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琴学解惑二十五:漫说散音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琴之知识│泛音如天、散音如地、按音如人(一)泛音如天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所谓:泛音、散音、按音。
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巧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
故泛音象征天。
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
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二)散音如地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显冬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
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
故散音象征地。
(三)按音如人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显冬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
故按音象征人。
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一)纳音的作用谈到琴的音韵,就不能不谈谈纳音。
所谓纳音,即是琴箱内(面板底部),对应龙池、凤沼而特地制出的突出部分。
其外形一般与音槽对应相同。
琴箱内为什么要制出纳音呢?其作用就在于将音槽部分封住,使琴发音之时,部分声音可以顺畅发出,而又有部分声音被纳音挡回,在音箱中回旋,而形成“余音绕梁”之特殊韵味。
(二)不同的纳音纳音又有“纳音”与“假纳音”之别。
所谓假纳音,即并非直接制出,而是单独制出,而后镶于琴内的纳音。
唐琴一般都镶有桐木假纳音。
尤其是雷氏之琴所镶的假纳音更具特色。
雷琴纳音的特色是在纳音中心隆起部分上,通体纵开一条凹槽。
这也是雷氏琴器的一大特点。
后代之琴,虽也有仿唐而镶有桐木假纳音的,但往往有别于唐琴。
其差别在于往往中不隆起,亦无凹槽。
当然,后代至今也有斫琴名家仿制雷琴纳音的(如现代斫琴名家孙庆堂、张建华所斫之琴),但究竟较为少见。
(一)琴之九德一张好琴,往往其声音要具备很多优点,如:低音应浑厚,高音要具金石之声,声音应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等等。
24孔口琴吹奏技巧有哪些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
那么下面是小编和你们分享的24孔口琴吹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24孔口琴吹奏有什么技巧1、嘴型。
嘴半张开,嘴唇往里收一点,嘴角往两边扯。
对着镜子看一下,是两腮的肌肉将嘴角拉开,(老仙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居然发现嘴有点歪,不过比央视主持人高博还好点:D),如果你练习单孔含法已经很久了,现在练多孔可能要麻烦一些,因为含单孔是嘴唇有圆和窄的趋向,而含多孔则是扁和宽的趋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含琴要“宽”不要“深”。
当你把琴放进嘴里的时候,嘴唇是往牙的方向收进来一些的,而不是往外伸出去的,当你含到七孔或九孔的时候,你甚至能感到冰凉的琴格贴在了你的脸上(希望不会是因为老仙的脸蛋比较胖才有这种感觉的)。
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了,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嘴型。
试一下,你现在保持嘴型不要动,体会一下两腮的肌肉有没一点酸酸的感觉?什么,没有?那还是没找到正确的嘴型,来来来,和我一起做做面部保健操:“半张嘴,牙不动,拉嘴角,收嘴唇,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现在有感觉了?那好,我们就接着往下讲。
2、舌头的位置。
当你已经领会了我前面说过的嘴型,现在轮到舌头出场了,舌头在复音口琴演奏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先别问我到底是什么用处,也别问我以后怎么用,先让它出来干活)。
让舌头从后台慢慢来到前台,舌尖往左靠,对着镜子看一下,把舌尖放在嘴唇左半边的中间位置(注意不是最左边的嘴角),然后把琴送进嘴里,试着吹一口长长的气,这时候可能会有两三个音同时响起来,尝试着调整舌头的位置,或者稍稍收一点嘴角,直到只剩右嘴角发出一个清晰的单音为止。
你做到了吗?做到了!那好,别急,还没有完成。
你保持姿式别动,尤其舌头不要动,再长长地吸一口气,听听发出了几个音,如果也是一个清晰的单音,嗯,这才算完成了这一步。
有同学问了,“我的舌头习惯放在右边不习惯在左边怎么办?”嗯,这个问题有个性,那你就把琴也反过来拿,让高音在左边低音在右边好了。
涨知识丨古琴各弦徽位处泛音的原理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泛音是古琴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与按音、散音共同构成古琴的三大音色体系,如用天、地、人三才来寓意此三种音色的话,泛音应位于天,被誉为“天籁之音”。
其它乐器虽也可演奏泛音,但少有能像古琴这样能如此丰富、如此清晰地演奏旋律的,如《梅花三弄》、《流水》等琴曲的泛音段落。
