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推行汉语拼音促进文化创新作者: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8年第06期今年2月11日,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
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推行“书同文”,将中国的文字统一。
两千多年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的出现,让中文走向世界。
已为汉语拼音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年102岁的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说,50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
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生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我们在了解《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功绩之余,更要注重提高自己汉语拼音的应用水平,“自觉学习,正确使用”。
(编者)“注音识字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
”这是当年山西万荣县农民群众对汉语拼音的形象描述。
《汉语拼音方案》推广50年来,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语言发展及经济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众所周知,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直接表音,需要一套科学、简便的拼音方案,以方便识字、正音及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早在19世纪末,中国人就开始创制拼音方案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曾指出: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简单明了。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拼写汉语,是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民族文化创新的一次科学尝试。
推行汉语拼音50年来的实践表明,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在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它在小学教育中的普及,提高了识字和语文学习的效率,惠及亿万人。
作者: 周耀文
作者机构: 北京北京市海淀区皂君东里14号楼1门8号,100081
出版物刊名: 民族语文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文字;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民族文化建设;北方话
摘要: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是推广普通话取得巨大成就的50年,值得隆重纪念。
《汉语拼音方案》制定成功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汉民族共同语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它标志着汉民族共同语从“官话”(官吏的话、北方话)转变为“普通话”(全国人民通用的话),从“书同文”、“文不同音”进入现代“文同音一语同音”的新的发展阶段。
浅谈对汉语拼音的认识从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到一名特级教师,我在小学语文这条路上已经走了整整20年。
在《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之际,回顾成长过程中与汉语拼音教学中的点滴往事,浸泡在感动里的一颗心变得软软的,暖暖的感觉化做了更强劲的力量推着我向前。
1987年,我从长春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做语文教师。
那时,学校里有两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实验班,我虽然不教实验班,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对实验班的重视,据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时都是经过校长亲自考试筛选的,更不用说实验班教师的高素质了,再加上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材,这一切都让我对实验班的语文教师产生羡慕之情。
也许是诚心带来的好运气,不久,省里要举办一次“注•提”实验的教学活动,我校的实验教师要去比赛,学校的教导处王主任要负责做现场评课。
在活动前两天,负责教学的孙校长找到我,让我和他们一起去听试讲,并且通知我到活动那天帮王主任准备评课材料,当时我激动得不知如何形容,便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准备漂亮的笔记本当听课记录,二是名正言顺地借来“注•提”实验教材和教师参考书。
当天晚上我兴奋地把两本书通读了一遍并做了重点摘抄,至今仍记得教学参考上面的一句话“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在那次教学活动中,我校的课和评课都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我在自豪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近了“注•提”实验教材,感受到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的好处。
这算是我与汉语拼音教学的初相遇。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一直教高年段,除了在毕业前的总复习中利用一两个课时帮学生查查拼音知识的疑难点之外,没有机会接触到拼音教学。
但是我与汉语拼音并没有疏远。
1990年前后,我连续参加了几次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教师基本功比赛,正音正字、拼音扫读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为此,我一有空儿就翻《新华字典》,还复印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分别订成小本,随身携带,反复研读。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冯志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010)摘要:我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
回顾并分析汉语拼音运动各阶段的利弊得失,有助于促进汉语拼音的现代化,续写汉语拼音运动史的新篇章。
关键词:拉丁化;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从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和施行已经整整50周年,这是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作为语言文字战线上的普通一兵,我欣然命笔,写成此文,作为纪念。
