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的近代化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195.72 KB
- 文档页数:2
085自古以来,信息的传递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让我们知道在古代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汉朝始称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自周朝起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建立大清邮政,中国古代邮驿存在了约3000年。
近代邮政就是在古代邮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在晚清腐朽没落的制度下,近代邮政产生之路并不平坦顺利。
一、“客邮”入侵,海关兼办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帝国主义列强仿佛饿狼捕食一般疯狂地对中国进行掠夺,使独立统一的清朝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越来越多西方文化的入侵,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于是寻找救国之路也成为他们的使命。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邮政的通信方式已经建立,中国3000多年以来弊病丛生的邮驿制度的缺点也在越来越多信息传递的需求中暴露出来,尽管清政府试图改变已有的邮驿方面的政策,但已经回天乏术,尤其是在较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1842年,英国借口中国没有新式邮政,处理很多事务不方便,率先把邮局设立在了香港。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口通商口岸随之开放,英国又进一步在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并任命英国驻口岸领事为代理人,开办“领事邮政代办所”,由英国邮政总局直接管辖。
对于这种侵略中国主权的行径,昏庸的清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反而美其名曰为“客邮”,试图把这种行径合理化。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英国官员及随从的文件都可以自由通行,文件行囊都不可以随意拆开检查,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派遣,并且指派专门的大清驿站差使,保证文件的安全[1] ,这使英国“客邮”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
其他列强利用《虎门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也纷纷在中国领土开设邮局,实行自己国家的邮政章程,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驶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
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在交通银行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
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的开题报告
题目: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邮政在近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国家的邮政服务可
以看出它的国力、文明程度和对外交往的多寡。
晚清时期,中国邮政服
务正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虽然有了西方邮政传入,但是在政策上还存
在着不稳定与矛盾。
这一时期邮政的近代化改革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邮政事业成长的重要历程。
因此,明确晚
清邮政近代化进程,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晚清邮政近代化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其中外
国学者比较突出,如美国学者W.E.Willmott和R.J.Smith论述了中国邮政在西方殖民统治时期的发展情况。
中国学者中沈自芳、何佩钦、赵尚志、蔡新华等都对晚清邮政历史研究做出了很多的探讨。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晚清中国邮政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2.晚清邮政近代化的主要进程与成就
3.晚清邮政近代化的因素分析
4.晚清邮政近代化的启示与反思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历史事实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分析晚
清时期中国邮政服务和西方邮政发展之间的异同,发掘影响晚清邮政近
代化的主要因素。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可深入了解晚清期间中国邮政服务的近代化进程,掌握晚清中国邮政服务的历史轨迹和主要成就,探究晚清邮政服务近代化的因素,从而得出启示,为今后邮政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经验。
中国近代新式邮政兴办成功的原因探析胡中升【摘要】新式邮政是近代中国举办成功的洋务之一,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该项事业利国便民,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因而政府积极创办;新式邮政办理得法,其在正式开办前曾进行过几十年的试验,积累了多年的办邮经验,开办后又能稳步推进,并妥善处理了与民信局及客邮的关系,对二者既联合又斗争,最终迫使民信局关闭,客邮裁撤,实现了邮政经营的统一;新式邮政为国家事业,又长期由洋员主持,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保护.近代新式邮政在中国的成功表明:外来的新事物只要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尽量按照中国自己的方式去办理,就有引入成功的可能.【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新式邮政;成功;原因【作者】胡中升【作者单位】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8邮政关乎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故凡书信之往来,银洋之汇兑,书报之传递,莫不赖是以为枢机”[1]1。
中国新式邮政肇始于1866年的海关兼办邮递,至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
之后,国家新式邮政发展迅速,不仅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增多,而且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关于新式邮政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黄福才的《试论近代海关邮政与民信局的关系》[2]74-82论述了海关兼办邮递到关邮分家时期新式邮政与民信局的关系演变,易伟新的《晚清国家邮政局创办原因初探》[3]86-88探讨了大清邮局创办的原因,拙作《近代中国邮政人事制度探析》[4]分析了中国近代人事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崔红欣的《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5]和胡婷的《民信局的取缔和邮政的近代化》[6]对近代中国邮政近代化进行了专门研究,金燕、叶美兰的《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 -1911)》[7]探析了英国对晚清邮政发展所起的作用,苏全有、白中阳的《论清末民初我国邮差的分类与管理》[8]则对新式邮政邮差的分类及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
中国近代史简述题(2)
1.有人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欧风美雨下产生的,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由谁创办的?它的产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及发展又有何影响?
