接电子设备的标准接口。
在现代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中普遍使用,它提供了一种简单、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
USB接口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性能特点。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USB接口类型。
2. USB 1.1USB 1.1是早期的USB标准,于1998年发布。
它支持最高传输速率为12 Mbps(兆位每秒),提供了低功耗设备连接和插拔功能。
USB 1.1接口通常用于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等低速设备,由于其较低的传输速度,在高速数据传输方面表现较为有限。
3. USB 2.0USB 2.0是在USB 1.1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标准,于2000年发布。
它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480 Mbps,是USB 1.1的40倍。
USB 2.0接口相对于USB 1.1接口而言,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有了显著提升。
适用于连接大容量存储设备、摄像头等需要较快的数据传输的设备。
4. USB 3.0USB 3.0是在USB 2.0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标准,于2008年发布。
它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 Gbps(千兆位每秒),是USB 2.0的10倍。
USB 3.0接口在超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有更好的表现,适用于连接高性能外部硬盘驱动器、视频采集卡等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设备。
5. USB 3.1USB 3.1是在USB 3.0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标准,于2013年发布。
它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 Gbps,相当于USB 3.0的两倍。
USB 3.1接口在超高速数据传输和充电速度方面有更好的性能。
它通常用于连接高性能储存设备、显示器、移动硬盘等。
6. USB Type-CUSB Type-C是一种新型的USB接口标准,于2014年发布。
它采用了可反向插入的设计,适用于连接各种设备。
USB Type-C接口支持USB 3.1协议,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功率输出。
USB3.1、ThunderBolt的速度是个什么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来了各种数据传输的协议:比如T1/E1载波系统(2.048Mbps)、X.25中继系统、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等,那时的速度还比较慢的,到了九十年代,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和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标准出现,其基本速度就是STM-1 155.520Mbps,STM-4为622.080Mbps,STM-16为2488.240Mbps,到更后来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技术,再到最新的OTN(OpticalTransportNetwork,光传送网),这里面最重要的个概念就是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时分多路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是一种数字的或者模拟(较罕见)的多路复用技术。
使用这种技术,两个以上的信号或数据流可以同时在一条通信线路上传输,其表现为同一通信信道的子信道。
但在物理上来看,信号还是轮流占用物理通道的。
时间域被分成周期循环的一些小段,每段时间长度是固定的,每个时段用来传输一个子信道。
例如子信道1的采样,可能是字节或者是数据块,使用时间段1,子信道2使用时间段2,等等。
一个TDM的帧包含了一个子信道的一个时间段,当最后一个子信道传输完毕,这样的过程将会再重复来传输新的帧,也就是下个信号片段。
数字传输就像打包裹,最基本单元是一个小包裹,四个小包裹打成一个中的,再四个中的打成一个大的,再四个大的打成一个更大,然后再特大的。
比如SONET的传输速度就是STM-1/-4/-16等这样叠加上去,以2的指数倍往上翻,其中TDM-16速度为2488.240MBps,就是我们通常说的2.5Gbps.上面说了堆协议,那总要具体的物理实现,一般选用铜线或光缆进行远距离传输。
了解电脑USB接口的类型和速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脑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需要电脑来满足各种需求。
而电脑的连接接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USB接口更是应用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脑USB接口的类型和速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第一部分:USB接口的类型USB(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用于构建和连接计算机及其外设的通信总线。