一、我国古代及外族人发起的汉语拼音运动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僧人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语音节的声母的36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例如,用“帮旁并明”来表示唇音,用“端透定泥”来表示舌尖音,用“非敷奉微”来表示唇齿音,因此,这些用汉字表示的声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后来,学者们又编制了韵书,仍然使用汉字来表示汉语音节的韵母,例如,用“东冬钟江”来表示“东韵”的韵母,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韵母“ong”,这些用汉字表示的韵母也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
在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50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公布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50年的实践证明,国务院的决议和指示在规范汉字使用、推广普通话,普及科学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进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纪念决议和指示发布5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意义重大。
广播影视是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传播的媒体,规范的语言文字和普通话是其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广播的“声情并茂”和影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规范的语言文字。
50年来,广播影视工作者,包括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编剧、导演、演员和影视制片人员基本能够积极贯彻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做好规范语言文字的宣传和实践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广播影视在推广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的示范作用。
目前,我国有电台、电视台1900多座,共开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电视节目2200多套;有近70家电影制片单位,年生产故事片100余部;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近90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00多家,年生产电视剧1000多部11000集,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3.34%和94.61%,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亿;全国共有电影院6000多家,满足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迅速扩大,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编辑、记者来不及接受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再加上外来文化和一些社会不良语言文字使用现象的影响,使广播影视语言文字工作出现了一些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是普通话水准下降,知识性的错误时有发生。
一些从记者编辑转而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或者半路出家从其他行业改行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同志认为,自己不是播音员,只要形象上、内在文化素质上有优势,就可以掩盖语言不纯正的缺陷,就可以胜任工作,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播音员。
周有光和汉语拼音方案读书笔记今年2月11日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日。
说起《汉语拼音方案》,不能不提及一个重要人物周有光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
1955年10月,为了进一步规范简化汉字,提高认知率,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
1906年1月,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此前曾任新华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职员,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教授。
读大学时,周有光主修经济学,因对语言学的爱好他还选修了语言学。
他的孙女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严肃地与爷爷讨论这个问题。
她说:爷爷,你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0”!”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具体工作由3个人来做:周有光、叶籁士和陆志伟,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非常慎重,从原理到技术都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是一个科学、完整、易学的方案。
有人曾给开了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3年。
事实证明,这3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的。
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漏洞,就遗憾了,要弥补就很麻烦了。
周有光说,汉语拼音采用的是罗马字母(拉丁文的字母),但它在上世纪50年代曾遭受过很多人的反对。
周有光描述道:“当时有人认为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几个字母还不会搞,干嘛要用帝国主义的字母。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热烈庆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电视专题片《汉
语拼音50年》观后
胡瑞昌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9)004
【摘要】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和施行50周年之际,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文出版社、山东电视台联合拍摄的5集电视专题片《汉语拼音50年》于2008年2月6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午11点30分开始播出。
