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第12—22课)复习重点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6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目标导学案(学生用)检测板块一、选择题:(共24分)1、1927年——1931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而开展的斗争是()①发动五四运动②举行南昌起义③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④召开遵义会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右图是一“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主题形象设计与图片相关的是()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革命摇篮,领袖故里C.历史转折,挽救革命D.延安精神,革命圣地3、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I I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4、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连义会议会址卢沟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A南帛起义指挥部B5、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交通破袭战”这二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A.淮海战役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6、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西安事变④重庆谈判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7、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To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8、下列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中,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A. “关门打狗”,决战东北C.兵临城下,直取平津D.百万雄师过大江9、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总体发展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A.乘轮船.火车出行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C D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22 礼记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表否定。
旨:甘美,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天下为公: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贤,指品德高尚。
与,通"举",推举,选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分(f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背景; 汉初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措施:①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③提倡节俭④以德化民意义:西汉社会安定,民富国强,为汉武帝大一统提供经济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书P67—69)原因:1、客观:文景之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2、思想文化:(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匈奴。
影响: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强大国家。
(发展畜牧业、冶铸业,学会农耕)进入鼎盛时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河西走廊地区。
2、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武汉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大胜而归,霍去病挥师北进,追击匈奴。
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史称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了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
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
的仙湖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骞qiān 萧瑟sè庇bì护干涸hé
吞噬shì裸luǒ露鹭鸶lù sī
点拨::"庇"不要误读为"pì";"涸"不要误读为"gù"。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刚。
2.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
方、作比较等。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3课-22课)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红军长征1、原因: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性质(实质、目的):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3、开始时间、地点: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4、长征路线: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5、遇到的困难:①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③缺少粮食等6、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四渡赤水河7、跳出敌人包围圈的行动:巧渡金沙江8、两次会师: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的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9、胜利标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0、胜利原因:①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原因);②红军的英勇善战;③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11、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2、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
13、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多少省:走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
二、遵义会议1、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②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关键时刻,采纳毛泽东意见,进入贵州,渡过乌江,攻占遵义。
2、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3、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一士海(后期)(3)主力:学生Y人(6月初)(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节奏划分及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课文分析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二)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之:的。
③行:施行。
④为:是。
⑤公:公共的。
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选,选拔。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指才干出众。
⑦讲:讲求。
①信:诚信。
②修:培养。
③睦:和睦(气氛)。
④故:因此。
⑤独:只。
⑥亲:以……为亲。
⑦亲:父母。
⑧子:以…为子。
⑨子:子女。
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
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
③矜(gu 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②皆:都。
③养:供养。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职守。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内容,是一节关于“电学”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电路及其元件、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与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方面来详细介绍相关的内容。
一、电路及其元件电路是指由电源、导体及电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组成的带电路线。
电路中的元件主要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等。
电源通常是指为电路提供电能的组件,如干电池、充电电池、发电机、变形器等。
导线则是负责将电流传输到电器件中的物质。
开关通常用于控制电路的开关,开与合。
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则分别是用于调节电路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元件。
二、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与电阻电压是指电路两个点之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电流指电子通过电路的速度和数量,单位是安培(A)。
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因素,单位是欧姆(Ω)。
电流是由电子在电路中的移动产生的,当电子在电路中流动时,便会产生电势差。
电势差越大,则流过的电流也会越大。
相反,当电阻越大时,电流流过的速度越慢。
三、欧姆定律欧姆定律表明,在恒温下,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与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例。
即I=U/R,其中I是电流,U是电压,R是电阻。
欧姆定律的公式可以用来解决电路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计算电流、电压或电阻等,或是判断电路中是否存在电流。
欧姆定律还可以应用于短路保护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领域。
四、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量的速率,通常用瓦特(W)来表示。
电流通过电器件时会产生耗能,即用电,这时电能就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了。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U*I,其中P是电功率,U是电压,I是电流。
电功率的大小关系还可以用来判断电路所需的其他参数,如电阻、电流、电压等。
电功率也可以用来计算电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判断电器是否可靠。
总结:本文对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中电学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涵盖了电路及其元件、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与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方面的内容。
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12-22课 2013.12第 12课1. 1927年 8月 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军南下广东, 准备在广东建立根据地, 途中队伍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湘南。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 1927年 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失败, 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大城市长沙的计划, 向农村进军, 于是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 4月,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三支革命武装会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余部; 湘南农民起义武装 ,这就是井冈山会师。
