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设计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讲设计概述一设计和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的概念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计划、构思的形成;2,视觉的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现代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与传统设计有很大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是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密切关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是传统设计所不具有的。
第一方面,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现代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大方面、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等几个大大基本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又使得第二个方面,即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复杂和发达。
第三个方面上,工业技术发达,生产条件不同,造成了设计应用的新变化。
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
思考: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区别,设计与美术的区别美术:个人化、艺术家的个人表现。
设计:为他人、社会或者市场服务的活动。
工程设计:解决人造物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设计: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问题。
二对现代设计的进一步理解现代设计的几大范畴(1)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室内和环境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或者称为工业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一般平面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简称CI);(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包括时装设计与成衣设计等几方面;(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即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现代设计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是所谓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它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础,成为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设计概论教案》章节一:设计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设计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3. 理解设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设计的定义和意义;2. 设计的基本原则;3. 设计的流程;4. 设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定义和意义;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设计的流程;4.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设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章节二:设计原则教学目标:1. 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2. 学会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意设计。
教学内容:1. 设计原则的定义和分类;3. 设计原则的应用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原则的定义和分类;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设计原则;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设计原则的应用方法;4.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意设计。
章节三:设计流程教学目标:1. 理解设计流程的意义;2. 学会运用设计流程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1. 设计流程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的设计流程;3. 设计流程的应用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设计流程的定义和分类;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设计流程;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设计流程的应用方法;4.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设计流程进行设计。
章节四:设计分类教学目标:2. 掌握各类设计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设计的分类;2. 各类设计的特点;3. 各类设计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分类;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类设计的特点;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各类设计的应用;4.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设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章节五:设计师教学目标:1. 了解设计师的定义和职责;2. 掌握设计师的技能和要求;3. 了解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教学内容:1. 设计师的定义和职责;2. 设计师的技能和要求;3. 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
什么是设计?第一章总论什么是设计?鲍豪斯有名的现代设计大师蒙荷里·纳基(Moholy·Nagy)曾指出:“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
”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 1-1 设计1、设计的范畴——实用与美的造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包括两个方面,即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的总和称为文化。
其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亦是数量最多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我们把人们使用实际材料,包括工具,制造物的过程称为造物活动。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在这些造物的工作中,形是重要的因素。
所谓“形”,或是可见的或是可以触摸到的,从而形便包括了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位置和方向等因素,人们在造物过程中如果主动的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对材料和物体进行加工、组织或综合,这种种便称为“造型”。
我们把那些兼备实用和美的功利目的的造型活动称为设计。
设计是实用的美的造型。
2、设计的性质——造型计划的视觉化“设计”是指把思想上的意图表示成可见的内容,创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状态,从而体现这种活动的功利目的,“造型”活动的全部“计划”,即我们所说的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造型计划的视觉化。
3、设计的思维特征——把思维元素结为形象系统设计创作、创造什么?不是创造用形态体现的逻辑,而是创造隐喻了逻辑的形态。
必须把把各种思维元素连接成新的形象系统,把逻辑构成为形态方能实现。
在这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中,形象的思维和逻辑的思维是同样重要的。
“把思维元素联结为新的形象系统”的过程,对于设计过程至关重要,体现了两种思想形式的渗透。
设计中设计对象形态的构成过程即上述“新的形象系统”的建立过程,形态构成是设计各思维元素的结合部。
第1章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等。
本章主要讲述了教学设计的概述和重要性。
教学设计的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的组成要素以及教学设计的分类。
首先,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系统地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评价等。
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即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是启发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是连续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教学设计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种类型。
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课教学设计和综合素质教育设计两种类型。
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面对面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形式。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一讲现代设计思潮概述一、设计的概念广义的设计:人类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观念、思想、理论、制度、规划……等狭义的设计:专指艺术设计,即在与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相关连的各种造型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应用美的艺术规律,结合科学与技术的一种造物活动,创造人类社会的新的生活形态。
二、设计的概念及其演变历程设计“Design” →拉丁语“Designara” →意大利语“Designra” →法语“Dessein” →英语“Design”古典(15世纪前后→“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 →意大利语“Desegno”)近代(18世纪工业革命→“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 →英语“Design”)现代(19世纪末现代设计观念的建立→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为一的创造过程三、设计的概念及其若干定义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几个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的定义:①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ISID)的定义(1957年):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②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项专门的服务性工作,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而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功能使用价值进行优选。