这是今年一开春中国人民语言文字生活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表示热烈庆贺!
【总页数】6页(P63-68)
【作者】胡瑞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忆往事——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2.周有光的话——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年
3.信息时代的《汉语拼音方案》——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4.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词式书写的历程--纪念汉语拼音方案50年和正词法20年
5.《汉语拼音·文化津梁》序言——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苏培成周有光(右)、苏培成合影。
资料照片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学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
那学期,系里开设了“汉字改革”的课程,讲课的是周有光先生。
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见面是第一次。
那时,周先生50多岁,精力旺盛,一口气连上三节,从下午两点讲到五点,站着讲,也不喝水,课间休息时搬把椅子就坐在讲台上。
周先生讲课语调平缓、吐字清晰、逻辑严密、论述精辟,讲课的重点集中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中的各种学术问题。
对汉字改革问题,我本来就比较关注,可是缺少理论根底。
周先生的课使我开了眼界,使我认识到语文改革指的是社会语文生活的改革,而不是语文本体的改革。
那个年代,师生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我没有和周先生说过一句话,周先生也不认识我这个学生。
“文革”结束后,学术环境逐渐宽松,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受到了重视,我和周先生开始有了来往,得到了周先生的许多帮助和鼓励。
一件是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
这是汉字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可是传统汉字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20世纪80年代,周先生和我先后注意到这个问题。
周先生在1987年发表了《文字类型学初探》,提出了文字“三相”说,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
我在这个时候研读了索绪尔、布龙菲尔德、赵元任、吕叔湘等前辈学者有关的论著,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理出点头绪,在2001年发表了《汉字的性质》的文章,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
周先生对论文的写作一向是极为认真的,一篇文稿写出后要不断修改完善,最后才定稿发表。
2005年周先生在写完《文字学新发展》后,开始写《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学》。
就在那年3月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周先生给我发来9封信,寄来了《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学》的九次修改稿。
在3月26日的信里周先生说:“昨天刚刚寄给您一封信,又收到您的2005-03-23来信。
我们这样不断来往切磋,今天恐怕是很少的现象。
我觉得很有意思。
天津师大200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汉语基础理论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语言理论,实验语音学,汉语语音学,汉语修辞学,对外汉语教学试题编号:844一、2008 年2 月11 日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 周年纪念日,请你论述《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作用。
(20 分)二、韩国人说汉语时常常把“釜山”说成“普山” ,把“夫人”说成“仆人” 。
请你用汉语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分析以下这个现象。
(10 分)三、请标注下列带点的字实际读音的声调,并结合这些字的声调说说形容词重叠后的变调规律。
(注:轻声标“。
”12 分)慢慢.儿的、红彤彤..、软绵绵..、..、整整齐齐四一个外国留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一会儿我要和您谈话。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的不当之处。
(10 分)五举例说明什么是区别词及区别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0 分)六指出下面的句子违背了“被字句”的哪些规律。
(13 分)1 小王被他骂。
2 那棵树被倒了。
3 一个苹果洗了。
4 他被妈妈终于说服了。
七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语法特点(每小题 2 分,共10 分)1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4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5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八举例说明古汉语否定词“不”“无”的用法(10 分)、九举例说明古汉语“而”的用法(10 分)十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通假字,举例说明(10 分)十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并回答下列问题(35 分)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疏] 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楚县大夫皆僭称公○使所吏反[以诸侯讨而戮之○正义曰经无诸侯而云以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诸侯讨之诸侯皆庆者时有楚之属国从行也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田抑辞也蹊径也○女音汝蹊音兮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1 如何理解“疏”和“正义”?请以这段古文的注释为例谈谈古注的内容(5 分)2 请解释一下这段古文中“以”的用法(5 分)3 请把这段古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找出来加以分析(5 分)4 请给这段古文的正文加标点,并译为现代汉语(20 分)。
我与汉语拼音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可能是对拉丁字母天然过敏的缘故,小学一学汉语拼音我就学得稀里糊涂;但是,也不能完全归结为自身原因,因为老师对汉语音也不是太清楚。