USB接口根据其规格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多个类型,包括USB1.0、USB2.0、USB3.0、USB3.1和USB-C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类型及其特点。
1. USB1.0USB1.0是最早的USB接口标准,于1996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度较低,最高仅为1.5Mbps(兆位每秒),适用于连接鼠标、键盘等小型设备。
然而,由于其稳定性和兼容性优良,USB1.0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2. USB2.0USB2.0是在USB1.0基础上推出的改进版本,于2000年发布。
相比USB1.0,它的传输速度大幅提升至480Mbps,约为USB1.0的320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连接打印机、扫描仪、移动存储设备等。
此外,USB2.0还具备向下兼容的特性,可与USB1.0设备互联互通。
3. USB3.0USB3.0是在USB2.0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版本,于2008年发布。
它的传输速度得到了重大提升,最高可达到5Gbps(千兆位每秒),约为USB2.0的10倍。
这使得USB3.0能够满足更高速率数据传输的需求,例如连接移动硬盘、高清摄像头等外设。
4. USB3.1USB3.1是在USB3.0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升的版本,于2013年发布。
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度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达到10Gbps(千兆位每秒),是USB3.0的两倍。
此外,USB3.1还引入了新的连接器类型,如更小的Type-C连接器,使连接更方便灵活。
电脑USB接口类型解析了解不同接口的特点与用途电脑USB接口类型解析——了解不同接口的特点与用途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通用标准接口,广泛应用于电脑及各种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
USB接口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不同设备的连接需求,也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使用便捷性。
本文将对常见的USB接口类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您了解不同接口的特点与用途。
一、USB1.1USB1.1是较早期的USB接口类型,其最大传输速度为12Mbps。
虽然在今天看来已落后于时代潮流,但在一些低带宽需求的设备上仍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外设常常采用USB1.1接口。
二、USB2.0USB2.0是较为经典的USB接口类型,其最大传输速度提升至480Mbps,相比于USB1.1有了大幅的提升。
USB2.0接口已成为大部分设备的主要接口标准,如移动硬盘、摄像头、音频设备等,这也使得数据传输更加迅捷和高效。
三、USB3.0USB3.0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高速USB接口类型,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5Gbps,是USB2.0的十倍。
USB3.0接口在大容量数据传输上具有明显优势,适用于包括外置存储设备、高清摄像头、视频采集卡等需要大流量数据处理的设备。
四、USB3.1USB3.1是在USB3.0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的接口类型,将传输速度提升至10Gbps(USB3.1 Gen 1)或20Gbps(USB3.1 Gen 2)。
这种接口适用于需要更高速率传输的外设,比如SSD固态硬盘、高性能摄像头等。
值得一提的是,USB3.1接口还具备反插功能,无需关注接口的正反插方向。
五、USB Type-CUSB Type-C是一种全新的USB接口标准,拥有更小的接口尺寸以及更高的可靠性。
与传统的USB接口相比,Type-C接口具备双向插入功能,支持更高的功率传输,可实现充电、数据传输和视频输出等多种功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都开始采用Type-C接口。
让USB真正走向“通用”——关于USB3.1的七个问题作者:来源:《电子竞技》2015年第20期在家用电脑上,USB现在已经是最常见的接口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后,USB标准经历了数次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都会带来传输速度上的大幅度提升。
2015年,英特尔、技嘉等IT老牌企业发起了USB3.1标准。
这种新标准,将会如何改变电脑配置状况?USB3.1真的可以替代显示器接口吗?本文通过七个问题的回答,向大家科普一下USB3.1。
最重要的问题,USB3.1到底有多快?答:USB的频宽从1.0版本(1.5Mbps)、1.1版本(12Mbps)、2.0版本(480Mbps)到3.0版本(5Gbps),速度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而USB 3.1将把频宽再翻倍,提升至10Gbps,同时编码率也再度提升。
