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一教案:1.1.2 物质的量(第2课时)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知识点四:摩尔质量知识点五: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微粒数之间关系:知识点六:根据方程式,确定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1、下列说法或表示法中正确的是(A)A.质量为53克的碳酸钠,其物质的量为0.5摩尔B.等质量的氢气和氧气比较,氢气所含的分子数较少C.与1.8克水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98克D.对于水而言,36克等于2摩尔问题解决2、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
(0.1 mol)(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0.1 mol)(3)0.25 mol CaCO3的质量。
(25 g)(4)2.0 mol H2O的质量。
(36 g)问题解决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3)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4)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课后练一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1molO2的质量为32 g·mol-1B.1mol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式量C.SO42-的摩尔质量为96 g·mol-1D.CO2的摩尔质量为44g2、下列各组物质中,组成物质粒子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D )A.0.4 mol O2 B.4℃时5.4mL水(水的密度为lg·cm-3)C.10g氖气D.6.02×1023个硫酸分子3、质量相等的下列物质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C ) A.CH4 B.O2C.NH3D.CO2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所含分子数最少的是(C)A.Cl2B.HCl C.Br2D.HBr5、将9.4g氧化钾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溶液中含K+的数目是(C)A.N A B.0.1N A C.0.2N A D.0.02N A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1 mol H2SO4的质量为98 g·mol-1B.H 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C.9.8 g H2SO4含有N A个H2SO4分子D.6.02×1023个H2SO4分子的质量为98 g7、某固体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其密度为5g·cm-3,用X射线研究该固体的结果表明:在棱长为1×10-7cm 的立方体中含有20个原子,则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A.32 B.65 C.120 D.1508、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24克镁单质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 AB.18克水所含的电子数为N AC.8克氦气所含分子数为N AD.3.2克氧气所含氧原子数为0.2N A9、若1克水中含有m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用含m的代数式可表示为(B)A.m/9 B.9m C.2m D.18m10、2.16gX2O5中含有0.1mol氧原子,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A.14 B.21.6 C.28 D.3111、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D)A.80g硝酸铵中含有氮原子数为N AB.0.1molN5+离子中所含的电子数为3.4N AC.2molCO2中的分子数为3N AD.16gO2和16gO3所含的原子数均为N A12、等质量的SO2和S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A.其物质的量之比是4∶5 B.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6C.所含硫原子的质量之比是6∶5 D.所含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413*、如果4g氨由x个分子组成,那么8g硫化氢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A.x/2 B.x C.2x D.4x14*、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xg,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yg,阿佛加得罗常数为N A,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CD)A.12x/y B.x/N A g·mol-1C.x N A g·mol-1D.12 x /y g·mol-1二、填空题15、3.01×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与molH2质量相等,这些二氧化碳的分子数与gH2中所含原子数相等。
第2课时物质的量学习目标定位:1.能记住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含义。
2.会用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用物质的量来计算的有关问题。
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活动设计】1.你知道哪些物理量?请你说出几个你所熟悉的物理量并填写下表。
常见的物理量及其单位2.物质的量是表示什么意义的物理量呢?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的应用范围是什么?思考上述问题,完成下列填空:(1)概念: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用______表示。
(2)单位:__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____。
(3)应用范围:__________。
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4)意义:把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联系起来,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查阅资料,说明“摩尔”的含义。
4.“1 mol氢”、“2 mol氧气”、“3 mol硫酸”这些表示方法合适吗?【学以致用】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C.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计量微粒数目的物理量D.物质的量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2.下列有关摩尔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B.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C.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D.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知识点二阿伏加德罗常数【活动设计】1.每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那么,摩尔这个“粒子集体”的标准是多少呢?2.已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求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3.国际上规定,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一种碳原子(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即以0.012 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1摩尔。
第二节 物质的量(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转化要关注和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①转化方法的选择② 条件的控制 ③物质间的定量关系化学反应是按一定的微粒量进行的,而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按一定的质量,如克、吨计,为了把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联系在一起,人们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
一、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
1、单位:摩尔,符号为mol0.012kg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为1mol 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单位:mol -1,近似值为6.02×1023mol -1二、摩尔1、定义: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粒子。
3、书写方法:例1molFe ,读时一定要指明微粒的名称。
注意:(1)物质的量度量的对象是微粒集体,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