古琴的十三徽各配一泛音,同一弦不同徽位的泛音或两音相同、或倍半相和、或子母相依,但各徽处的泛音究竟为何音呢?各徽处的泛音与该弦的散音有何关系、相差几何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琴泛音的发生原理:通过左手在琴弦均分点处的虚按(或虚点),以阻止整条弦的振动,只让部分琴弦振动,部分音段的振动,便产生了古琴的泛音,左手所虚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个徽位。
其实古琴整条琴弦的所有的地方,都能把整条弦平均分成若干份,但我们人类耳朵所能接受的,也只是有限的几等份。
古人将古琴泛音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十三个徽位,外加两个暗徽,十五个分音点,恰好好处,不多不少,增之太繁,减之太简。
一、七徽——二分音点七徽把琴弦均分成两部分,也是整条弦的二分音点二分之一处。
“倍半相生”是古琴常用的一种生律法,无论是“五度相生律”还是“纯律”,都运用到了“倍半相生”这一原理。
什么是“倍半相生”呢?就是琴弦加倍,则所发音为低八度,弦长减半,则所发音为高八度,故低八度为“倍”,高八度为“半”。
以发音中国传统的律管来打个比方,一个长10CM的管子,此管的音高为“1”,要想找出它的高八度高音“1”,便需把管子减半,重做一个5CM的管子即可(此说仅指原理,成律并非如此简单,管子的口径、材料、吹奏方法等影响音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管子的口径应随之而变);反之想要找出它低八度的低音“1”,便需把此管子加倍,再做一个20CM长的管子即可(管子口径也应随之而变)。
古琴声⾳特点——散⾳、按⾳、泛⾳古琴的⾳⾊分为三种——散⾳、按⾳、泛⾳,三者是古琴的三种⾳,散⾳松沉⽽旷远,让⼈起远古之思;其泛⾳则如天籁,空灵飘渺,有⼀种清冷⼊仙之感;按⾳则⾮常丰富,⼿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语,可以对话,时如⼈⼼之绪,缥缈多变。
泛⾳象天,按⾳如⼈,散⾳则同⼤地,称为天地⼈三籁。
也是初学者⼀开始就会接触到的名词,今天我们来360°地了解⼀下它们吧。
名词解释 散⾳指的是直接⽤右⼿拨动琴弦产⽣的声⾳,也叫做空弦⾳; 按⾳也好理解,就是左⼿把弦按在琴⾯上,然后拨动琴弦产⽣的⾳,这个时候,就等于是之前的琴弦的其中⼀段在震动; 泛⾳就相对微妙⼀些,它指的是⼿指对准徽位(泛⾳点)虚按在琴弦上(轻触琴弦但不要⽤⼒按到⾯板上),右⼿弹相应琴弦。
声⾳特点 ⼤多乐曲都是散⾳加按⾳偏多,⽽泛⾳会在⼀段集中出现,⽐如下⾯的列⼦御风,开头便是⼀段泛⾳。
“散声虚名嘹亮,如天地之宽⼴,风⽔之澹荡”、“按声简静坚实,如钟⿎之巍巍,⼭崖之磊磊”、“泛⾳脆美轻清,如蜂蝶之采花,蜻蜓之点⽔”。
泛⾳清丽如天籁,散⾳浑厚像⼤地,按⾳丰富似⼈声。
⾳⾼ ⼀张古琴每弦可以发出⼀个散⾳,共七个。
来我们唱个⾳阶,哆~唻~咪~发~嗦~啦~西~,我们⽤1234567七个数字来代替,如果是⾼⼀个⼋度的,则在数字上⾯加⼀个点,低⼀个⼋度就是在数字的下⾯加⼀个点(低两个⼋度就是下⽅加两个点)。
正调定弦古琴从远处到靠近⼈的这边弹散⾳分别是(如下图)。
按⾳和泛⾳根据左⼿按弦的位置不⼀样每根弦都能发出许多不同的⾳。
具体可以参考按⾳的⾳位图和泛⾳的⾳位图如下(知道有⾳位图存在即可)。
深⼊了解 ⾸先要明确的概念:相同粗细相同材质的两根弦它们的震动频率是不相同的,震动频率不同,产⽣的⾳⾼也不相同。
简单来说:⼀根弦你弹⼀下,然后你把这根弦剪成两半,捡起其中⼀半来弹,发出的声⾳就会⽐之前⾼⼀个⼋度,震动频率也会变成原来的两倍。
古琴调音有散音调法、散按调法、泛音调法。
其中大多数的人以调泛音调弦最普遍了。
而且是最精确办法:
首先要用耳朵记住一根弦主调(F)的音高。
(当然一开始可以用调音器,通常440HZ 频率五弦为A, 然后基于五弦调七弦,以下为依次如下(主调F):
F调:一至七弦C D F G A C D
五弦四徽=七弦五徽
七弦七徽=四弦五徽
四弦四徽=六弦五徽
六弦七徽=三弦五徽
五弦七徽=二弦五徽
四弦七徽=一弦五徽
C调:由主调(F)调,将三弦松下以五弦调三弦:五弦五徽=三弦四徽
降B调:由主调(F)调,将五弦紧下以三弦调五弦:三弦四徽=五弦五徽
G调:由C调(C)调,将一弦和六弦松下以三弦调一、六弦:三弦五徽=一弦四徽=六弦七徽
降E调:降B调紧二、七弦,以五弦调二、七弦:五弦四徽=七弦五徽,五弦七徽=二弦五徽。
大多数的古琴曲为F调,C调和降B调其次。
只要学会调这三个调就很不错了。
鸣琴赏音答一数字摘要:1.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2.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3.怎样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4.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正文:鸣琴赏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在鸣琴赏音中,数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以及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鸣琴赏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在弹奏琴弦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弦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高,从而逐渐形成了鸣琴赏音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推移,鸣琴赏音在演奏技巧、曲目创作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
二、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在鸣琴赏音中,数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数字代表了琴弦的振动次数,直接影响到音乐的音高。