3.用表格方式整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及陷入困境这四个阶段的时间、原因、表现、代表性的企业及企业家。
4.简述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主要途径及发展的主要特点。
5.列举近代中国男女服饰的演变,并概括演变的总趋势。
6.简述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演变。
7.一句话概括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并列举在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及这些交通工具在西方出现的时间。
8.表格整理近代中国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历程。
9.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的报刊,并简述这些报刊的创办所带来的影响。
10.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表现。
浙江省A9协作体暑假返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22.(1)变化:周朝-贵族;春秋战国至汉-士民(新兴地主阶级);魏晋-门阀士族。
(3分)影响:推动各国变法,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私学的发展。
(任答三点给3分)(2)原因:统治者强化君权的需要;寒族比士族更具政治热情和行政能力;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南北朝以后,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
(任答两点得4分)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分);宋朝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1分);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1分);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且更加公平公正(1分)(4分)23.评述: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邮戳虽然加盖中国地名,但其运作流通却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与外国人控制的海关关系密切,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客邮的出现,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表现。
(3分) 客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兴起以及物品信息交流方面起到到积极作用(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1分); 但客邮的设立,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的发展;此外,列强利用客邮贩毒和走私,对中国人的健康和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严重威胁。
(2分)24.(1)影响:形成村落,人类生活方式从迁徙变为定居;人类从粮食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推动技术和手工业的进步;人口增加;生产关系变化,产生剥削阶级;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增加,生活更辛苦。
(任答五点得5分) 主要地区:西亚/小亚细亚半岛。
(1分)(2)工厂制;(1分)表现:倒班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工厂主严格监督下的生产流水线。
吉档珍藏通远迩于一脉,继往来以不穷———浅谈中国古代之邮驿文/段兴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始,到1912年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我国封建王朝有着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而邮驿的存在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历史,素以“通远迩于一脉,继往来以不穷”著称。
虽然王朝交替、政权更迭,但邮驿通信不仅从未断绝,还每每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并逐步走向规范。
1驿站之兴“古之设驿递也,所以通往来,劳行役,而将王命也”,鸦片战争前,驿站作为政府唯一通信机构,主要负责官方文书的传递、官役公务往来的食宿交通及军事物资的运送,起着联络中央、地方和军队的重要作用,是信息传输的大动脉、总枢纽。
1.1统一于秦中国古代国家通信起源非常早,周代“置邮传命”就已创造了最初的驿传形制,但是真正彻底、有效的驿站制度,可以说是统一于秦。
秦第一个建立起高度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将列国的邮传机构进行合并,将邮驿通信的不同名目统一为“邮”,负责距离较远的公文书信的长途传递。
其建立的一套邮传制度,如组织管理、文书传递、典章制度、通信法令等,也为后世所借鉴、传承。
秦以后,历代相因,一脉相承。
1.2盛于隋唐隋唐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邮驿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在交通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举国之力修运河和驰道。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4000华里,北抵涿州,南到余杭,极大地便利了南北通信条件。
唐代则是将驿与传合一,驿站不止传递紧急文书,业务还扩大到通信、接待、运输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系统。
唐还改变了历代由法曹兼管邮驿的体制,改由兵部专门负责,提高了管理效率。
1.3著称于元元朝是蒙古统治者结束五代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入主中原后建立起来的,疆域最广,军事繁盛,故驿站较之以往又有不同。
元的驿站被称为“站赤”,马匹众多,邮驿规模庞大,陆路可通波斯、叙利亚、俄罗斯、欧洲各国;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其纵横中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当时称雄于东方,闻名于世界。
1869年,明信片在奥地利诞生。
不久这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风靡全球,同时也悄然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
1878年,包括上海在内的五处通商口岸首先设立“海关邮政”,开启了中国邮政的近代化进程。
旧城旧影:老上海明信片文/赵灵多 图/上海历史博物馆对上海文化而言,上海的海派风是以许多新式文化事业的开放,而找到了老上海独特的韵味。
上海的现代商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部分,而明信片上的老上海,正是留存了一份真实而写实。