(2)使用物质的量一般用符号标明微粒,如1mol H 2O ,5mol H +等。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体的多少,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
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解决〗学生完成1、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n=N/N A2、不同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所含有的粒子数目相等21n n =21N N3、应用:应用于化学方程式 C + O 2点燃 CO 2①微粒个数 1 1 1扩大倍数 1×N A 1×N A 1×N A②物质的量 1mol 1mol 1mol四、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 M ,单位: g·mol-1〖思考〗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当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关系2. 培养演绎归纳、综合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概念及有关计算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摩尔的基准是什么?1mol 12C 原子的质量是 g2.nmolH 2和nmol 氦气具有相同的A.分子数B.原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值,但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象一座桥梁将微观微粒同宏观物质联系在一起。
——单个不可见的微粒12C物质的量——1mol 12C (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宏观物质——12g 12C ,可称量、可见的物质可见1mol 12C 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C 的原子量(以g 为单位)〔问题〕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设元素B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Ar ,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则Ar (B )= ,∴m = ,推出1molB 原子的质量(即6.02×1023个B 原子的质量)=又知1mol 12C 的质量为12g ,即6.02×1023×m C =12g原子的质量=可得出结论:〔板书〕二、摩尔质量1.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单位g ·mol -12.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1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mol 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练习〕①O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molO 的质量为 ,M (O )= ②H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 2的质量为 ,M(H 2)= ③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 2O 的质量为 ,M(H 2O)=④Na +的式量为 ,1molNa +的质量是 ,M(Na +)=⑤SO -24的式量为 ,1mol SO -24的质量是 ,M(SO -24)= 〔小结〕摩尔质量:M =nm (g ·mol -1)〔例1〕483gNa 2SO 4·10H 2O 中含Na +和SO -24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Na 2SO 4·10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M (Na 2SO 4·10H 2O )=322g ·mol -1n (Na 2SO 4·10H 2O )=1242242322483)10()10(-•=••moig gO H SO Na M O H SO Nam =1.50 mol则n (Na +)=1.50 mol ×2=3.00 moln(SO 42-)=1.50 mol ×1=1.50 moln (H 2O )=1.50 mol ×10=15.0 molN (H 2O )=n (H 2O )×N A =15.0 mol ×6.02×1023 mol -1=9.03×1024答:略〔练习〕课本P8 -1 〔总结〕N n m有了物质的量、M 和N A 反应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就可以用物质的量表示如: H 2 (g ) + Cl 2(g ) = 2HCl (g ) 微粒数比 1 ∶ 1 ∶ 2 质量比 2 ∶ 71 ∶ 73 物质的量比1 ∶ 1 ∶ 2 〔练习〕课本 P8-3〔布置作业〕课后小结÷N A÷M×M×N A。
第一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摩尔质量和有关计算[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了解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分类和相互转化,在研究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原子、分子的量的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
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
[板书]二、物质的量[讲解]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
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 mol,简称摩。
[板书]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讲解]课本上列出了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供大家参考。
[稍顿]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1个单位即1 mol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
[板书]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第1课时物质的量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相互间的计算。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
知识梳理一、物质的量及单位1.物质的量(n)①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专有名词,四个字不可拆分。
②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集体作为计量单位,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结构单元)的物理量,既不表示物质的质量,又不表示物质的数量,将与联系起来。
2.摩尔①“摩尔”为mole的音译,简写为mol ,意译为“堆”“群”。
②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简称,符号。
还有倍分单位如:千摩(k mol)、毫摩(m mol)。
③每摩(堆、群)任何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或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统称结构单元)都含有个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或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结构单元)。
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在使用时:①必须指明所计量的对象(结构单元);如:1 mol H+(氢离子)、2 mol H(氢原子)、3 mol H2(氢分子);有时,不指明结构单元,但所暗含的结构单元应非常明确,例如:1 mol水(H2O)实际指1 mol水分子,特指由1 mol由2个氢原子(H)和1个氧原子(O)形成的(组合而成的)特定结构单元——水分子(H2O);1 mol氯化钠(NaCl), 特指1 molNa + 和1 mol Cl -的特点组合。
② 只用于计量微观粒子,不用于计量宏观物质。
4.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基准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 表示。
通常取近似值 (N A 为精确值,类似于π与3.14的关系)。
5.含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个微粒(结构单元)的集体,就是 。
6.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与粒子数(N )的关系: n =N = n · N A N A = N / n二、摩尔质量(M ) 1.定义(概念) 。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摩尔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摩尔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摩尔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理解。
3. 复杂计算题的解答。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例题和练习题。
3. 学生用书或教辅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配比,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摩尔的概念和物质的量与摩尔之间的关系。
