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精
- 格式:doc
- 大小:96.01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武阳中学)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上)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政治上)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标内容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
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
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
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题: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本课是统编初中历史七下第二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特别是第10课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疆域的空前辽阔,同时各民族之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根据课标的内容要求,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分别对课标的要求进行阐述。
3.本课以按时间顺序、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主线,再现了蒙古族的形成、建立政权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最后特别强调元朝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全国的过程,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3.了解蒙古族的贡献,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动,认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教学重点:蒙古政权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四、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 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用PPT展示几张标志性照片:①蒙古包;②马头琴;③那达慕大会;④草原赛马。
提问:观察这些图片,聆听背景音乐,思考这些与哪个民族有关?预设:学生回答“蒙古族”。
拓展: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引出今天学习内容——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0·南平建阳模拟)下图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B.定都大都C.建立元朝D.统一蒙古【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
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统一”。
据此回答第2、3题。
2.史书中记载的民族是( )A.蒙古族B.突厥族C.女真族D.契丹族【解析】选A。
材料记述了该民族兴起于朔漠,先后吞并了西域、灭掉了西夏、女真政权(金)……最后南下统一全国,据此可知是兴起于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南征北战,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平西夏、灭女真的是铁木真B.灭女真与北宋的支援密不可分C.灭女真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D.“天下为一”是在1276年【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成吉思汗(铁木真)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去世,A错误。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1234年,蒙古灭金。
金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1276年,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4.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A.推行重农政策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D.设立驻藏大臣【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的“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是解题的关键,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重用汉族官吏。
5.1276年因元军攻占都城而灭亡的政权是( )A.南宋B.辽C.金D.西夏【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的灭亡,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6.(2020·滨州阳信期中)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一到十课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与灭亡)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日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阻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设计说明本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辽宋夏金并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政权分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很多学生都看过有关元朝的电视剧,对元朝历史有所了解,但不是很详细。
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具有好奇心理、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合作学习能力较强等特点,运用声、图、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
2.了解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并认识其历史意义。
3.正确评价成吉思汗作出的贡献及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难点:正确认识文天祥抗元与元朝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元史》。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明确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蒙古族的历史,由此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
2.说出元朝建立与统一的过程。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交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长期征伐,灭西夏、金;1276年,元军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上承“辽宋夏金并立,”下启“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强盛”,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时期。
本节课包括“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完整的呈现了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较浓,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但是学生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对必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设疑、讨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①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②能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四、说学法1.识图法。
2.学生在学习时,借助地图,了解蒙古灭西夏、金,元统一全国的过程完整的了解,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全过程。
3. 2.史料分析法。
4.通过分析、朗读相关的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五、说教学目标依据“知道蒙古族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统一的原因”的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元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培养自己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帝国在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闪烁着优秀的人物品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说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难点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六、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敕勒川》,同时出示诗歌《敕勒川》歌词。
提问:“这是描写那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他们是如何崛起?元朝时如何建立?又是怎样实现全国统一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像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1162—1227),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铁木真在征战过程中打敗周围各部,统一蒙古草原。
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成吉思汗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实行千户制,建立军事行政制度,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确立了蒙古国的规模。
1227年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病逝。
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
元大都平面图
元大都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
注意识记图中的宫城、皇城、外城等名称。
忽必烈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出生地:漠北草原,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蒙古尊号"薛禅汗"。
在位时间(1260-1294)。
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
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主要成就:
建立元朝,消灭南宋大理,统一全国
改革政体,首创行省制度
定都大都,开凿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