其次,数字还体现了音乐的节奏,不同的数字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奏变化。
此外,数字还与音乐的结构密切相关,许多经典曲目都采用特定的数字规律进行创作。
因此,掌握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对于鉴赏音乐具有实际意义。
三、怎样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要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首先要了解音乐中的数字规律。
例如,了解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和声等元素如何通过数字来实现。
其次,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了解数字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音乐中数字的比例,来评价音乐作品的和谐与美感。
四、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1.多听经典曲目:通过聆听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鸣琴赏音作品,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2.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和声等,为鉴赏鸣琴赏音打下基础。
3.参加音乐会和讲座:亲身体验现场演奏的魅力,与音乐家、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4.深入研究音乐作品:对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的数字规律和艺术特点。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是中国古代琴师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琴艺的核心技巧和艺术精神。
以下是部分经典的琴谱口诀:
1.“轻弹慢挑,先吟后猱,逢先变慢,逢高作低。
”
这是《琴书大全》中记载的口诀,它概括了琴曲演奏中指法的基本要领。
轻弹慢挑,指弹琴时要用指尖轻轻地弹奏琴弦,同时要慢慢地挑起手指,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
先吟后猱,是指弹琴时先要有吟音,即轻吟琴弦使发出余音,然后再用猱音,即用手指在琴弦上快速地滑动。
逢先变慢,指在遇到先弹的音时要放慢速度,以便与后弹的音形成对比。
逢高作低,指在遇到高音时要适当降低音量,以免高音过于尖锐刺耳。
1.“一曲多变,重在变矣;两弦交互,变在其中。
”
这是《太古遗音》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琴曲演奏中变化的重要性。
一曲多变,指同一首琴曲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通过变化来表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两弦交互,指在演奏中要充分利用两根琴弦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
1.“左手吟猱,右手轻重;高低相应,滑音自然。
”
这是《琴谱正传》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左手和右手在演奏中的配合。
左手吟猱,指在演奏中要用左手进行吟音和猱音的变化。
右手轻重,指在演奏中要用右手控制好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高低相应,指在演奏中要使高音和低音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滑音自然,指在演奏中要使滑音流畅自然,不露痕迹。
这些口诀虽然简短,但它们涵盖了琴曲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和艺术要求。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琴演奏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是指在古代音乐中使用的一种音阶。
它由七个音符组成,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首先是“宫”,它是中古调式音阶的基础音,也是最重要的音符。
接下来是“商”,它是宫的上一音,音高比宫高一个全音。
再往上是“角”,它是商的上一音,音高比商高一个半音。
接着是“徵”,它是角的上一音,音高比角高一个全音。
然后是“羽”,它是徵的上一音,音高比徵高一个全音。
最后是“变宫”和“变徵”,它们分别是宫和徵的升降音。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的记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两相宜”,或者“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两相对”。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每个音符的顺序和音高关系,以便正确地演奏中古调式音乐。
中古调式音阶在古代音乐中广泛应用,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音乐中,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了中古调式音阶,比如《千本樱》、《梦中的婚礼》等。
学习中古调式音阶不仅可以增加音乐知识,还可以拓展音乐视野,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
