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种群鳜遗传结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20.86 KB
- 文档页数:8
肖四海湖五种渔具的鳜渔获结构特征及其对鳜资源的影响李为;林明利;连玉喜;张堂林;刘家寿;李钟杰【摘要】为评估不同渔具对鳜资源的影响,于2007年5月和12月对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肖四海湖刺网、延绳钓、网簖、电拖网和电捕仪5种渔具捕获的鳜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共采集鳜样本359尾,全长分布范围为92 ~600 mm,优势全长集中于251~35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0~3 380 g,优势体质量集中于300 ~500 g.种群由5个年龄组构成,2~3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74.6%.刺网、延绳钓和网簖对鳜有较强的捕捞选择性,网目大小为80 mm和100 mm刺网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93.3%,个体平均体质量466 g,“标鳜”(0.4 ~0.75 kg)个体占总数量的57.0%;延绳钓捕获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86.9%,“标鳜”个体占总数量的43.5%;网簖捕获的鳜渔获物中90%以上为1龄的未成熟个体.电拖网和电捕仪捕获的鳜全长范围明显较大,其渔获物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综合分析表明,刺网适于作为鳜捕捞的主要渔具,延绳钓可以作为一种鳜捕捞的辅助渔具.网簖对鳜补充群体有较大危害,不适于作为鳜的捕捞网具.电拖网和电捕仪均属于违法渔具,对鳜资源危害巨大,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禁使用.【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5(039)005【总页数】8页(P712-719)【关键词】鳜;渔具;渔获结构;资源保护;肖四海湖【作者】李为;林明利;连玉喜;张堂林;刘家寿;李钟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7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 (Serranidae)、鳜属(Siniperca),广泛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至红河水系间各大水系的中、下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和水库[1],是一种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具有很好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同时鳜处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端,通过下行效应作用于整个生物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鳜鱼的迁徙行为与遗传连通性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作为一种迁徙性鱼类,鳜鱼的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和保育意义。
本文将探讨鳜鱼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迁徙是鱼类的重要生命历程之一,许多鱼类在不同的季节和生活阶段之间会进行迁徙,以寻找适宜的生境和资源。
鳜鱼在繁殖季节会从下游的湖泊或江河边缘迁移到上游的河流中进行产卵,然后在孵化期结束后再次迁回下游。
这种迁徙行为被认为是鳜鱼种群稳定和繁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鳜鱼的迁徙行为涉及到一系列的生理、行为和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鳜鱼在迁徙过程中会受到水温、水流速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的升高会促使鳜鱼开始迁徙,而水流速度的增加则会加快迁徙的速度。
此外,鳜鱼的迁徙行为还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
研究表明,鳜鱼的迁徙行为和其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鳜鱼的迁徙能力和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和遗传连通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鳜鱼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研究表明,鳜鱼的迁徙行为可能与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关。
例如,笼式实验发现,在鳜鱼的迁徙过程中,与气味感知和尼古丁酸胆碱受体有关的基因得到了显著的上调,这可能与鳜鱼在寻找繁殖地时依赖气味感知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鳜鱼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与迁徙策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表明种群间的迁徙交流可能对遗传连通性产生影响。
鳜鱼的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对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保护鳜鱼的迁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
例如,通过建立迁徙鳜鱼的通道或减少水电站对河流水流的干扰,可以促进鳜鱼的正常迁徙,并维持种群的稳定。
此外,遗传连通性被认为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演化的基础。
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是我国著名的淡水鱼类群体,其物种数量繁多,分布辽阔,是物种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加剧,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面临着食源减少、水污染、河道断流等生存压力,这些威胁可能影响到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因此,对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淡水鱼类分布区域之一,这里的淡水鱼类物种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基因水平的多样性、种群水平的多样性和物种水平的多样性等。
其中,基因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DNA序列的变异程度,种群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物种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在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
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地理隔离、种群扩张和收缩、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
研究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中,地形起伏和水流状况对物种的分布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过程中,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也会对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
二、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地理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分布格局会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江分支河流的形成和物种的扩散都与古生物地理大事相关联;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质污染等人类活动则会直接影响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域和种群密度。
目前,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分布情况已经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从长江沿岸的源头开始,往东延伸至上海市的口岸,北至长江中游的荆江、汉江、赣江等支流,以及下游的钱塘江、太湖等湖泊均分布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
其中,白鱀豚、中华鲟、江豚等物种因分布区域狭窄、生存压力大等因素,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不同地理群体的鲇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序列与遗传结构分析摘要:对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5个野生群体的鲇(Silurus asotus)——乌江群体(WJ)、雅砻江群体(YLJ)、岷江群体(MJ)、金沙江群体(CS)、舞阳河群体(WYH)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序列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27个样品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
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6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
