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自律故事两则
- 格式:pptx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14
慎言,慎行,慎独典故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慎言,慎行,慎独”的典故故事:1. 《杨修之死》杨修那可是个大才子呀,但他就是不懂得慎言。
有一次曹操在一盒酥上写了“一合酥”,他就直接解读为“一人一口酥”并让大家分了吃。
还有曹操说的“鸡肋”,他也到处乱说。
这不就是乱说话的下场嘛!他要是能管住自己的嘴,也许就不会落得个被杀的结局了。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啥都说呀!例子:就像有些人在公司里,随意议论同事,这不就跟杨修一样傻嘛,最后肯定会惹来麻烦啊!2. 《许攸之败》许攸自以为跟曹操熟,就口无遮拦。
在帮助曹操打败袁绍后,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劳,还直呼曹操的小名。
哎呀,这可太不应该了!他不懂得慎行,最终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这难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例子:比如说有的人有点成绩就到处显摆,到处张扬,这不就是在给自己挖坑嘛!3. 《晏婴车夫》晏婴的车夫呀,一开始总是趾高气扬的。
他老婆就跟他说,你看看人家晏婴那么有地位还那么低调,你一个车夫拽什么拽!后来车夫就变得谦虚谨慎了。
这就是慎独的力量呀!要是车夫一直那么张扬下去,会有好果子吃吗?例子:我们有时候也会有这种飘飘然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学学这个车夫及时改正呢?4. 《孙叔敖埋蛇》孙叔敖小的时候看见一条双头蛇,他知道看到双头蛇的人会有灾难,但是他没有害怕,而是把蛇埋了,为的是不让别人看见。
这多了不起啊,他这么小就懂得慎独了!这不就说明人要有那份善良和担当嘛!例子:我们在遇到一些可能对别人不利的事情时,是不是也应该像孙叔敖一样去做呢?5. 《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华歆看到金子就心动,看到热闹就跑过去看。
管宁就觉得俩人不是一路人,割席断交了。
管宁真是慎行的典范啊!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经不住诱惑的人呢?例子:好比有人在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游戏,这就是没有做到慎行呀!6. 《杨震拒金》杨震当官的时候,有人晚上给他送金子,说没人知道。
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他这就是坚守了慎独啊。
杨震慎独的故事
以下是杨震慎独的故事:
杨震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曾拜著名学者刘歆为师,攻读《尚书》。
他不怕艰苦困难,刻苦学习,人称“贤郎”。
后来,杨震声名渐渐大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
这时候,他已经成年了。
求他当老师的人不少,但他从不接受报酬。
他对我说:“我的志向是研究高深的学问。
有志于学习的年轻人上门求学,已经满足了我最大的心愿了,如果再拿报酬,岂不就像交友拿礼物一样吗?”
杨震少年时候就很自律。
后来他出任地方官,每逢经过本地昌邑县时,有关官员、吏员都争着把他拉到自己家去住,但他只在大路上的一家小客栈里过夜。
他对我说:“我是昌邑县的官吏,路过本县,不能败坏官吏相互之间的规矩。
”
杨震还做过荆州刺史。
后来调任冀州刺史。
他在任上,严格要求自己,对家属也严格要求,不让他们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
那天晚上,曾经受过杨震推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带了黄金到客栈来拜见他。
王密说:“这么晚了,大人先休息吧。
”
杨震说:“我吃了晚饭,你来吧。
”
王密说:“大人,我的行动您该明白。
”
杨震凛然说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
呢?”