散音、按音、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泛音代表天,象征“天地人和”。
1、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
2、泛音,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
古琴共有119个常用的泛音音位,音位之多、使用之频繁是乐器之最。
3、按音,又称走手音、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继而左手揉弦以产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
绰、注、吟、猱等指法产生的吟音和滑音是古琴重要的最具特色的表情性音色。
古琴发音的原理:从乐器振动能量在不同声学部件间的传导路径观察,古琴的发音大致可分为激发、弦振、传导和辐射等四个过程。
1、激发过程:激发是演奏者以手指为牵引力或推动力的来源,带动琴弦脱离静止位置一段距离,然后释放外力,琴弦进入自主振动的过程。
古琴使用右手激发琴弦发音,按左手手指与弦接触关系的不同,分为散音、泛音、按音激发方式。
散音为左手手指与弦不接触,即弦乐器的空弦音,泛音为左手手指轻触琴弦但不按实,抵制了琴弦整段振动而突出某个分段振动的发音。
按音则是将琴弦按压于面板之上,是琴弦的某一段完全振动发出的声音。
2、弦振过程:“弦是弦乐器的原始振动体,弦乐器的声学特征主要来自于弦,弦对弦乐器的声学性征具有主控作用。
”当琴弦被激发产生振动后,由于自身的张力作用,琴弦在以静止位置为中心的两侧不断做往复运动,随着振动能量的逐渐耗损,琴弦振动渐渐衰减,最终回到静止位置。
琴弦机械振动能量转换为声音能量,主要是通过岳山、龙龈等部件将琴弦振动传导至乐器共鸣体发音完成的。
此外,琴弦运动也会挤压周围的空气共同作用,使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并传递至人听觉系统,成为琴弦振动能量转化为声音的另一次要途径。
3.传导过程:传导的目的是使乐器共鸣系统及槽腹内空气产生充分共振。
古琴琴弦的振动作用于岳山与龙龈,这两个部件将振动传导至琴的面板,面板又通过槽腹内的天地柱(部分琴没有)将振动传导至底板,从而使古琴整体参与振动。
为保证琴弦振动能量能快速传导到面板,带动乐器共鸣体充分振动,古琴岳山和龙龈等部件一般均选用质地坚硬、传导性能良好的红木类材料制成。
4.辐射过程:古琴声辐射能力的强弱除与振动部件振幅大小有关外,还与振动体参与振动的面积有关。
为了在听觉上增大乐器音量,共鸣系统往往需要通过增大单位面积、时间内输出的声音能量来达到这一目的。
完成古琴声辐射的主要部件是古琴的面板与背板,同时,槽腹内的空气共振也会通过背板两个音孔向外辐射声波。
辐射过程除了使乐器音量发生变化外,由于振动体与共鸣体之间存在着耦合作用,共鸣体在辐射过程中会依据自身振动特性使原始振动中的某些频率成分得到增强或衰减,使音高、音色和辐射指向性等声学特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散慢快慢音乐结构
它可以是单声部音乐的整体,也可以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声部。
在音乐作品中,曲调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
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1、曲调线在曲调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曲调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关于音的空间方面:在连续的曲调进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种直线的或曲线的进行,这些进行类似画面中线条的伸展或起伏,故称为曲调线;关于音的时间方面:相继发出的不同音高的音(即曲调线)和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曲调才能形成音乐的种种句法和结构。
2、节奏生动的语言节奏和丰富的生活节奏是曲调节奏的自然基础;语言的腔调、声音的高低、语势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而形成的韵律,则是曲调线的自然基础。
调式、曲调线和节奏的有机结合,并通过一定的音乐结构来加以体现,便是完整的曲调。
但各种音乐基本要素在不同乐曲或乐曲的不同部分,其表现作用都不尽相同。
有时节奏、节拍意义较为突出;有时音高、音色意义较为突出;有时调式的表情具有特殊的意义。
不管怎样,它们是完整的艺术统一体,服从于曲调的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它的这个局部的振动:
1.散音,散音是代表大地的声音,它非常的厚重宽泛,它是由于琴弦震动通过岳山龙龈传到面板引起的腔体震动。
2.按音,就是古琴的走手音,按音实际上类似于人吟唱时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能够跟你去交流的,把琴做为一个朋友,你可以跟他去诉说了,所以按音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交流作用。
这样的声音基本符合人的声音的音域范围,它是手指按到面板上的点,把声音传递给共鸣箱而发声的。
3.泛音,泛音指的是天籁之音,泛音的形成,是一根琴弦的根音(有效弦长发的音)振动的同时,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一直到N分之一都参与振动,不是单独的一个音而是一个复合音。
这个复合音又是通过五度相生的这个规律产生的,所以在这个泛音里的二分之
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N分之一,它会无限的循环产生五度相生的状态,那么这些所有的声音合起来才是我们听到的一个泛音,所以泛音的形成也就是通过你手的演奏截断了琴弦的某一分点,比如七徽,是把二分之一处截断,你蜻蜓点水的手法,实际就是抑制它的振动,所以这样就是产生了一个高八度的音,其它的泛音产生也是一样的原理。
