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语文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整合教师用书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词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
再后,那么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
自此,方与音乐别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
根据字数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限58字以内;中调,指59字至90字;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的词往往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一般三叠、四叠词很少见。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①字数一定。
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
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
②讲究平仄。
③句式参差不齐。
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
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古诗中的修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比喻、比照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而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像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修辞手法。
因此,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修辞格):1.比喻诗歌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⑴,鬓云欲度香腮雪⑵。
懒起画蛾眉⑶,弄妆梳洗迟⑷。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⑸,双双金鹧鸪⑹。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展苞初放的五代词鉴赏鹊踏枝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直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
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
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
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高二语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苏教版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昼峨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鉴赏一】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
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
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
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
“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
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睡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
有此收束,振起全篇。
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鉴赏二】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另一解认为指眉。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
"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词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
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
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
根据字数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限58字以内;中调,指59字至90字;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的词往往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一般三叠、四叠词很少见。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①字数一定。
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
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
②讲究平仄。
③句式参差不齐。
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
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古诗中的修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而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像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修辞手法。
因此,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修辞格):1.比喻诗歌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