我在上小学开始直到初中,这所小学师生加起来没有超过二十五人,因为是在大山里的缘故吧不管天然条件还是人为条件相对都是比较差的。
在这座大山里有三个自然村,这所小学的老师当然就是大山里最有文化的人了。
国家的语文政策是:用拼音帮助汉字。
由于条件比较差点,汉语拼音就在学汉字以后才学习,小学期间拼音也没怎么帮上汉字,这与常理是相悖的有的人听了也感觉好笑;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学习汉字都是靠死记硬背。
要是这样下去上初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小学马上就要结束了,从此读书生涯也将结束。
然而此时正当国家普九教育,从此开始了从新学习汉语拼音。
学习汉语拼音,才让我第一次走出了大山;首先感谢国家好政策,感谢汉语拼音,为了学习汉语拼音才有幸走出大山。
第一次学会了用汉语拼音查字典,第一次听到了电脑这个词,第一次听到了输入法等等一些词。
第一次离开大山里的学校学习汉语拼音,是快乐的同时也是痛苦的。
因为在原先的学校里上课老师都是用本地土话,学习拼音也是稀里糊涂发音不准。
在新的环境里学习汉语拼音,从拼音字母注音声母韵母,注音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开始学习,到发音一个个纠正。
直到上了高中,才真正明白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当时学习汉语拼音,只知道要想上初中就必须学,其他的也没有去想过。
直到接触到了电脑,因为自己熟练掌握着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轻松地输入汉字,当然用手机发短信用拼音是最便捷的,汉语拼音也不仅仅与此。
还有把拼音字母比作润滑油的,外国留学生说它是进入中国文化宝库的“芝麻开门”,润滑油和芝麻都微不足道。
然而微不足道而到处有用,这就是拼音字母的不平常。
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将越来越频繁。
拼音不仅能做国内的文化钥匙,拼音还能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汉语拼音50年作者:佚名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8年第06期你是否还经常想起小学的第一堂课?你是否还记得“a o e ”汉语拼音,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而又太陌生。
没有汉语拼音,我们的生活几乎无法想象,可是关于它的“身世”却鲜为人知。
有谁知道,这简单的字母竟然事关民族存亡;有谁知道,在这简单的字母背后,凝聚了多少语言学家的艰辛付出。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不仅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还被迅速运用到其他的方面。
手语、旗语、用汉语拼音帮助少数民族改进和创制文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排序的规范性工具书等等,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进入21世纪,数以亿计的手机、计算机用户主要使用拼音输入汉字。
在中文信息输入中,拼音输入已经成为主流方式。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最有权威的方案,为汉字开启了通向世界之门。
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在此,我们选发两篇文章,以此纪念为《汉语拼音方案》出台而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人们。
《汉语拼音50年》对《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过程作了简单的回顾;《周有光的话——纪念公布50年》则是当年参与制订唯一健在的专家、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
(编者)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
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虽然这套方案只有50年的历史,但在它背后,却有着一条寻道图强的漫长路途,这就是百余年来激荡沉浮的中国拼音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遇深重的民族危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彻夜时闻哭声。
一股维新变法的思潮开始涌动,在思潮中,“改革汉字,创制拼音文字,通过开发民智,教育救国”,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1892年,由卢戆章编写《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
重庆市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教师组)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分)1. “女”“吕”“飞”“昏”四个字声母正确的一组是(B)。
A l n h hB n l f hC n n f h2. “商业”“桑叶”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
A shāngyè sāngyèB sāngyè shāngyèC sāngyè sāngyè3. 下面的几组词语中,按照四声顺序排列的是(B)。
A 忠言逆耳卓有成效B 胸怀广阔光明磊落C 兵强马壮集思广益4.下面按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的一组是(C)。
西门豹李双江A XīMén Bào LǐShuāngJiāngB Xīmén bào LǐshuāngjiāngC Xīmén Bào LǐShuāngjiāng5.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B)。
作坊.后头有个磨坊.,还有个牌坊.A fɑng fáng fɑngB fɑng fáng fāngC fǎng fɑng fɑng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是(A)A 大雨滂.(páng)沱B 气势磅.(páng)礴C 言之凿凿.(záo)7.加点字的读音为“jiā”的是(A)A 汗流浃背B 夹袄C 脸颊8.下列名字各包含一个成语,这些成语中,后两字声调相同的是(C)A杜鹏程B王任重 C 甘如饴9.下面拼写不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一项是(A)A Dōng Fāng Shuò(东方朔)B Zhōu Lì(周立)C zhōng-xiǎoxué(中小学)10.下列不属于汉语拼音主要用途的是(C)。
A 用于对盲人、聋哑人等的特殊教育。
B 用于电脑的汉字输入。
C 用来代替汉字。
11. 最早研究汉语拼音的人是(B)。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王理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本文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而作,以史实具体阐明了《汉语拼音方案》与清末以来汉语拼音运动中的切音字运动、国语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新文字《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其由法定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历程。