3. 示例:展示一些物质的量的计算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物质的量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能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正确解答相关计算题。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应用: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 摩尔体积的概念:讲解摩尔体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清晰地讲解了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掌握了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物质的量和摩尔概念的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包括摩尔、克/摩尔等。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如摩尔、克/摩尔等。
3. 物质的量的计算,包括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的关系。
4.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量的浓度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计量单位。
3.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如溶液的配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心得。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和应用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如滴定管、烧杯、试管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4. 能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摩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的理解及与微观粒子的关系。
2. 摩尔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
2. 教学PPT。
3. 教学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氧气瓶、化肥袋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摩尔的定义,演示摩尔的计算方法。
4. 课堂互动: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
5. 知识拓展:介绍物质的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物质的量的其他方面,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等。
2.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讲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课标要求]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2.认识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含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N A、质量、微粒数的关系。
,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符号为N A,单位为mol-1,N A近似为6.02×1023 mol-1。
3.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在以g·mol-1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物质的微粒数、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n=NN A=m M。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相应物质的微粒数之比和物质的量之比。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1)含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意义:物质的量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特别提醒]“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理解,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质量”等。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如同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
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3.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0.012_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其近似为6.02×1023_mol-1。
(2)1 mol的标准:1 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N=n·N A。
4.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
(2)数值:当微粒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课题:——§1-1-2. 物质的量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认识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认识提出摩尔这一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一)、物质的量的单位1.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中 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会集体,符号为 ________。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标准: 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______________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________________ 个。
(2)符号: ________。
备注(3)计量对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 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国际上规定,质量为kg C-12 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 1 摩尔,这个数称为常数,常用表示,符号为______,其近似值为。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n= __________________ 。
(二)、摩尔质量1.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质所拥有的质量。
符号:______。
单位: ________或 __________ 。
2.数值:以 g 为单位时,数值与该粒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比方: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摩尔质量是。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摩尔质量是。
Cl -的摩尔质量是, SO42-的摩尔质量是。
3.物质的量 (n)、质量 (m)、摩尔质量 (M )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商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1) 1molNa +中约含有个钠离子。
精品化学教学资料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2课时物质的量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关系,初步学会它们之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摩尔质量的定义。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堆散粉笔和几盒十根装粉笔,让一位学生上来做游戏:先从散的粉笔中数出二十根,下面同学为他计时,在从几盒十根装粉笔中数出二十根,同样计时。
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对比。
提问]同样是整理出二十跟粉笔,为什么第二次会这么快呢?过渡]是的,因为我们把散的粉笔十根集合在一起,放在盒子里面,这样更方便我们统计。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箱牛奶二十四盒,一打鸡蛋十二个,一箱啤酒十二瓶。
对于这种宏观细小的物质,我们为了方便经常将它变为一个集和的概念来进行统计,比如“箱”,“打”“盒”。
那么在我们的化学中,对于数目车成千上万的粒子,我们为了方便是不是更应该引入一个集合的概念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表示集合概念的新物理量。
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页第一单元第二节,先预习课本。
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板书]一、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的物理量。
符号:n。
