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 格式:pptx
- 大小:286.40 KB
- 文档页数:13
计算机组成原理——IO接⼝以及IO设备数据传送控制⽅式接⼝可以看作是两个部件之间交接的部分。
硬件与硬件之间有接⼝,硬件与软件之间有接⼝,软件与软件之间也有接⼝。
这⾥我们所说的I/O接⼝,⼀边连接着主机,⼀边连接着外设。
I/O接⼝的功能I/O接⼝的基本结构CPU和外设之间通常传递的信息:数据、状态、控制。
组成:寄存器组、控制逻辑电路、主机与接⼝和接⼝与I/O设备之间的信号联接线、数据地址线、控制状态信号线。
其实中间红框内的部分就是对应到电路板上的插⼝,⼜分为内部接⼝和外部接⼝两种。
内部接⼝:与系统总线相连,实质上是与内存、CPU相连。
数据的传输⽅式也只能是并⾏传输。
外部接⼝:通过接⼝电缆与外设相连,外部接⼝的数据传输可能是串⾏⽅式,因此I/O接⼝需具有串并转换功能。
接⼝与端⼝接⼝就是I/O接⼝,端⼝实质接⼝电路中可以被CPU访问的寄存器。
I/O端⼝及其编址为了便于CPU对I/O设备进⾏寻址和选择,必须给众多的I/O设备进⾏编址,也就是说给每⼀台设备规定⼀些地址码,称之为设备号或端⼝地址。
统⼀编址:与存储器共⽤地址,⽤访存指令访问I/O设备。
独⽴编址:单独使⽤⼀套地址,有专门的I/O指令。
接⼝类型I/O设备数据传送控制⽅式1.程序直接控制传送⽅式⼜叫查询⽅式。
是完全通过程序来控制主机和外围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送。
通常的办法是在⽤户的程序中安排⼀段由输⼊输出指令和其他指令所组成的程序段直接控制外围设备的⼯作。
也就是说CPU要不断地查询外围设备的⼯作状态,⼀旦外围设备“准备好”或“不忙”,即可进⾏数据的传送。
该⽅法是主机与外设之间进⾏数据交换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控制⽅法。
⽆条件传送:只有在外设总处于准备好状态程序查询⽅式优点:较好协调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时间差异,所⽤硬件少。
缺点:主机与外设只能串⾏⼯作,主机⼀个时间段只能与⼀个外设进⾏通讯,CPU效率低。
程序查询⽅式接⼝结构:⼀次只能查询⼀个字的原因?在这种传送⽅式下,外部数据是要存到CPU寄存器中的,故需要⼀个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九章外部设备管理1.设备管理的目标和功能是什么?答:设备管理的目标是:选择和分配输入/输出设备以便进行数据传输操作;控制输入/输出设备和CPU(或内存)之间交换数据,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透明接口,提高设备和设备之间、CPU和设备之间,以及进程和进程之间的并行操作,以使操作系统获得最佳效率。
设备管理的功能是:提供和进程管理系统的接口;进行设备分配;实现设备和设备、设备和CPU等之间的并行操作;进行缓冲区管理。
2.数据传送控制方式有哪几种?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答:数据传送控制方式有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DMA方式和通道方式4种。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就是由用户进程来直接控制内存或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它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也不需要多少硬件支持。
它的缺点是CPU和外围设备只能串行工作;设备之间只能串行工作,无法发现和处理由于设备或其他硬件所产生的错误。
中断控制方式是利用向CPU发送中断的方式控制外围设备和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它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且能支持多道程序和设备的并行操作。
它的缺点是由于数据缓冲寄存器比较小,如果中断次数较多,仍然占用了大量CPU时间;在外围设备较多时,由于中断次数的急剧增加,可能造成CPU无法响应中断而出现中断丢失的现象;如果外围设备速度比较快,可能会出现CPU来不及从数据缓冲寄存器中取走数据而丢失数据的情况。
DMA方式是在外围设备和内存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换通路进行数据传送。
它的优点是除了在数据块传送开始时需要CPU的启动指令,在整个数据块传送结束时需要发中断通知CPU进行中断处理之外,不需要CPU的频繁干涉。
它的缺点是在外围设备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多个DMA控制器的同时使用,会引起内存地址的冲突并使得控制过程进一步复杂化。
通道方式是使用通道来控制内存或CPU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通道是一个独立与CPU的专管输入/输出控制的机构,它控制设备与内存直接进行数据交换。
一、概述C语言作为一种高效的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领域。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的高效传输并且不丢包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C语言中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不丢包的方法。
二、数据传输的挑战1. 数据丢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网络传输的不稳定性,数据包可能会丢失,导致接收端无法完整地接收所传输的数据。
2. 数据传输效率另数据传输的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高效的数据传输可以节约网络带宽和传输时间,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三、C语言中数据高效传输不丢包的方法1. 使用校验和在数据包的头部添加一个校验和的字段,用于校验数据包的完整性。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对数据包进行校验和的计算,可以判断数据包是否完整传输。
2. 使用序列号在数据包的头部添加一个序列号的字段,用于标识数据包的顺序。
接收端可以通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列号来判断是否有丢包的情况发生,并可以请求重传丢失的数据包。
3. 使用滑动窗口滑动窗口是一种流行的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它可以有效地管理发送和接收数据包的流量。