泛音的振动也是要通过岳山龙龈传到面板,传到龙池凤沼这个空气式的振动,从而带动整个琴的振动,这样也是一个体振。
1/ 1。
琴歌传情达意的方式琴歌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音乐形式,它能够通过音乐旋律和琴弦的振动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感情。
琴曲以其深沉、抒情和富有张力的演奏方式,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被广泛赞誉和喜爱。
首先,琴歌通过音乐的旋律传情达意。
每一段琴曲都有着独特的旋律和和弦,通过一系列的音符和音程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这些琴曲的旋律可以让人感受到喜悦、悲伤、激情、爱意等各种情感。
比如,一首欢快的琴歌旋律能够传达出喜悦和欢乐的情感,而一曲悲伤的琴曲则能引起人们的感伤和思考。
旋律的起伏和高低也以某种方式揭示着人类感情的起伏和波动。
其次,琴歌通过琴弦的振动传情达意。
琴弦的振动是琴曲演奏的基础,也是琴曲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
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共鸣音色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弦乐师通过巧妙的技巧和技巧,使琴弦在各种音域和强度上产生不同的振动,从而传达出琴曲的情感。
弦乐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拨弦方式,比如击弦和拂弦,以及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表达出琴曲中的愉悦、悲伤、怀念等各种情感。
最重要的是,琴歌通过演奏者的情感共鸣传情达意。
演奏者是琴歌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融入到琴曲中,通过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向观众传递情感。
演奏者的精湛技巧和掌握琴曲的能力,能够使琴歌的传情表达更加准确和细腻。
演奏者的情感共鸣也是观众与琴曲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桥梁,观众通过欣赏演奏者的琴曲,能够感受到演奏者传递的情感和意图。
总的来说,琴歌是一种通过音乐旋律、琴弦振动和演奏者的情感共鸣来传情达意的形式。
它以独特的旋律和音色,深情地表达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观众,都能够通过琴歌获得情感的启迪和感受,从而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情感的丰富和美妙。
因此,琴歌成为一种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音乐形式。
《古琴专业术语,嘿,你知道几个?》哇塞,古琴那玩意儿可老有魅力啦!咱先来聊聊“泛音”。
泛音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亮晶晶的。
你想想啊,你弹一下古琴,那泛音出来的时候,就好像星星在你耳边眨眼睛呢。
有一次我听一个大师弹古琴,那泛音一出来,哎呀妈呀,我感觉自己都飞到天上去了,美死个人。
“按音”呢,就像是一个稳重的大叔,靠谱得很。
按音的声音很扎实,就像大叔给你讲人生道理,稳稳当当的。
我自己弹古琴的时候,按音总是让我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散音”那可厉害了,就像一阵风,自由自在的。
散音的声音很开阔,感觉能把你的烦恼都吹走。
我有个朋友,每次心情不好就弹散音,她说就像让风把坏心情都带走一样。
“吟猱”是啥?嘿,这就像小精灵在跳舞。
弹古琴的时候,加上吟猱,那感觉就像小精灵在琴弦上蹦跶,可好玩了。
我跟另一个学古琴的小伙伴一起研究吟猱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像魔法师,能变出各种好听的声音。
“绰注”呢,就像是小河流水,缓缓的。
绰注的声音很流畅,让人听了心里很舒服。
有一回我听一场古琴演奏会,那个演奏者弹的绰注,哇,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小河边,听着水流的声音。
“走手音”就像小火车,呜呜地跑。
走手音的声音越来越弱,就像小火车开远了。
我自己练走手音的时候,就想象着小火车带着我的梦想跑远啦。
“撞”就像小石子扔进水里,啪的一下。
弹古琴的时候,撞一下,那个声音很有冲击力。
我有一次不小心弹重了,那个撞的声音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哈哈。
“逗”呢,就像小猫咪在逗你玩。
逗的声音很俏皮,让人听了忍不住笑。
我跟我的古琴老师学逗的时候,老师说就像跟小猫咪玩游戏一样,可有意思了。
“进复”和“退复”就像在走迷宫。
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神秘兮兮的。
我练进复和退复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神秘的迷宫里探险。
“掐起”就像变魔术。
一下子就把声音变出来了,神奇得很。
我看别人弹掐起的时候,我就想,这也太牛了吧,就像变魔术一样。
哎呀,古琴的专业术语可真多,每个都有自己的魅力。
古琴必备乐理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概念声音是指一种由振动引起的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一种感觉。
在古琴演奏中,声音是表达音乐情感的媒介,是音乐的基本元素。