说明](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包括4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加减字。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微粒”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单一微粒,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引入]每一种物理量都有它相应的单位。
例如: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长度的单位是“米”,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呢?讲述]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 C-12所含的碳原子这个微粒集体作为计数单位,我们称之为“摩尔”。
1.2 物质的量〔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知识梳理〕1.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它以物质所含基本粒子的多少来衡量物质的多少。
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的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2. 国际上规定,质量为kg 12C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1摩尔,这个数称为常数,常用表示,其近似值为。
3.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表示,单位为,数值上等于。
4.现有一定量某种物质,若其分子数为N, 物质的量为n,则N与n的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若其质量为m,物质的量为n,摩尔质量为M,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5.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代表分子或原子数,也可以代表物质的物质的量,若如此,则2H2+O2 点燃2H2O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例1. 现有硫酸铝和硫酸锌两种盐,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0.5摩尔硫酸铝中所含铝离子的个数是多少?(2)1摩尔硫酸铝的质量和硫酸铝的摩尔质量各是多少?(3)在一定量硫酸铝和硫酸锌组成的混合物中,SO42-的物质的量共2 mol,若铝离子和锌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此混合物中硫酸锌的质量为多少?解析:(1)物质的化学式可直观地显示出所含各离子的个数关系,可首先写出硫酸铝的化学式Al2(SO4)3,这样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摩尔Al2(SO4)3中含2摩尔Al3+,进而求出0.5摩尔硫酸铝中Al3+的物质的量和其个数: N(Al3+)=0.5 mol×2×6.02×1023 mol-1=6.02×1023 .(2)1摩尔硫酸铝的质量和硫酸铝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硫酸铝的式量342,但单位不同,前者是质量单位为g,后者是物质的量单位为g/mol .(3)由Al2(SO4)3和ZnSO4的化学式可知,当Al3+和Zn2+物质的量之比为2∶3时,表明Al2(SO4)3和ZnSO4物质的量之比为1∶3 ,Al2(SO4)3中的SO42-和ZnSO4中的SO42-之比为1∶1,即混合物总共2摩尔SO42-中有1摩尔来自ZnSO4,故ZnSO4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质量为160克。
第2单元课时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并以此进行溶液分析(中和滴定)。
3.进一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
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从复习学生刚学过的“物质的量”知识引入,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类比,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并在讨论中完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引入] 展示两瓶浓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两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不相同?因为浓度不同。
展示不同商品的标签,如牛奶、矿泉水、啤酒、化验单等,引导学生关注上面浓度的表示方法。
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过渡]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使0.1mol硫酸铜完全沉淀,需要多少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系数体现了参加反应和反应生成的物质的什么量之比?物质的量。
对溶液而言,是称其质量方便,还是量其体积方便?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对溶液进行定量分析、定量计算,我们需要一个可以通过溶液体积直接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 B单位:mol·L-1表达式:c B=n B/V[练习]1.2molNaOH配成2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摩尔质量
教学目的:
1. 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关系
2. 培养演绎归纳、综合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概念及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摩尔的基准是什么?1mol 12C 原子的质量是 g
2.nmolH 2和nmol 氦气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值,但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象一座桥梁将微观微粒同宏观物质联系在一起。
微观微粒——单个不可见的微粒12C
——1mol 12C (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
宏观物质——12g 12C ,可称量、可见的物质
可见1mol 12C 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C 的原子量(以g 为单位)
〔问题〕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
设元素B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Ar ,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
则Ar (B )= ,∴m = ,
推出1molB 原子的质量(即6.02×1023个B 原子的质量)
=
又知1mol 12C 的质量为12g ,即6.02×1023×m C =12g
原子的质量=
可得出结论:
〔板书〕二、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单位g ·mol -1
2.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1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mol 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练习〕
①O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molO 的质量为 ,M (O )= ②H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 2的质量为 ,M(H 2)= ③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molH 2O 的质量为 ,M(H 2O)= ④Na +的式量为 ,1molNa +的质量是 ,M(Na +)=
⑤SO -24的式量为 ,1mol SO -24的质量是 ,M(SO -24)= 〔小结〕摩尔质量:M =n
m (g ·mol -1)
〔例1〕483gNa 2SO 4·10H 2O 中含Na +和SO -24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水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Na 2SO 4·10H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M (Na 2SO 4·10H 2O )=322g ·mol -1 n (Na 2SO 4·10H 2O )=
1242242322483)10()10(-∙=∙∙moi g g O H SO Na M O H SO Na m =1.50 mol 则n (Na +)=1.50 mol ×2=3.00 mol
n(SO 42-)=1.50 mol ×1=1.50 mol
n (H 2O )=1.50 mol ×10=15.0 mol
N (H 2O )=n (H 2O )×N A =15.0 mol ×6.02×1023 mol -1=9.03×1024
答:略
〔练习〕课本P8 -1 〔总结〕 N n m
有了物质的量、M 和N A 反应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就可以用物质的量表示 如: H 2 (g ) + Cl 2(g ) = 2HCl (g ) 微粒数比 1 ∶ 1 ∶ 2 质量比 2 ∶ 71 ∶ 73 物质的量比1 ∶ 1 ∶ 2 〔练习〕课本 P8-3
〔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N A ÷M ×M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