在C语言中,可以通过实现滑动窗口来控制数据包的传输速度,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并减少丢包的可能性。
4. 超时重传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个超时时间,当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有收到确认信息时,就认为数据包丢失,并触发重传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网络问题导致的数据包丢失情况。
5. 使用分段和重组对于大数据的传输,可以将数据分成多个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接收端再将这些小的数据包重组成完整的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数据包丢失的可能性,并且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6. 增加冗余数据在数据包中增加一些冗余数据,例如采用纠错码的方式,在接收端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纠错,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四、总结在C语言中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不丢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使用校验和、序列号、滑动窗口、超时重传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证数据的高效传输并且不丢包,从而提高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主机与外设之间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四种主机与外设之间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四种:无条件传送查询式传送中断方式传送直接存储器存取(DMA, Direct Memory Access)6.3.1 无条件传送方式适用于总是处于准备好状态的外设以下外设可采用无条件传送方式:开关发光器件(如发光二极管、7段数码管、灯泡等)继电器步进电机优点:软件及接口硬件简单缺点:只适用于简单外设,适应范围较窄6.3.2 查询方式传送适用于外设并不总是准备好,而且对传送速率、传送效率要求不高的场合。
CPU在与外设交换数据前必须询问外设状态——“你准备好没有?”对外设的要求:应提供设备状态信息对接口的要求:需要提供状态端口优点:软件比较简单缺点:CPU效率低,数据传送的实时性差,速度较慢6.3.3 中断方式传送CPU无需循环查询外设状态,而是外部设备在需要进行数据传送时才中断CPU正在进行的工作,让CPU来为其服务。
即CPU在没有外设请求时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有请求时才去传输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优点:CPU效率高,实时性好,速度快。
缺点:程序编制较为复杂。
6.3.4 DMA传输前面三种I/O方式都需要CPU作为中介:外设CPU 内存两个含义:1)软件:外设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送是通过CPU执行程序来完成的(PIO方式);2)硬件:I/O接口和存储器的读写控制信号、地址信号都是由CPU发出的(总线由CPU控制)。
缺点:程序的执行速度限定了传送的最大速度(约为几十KB/秒)—解决:DMA传输DMA传输:外设内存外设直接与存储器进行数据交换,CPU不再担当数据传输的中介者;总线由DMA控制器(DMAC)进行控制(CPU要放弃总线控制权),内存/外设的地址和读写控制信号均由DMAC提供。
优点:数据传输由DMA硬件来控制,数据直接在内存和外设之间交换,可以达到很高的传输速率(可达几MB/秒)。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数据传输控制方式教案教案:数据传输控制方式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主要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及其特点。
3. 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定义和意义a. 定义:数据传输控制方式指的是在网络通信中控制数据传输的方式和方法。
b. 意义:数据传输控制方式能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 主要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a. 停止等待协议特点:发送方发送完一帧数据后,会停止发送并等待确认信息才能发送下一帧数据。
b. 回退N帧协议特点:发送方在接收到错误确认信息时会回退至前面N帧并重新发送。
c. 选择重传协议特点: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个帧,而不必等待确认信息,接收方只需选择性地请求重传错误帧。
d. 流量控制特点:通过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来保证接收方的数据处理能力。
3. 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应用a. 个人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b.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数据传输c. 云计算中的数据传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主要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方式的适用场景和效果。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选择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及讨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5. 案例分析:以实际应用场景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进行优化。
6. 总结归纳:总结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要点和作用。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和质量。
3. 学生对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表现。