因此,了解声音的概念对于学习古琴是非常重要的。
声音包括音高、音强、音色和音长等特性。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在古琴演奏中,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音强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是由振幅决定的。
在古琴演奏中,音强的变化可以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质,是由音色谱决定的。
在古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长是指声音的持续时间,是由音波周期决定的。
在古琴演奏中,音长的变化可以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二、音程的概念音程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是音乐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音程可以分为纯音程和变化音程两种。
纯音程包括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和纯三度等,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变化音程包括增四度、减五度、增二度和减七度等,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在古琴演奏中,音程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掌握音程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琴音乐的调式和音阶。
古琴音乐中常常包括各种不同的音程,例如纯五度、纯四度等,通过对音程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音乐的音乐结构和乐曲走向,从而更好地演奏古琴音乐。
三、谱记法的概念谱记法是指用符号来表示音乐的方法,是音乐的书写和阅读系统。
谱记法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种。
五线谱是一种由五条水平线和四个间隔组成的符号系统,用来表示音高和节奏。
在古琴演奏中,五线谱是常用的谱记法,通过五线谱的阅读,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琴音乐的音高和节奏。
简谱是一种简化的音乐记谱系统,用来表示音高和音名。
在古琴演奏中,简谱也是常用的谱记法,特别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
通过学习简谱,我们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古琴音乐的音高和音名,从而更好地演奏古琴音乐。
四、节奏的概念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节奏包括拍子、节拍和小节等内容。
快速理解古琴音位的方法
理解古琴音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学习古琴音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琴的弦数、弦名、音高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古琴教材或者网上的资料进行学习。
2. 熟悉古琴音阶:古琴的音位是按照音阶排列的,熟悉音阶的排列可以帮助快速理解古琴音位。
可以通过练习弹奏古琴音阶,加深对音位的记忆。
3. 练习古琴曲目:通过练习古琴曲目,可以熟悉不同音位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古琴曲目进行练习,逐渐加深对音位的理解。
4. 制作古琴指板标记:可以在古琴指板上贴上标记,标示不同音位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找到所需的音位。
5. 寻找音位的规律:古琴音位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琴弦的排列和弹奏时的手指位置,寻找音位之间的关联和规律,这样可以更快地理解古琴音位。
6. 多练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古琴音位。
可以多找机会弹奏古琴,与其他古琴爱好者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理解。
古琴7弦散音音阶
古琴的调,是指七条弦的定音方法,有时称为“调”,有时称为“均”,或称为“弦法”。
就从调的名称看,一共有三十八种之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五调,即正调、紧羽调、清商调、慢角调和慢宫调。
五调中,正调用的最多,正调的七条弦散音由低至高为:徵、羽、宫、商、角、徵、羽,简谱音为:5、6、1、2、3、5、6。
因正调的三弦宫音与十二律吕(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中的仲吕对应,所以正调为仲吕均;因正调的五弦音高按国际标准音A 来定,三弦宫音为F,所以正调为F调。
正调又称宫调、正始调,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祖调。
用正调弹奏的琴曲有很多,如人们熟悉的《流水》、《平沙落雁》、《普庵咒》等等。
把正调的第五弦紧(升高)一律,用“紧角为宫”法,就转到了五射均紧羽调,其七条弦散音由低至高为:商、角、徵、羽、宫、商、角,简谱音为:2、3、5、6、1、2、3。
如《玉楼春晓》、《阳关三叠》、《潇湘水雲》等,都用此调弹。
用同样的方法,若再紧无射均的二、七弦,就转到了夹钟均清商调。