典型的设计开发包括经营管理、销售、技术工程、制造等流程五、现代设计思想的类型及主线①以艺术为中心的设计。
这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设计思想;②面向机器和技术的设计思想,即机器中心论或技术中心论(德国的理性设计);③以流行时尚、刺激消费者为目的的设计思想,重产品外观而轻产品功能,被称之为流行设计(尤其是意大利和德国的时装设计为典型代表);④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为人的需求而设计(如北欧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⑤以自然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考虑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远未来和协调发展(“绿色设计”是其主要代表)六、研究现代设计思想的意义①学习现代设计思想、流派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剖析经典设计大师及作品,把握现代设计脉胳,启迪设计思路,学习设计方法。
设计概论报告第一课:设计的本体第一节课,首先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本体•起源、概念以及分类。
接着,开始阐述设计的本体■为了弥补来自物理(生理)和心理(规避错误和懒惰)的缺陷,设计的概念是为产生有效的整体而对局部之间的调整,其次,从自然、社会和人类三个方面概括出设计的分类-传达、居住和使用,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完善了对这三个设计大类的介绍。
第二课:设计的主体第二节课从设计主体-设计师这个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设计产生的起源以及用法:从修缮行为演变为社会性的休闲运动,随着设计师这个行业的出现和流行,设计产业随即转向了实体销售卖场,这种产业的兴起,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自我身份认知的改变, ■即从社会运动转向了群体性的身份认知。
接着,介绍了设计师职业形态的演进以及设计师必有的素养-创造、观察、合作预测、艺术素养、职业道德和与时俱进。
最后,介绍了新时代人工智能设计师的崛起。
第三课:设计的审美第三节课主要介绍设计所需要的美■形式美、功能美和符号美。
首先,形式美中包含形式、装饰、时尚和礼仪四个方面,形式主要包含简单的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装饰美以外观设计服从并辅助作品整体功能为原则;功能美指物体的美是由其材料和结构的事实和使用结果来界定。
第四课:设计与消费第四节课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含义・以消费为中心,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不是真实的需求并且具有揭斯底里性,概括了当今社会的消费观念。
接着,以此引出了消费区隔的概念,其包含品牌和体验两个方面。
第五课:设计伦理第五节课首先讨论现代设计伦理产生的理论根源,包含人类中心论,工具理性,技术的两面性以及趋利性。
其次,讨论了环境伦理与绿色设计,并且就绿色设计的概念和层面展开讨论,然后, 介绍了3"R E”原则。
最后,简单介绍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案例。
第六课:设计资源第六节课重点介绍了设计资源的概念,包含资源的概念以及设计资源的概念;其次介绍了设计资源的分类,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然后,讲述了设计资源的特征,包含符号性、时代性和流动性,并且,设计资源在流动中的意义转变,有戏仿和传承两方面;设计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网络中的资源生动地展现了文创和设计的完美结合。
第一讲设计概述
一设计和现代设计的概念
设计的概念
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
1,计划、构思的形成;
2,视觉的传达方式,即把计划、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
3,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现代设计的概念
现代设计是20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与传统设计有很大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是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密切关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是传统设计所不具有的。
第一方面,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现代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大方面、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等几个大大基本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又使得第二个方面,即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复杂和发达。
第三个方面上,工业技术发达,生产条件不同,造成了设计应用的新变化。
现代设计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和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
思考: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区别,设计与美术的区别
美术:个人化、艺术家的个人表现。
设计:为他人、社会或者市场服务的活动。
工程设计:解决人造物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设计: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问题。
二对现代设计的进一步理解
现代设计的几大范畴
(1)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室内和环境设计;
(2)现代产品设计,或者称为工业设计;
(3)现代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一般平面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简称CI);
(4)广告设计;
(5)服装设计,包括时装设计与成衣设计等几方面;
(6)纺织品设计;
(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即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现代设计最重大的发展和突破,是所谓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它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础,成为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后的美国发展迅速,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国。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同时产生到最重要的运动之一,30年代以后取得惊人成就。
二战后大批设计师流到美国,现代主义与美国的丰裕的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空前的国际主义风格高潮,一直发展到70年代,遍及世界各地。
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运动从20世纪开始,从意识形态的各方面影响到我们,40、50年代以后,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艺术、文学和其他的各种人文科学的面貌。
现代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现代设计的形成: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转而提出要为民众服务的口号下的产物,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社会日益丰裕、中产阶级主导、社会日益向消费时代转化、科技膨胀、大众传媒咄咄逼人、二战后世界新格局等因素下,通过商业活动、贸易竞争、文化发展,知识分子对社会危机的不断思考和忧虑得到表达和完成的一个进程。
现代设计发展的背景:
(一)强调不同种类设计的共同点,即设计和工程、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区别。
艺术是十分个人性的自我表达行为;工程是解决人造物各部件相互关系的学问与活动(solving problems between parts and parts);而设计是立足于解决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solving problems between parts and human being),使物能在最大的限度之内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二)20世纪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结构的变化,对设计造成
对巨大影响。
以往几千年,设计服务对象对单一:统治者;19世
纪末20世纪初,民主主义、个人主义逐渐凸显。
社
会进入消费时代,商业主义成为设计背后主要的推
动力量,腐蚀了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把设
计变成了促销工具,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思想家
的书卷气让位于铜臭味十足的商业主义。
(国际主义
Internationalism,60、70年代的“反设计”和“后
现代主义”运动)
三对设计的再理解(什么是设计?)
历史的角度:大多集中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的平衡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绝大多数的设计先驱都就此问题进行探索,设计也被看作解
决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
美国雕塑家霍拉修·格林诺思于1739年第一次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100年以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路易·沙利文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设计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赖特后第一次对这句话提出挑战:形式和功能是同一对,不可分的。
他说“form and function are one”。
二战后:特别8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设计解决问题的范围日益广泛和复杂,设计开始被视为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功能与外型的问题了。
(生态、社会伦理、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心理情感、传统习惯等等)
补充:巴巴纳克的定义
设计是“为赋予有意义的次序所作的有意识和有动机的努力”(design is the conscious and intuitive effort to impose meaningful order)
1)“有意义”取代了日常对设计对一些业余对描述,比如美丽的(beautiful)、丑陋的(ugly)、好玩的(cute)、恶心的(disgusting)、华贵的(glamorous)、现实的(realistic)、含糊不清的(obscure)、抽象的(abstract)、美好的(nice)等等。
重点在于设计的观念之上,对于设计的技术层面,他关心的不多。
2)“设计是有意识的努力”,“有意识”,从而与动物性的、非意识的创造活动分离开来。
3)“设计是有机智的努力”,表示设计除了冷静的思考(意识)之外,
还应该具有机智过人的灵感。
另外,还认为:单纯的功能性并不是好的设计,因为人除了基本功能满足外,还需要心理功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