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10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以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与自然系统可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优化土地利用。
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生态足迹的大小。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忽视了土地的生态功能。
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强调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减少城市的建设用地。
同时,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浪费,进一步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
其次,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推动低碳交通。
交通是城市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汽车交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贡献较大。
为了减少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城市规划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优化交通网络等。
通过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交通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
第三,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提倡循环经济。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以资源的线性消耗为基础,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基于生态足迹的规划方法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广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循环经济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的生态足迹,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强调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规划者和决策者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引导市民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大,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究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中,基于生态足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生态足迹法最早是由威廉·赖茨和马修·西蒙斯于1996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社区或国家等范围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其应用原理是通过比较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与自然环境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之间的差距,来判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的核心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包括:首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的区域和时间;然后确定评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生态足迹;最后计算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二、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1、生态足迹法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环境测量指标,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
2、生态足迹法通过对可持续性的界限进行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3、生态足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参考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点:1、生态足迹法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数据收集困难、数据不全等因素的限制。
2、生态足迹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因素,从而产生误差。
3、生态足迹法只能判断可持续性的界限,不能提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将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位的概念,然后对江苏省13市的城市生态位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利用生态位理论揭示城市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分别用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以及生态位互补理论指导江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标签:生态位; 城市;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是近20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它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生态等方面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发展,生态位理论已被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使用,其理论含义不断被拓展。
本文旨在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对江苏省的各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位测算,并就如何提升江苏城市综合竞争力与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政策措施,期望打开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1生态位理论与城市生态位分析方法1.1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最早是J.Grinnel于1917年提出的,并定义为生物群的基本生活单位,即指一个物种或亚种所占据的基本单位,或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主要侧重指物理空间及其所处生活环境条件的关系。
生态位的概念和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于社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任何生物都在不断地与其它生物相互作用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所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产生影响,其地位与作用也必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其它生物相对比较中才体现出来。
因此,对应于生物单元的生态位可分为态和势。
1.2城市生态位的侧度城市生态位即城市环境给人类活动所提供的多维因子空间,它是指所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生态因子(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产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技术资料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一、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t print )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
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进行核算: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1. 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i的计算公式为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 / (Y i x N ),式中: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A 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 /人),C 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丫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kg /hm2),P i、I i、E i分别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年进口量和年出口量,N为人口数。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作者:邓雄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6期摘要:因其直观、简便和容易被人理解,生态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研究了模型的优缺点,并针对其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缺点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0-02一、生态足迹及模型简介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实质,就是筛选、界定和度量人类生态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影响的能力[1~2],生态足迹分析就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有益尝试,虽然提出来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近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是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4],它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谓生态足迹,是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4~5]:(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气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气物流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按照其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示,即每英亩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
由此,得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4~5]:EF=N*ef=n*r j*∑(aa j)=N*r j*∑(c i/p 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aa 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r i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生态足迹指数测评方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科学准确地测评生态环境的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而生态足迹指数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方法,以其客观、综合的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生态足迹指数是衡量某个地区或国家生态压力和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来反映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生态足迹指数主要由两个维度构成:耗费的生物生态系统资源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
首先,生态足迹指数通过测量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对生物生态系统资源的消耗进行评估。
它包括饮食、能源、交通和住房等方面的人类活动对土地、水、森林和温室气体的消耗情况。
例如,一个国家如果人均森林消耗量高、人均碳足迹大,就意味着该国在生物生态系统资源消耗方面的压力较大。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地区或国家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差异。
其次,生态足迹指数通过测量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来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它利用生态系统恢复自然资源的能力,如陆地的再生能力、森林的再生能力等,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就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可能出现了破坏和不可逆的变化。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生态足迹指数可以给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压力状况,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了解生态足迹指数的测评结果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生态足迹指数还可以为各个地区或国家提供参考和比较。
通过测评各个地区的生态足迹指数,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生态压力和承载能力差异,并帮助决策者识别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
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完善,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1 生态足迹的概述1.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公顷;(4)由于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们可以相加成为人类的消费需求;(5)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6)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
1.2生态足迹研究阶段生态足迹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方法的一种,于2000年之后引入中国,曾被翻译为生态基区,也被翻译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
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应用较广。
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南京新实践对策建议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对策,成功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南京的新实践,对策和建议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深入了解南京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发展情况。
1. 概述南京的现代化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提及主题文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南京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自然资源。
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南京积极致力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发展理念不仅使南京保持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资源。
2. 南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效果(提及主题文字: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南京通过建立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强化环保宣传和教育,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减少了水体污染,增加了绿地面积。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及主题文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南京通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将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城市绿道、生态园区等建设项目的推进,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使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丽空间。
4. 宜居南京与节能减排的新实践(提及主题文字:宜居、节能减排)南京注重打造宜居城市,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采用节能技术,南京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果。
这些新实践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相一致。
5. 推进南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与实践(提及主题文字:和谐共生、政策与实践)南京在政策层面上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并积极推进这些政策的实践。
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文章
标题:南京城近10年的发展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历经沧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
过去十年,是南京飞速发展的十年,它如同一只破茧成蝶的蝴蝶,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与等待,终于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一、城市建设焕然一新
十年前的南京,或许还留有一些老旧、陈腐的痕迹,然而现在,这座城市已经脱胎换骨。
街道变得更加宽敞整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十年间,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玄武湖、紫金山等公园得到精心维护和改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市民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三、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南京的经济实力在这十年间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南京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的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南京,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过去的十年里,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五、社会民生福祉提升
南京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在这十年间,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市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幸福感满满。
六、展望未来
未来,南京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新的十年里,南京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繁荣文化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相信,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优先考虑的问题,还可以为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信息。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
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ackernage1等提出的“生态足迹”(EF)的概念及其模型[3,4];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5];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1t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睛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lity)模型[6]。
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然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模型总体上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7]。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生态足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局限性提出一些完善的方法。
1 生态足迹法1.1 生态足迹的概念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William E R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8]。
1996年以后William E R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定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9]。
总之,无论如何定义,关于生态足迹总有一个清晰、科学而严格的定义,那就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为一个简单、通用的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手段——一种账户工具[3]”;生态足迹(Wackernagel,1999)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9],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8]。
南京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京市政府将不断推进城市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等各项措施,加快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作为首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南京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南京将继续加大绿化投入,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南京市政府还将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推进“水城共融、山城共融、林城共融”,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南京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积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南京市将重点治理长江流域水污染,严格实行“一江一策”要求,建设环保执法检测机构,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确保长江水质不断改善。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南京市将加强排放源头治理和大气污染监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逐步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在土壤保护方面,南京市将严格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滇池模式”,严禁污染企业迁出污染,防止环境跨区域污染。
三、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南京市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执行中长期节能减排规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费成本。
南京市政府还将鼓励企业采用污染物减排技术和设备,加快迈向绿色制造。
同时,在能源利用和排放产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实际可行的生态平衡。
四、加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南京市政府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持农民兴业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保障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南京市政府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发扬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引导全民关注环境问题,改变不良习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