把正调的第三弦慢(降低)一律,用“慢宫为角”法,就转到了黄钟均慢角调,其七条弦散音由低至高为:宫、商、角、徵、羽、宫、商,简谱音为:1、2、3、5、6、1、2。
如《秋风词》、《醉渔唱晚》、《佩兰》等,都用此调弹。
残响散歌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如果你想学习如何用吉
他弹奏它,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和结构。
残响散歌是一首比较慢
的歌曲,因此在弹奏时需要注意节奏和速度的掌握。
2. 找到残响散歌的吉他谱。
可以在网上搜索残响散歌的
吉他谱,也可以在一些音乐书籍或吉他教材中找到。
3. 熟悉吉他谱。
在弹奏之前,需要认真阅读吉他谱,了
解每个音符和和弦的位置和弹奏方法。
4. 练习基本的吉他弹奏技巧。
在弹奏残响散歌之前,需
要掌握基本的吉他弹奏技巧,如手指的按弦、拨弦和换弦等。
5. 分段练习。
将歌曲分成若干个小段,分别进行练习。
可以先练习歌曲的旋律部分,然后再练习和弦部分。
6. 慢速练习。
在练习初期,需要将速度放慢,确保每个
音符和和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然后再逐渐增加速度,直到
达到正常的演奏速度。
7. 反复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逐渐熟练掌握残响散
歌的吉他弹奏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8. 听音乐和看视频教程。
可以听一些残响散歌的音乐或
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教程,了解其他吉他手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对自己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以上是学习残响散歌吉他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方法,希望对
你有所帮助。
琴学备要琴学备要(总规)顾梅羹琴学中以“指法”(即“减字”和“手势”)“音律”为两大主干,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理论。
学习古琴演奏,固然重在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的了解,然而关于琴上传统的形体、名称、部位、度数,以及演奏前的装备、安弦,演奏时的调轸、姿态、宜忌等项,前人名之为弹琴总规确也是开首的要务,入门的基础,为初学所不可不知。
兹根据宋代的《琴苑要録》、《太古遗音》、《洞天清录》,明代的《琴书大全》诸书,和清代的五知斋、诚一堂、自远堂、与古斋等琴谱所载,撮采要点,合于现实应用者,先为提出名曰总规,列于首篇,以备基本知识。
果能留意体会,了然于心,不仅对传统制作法度,可以得到概念,即无师承传授,也能够自学而通。
第一章古琴制度第一节琴体的概状琴的体质,上面为梧桐木,下底为楸梓木,是用两木相合制造的。
《太古遗音》琴材论云:“梧桐之材,心虚理疏,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所以用它来作面板,能发出美妙的音响。
楸梓之木,心实理坚,《洞天清禄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
”所以用它来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响。
其它嵌镶的零件,如“岳山”、“龙龈”、“焦尾”、“凤轸”、“雁足”等,另用紫檀、玉石或犀角、象牙配制。
通体外层,都以灰漆伏布底,光漆饰面,历代相传,式样多种,最常见通用的为“孔子式”。
外表弧圆,内里洼陷,形如覆瓦的,为面、为上。
外表平正,内里微洼,形如仰瓦的,为底、为下(底板也有内外都是平的)。
两合而虚空的,为腹、为中(即共鸣箱)。
其一低俯而宽阔的,为首、为前。
一端高翘而狭窄的,为尾、为后。
其两侧边,则斜而直,为左右、为外内。
琴的形体大概如此。
附图注明于下:第二节琴面的部位琴面的最前端,名为“凤额”。
次于“凤额”后稍微较商起一二分的处所,称为“承露”,因为上面的小圆眼像露珠而得名;又叫“城路”,是说它好像城墙下面的路;以其部位在“岳山”的脚下,又名“岳裙”。
散度的概念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散度这个神奇的概念。
你说散度像啥呢?咱就把它想象成是一个神奇的“聚散指挥家”!比如说啊,在一个大广场上,有好多人在走来走去。
有的地方人越聚越多,就好像有个无形的力量在把人往那儿吸;而有的地方人越来越少,就像是被什么赶着跑开了似的。
这个指挥家呢,就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这种“聚”和“散”的程度。
散度啊,它可重要了呢!在物理学里,它能帮我们理解好多现象。
就好比电流在电线里流动,散度就能告诉我们电流在某个点是更集中还是更分散了。
要是没有它,咱就像在黑暗里瞎摸索,根本搞不清状况呀!你想想看,要是咱生活中没有这种对“聚散”的把握,那得多乱套呀!比如刮大风的时候,风的散度就能告诉我们风在不同地方的强弱变化。
要是咱不知道这个,那不就可能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吹得找不着北啦!再说说水流吧,河里的水流动也有它的散度呢。
有些地方水汇聚得厉害,可能就容易形成漩涡;有些地方水散得快,那可能就是比较平缓的水域。
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嘛,有时候事情都堆到一块儿了,那就是“聚”得厉害;有时候又感觉啥事儿都没有,很清闲,这就是“散”啦。
咱学习散度的时候,可不能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呀。