王密悄悄地溜回去了。
杨震为官清廉,生活节俭,经常是粗茶淡饭。
他一生做官,轻车简从,没有使过一文公家的钱。
最后他安葬的时候,也没有让家里多置办东西。
他说人死了,不应该浪费。
这是最好的“厚葬”了。
慎独慎微的案例一、考试中的慎独。
1. 小李的考试自律。
话说我们班上的小李,那可是慎独的典范。
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场的座位安排得比较松散,他周围没几个同学。
考试的时候,他前面的同学偷偷传了个小纸条,想让他帮忙看一道题。
这要是一般人,可能就会忍不住瞅一眼,毕竟老师没注意到嘛。
但是小李呢,看都没看一眼那个纸条,就像没这回事儿一样。
他就专心做自己的题,心里想着:“这考试得靠自己的真本事,要是抄了,那就是自欺欺人。
”小李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而且,因为他这种慎独的态度,同学们都特别佩服他,觉得他特别靠谱。
2. 学霸的慎独备考。
我认识一个学霸朋友,他在准备考研的时候那慎独慎微的劲儿简直绝了。
他自己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单间,每天就自己在那小屋里复习。
他没有去那种人多热闹的自习室,就是想给自己一个完全独立、不受干扰的环境。
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几点起床,几点看书,几点做模拟题,精确到分钟。
有一次,他特别想看一部新出的电影,那电影的预告片看起来特别吸引人。
但是他想了想,这是学习时间,不能分心,就忍住了。
他说:“我要是现在看了电影,就会打乱我的复习节奏,这一点小的放纵可能就会让我在考研的时候差几分,那可不行。
”就这样,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二、职场中的慎独慎微。
1. 小王的职场坚守。
小王在一家公司做会计。
公司有时候财务方面的事情特别多,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晕头转向的。
有一次,在做一笔报销账目的时候,他发现有个小漏洞,如果他稍微动动手脚,自己就能多报几百块钱的费用,而且不会有人发现。
毕竟那些报销单据特别多,而且负责审核的同事那几天忙得焦头烂额的。
但是小王想都没想,就按照正规的流程把账目做了。
他说:“这几百块钱看着不多,但是这是原则问题。
今天我能偷偷占这点小便宜,明天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他这种慎独慎微的工作态度,让领导特别信任他,后来有什么重要的财务项目都交给他负责。
2. 设计师的慎独创意。
【导语】没有严格要求⾃⼰的严⼼,怎么能成就⼤事。
要成功,⾸先要学会⾃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关于⾃律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有个⼤户⼈家叫⽂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到他家去做雇⼯,但不要报酬。
主⼈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家的书。
”主⼈听了,深为感叹,就资助匡衡读书。
于是匡衡成了⼤学问家。
【篇⼆】 晋时,有⼀个叫孙敬的年轻⼈,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个办法,他找来⼀根绳⼦,⼀头绑在⾃⼰的头发上,另⼀头绑在房⼦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低,绳⼦牵住头发扯痛头⽪,他就会因疼痛⽽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篇三】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都没有⼈关注,即使有雄⼼壮志也得不到重⽤,于是他下定决⼼发愤图强努⼒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事先准备好的锥⼦往⼤腿上刺⼀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篇四】 ⼀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
后来,他当了⼀个御史⼤夫。
【篇五】 时间观念反映着⼀个⼈的⼯作态度和⽣活态度。
柳传志以"⾃律"在业界享有盛名。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10篇】【热门资讯】事例,事项例子,既可以是虚构的故事,也可以是客观事实。
1.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
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
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
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
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第2篇: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宋元之交,世道纷乱。
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2.“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干青菜”。
慎独的典故答: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以下是关于慎独的典故:1. 匡衡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慎独的典例之一,他在独处时也不忘读书学习,充分体现了慎独的精神。
2. 秦汉之际儒家子思著作的《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指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3. 秦汉之际儒家曾子的《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在心中,体现在外面,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4.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熙载使歌姬秦蒻兰衣弊衣为驿卒女,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意思是韩熙载让歌姬秦蒻兰假扮为驿站老兵的女儿勾引陶谷,陶谷果然上钩了,犯了通常男人都会犯的错。
5. 三国魏朝曹植的《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意思是只要敬畏神明,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6.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7.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修养方法,不仅在古代受到推崇,在现代社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慎独,保持独立思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古代慎独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慎独的例子:
1. 曾子杀猪立信啊!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哄儿子说等回来杀猪给他吃,她回来后曾子真就开始杀猪。
别人都说他傻,跟小孩子的话何必当真呢。
可曾子却说,在孩子面前就更要做到慎独,难道这不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吗?
2. 杨震拒金的故事多令人佩服呀!半夜有人给他送金子,说没人会知道。
杨震却义正言辞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这就是慎独的力量啊,换做是你,能做到这样拒绝诱惑吗?
3. 三国时的刘备,在遗诏中教导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他自己一生不也是这样践行慎独的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是多么了不起啊,能不让人赞叹吗?
4. 范仲淹年轻时在寺庙里读书,生活艰苦到每天只煮一锅粥,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
但他依然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自制力啊!这种慎独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
5. 包拯,那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啊!他不管面对多大的压力,都能坚持公正廉洁,不被外界所干扰。
这就是他慎独的体现啊,我们生活中要是多几个这样的人,那该多好呀!
6. 明代的于谦,面对朱高煦的叛乱毫不畏惧,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也是时刻保持着慎独的品质,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有如此的担当吧!这是不是很让人钦佩呢?
我觉得古代这些慎独的例子真的非常有价值,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一直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