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舞阳河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分别为0.857、0.600、0.600、0.667、0.400;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14 20、0.000 63、0.000 63、0.014 02、0.000 42。
舞阳河群体存在负向选择或种群扩张,其余群体符合中性进化模型,只有金沙江群体的遗传差异显著。
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变异等级分析,群体间分子变异不显著。
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舞阳河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鲇(Silurus asotus);线粒体DNA;12S rRNA;遗传多样性线粒体DNA(mtDNA)具有严格的母性遗传、高度的碱基替换率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探讨种群遗传结构或有机体变异[1-3],能够全面地反映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4]。
天然的地理隔离或人为的定向选择极大地降低了种群间的扩散和基因流。
此外,种内mtDNA的遗传结构可能也产生于持续存在的历史因素的影响,通过种群片段化瓶颈效应,灭绝和再定居形成种群遗传结构[5-7]。
12S rRNA基因是线粒体的两个rRNA基因之一,在进化上较为保守,通常被用于分子进化和系统发生的研究[8]。
李春枝等[9]对尖塘鳢属鱼类线粒体DNA 12S rRNA 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认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可作为塘鳢科鱼类种类鉴定的良好分子标记。
鳜鱼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鳜鱼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鳜鱼养殖业者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鳜鱼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研究,为鳜鱼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鳜鱼生物学特性及育种目标1.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鳜鱼是一种典型的淡水鱼类,生活在我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汉江等河流中。
鳜鱼属于软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其个体一般在30-50厘米左右,体重在0.5-1千克之间。
其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期约3年左右,适温范围为20-28摄氏度,适PH范围为6.5-8.0。
鳜鱼主要以藻类、小型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对水生植物则不敏感。
2. 鳜鱼育种的目标鳜鱼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鳜鱼的产量和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增加出栏量;(2)改良鳜鱼的体型和体色,提高商品化价值;(3)增强鳜鱼的抗病能力,降低养殖风险。
三、鳜鱼育种的技术方案1. 鳜鱼的遗传育种目前,国内外对鳜鱼的遗传育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选择优良亲本,利用遗传育种方法,可有效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了鳜鱼育种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鳜鱼的生态育种生态育种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鳜鱼的自然繁殖能力,进行选育和放流。
这种育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保持鳜鱼的天然遗传特性,提高其生存率和适应能力。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生态育种的方法,进行鳜鱼资源的保护和养殖。
3. 鳜鱼的配合育种在鳜鱼的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配合育种的方法,通过人工配种,调配不同品系的鱼种,培育出优质的鳜鱼种质。
这种育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鳜鱼种质的优势,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鳜鱼的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概述:鳜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对其基因与表型关联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鳜鱼的遗传特性以及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鳜鱼的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鳜鱼遗传改良和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应用。
鳜鱼基因组与表型:首先,了解鳜鱼基因组结构以及与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于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至关重要。
鳜鱼的基因组结构研究表明,鳜鱼基因组大约由30亿对碱基组成,其中包含大量的基因和基因片段。
每个基因负责特定的生物功能,例如生长、生殖和免疫等方面。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鳜鱼遗传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基因与生长性状关联:生长是鳜鱼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了解鳜鱼基因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高效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鳜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研究者可以找到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例如,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某些基因与鳜鱼生长性状如体长、体重和肌肉生长等密切相关。
此外,关联分析还揭示了哪些基因可能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鳜鱼生长机制的理解。
基因与抗病性状关联:鳜鱼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因此,了解鳜鱼基因与免疫抗病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鳜鱼养殖的健康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表明,鳜鱼抗病性状与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密切相关。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可以确定鳜鱼抗病性状的候选基因,为遗传改良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鳜鱼免疫基因组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鳜鱼抗病机制以及免疫基因在抵抗特定病原体中的作用。
基因与品质性状关联:鳜鱼的品质性状对于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鳜鱼基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鳜鱼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鳜鱼品质性状包括肉质、味道、色泽等方面。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可以找到与品质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与鱼肉质和味道相关的基因,如肌肉组织发育和糖脂代谢等基因。
三种鳜属鱼类GH基因的序列及多态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鳜属鱼是淡水鱼中的一类重要经济鱼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其中,中华鳜、鲈鳜和巴西鳜是鳜属鱼中的三个重要物种,在渔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医药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近年来的养殖过程中,这些鱼类面临着生长缓慢、易感染病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生产效益。
因此,研究鳜属鱼的生长发育机制和免疫系统等基因功能调控机制,对于改善其养殖效益和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长激素基因(GH)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基因之一,它参与了鱼类体内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影响了鱼类体重和肌肉组织的生长等过程。