运动的历史渊源关系、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中图分类号]H1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8)01-0003-07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提交讨论和批准前,周恩来总理做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58年1月10日)的报告。
周总理指出:“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渊源则可以一直推溯到三百五十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六十年以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
这个方案,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确实更加完善。
”为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本文将围绕这一段话,具体阐明《汉语拼音方案》与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和走向国际的历程。
本文是在中央电视台《亲历-见证》栏目和山东电视台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保留了问答体的形式。
这种文体便于把片断的史实串连成一条有序的历史线索,增加可读性。
问:为什么《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可以远溯到350多年以前?答:因为《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而第一个用罗马字(即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人是明朝末年(1582~1610)来华,后来定居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一本《西字奇迹》,其中包括4篇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用于宣扬天主教教义的文章。
旧事重提谈拼音两位青年朋友先后来访,他们想深入探索《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意义,了解过去半个世纪方案在国内和国外逐步扩大应用的事实,方案对国外的汉语热发挥了什么作用,此外他们仔细询问了方案的制订过程。
这里把两位青年朋友和我的谈话笔记删改合并,成为一篇问答,借以预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问: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O周年。
如何纪念这个50周年呢?答:我看,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不声不响地让拼音发挥更多作用。
问:媒体一再报道,国外掀起汉语热。
汉语热意味着什么含义呢?是否象某些报道所说的那样,汉语将代替英语成为世界第一语言?拼音在这里起着什么作用?答:为了跟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做生意,为了研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为了到中国来看看这个世外桃源,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求学习汉语,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自然趋势。
不论方言分歧,以人口多少来排队,汉语早已是世界第一语言了。
这不等于说,汉语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汉语热不会改变汉语是“中国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的地位。
拼音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不可缺少的工具。
汉语热,拼音跟着热。
这一点,外国人比中国人了解得更清楚。
问:20世纪之末,美国国会图书馆把70万部中文图书的编目改成拼音。
是否可以说世界各国的主要图书馆都采用拼音了?答:美国国会图书馆改用拼音,影响极大。
世界上有哪些图书馆采用拼音编目,没有调查。
国内图书馆有哪些采用拼音编目,也还不知道呢!至于台湾,要等两岸关系进一步和解。
问:拼音在哪些方面的应用得到了显著的成功?答:大致说吧,小学生入学先学拼音;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用拼音字母注音和编序;出国护照上的汉语姓名都注明拼音;电脑上输入拼音、以词和词组为单位,自动变成汉字,不用拆字编码;新加坡采用拼音,影响东南亚;联合国采用拼音,并以拼音为拼写中国大陆地名的标准;诸如此类的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成功。
问:在国内国外多方面的应用中,哪一种应用的意义最大?答:拼音是国内的文化钥匙,国际的文化桥梁。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关于召开纪念《汉语拼音方案》
颁布5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法规类别】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差旅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8.02.26
【实施日期】2008.02.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关于召开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通
知
——先生: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这是我国语文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
50年来,汉语拼音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帮助识字、扫盲、增强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普通话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汉语拼音也被用来编制各种代码和进行排序、索引,并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为用罗马字母拼写中文的国际标准,在中文信息处理、书报文献检索,帮助外国人学
1 / 1。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内容及汉语拼音推行情况——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三)来源:教育部网 2008-01-25[李宇明]:新世纪我们国家实施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个法里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但是,规范汉字的范围是哪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从那个法律颁布到现在,国家语委一直努力在制定一个规范汉字的标准,这就是您说的字表,但名称是《规范汉字表》。
规范汉字表经过六年多近七年的研制,听取了几千人的意见,70多次修改定稿,现在已经准备上报国务院。
我在这里也想说一下汉语拼音方案的事情。