五、课堂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资料,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最新发展。
输⼊输出设备(2)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式
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式
1.程序查询⽅式(串⾏⽅式)
流程图: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CPU读取IO状态,如果IO设备状态为未准备就绪,CPU就将反复读状态,直到IO准备就绪。
由于IO设备的速度远远低于CPU速度,采⽤这种⽅式会导致CPU效率很低。
2.程序中断⽅式
IO设备准备数据的过程中,CPU不查询IO设备状态;当IO设备准备好后,CPU中断服务程序(保护现场)进⾏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往后返回原来的中断的程序(恢复现场)
这样的控制⽅式避免了踏步等待现象。
3.DMA⽅式
主存和 I/O 之间有⼀条直接数据通道:前两种⽅式数据在主存和IO传输都需要CPU作为中间媒介,DMA⽅式避开了CPU
不中断现⾏程序
周期挪⽤(周期窃取):这个窃取指的是,在传输周期内,CPU⽆总线控制权,但可以执⾏预存的指令
CPU 和 I/O 并⾏⼯作
三种⽅式传输⽅式的⽐较
1.程序查询⽅式
2.程序中断⽅式
3.DMA⽅式
总结:
程序中断⽅式⽐程序查询⽅式进步的⼀点在于,避开了IO设备的数据准备阶段,但仍然需要CPU参与IO设备与内存的数据传输DMA⽅式由于主存和IO设备之间存在⼀条数据传输通道,将CPU从数据传输中解放出来,使得CPU和IO能并⾏⼯作。
第六章1.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控制方式有哪几种?何谓程序控制方式?它有哪两种基本方式?请分别用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出来。
2.试从程序转移的角度比较中断控制与子程序调用这两种处理过程,它们有哪些根本区别?又有哪些相似之处?3.用查询式将DATA开始的存贮区的100个字节数据在FCH端口输出,完成程序,状态端口地址为:FFH。
4.什么是接口?什么是端口?在8086/8088微机系统中,CPU是如何实现端口寻址的?5.简述链式中断优先级排队电路的工作过程?6.中断处理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试说明每一步的主要动作。
7.何谓中断优先级,它对于实时控制有什么意义?8086/8088CPU系统中,NMI与INTR 哪个优先级高?8.试结合8086/8088的INTR中断响应过程,说明向量中断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
9.在中断响应总线周期中,第一个脉冲向外部电路说明什么?第二个脉冲呢?10.中断向量表的功能是什么?已知中断类型码分别是84H和FAH,它们的中断向量应放在中断向量表的什么位置?11.试说明8259A芯片的可编程序性?8259A芯片的编程有哪两种类型?12.8259A芯片是如何实现对8级中断进行管理的?又是如何级联实现对64级中断管理的?13.在8259A级联工作的情况下,主片的CAS0~CAS2与从片的CAS0~CAS2的作用有何不同?14.试结合8086/8088的INTR中断响应过程,说明向量中断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
15.在采用8259A作为中断控制器的系统中,由IRi输入的外部中断请求,能够获得CPU响应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6.中断向量表的功能是什么?已知中断类型码分别是84H和FAH,它们的中断向量应放在中断向量表的什么位置?17.如果8259A按如下配置则ICW1的值为多少?不需要ICW4,单片以及边缘触发。
如要求产生的中断类型码在70H~77H之间,则ICW2的值是多少?18.如果8259A用在80386DX系统中,用一般的EOI,缓冲模式主片,特殊全嵌套方式,则ICW4的值是什么?19.如果OCW2等于67H,则允许何种优先级策略?为什么?20.某系统有五个中断源,它们分别从中断控制器8259A的IR0~IR4以脉冲方式引入如系统,中断类型码分别为48H~4CH,中断入口的偏移地址分别为2500H,4080H,4C05H,5540H 和6FFFH,段地址均是2000H,允许它们以全嵌套方式工作,请编写相应的初始化程序,使CPU响应任一级中断时,都能进入各自的中断服务子程序。
计算机无线网络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中无线网络通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通信方式,它具有灵活、方便等优点,并且可以满足人们对无线技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无线网络通信中,传输控制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它能够有效地控制数据的传输过程,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无线网络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传输控制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在无线网络通信中,传输控制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是通过差错控制方式来实现。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数据丢失、错误、重复等问题,这对于无线网络通信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传输控制技术通过差错控制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
具体的方法包括奇偶校验、CRC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查数据的正确性,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种是通过流量控制方式来实现。
在无线网络通信中,数据传输过程中会伴随着不同的速率和带宽,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数据流量,那么就会导致网络拥堵、数据传输速度变慢等问题。
传输控制技术通过流量控制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调节数据传输的速度,确保数据传输的顺畅和高效。
在实际应用中,传输控制技术还可以采用使用拥塞控制技术来实现。
拥塞控制是根据网络的负载情况来自动调节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数据包的大小的一种技术。