USB 3.0为8b/10b编码,也就是每传送10bit资料中,只有8bit是真实的资料,剩余的2bit作为为检查码,因此频宽会有高达20%(2/10)的损耗。
而USB 3.1使用128b/132b编码,在132bit的资料中,只需4bit做为检查码,传输损耗率大幅下降为3%(4/132)。
根据测试,在传输中USB3.1能达到将近800MB/s的数据存取速度。
相比于USB3.0,速度替提升了将近一倍。
USB3.1,为什么不叫4.0?答:说起这个,就得谈到USB协会。
USB协会是USB接口的定义者,是一个由英特尔、IBM、微软、NEC、DEC等IT巨头发起的联合组织。
这其中,英特尔(INTEL)是最大的CPU供应商,占据了全球桌面电脑CPU 市场份额的80%以上。
USB作为一种接口,它与CPU进行信息沟通的数据格式都需要经过英特尔的认同。
所以对USB接口的整体规格定义,INTEL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如果叫USB4.0,一方面意味着性能相对于USB3.0的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相当于说全行业共同认可和执行。
这样一种标准,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做出来。
統架構/連接器規格翻新 USB 3.1傳輸效能大躍進USB-IF透過更新USB 3.1規格的系統架構,讓USB 3.1晶片除可以提供應用產品高達10Gbit/s的傳輸頻寬外,還能擁有更理想的電源管理效率;此外,USB-IF亦針對行動裝置輕薄化設計趨勢,緊鑼密鼓制定Type-C連接器與USB-PD規格,將助力USB 3.1介面加速滲透行動裝置市場,以展現高速傳輸效能及高充電功率。
發表數年的第三代通用序列匯流排(USB 3.0)已經在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外接式硬碟、隨身碟等產品上隨處可見,而USB 3.0的增強版已經在2013年7月由USB 3.0推廣小組(USB 3.0 Promoter Group)正式揭露規格,且以USB 3.1之名,確立標準。
USB 3.1可以提供10Gbit/s的傳輸速度,係USB 3.0的兩倍,將可以滿足對頻寬需求愈來愈高的新應用,例如超高畫質(UHD)電視、顯示器及固態硬碟(SSD)等應用需求,同時還能向下兼容第二代通用序列匯流排(USB 2.0)。
USB 3.1介面規格再升級USB協會在USB 3.1規格裡定義了一些新名詞,將運作在5Gbit/s的USB 標準稱為Gen 1,運作在10Gbit/s的方案則稱為Gen 2;而Gen X則代表可運作在5Gbit/s或10Gbit/s。
如同USB 2.0介面叫做HighSpeed,USB 3.0介面稱為SuperSpeed,未來運行在10Gbit/s的介面稱之為SuperSpeedPlus,從圖1的USB 3.1 Logo可以做出識別。
而Enhanced SuperSpeed則是指可以支援Gen 1或更高速度的統稱。
總結如表1,圖2則是這些新名詞的參考模型。
圖1 USB 3.1 SuperSpeedPlusLogo 圖片來源:USB-IF圖2 USB 3.1新名詞參考模型 資料來源:USB-IF整個USB 3.1新規格的系統架構目標很簡單,除希望達到USB 3.0兩倍的頻寬外,也希望擁有更佳的電源管理效率;此外也必須達成在現有的作業系統(OS)驅動程式上就能運作的目的。
目標雖然訂的很簡單,但是對USB 3.1的晶片開發者而言,整個系統架構從實體層(Physical Layer),到鏈接層(Link Layer),再到協定層(Protocol Layer),都必須對應做某些程度的修改,才能符合USB 3.1規範。
其中,改變最大的是實體層。
為能達到10Gbit/s的高速傳輸效能,並且兼顧耗電表現,在半導體製程上,晶片開發者就必須選擇更高階的製程來相應。
此外,5Gbit/s版本採用8b/10b編碼,但在10Gbit/s版本採用的則是128b/132b編碼。
128b/132b編碼的位元數較多,其擁有更佳的傳輸效率(或較低的編碼損耗),能達成更高的性能提升。
USB 3.0內部採用8b/10b編碼的訊號處理方式,因此資料傳輸時,表面上是10bit,實際上傳輸的訊號則是8bit,其資料通訊有20%的編碼損耗,因此USB 3.0實際的最高資料傳輸速度為5Gbit/s×8/10=4Gbit/s=500MB/s。
而USB 3.1內部採用128b/132b編碼的訊號處理方式,因此資料傳輸時,表面上是132bit,實際上傳輸的訊號是128bit,其資料通訊的編碼損耗只有3%(128/132=0.9697),因此USB 3.1實際的最高資料傳輸速度為10Gbit/s×128/132=9.697Gbit/s≒1,212MB/s,是USB 3.0的2.4倍,而不僅僅是10Gbit/s與5Gbit/s單純的兩倍(表2)。
其次,由於USB 3.1的高速傳輸物理特性,面臨更嚴苛的訊號衰減、干擾和反射的問題。
在5Gbit/s版本中,從主控(Host)晶片端到裝置(Device)晶片端,USB協會過認證的要求是在長通道12英吋的印刷電路板(PCB)走線長度,加上3公尺長的纜線(Cable)。
但是來到10Gbit/s版本,過認證的要求已經縮減至8英吋的PCB走線長度,加上1公尺長的纜線(圖3)。
圖3 USB 3.1面臨更嚴苛的訊號完整性的挑戰 資料來源:USB-IF考量10Gbit/s訊號完整性而限縮PCB走線長度和纜線長度,難免會影響到應用上的使用彈性。
例如在桌上型電腦中,通常必須在前背板和後背版皆提供USB埠供使用;在17吋以上的大型筆電中,也通常必須在左右兩邊的海岸線皆提供USB埠。
這樣的應用範例中,Host晶片不論如何擺放,都很難達到每個USB埠到Host晶片的距離皆保持在4英吋以內,勢將無法滿足USB 3.1對訊號完整性的要求;而縮短到1公尺的纜線長度,同樣也會讓使用者的USB 3.1產品的擺放地點,受到些許限制。