因此,研究鳜属鱼的GH基因序列和多态性,不仅可以探究其生长发育机制,还可以为选育高品质优良品系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采用PCR扩增、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中华鳜、鲈鳜和巴西鳜的GH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比对序列差异,并通过基因多态性分析,探究不同品系之间GH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鱼类标本的采集及保存:采集中华鳜、鲈鳜和巴西鳜等鱼类的脊柱骨或肌肉组织标本,制成组织块或离心管形式保存,以备后续基因测序研究。
2. GH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利用在多个鱼类物种中广泛应用的GH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目标鳜属鱼物种的GH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
3. GH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三种鳜属鱼的GH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挖掘出序列差异和突变位点等信息。
4. GH基因的多态性研究:通过对GH基因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探究不同品系之间GH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并鉴定可能存在的分子标记。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鳜属鱼的GH基因序列和多态性,为深入研究其生长发育机制和免疫系统等基因功能调控机制提供资料基础,同时为选育高品质优良品系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具有以下意义:1. 为进一步研究鳜属鱼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理论支撑和实验数据基础。
园 艺 学 报 2014,41(7):1427–1435 http: // www. ahs. ac. c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E-mail: yuanyixuebao@ 收稿日期:2014–03–04;修回日期:2014–05–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082,3116004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1B0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GJJ2241)* 通信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dmf.625@ )野生桂花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胡 菀1,2,罗 意2,阳 亿2,张志勇2,范邓妹2,*(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南昌 330045)摘 要:利用细胞核微卫星(nuclear microsatellite ,nSSR )标记对中国4个省的7个野生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群体13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11个微卫星位点揭示了野生桂花等位基因多样性( A )平均为6.039,有效等位基因数( N e )平均为3.769,平均预期杂合度(H e ) 为0.673。
所有群体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近交系数 F IS 介于0.313 ~ 0.580之间。
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F S T =0.143,AMOVA 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12.6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7.31%。
Mantel检验表明野生桂花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 r =–0.277, P = 0.214)。
STRUCTURE 聚类分析显示,所有个体被划分为3个理论群体,庐山群体和浏阳群体中谱系较为单纯,而其他群体则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混杂。
瓶颈效应分析显示,除浏阳群体外所有群体经历了种群衰退。
鳜鱼3个养殖群体经济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余锐;梁旭方;易提林;张进;骆小年;王乾【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2(031)009【摘要】测量了1、2月龄广东、湖南和湖北鳜鱼3个养殖群体的各性状指标,分析了2月龄鳜鱼全长、体长等主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并对鳜鱼3个养殖群体的mtDNA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形态—体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全长—体质量、体长—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r>0.9,P<0.01).对鳜鱼3个养殖群体经济性状的比较结果显示,长江中游鳜鱼养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高日增长率均比广东鳜鱼养殖群体高.采用特异性引物对鳜鱼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得到3个地区鳜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全序列(830~834 b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鳜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广东鳜鱼养殖群体高.因此,与广东鳜鱼养殖群体相比,长江中游群体具有更高的养殖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总页数】5页(P511-515)【作者】余锐;梁旭方;易提林;张进;骆小年;王乾【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黄河鲤野生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张芹;宋威;侯志鹏;冯建新2.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重庆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岳华梅;阮瑞;曹宏;周莉;蒋伟;李双;李创举3.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唐芳;温贝妮;刘红4.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唐芳;温贝妮;刘红5.红尾仙女虾养殖群体ISSR反应体系建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谭舜;杨逸文;蒋小美;姜波;徐建荣;韩晓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与演替动力研究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与演替动力研究是一个探索鳜鱼苗在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的科学研究领域。
鳜鱼苗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江河湖泊中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对于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与演替动力的研究,不仅可以为鳜鱼苗的养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揭示鱼类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的规律。
首先,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研究涉及到生态位的适应和利基分化。
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种群相对生存的位置。
鳜鱼苗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中,所处的生态位会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鳜鱼苗在不同水域和季节中的适应性生态,可以揭示鳜鱼苗对环境响应的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
其次,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研究还需要重点关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遗传。
种群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种群中存在的不同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多样性。
适应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型的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对环境适应的差异。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鳜鱼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可以了解鳜鱼苗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适应性进化的模式。
另外,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研究还涉及到生命周期的适应性和生活史演化。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生活史演化是指个体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适应性变化。