上海是紧跟世界脚步的,在新思潮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文化的潮流也就随之而产生。
上海独有的江南气质与摩登优越 ,始终使上海人才涌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造就了这块江南璧玉的美,那泛黄的老上海明信片似乎就收藏着上海成为中国新文化地标的一个延续。
民国后,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门户之一。
而进出上海港口的大量邮件中,寄往海外的明信片不在少数。
其中,具有上海特色,最佳摄影视觉效果的明信片,不仅向远方的亲友传递了问候,还向大洋彼岸展现了一座现代东方城市的风土人情。
明信片成了世界认识上海的重要途径之一。
斯土斯民上海元代立县,明嘉靖筑城。
城周围九里,东临黄浦江。
开埠前,老城厢频繁的商贸活动就吸引了周边城市的生意人。
近代上海的中心转移到了租界。
1912年城墙被拆除,此时上海已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外乡人,构成了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
上海人一面坚守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沿袭原有的风俗习惯。
一面欣然接受外来文化,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生活。
节日集会、街边小摊、时装妇女,都独有风情。
明信片上的照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改变。
黄浦江边 苏州河畔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西人陆续来到上海。
他们在紧邻老城厢的黄浦江边盖楼、经商、生活。
到1930年代,外滩已云集着世界各国的金融政治机构。
外滩的建筑群浓缩了租界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成长。
到了民国,上海已容纳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居民。
久居在上海的外国人渐渐地融入了上海社会,慢慢渗入中国式社会生活。
武汉邮政史资料---邮件传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湖北集邮网点击数:885 更新时间:2008-4-10【邮运概况】 清末,三镇邮运以步班为主。
20世纪初,交通逐渐发达,邮运也向近代化发展。
1905年,卢汉铁路开通,始有火车邮路。
1907年,日本日清汽船会社轮船行驶上海、汉口、宜昌、湘潭间,带运邮件,是为汉口有轮船邮路之始。
1914年,湖北邮务管理局开办汉口市内自行车邮路。
1919年汉口市内各邮局间有汽车转运邮件。
1921年,邮政总局拨邮船3艘,为汉江沿线轮运邮件。
1929年10月,随着上海到武汉的第一班客机抵达汉口,带来1公斤航空邮件,开始了武汉的航空邮路。
到1927年,湖北邮区邮路由1914年的6260公里增长为9 977公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与内地交通阻断,汉口成为邮运中心。
武汉至长沙、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宜昌3条邮路成为与西南、东南及抗战大后方通邮的主要干线。
抗战8年,邮路难通,家书值万金,到胜利之日,邮路减为7000余公里。
抗战胜利后,湖北省以汉口为中心恢复所有通向全国各地的邮路。
194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决定以汉口为中心与全国45个城市邮件运输,一律用航空线联络,甚至平常邮件也以航空转运。
三年解放战争期中,邮路时有阻断,中国共产党提出解放区与非解放区的通邮方案,湖北邮政管理局曾试办国共通邮。
武汉解放时,通向各地的邮路仅为3000公里。
武汉解放后,邮政部门迅速恢复省内、省际邮路。
1951年武汉邮局成立后,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合理选择邮运路线,缩短邮运时间,在武汉市内和近郊大力发展自行车邮路,并从1956年起陆续自办8条省内汽车邮路。
50年代,武汉邮政运输以水运和汽车委办邮路为主。
70年代,发展为自办和委办并重,而以自办汽车邮路和铁路邮路为主,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连接全省、全国的邮运网络。
到1985年,武汉邮路总长度为1.05万公里。
武汉市邮政局1983年发出邮件总包719万袋(捆),平均每日运输1.97万袋(捆),其中转口邮件总包1.18万袋,总包交换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近代江苏邮政研究述评江苏邮政作为中国邮政事业的先驱之一,在中国现代邮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代江苏邮政研究是研究和认识江苏邮政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江苏邮政在近代化进程中,实现了从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的转变。
传统邮政一般是指邮差徒步或骑马送信,主要服务于官方和士绅阶层,邮政范围也只限于本地区内。
而现代邮政则是利用电信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开展全国甚至全球的邮政运营,服务对象也从少数特权阶层扩展到全民。
近代江苏邮政依托电信技术,实现了这一转变,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能享受到邮政所带来的便利。
其次,江苏邮政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代江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各种工厂和商家纷纷涌现。
邮政服务的建立和提升,为交通运输、贸易和商业活动提供了迅捷而可靠的通讯工具。
江苏邮政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邮政服务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此外,近代江苏邮政还成为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
近代社会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西化等多重挑战,这使得社会变革变得漫长而复杂。
邮政服务的建立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理性思考和深度讨论。
邮政通讯也成为了反映社会民意和宣传政策的重要渠道。
综合起来看,近代江苏邮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近代江苏邮政是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缩影,研究其历史和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规律。
另一方面,近代江苏邮政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指导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挖掘邮政事业的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近代江苏邮政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为邮政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