為解決這些應用上的限制,USB協會也在USB 3.1的規格中,新增加了USB Re-timing Repeater的規範,透過應用Re-timing Repeater晶片還原和放大USB訊號,讓PCB走線長度能大幅增加;或透過使用Re-timing Repeater晶片來製作USB主動式纜線(Active Cable),可讓Cable長度增長到3公尺、5公尺甚至10公尺長,以滿足各種應用對PCB布局與長纜線的需求。
另外,在USB 3.1規格中,SuperSpeedPlus Hub和SuperSpeed Hub在架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SuperSpeedPlus Hub變得更複雜,設計難度也變得更高。
SuperSpeed Hub的架構如圖4,其中的SuperSpeed Hub Repeater/Forwarder,負責向上傳輸埠和向下傳輸埠的行為處理,對所收到來自向上傳輸埠和向下傳埠的封包做最小程度的緩衝,導引(Routing)與傳送封包至向上傳輸埠和向下傳輸埠。
其中的SuperSpeed Hub Controller負責處理Host與Hub間的溝通。
圖4 SuperSpeed Hub架構 資料來源:USB-IFSuperSpeedPlus Hub的架構如圖5所示。
其中的SuperSpeedPlus Upstream Controller(SSP US Controller),負責向上傳輸埠的行為,緩衝所收到來自向上傳輸埠的封包,緩衝並仲裁準備往向上傳輸埠傳送的封包,導引封包至適當的目的地。
其中的SuperSpeedPlus Downstream Controller(SSP DS Controller),負責向下傳輸埠的行為,緩衝所收到來自向下傳輸埠的封包,緩衝並仲裁準備往向下傳輸埠傳送的封包,導引封包至向上傳輸埠控制器。
其中的SuperSpeedPlus Hub Controller負責處理Host與Hub之間的溝通。
圖5 SuperSpeedPlus Hub架構 資料來源:USB-IFSuperSpeedPlus的Hub新增先儲存再傳輸(Store and Forward)的行為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帶來以下幾個優點--最大化Hub上傳頻寬的使用率、可提供Host Controller對於傳輸做更佳的排程、透過提高U1/U2的使用,達到更佳的電源管理。
至於如何最大化向上傳輸頻寬的使用率呢?Host Controller可以藉由對Hub 的多個向下傳輸埠,併行發起多個IN request,而非同一時間只能對Hub 的一個埠,由於同一時間有多個傳輸要往上傳送,勢必在Hub內部要有存儲空間來儲存準備向上傳輸的封包,與一個仲裁機制來決定傳輸的順序。
SuperSpeedPlus Hub所須增加的緩衝空間如下:.在向上傳輸方向,每個向下傳輸埠接收器對非同步傳輸行為有16KB數據封包載體的緩衝空間,對同步傳輸行為也一樣有16KB數據封包載體的緩衝空間,以及各自有十六個數據封包標頭的緩衝空間給非同步傳輸行為和給同步傳輸行為。
.在向下傳輸方向,每個Hub對非同步傳輸行為有18KB數據封包載體的緩衝空間,對同步傳輸行為也一樣有18KB數據封包載體的緩衝空間,以及各自有十八個數據封包標頭的緩衝空間給非同步傳輸行為和給同步傳輸行為。
SuperSpeedPlus Hub的仲裁機制方式如下:.交易封包優先於數據封包.同步傳輸資料封包優先於非同步傳輸資料封包.加權後的所有非同步封包使用公平的輪序傳輸(向上傳輸時).於當前傳輸封包接近結束前才啟動仲裁機制透過這些新架構與機制,SuperSpeedPlus Hub將變得更聰明,可達到更佳的效能與省電效果。
[@B]Type-C連接器現身[@C] Type-C連接器現身著眼於現在行動電子產品輕薄化設計的趨勢,USB 3.0推廣小組在2013年12月宣布將開發新一代USB連接器,稱為Type-C連接器,預計在2014年中將可完成新規格制定工作。
Type-C連接器是以USB 3.1及USB 2.0技術為基礎所設計。
除支援USB 3.1資料傳輸速度10Gbit/s,連接器尺寸將與USB 2.0 Micro連接器相當,接口也不再有方向性,同時Type-C也將支援可擴展充電(Scalable Power Charging)的功能,適用於未來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的充電與高速資料傳輸。
新的Type-C連接器和USB既有的Type-A/B、Mini-A/B、Micro-A/B連接器最大的改變是連接器與接口不再有方向性,類似蘋果(Apple)所推出的Lightning連接器,將有正反面均可插入的功能,避免USB連接器因為正反面插錯而造成損壞。
然而這樣設計的缺點就是它將無法相容於現有的各種USB連接器,並與現有的USB接口直接配接。
因此Type-C規格中,也將會定義如何讓使用者可配接新Type-C連接器到既有的USB標準產品上的方式。
另一個Type-C連接器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能取代既有的USB 2.0 Micro 連接器,做為各種新行動裝置的標準傳輸線規格。
過去USB 2.0 Micro連接器,被許多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採用,但USB 3.0時代,Micro USB連接器寬度超過前代的兩倍,對於輕薄化的智慧型手機而言太寬,連接器機構設計的耐用度也不如前代,因此鮮少有智慧型手機採用USB 3.0 Micro 連接器。
手機廠為了讓新手機擁有USB 3.0的900毫安培(mA)高電流與高速傳輸優勢,又不適合採用標準的USB 3.0 Micro連接器,便自行設計特殊規格的連接器,造成手機傳輸線規格各家不相容。
USB協會便希望能透過推出這新一代Type-C連接器,來統一行動裝置的傳輸線規格。
這項新的業界標準,冀望能成為所有裝置在資料、電力、影音傳輸上都可通用的唯一介面標準。
USB 3.1滲透UHD影音應用市場USB 3.1的傳輸速度來到10Gbit/s,頻寬需求高的視訊與資料存取裝置是最直接能受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