鳜鱼苗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卵、孵化、苗期和成鱼期等阶段,每个阶段的适应性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鳜鱼苗的生命周期适应性和生活史演化,可以了解不同鳜鱼苗阶段的适应性特征和演变模式。
最后,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采集不同鳜鱼苗样本,在实验室中进行行为观察、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手段,可以揭示鳜鱼苗生理和行为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遗传学数据,还可以模拟和预测鳜鱼苗种群的演替动力和进化趋势。
总而言之,鳜鱼苗的适应性生态演化与演替动力研究是一个涉及生态位适应、遗传多样性、生活史演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结构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范围广泛,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城市。
长江湖泊是其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物种群落结构及分析对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长江湖泊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种生物类型。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稳定的物种群落结构。
物种群落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数量和作用关系。
确定长江湖泊物种群落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长江湖泊中的鱼类是其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具有生态重要性。
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对于长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于鱼类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种类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和习性,它们之间的群落结构也不尽相同。
例如,大型食肉鱼类对于小型鱼类的数量有着明显影响,其捕食关系不仅限于减少了小型鱼类数量,还会改变小型鱼类的习性和分布范围。
浮游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向较高等级物种提供食物,同样也受到较高等级物种捕食的影响。
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
很多浮游植物是微生物,根据其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生长情况。
此外,有些浮游生物也是能够反映长江湖泊水质变化情况的指示生物,可以通过对其数量变化的观察评估水质状况。
底栖生物也是长江湖泊的重要生态组成部分。
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对于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它们的数量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底栖生物对于湖泊的沉积物扰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清除湖泊中的有害物质。
总之,长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和数量变化,决定了其物种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通过对于物种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长江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鳜亚科鱼类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冉辉;姚俊杰;杨兴;禹真;牟洪民【摘要】In recent decades. Owing to the decrease of water flow and various degrees of pollution of inland natural waters, together with the fisheries overfishing in rivers and lakes, the wildlife resources of Sinipercinae are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species and numbers of Sinipercinae are in declin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pecies diversity, taxonom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Sinipercinae were reviewed.%近数十年来,随着内陆天然水域流量下降和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上江湖渔业的过度捕捞,使鳜类的野生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其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对近年来鳜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鳜亚科;鱼类资源;多样性【作者】冉辉;姚俊杰;杨兴;禹真;牟洪民【作者单位】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贵州铜仁554300;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系,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贵州铜仁554300;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系,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27鳜类是鲈形目(Perciformes)中的淡水底栖凶猛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亦有分布[1]。
专利名称:长江中下游地区鳜鱼种培育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吴明林,崔凯,李海洋,蒋阳阳,周蓓蓓申请号:CN202010644202.5
申请日:20200707
公开号:CN111713436A
公开日:
202009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鳜鱼种培育方法。
该方法在当年4月初~5月上旬将体长为1.5~5cm的鳜鱼苗放入培育池,放养量2~5万尾/亩;在放养鳜鱼苗的前5~7天,在同一培育池中按鲫鱼苗与鳜鱼苗数量比为10~20:1放养鲫鱼苗,且鲫鱼苗体长不超过鳜鱼苗体长的70%。
本发明解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鳜鱼出苗晚,且5月上旬以前鳜鱼活饵难解决的问题。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地址: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合肥市道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石佩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国少鳞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少鳞鳜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中。
然而,由于过渡捕捞、水质污染等因素,该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和有效利用该物种资源,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少鳞鳜不同地理群体的基因遗传变异情况,探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该物种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样本收集
本研究将采集中国少鳞鳜样本,包括来自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
在样本收集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有关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DNA提取和PCR扩增
从每个个体中提取DNA,使用PCR扩增目标基因。
目前可以使用的基因标记有mitchondrial DNA(mit DNA)和核基因DNA(nuc DNA)。
mit DNA通常用于种群遗传学的分析,而nuc DNA更多用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3、基因测序
通过基因测序,获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信息,进一步分析目标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水平。
基于DNA序列信息,可以建立基因型谱和进化树,进行种群和遗传学分析。
4、统计分析
使用SPSS或其他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种群遗传分化分析、遗传多样性水平分析等。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少鳞鳜种群的遗传变异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该物种的保育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对我国的淡水生态保护和水产资源管理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