我想提醒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
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汉语拼音方案》,我们还能如此顺利地过好现代语言生活吗?第一,你还能够很好地和计算机交换?第二,你还能很好地教外国人学汉语吗?第三,你还能够过海关,特别是进外国海关吗?第四,你还能够很好地使用字典吗?你不认识字,怎么查读音?我们老一代领导人在五六十年代有远见卓识,非常庆幸,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设计这样一个拼音方案。
当时的背景,很可能会采取日本的假名式,更可能采取斯拉夫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但是当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了拉丁字母。
在我们的语言生活里面,发挥这么大的作用,这是在中国新文化建设史上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特别在小学教学里面,淡化汉语拼音教学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总是把外文当作国际化,其实,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国的语言、文字、地名、商标等等,才是真正的国际化,那才叫做国际标准。
你看看日本的运动员,他们背上背着的拉丁字母,就没有把姓放在后面。
为什么我们有13亿人口的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堂堂的大国,非要把我们的姓放在后面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刚才王旭明先生和王登峰先生都在讲地名的问题。
地名的概念要区分清楚:有地名标志和单位标志。
有地名指示。
所谓标志是代表性的,必须用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
所谓指示,那是指路的,这个地方到王府井大街怎么走,往哪拐弯,英语是方便外国人的,这样我觉得应该越方便人越好。
但是,作为地名单位等的一个标牌,作为像教育部这样的国家单位的标牌,应该用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谢谢。
[现代教育报记者]:我们现在有很多外文的东西,都有一些考试,比如说GRE、雅思,国内也有英语等级考试,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普通话考试?[王登峰]:这是非常好的问题。
在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过程里面,曾经有很多人讲,我们现在对于中国学生的要求,对英语的要求太多了,对汉语的要求太少了。
这实际上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像你刚才讲的,中国现在很多人学习外语,比如英语等其他的语言,它有很多成形的稳定的测试体系,比如说英语四、六级是我们自己编的,雅思、托福等等,但是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水平考试。
我们现在有的只是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
这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是作为我们国家正式的职业标准之一,比如“四大领域”里的工作人员,四大领域包括国家公务员、教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都要达到普通话水平达标,当然这个达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新闻媒体里面出镜的记者普通话要求是最高的,公务员和公共服务领域要能够达到能够被别人理解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相对来讲低一点的要求。
但是这只是一个发音的标准。
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语言能力的标准。
实际上,国家语委这几年也一直致力于开发这样的标准。
去年我们开始推出汉字应用能力水平测试。
2007年在河北、上海、天津进行了试点工作,2008年将要有十个省市进行试点。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发,除了汉字应用能力以外,口语交际能力,汉字书写等级,还有其他相关的语言文字的标准,这个将来作为教育教学的依据,同时也将会成为各种职业从业标准里面的标准之一。
我想这可以让我们语言文字工作,或者说能够让我们的汉语母语在国内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也包括将来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就业,可能也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文字标准,这个正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去做的。
非常感谢你这个问题。
[王旭明]:《汉语拼音方案》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法规。
我不知道执法监督的力度情况怎么样?刚才我听两位司长的回答问题和介绍,我觉得社会上“违法”现象还挺多的。
但是我们有没有罚款或者行政处理或者对于屡犯不改的,违反拼音方案的行为,如何处理?[王登峰]:这问到我们的软肋上了,因为语言文字工作是有法,但是这个法是一个相对来讲一部很温柔的法,更多的是倡导,并没有赋予语言文字工作执法的权力,但是我们有监督的义务。
我们还是拿《汉语拼音方案》来讲,《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标准,我们需要和相关的部委共同制定规矩,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念几个有关的法规,其实我们提供的材料里面都有1958年9月30号,最先出台了一个工商总局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一个《关于商标商品包装上加注汉语拼音的规定》,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跟相关的职能部门一起推出相关的法律。
1963年12月,由当时的内务部、教育部和文改会制定了《汉语手指字母方案》。
1965年5月,国家测绘总局和文改会制定了《少数民族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1974年5月,当时的文改会经请示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法》。
1984年,国家地名委和文改会以及国家测绘总局共同推出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1984年4月,当时的文改会和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
这个就是说要规范汉语拼音,也包括汉语汉字的使用,除了我们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进一步的加大宣传的力度以外,还需要相关的部委,相关的部门,通过部门法规,通过国家标准去进行规范。
在执法的时候,我们也是要结合相关部委一起来推行。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作为一个工作委员会,目前由15个部委组成。
我们的语委主任是赵部长。
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协调相关的部委,就他们部委所分管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工作。