当网络负载高时,拥塞控制会自动减小每个数据包的大小和发送频率,以减少网络拥塞。
相反,当网络负载低时,它会自动增加每个数据包的大小和发送频率,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
这种技术非常适合无线网络通信中大规模数据传输的情况,可以很好地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ddrcontroller协议功能DDRController协议功能DDRController协议是一种用于控制双数据速率(DDR)存储器的通信协议。
DDR存储器是一种常用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DDRController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时序控制和错误处理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存储。
1. 数据传输方式DDRController协议规定了数据在DDR存储器和控制器之间的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主要包括读取和写入操作。
在读取操作中,DDRController向DDR存储器发送读取请求,并在数据准备好后接收数据。
在写入操作中,DDRController将数据发送给DDR存储器,并等待确认信号。
通过定义数据传输方式,DDRController协议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
2. 时序控制DDRController协议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时序控制。
时序控制包括时钟同步、数据采样和数据校验等步骤。
时钟同步确保DDRController和DDR存储器之间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以便正确地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采样是在特定时钟周期内对数据进行采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校验则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3. 错误处理DDRController协议定义了错误处理机制,用于检测和处理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错误处理包括错误检测和错误纠正两个方面。
错误检测通过校验位或其他校验方法来检测数据传输中是否出现错误。
错误纠正则通过纠错码等技术来修复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通过错误处理机制,DDRController协议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数据缓冲DDRController协议支持数据缓冲功能,用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数据缓冲可以在DDRController和DDR存储器之间缓存数据,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提高传输速度。
数据缓冲还可以实现数据的预取和预读取,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
通信协议中的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引言:- 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规范,它定义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组织、表示和控制数据的方式。
- 数据传输和流量控制是通信协议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一、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1. 数据传输的模式:a. 单向传输模式:数据仅在一个方向上进行传输。
b. 双向传输模式: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
c. 全双工传输模式: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且传输路径独立。
2. 数据传输的方式:a. 面向连接的传输:建立通信连接后进行数据传输。
b. 无连接的传输:数据传输时无需建立通信连接。
3. 数据传输的单位:a. 数据帧:数据传输的最小单位,包含了数据内容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b. 分组:将较长的数据分割成多个较小的单位进行传输。
二、数据传输的机制和协议1. 数据传输机制:a. 停等机制:发送方发送一帧后停止发送,直到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帧后再发送下一帧。
b. 滑动窗口机制: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个帧,接收方按照顺序一次确认多个帧。
2. 常见的数据传输协议:a. TCP/IP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使用滑动窗口机制进行数据传输。
b. UDP协议: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协议,适用于实时数据传输。
三、流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1. 流量控制的目的:a. 防止发送方发送速度过快,导致接收方无法处理和存储数据。
b. 防止网络拥塞,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流量控制的方法:a. 停止-等待流量控制:发送方发送一帧后等待确认帧,接收方确认后发送下一帧。
b.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动态调整窗口大小,控制发送速度。
四、实现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的步骤1. 建立连接:a. 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连接请求。
b. 接收方收到请求后发送连接确认。
c. 建立连接后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2. 数据传输:a. 发送方将数据分割成帧,并按照协议的要求添加必要的控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