得像理解生活中的道理一样,去感受它,去琢磨它。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呢!你说是不是?而且呀,散度还和好多其他的概念有关系呢。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咱不能孤立地去看它,得把它放在整个知识体系里去理解。
总之呢,散度这个家伙虽然有点神秘,但只要咱用心去了解它,就会发现它其实挺有趣的,也挺有用的。
别小看了它哦,说不定哪天它就能帮咱解决一个大难题呢!所以啊,大家可得好好对待这个“聚散指挥家”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琴学解惑二十五:漫谈散音
雷苗伟
散、按、泛为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浑厚如地,泛音清灵似天,按音圆润类人,三种音色,交互辉映,刚柔互补,共同构成极富特色的古乐雅韵,本文就散音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初学者共同切磋。
右手下指,左手离弦,谓之按音,初习古琴,便是先用散音来练习右手的基本八法。
右手弹弦时,左手的位置及姿势也是琴人学习的一个内容,因为琴人的琴姿琴容历来为琴人所重,这些虽与音色无关,但却关系着琴人对琴的一种态度,抚缦在室,琴人应庄重坦然,聚神凝气,不沾染一丝俗气,有人在侧如此,室内无人更应如此,谓之慎独。
所以散音左手的姿势为琴容之第一步,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但现代琴人对此多不太讲究,往往随意而为。
07年央视民乐大赛中,著名琴家李祥霆先生在点评一名选手的演奏时,便尖锐地指出了这一问题:左手散音时的姿势存有错误!当弹散音时,左手虽不抑安琴弦,但也不应离开琴面,更不能随意垂下。
后来这一点评还曾在琴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古琴的的新旧之争、门派之辩,让一贯沉寂的琴坛热闹起来,其间,泼妇骂街者有之,诋毁漫骂者有之,无事生非者也有之,瞬时,让一些深爱古琴的人们感到不少困惑:原来弹古琴的人也可以这样!我们现代人的浮燥确实为这件昔日的雅器蒙羞不少。
言归正传,再说散音时左手的位置与姿势,其实,关于这一点,历代琴论多有阐述,如唐《陈拙论指法》:“如作散声,右手下指与木声(即抹声)同,左手虽不按抑,亦不得离琴面,用中指倚着十徽,以虚笼其弦,大指藏于掌底”。
《琴书大全》卷八也指出:“左手来去抑按,贵不离弦,凡散作,左手中指倚着十徽之间,以掌际倚七弦之外,虚笼其弦”。
由上面两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散音时,左手的中指应点在十徽,手指自然弯曲,手掌虚笼琴弦,小指微翘,大指藏于掌下,这便是古法,作为一名古乐的演奏者,我们应该去恪守它,在这个问题,我想李祥霆先生的点评是正确的。
当然,散声时左手中指“倚点十徽”的这一姿势,往往是专指琴曲的起式或大段的散音而言,如乐曲进行中的个别散音则又另当别论,比如一段密集的高徽位按音过程中夹杂着的几个散音,左手便不必退至十徽,依势点在附近的徽分即可,此时便不需拘泥于此。
散音时左手倚点十徽这一观点,现代琴学教材中也多有论述,古今基本一致,唯有争议的是,左手的大指是应该藏于掌下,还是应该自然伸直,在这两个观点多有不同。
见过不少琴友弹琴时,大指常常自然伸直,或高高翘起,显露于外,大指的“藏”“露”,很难定义对错,因为有好多琴家也是如此,但琴风也依然颇俱风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指的“露”并不合古法。
《琴学大全》一书指出:“中欲低昂象凤首,食、名高而象凤翅,大欲藏于中之下而象凤足也,小指名曰禁指,须常直勿动为善。
”从书中的这一段文字,不难看出,古法的大指是以藏为美,以露为丑,其实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如中国文化中的偏含蓄之美。
另外,关于散音时右手下指的位置,历代琴人也颇为讲究,如《陈拙论指法》一文曾有“指分远近”之说,古谱也有“近岳为操、近徽为抚,徽岳之中为弹”之论,“操”、“抚”、“弹”三个字,虽说意思相同,但被我们聪明的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情感色彩。
古琴音色下指近徽则柔,近岳则刚,而徽岳之中则不温不火,尽得中和之声,所以古琴右手下指的位置也应以岳徽之中为主,然后在演奏中再视情况而定,以求音色刚柔之变化。
如弹泛音则要求近岳,以求清朗之音,而滚拂则多在徽上,甚至五六徽间,以求柔润之声,个别琴派也常弹过徽之声,如广陵派甚至在四五徽间用偏锋下指,以求一种音色上的变化。
中和之声,为音之基本,所以初学者,弹散声时,宜在一徽与岳山之中下指,待日后琴技丰富后,便自可随意一些,追求一些音色上的变化。
当然,右手下指的位置也应与古琴自身的音色结合起来,若古琴音色偏柔,便可近岳而弹,以纠琴音之柔,若音色偏刚,便应近徽,以纠琴音之刚。
如遇”前不容指”岳山偏低的琴,一二弦如近徽下指,便易打板,此琴只能在徽岳之中下指,所以右手下指应因琴而宜,无一定法。
平日里自己弹琴,右手下指便自由许多,但通常是在一徽左右处下指,写此文前,曾与多位琴友勾通,大多数琴友也是感觉在一徽左右下指为妙,具体的位置便是二徽与岳山之中,据说这也是古琴最科学的触弦点。
其实,散音时左右手的指姿势与位置并无严格的对错,也无定法,但初学者初习琴时理应遵循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准则,如书法之入贴,初习时理应严守法旨,“依葫芦画瓢”,只有这样下去,才能根正,或曰苗红,以后才会走的更远。
中国传统的太师椅给予主人的是一种威仪,要求坐有坐相,端正有方,而从西方传进来的沙发给予主人的则是一种舒适,轻松自在,这两种家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是他们所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上文中所谈到的这些指法,可能也是如此,体现的只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而已:古人重他,今天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