换句话来讲,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很多人都总结和概括的,就是语言文字非常重要,但是又经常被忽视。
所以,执法的力度和监督改正的效率来讲,可能是相对比较滞后的。
但是它又确确实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既然旭明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再次呼吁新闻界的朋友们,我们首先请新闻界的朋友高度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经过新闻舆论的监督,比我们语委部门的同志出面效果更好一些。
[李宇明]:我最后再向我们的出版界、报界等,提一个倡议。
我们过去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有很多字,可能有两个或多个读音,有些字经常读错,还有很多字不知道该怎么读。
过去我们经常在字后面注上汉语拼音,这是非常便利的、有利于学习的,有利于社会提高文化的,我希望这个好的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报纸,图书出版,还有电影的字幕,电视的字幕,在多音字、容易读错的字,或者大家不知道那个字该怎么读的,后面能够注上汉语拼音。
[王旭明]: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大家知道,以自觉宣传、使用汉语拼音为荣。
以不使用汉语拼音为不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记者]:现在有一些省电台包括一些市电台会用一些地方方言来播音,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学校可能会设置一些地方语言的专业,您认为推广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加大学习,有什么冲突?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逐渐消失,咱们语言工作会不会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加大力度?[王登峰]: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问题。
关于电台、电视台里面播放的方言节目,其实国家广电总局最近几年不断地在推出一些新的规范化的要求。
比如说,像在广东,在建国初期作为对外宣传的需要,批准他们成立了一些广东话的电台或者频道,到了今天,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好多地方也还在做,这是一个背景。
另外一个,这些年确实方言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一方面广电总局在不断地进行规范,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现在遵守相关规范和按照国家要求去做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太好。
有些地方可能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约束。
比如说在地方台使用方言进行播音,有严格的要求,新闻类的节目不可以,播报新闻不能用方言播音,另外占的时间,播出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和方言类节目的总数比例也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所以这里面可能就是一个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由于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对本地区的文化可能有更多的关注,也是这样一个积极现象的有一点问题的表现。
另外关于方言保护的问题。
实际上从国家政策来讲,是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这是一个国策,是国家的利益,或者是国家的意志。
从宪法里面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面提出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点是不变的,讲到方言的消亡也好,讲到方言的发展也好,我在这里首先想说明的就是方言的使用,从我们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讲,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要把该说普通话的场合必须说普通话,这是规定的,必须要做的。
另外,其实关于方言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的,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也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很多方言可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这在国际上都是一样的,可能将来方言区就会变成相对来讲更加宽泛的一个方言地带的情况。
从过去的十里不同音,三里不同音的状况,将来发展成为百里千里不同音的状况。
这时方言的差距会拉小。
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民族的角度来讲,要去研究和关注,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国家的政策来讲,我们是希望能够在应该讲普通话的地方讲普通话。
至于研究方言,把它作为文化现象进行保护,这是没有问题的,和我们现行的语言文字政策也没有冲突。
而且我们现在也强调,国家语委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和谐语言生活就包括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再重复一遍,在国家规定的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地方,我们应该坚决地执行这样的一个规定。
比如说,讲普通话在什么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执行公务的时候必须讲普通话。
新闻媒体要用普通话传递信息。
我们的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要用普通话。
教育领域,教育教学的要说普通话。
除了这几个国家法律规定的领域之外,私下里的交流,其他场合的交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甚至使用外语都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有一个关于汉语拼音教学培训方面的问题。
我记得我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在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完成了,好多歌谣我现在还记得。
但是我问一下,您认为在小学通过一年的学习汉语拼音是否已经足够了,如果在中学或者再大一点,如果想汉语拼音还有哪些培训的机会?谢谢。
[王登峰]:从汉语拼音26个字母的掌握,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这也是它为什么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非常重要的辅助,也能够成为我们大批的学生学习汉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