会师后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人,朱德任军长, 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 13课1. 1933年 10月,蒋介石调集 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博古、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红军奋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
1934年 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8万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贵州前进。
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3.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4.1935年 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5.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红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12-22课)2013.12第12课1.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军南下广东,准备在广东建立根据地,途中队伍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湘南。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大城市长沙的计划,向农村进军,于是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三支革命武装会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余部;湘南农民起义武装),这就是井冈山会师。
会师后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1.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人指挥错误,红军奋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初期,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贵州前进。
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3.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4.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红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22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方: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背面叫做阳。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们。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汉阴:汗水南岸。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扛。
叩:敲,凿。
箕畚(jīběn):簸箕。
这里是用簸箕装土石的意思。
京城:姓。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易:交换。
节:季节。
反:通“返”,往返。
叟:老头。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倒装“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太,非常。
惠,通“慧”,聪明。
残:残余的,剩下的。
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顽固、固执。
彻:通。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即“苦何”,愁什么。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苦,愁。
亡:通“无”,没有。
操蛇之神:拿着蛇的神,指神话中的山神。
操,持。
不已:不停止。
之: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感其诚:被动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cuò):通“措”,放置。
第21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归纳复习文学常识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的专著。
2.《礼记》是由(朝代)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答案】1.儒论述教育教学2.西汉戴圣(一)《虽有嘉肴》一. 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标三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弗:_____(2)虽有至道..至道:_____(3)教然后知困.困:_____(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_____(5)学.学半学:_____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_______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_______ 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_______ 今义:教书四. 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五.问答题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2.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二. (1). 不 (2). 最好的道理 (3). 困惑 (4). 自我反思 (5). 同“敩”,教导三. (1). 即使 (2). 味美 (3). 教与学四. (1).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 因此只有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问答题1.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2.《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实行“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概况: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地点:南昌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发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1.概况:时间:1927年秋领导人:毛泽东地点:湘赣边界2.毛泽东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农村包围城市, 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选择。
3.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井冈山会师;1.背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概况: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队伍和湖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中央革民根据地其他地方根据地建立者:方志敏、邓小平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长征的开始:1.原因: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客观)②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主观)2.概况: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
增城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资源库(12-22课)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秋收起义2.与“青年节”、“建军节”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事件分别是()A.五四运动南昌起义 B.南昌起义中共一大C.中共一大秋收起义 D.秋收起义五四运动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下列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四渡赤水河②强渡大渡河③急渡金沙江④翻过大雪山,通过大草地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2.下列事件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有关的是()A.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B.粉碎了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C.毛泽东和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D.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3.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第14课难忘九一八1.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主要原因是()A.日本为发动侵略作了长期准备 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卢沟桥事变 B.遵义会议C.中国国民党一大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下列是小东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其中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 中共一大——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 南昌起义——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C.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大转折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港(dí)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重点字词凌空(líng)翘首(qiáo)轻盈(yíng)由衷(zhōng)悄然(qiǎo)屏息敛声(bǐng)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zhèn)第4课《一着惊海天》1.文学常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课的重点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本课的难点是: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议一议: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答: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可靠的落脚点和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诞生于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时。
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开始:经过结束意义遵义会议:1、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2、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省份:(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3、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第1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诵读理解1、字音兑(yuè)学(xiào)教学相长jiāo 强qiǎnɡ2、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3、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