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138.04 KB
- 文档页数:3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陈邦怀(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台 234000)摘 要本文采用宿州市1957年至2006年共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宿州市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宿州市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趋势增温变暖,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以后,其中1994年是我市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拐点,1994年以后,我市气温突变,表现为我市气温进入一个迅速增温时期;零下10℃的极端最低温度和大于35℃的高温日数趋于减少。
列举了增温所带来的主要观测事实,并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我市增温的影响以及增温可能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温突变 气候变化 观测事实 应对措施引言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由于其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自然变动范围,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宿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受到低纬和中高纬度各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灾害频繁,气候具有脆弱性和复杂多变性的特点。
在全球乃至中国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宿州市是否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宿州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量之一温度的统计分析,找出其气候演变特征和规律,揭示出本地区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和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适应和减缓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宿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的选取及分析方法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由气候平均状态或气候变率的变化引起,因此,研究某地的气候变化,应将观测资料分解为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部分,既考虑平均状态的变化,又考虑气候变率的变化。
为了宿州市资料时间序列的统一性,本文选取宿州市和各县站1957年至2006年(部分选取到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10℃和≥35℃的日数、逐年平均气温等50年来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
3.1.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对建设项目的影响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地震条件。
3.1.1.1地理位置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北纬33°18''~34°38'与东经116°09'~118°10'之间,史有“皖北大门”、“徐南形胜”之称,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县市接壤,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市域东临洪泽(湖),西接芒砀(山),南濒涡淮(河),北驾故黄(河);襟蚌埠带徐州,望连云(港)接亳(州)商(丘)。
全市处于淮海经济区腹地,是陇海经济带的龙头,又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宿州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四县一区,共1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占全省总面积的7.6%,耕地面积66.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97%;总人口59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5%。
本项目位于宿州经济开发区内。
根据现场踏勘,建设项目东西北三侧均为园区已征用地,目前为菜园和农田;南侧为铁路运河和101省道和京沪铁路;东侧约360米分布着谷家民居,当地政府已对村庄做出了搬迁规划,村民将安置在功能区规划的住宅区内。
3.1.1.2地质地貌宿州市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端,地貌要素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
丘陵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面积5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地 6.1%;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的京沪铁路两侧,海拔200-250m,少数高达250-395m;低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埇桥区东北部和灵璧九顶、渔沟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100-200m。
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四周,面积2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2.9%;台地分为两类,一是剥蚀堆积台地,易旱,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另一类是沉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泗县东南墩集一带。
平原是宿州市地貌中的主体,面积8897.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以1/5000~1/10000的比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呈缓倾斜状。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1、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是什么气候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扩展资料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2021.01科学技术创新引言水是人类及自然界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工农业污染的输入,地表水环境状况已不容乐观。
相比而言,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之中,由于众多隔水层的存在,其储存环境相对封闭,不易受外界污染,这恰恰是地下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的优势所在。
有研究统计,在华北平原,有超过1亿人口的日常用水来自地下水,且地下水已占据总淡水供应的90%[1]。
宿州是一个极其依赖地下水资源的城市,《2019年宿州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19埇年桥区总用水量为3.3147亿m 3,其中地下水用量高达2.091亿m 3。
城西水源地作为宿州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每年可向城区近60万人口供水5400余万m 3,其水质的优劣事关重大。
近年来有关宿州市地表水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地下水水质问题并未受到相应的关注[2-5]。
基于此,本文以宿州市城西水源地浅部含水层(一含和二含)中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系统采样并测试其常规离子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水质评价指标(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内梅罗污染指数、钠百分比)分析,对水样进行系统的水质污染、饮用和灌溉评价,以期为后续宿州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含水层简介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
宿州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气候分明。
年均降水量为865mm ,且降雨集中于6至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
年均气温为14.6℃,最低气温为-23.2℃,最高气温达40.3℃。
依据地下水贮水介质的特征及含水孔隙的类型,研究区主要含水层从浅至深依次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碎屑岩类孔隙含水层、碳酸盐岩类含水层以及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层。
宿州百科名片宿州市城区鸟瞰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
2006年,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市”,1994—2007年,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中文名称:宿州外文名称:Suzhou 别名:埇桥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埇桥等1区4县政府驻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胜利路电话区号:0557(+86) 邮政区码:234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北部面积:9787平方公里人口:617万(截至2007年末) 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皇藏峪风景区等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火车站:宿州站等车牌代码:皖L 市花:月季市树:银杏目录1行政区划市辖区1行政县1历史文化综述1建制沿革1民俗风情方言1风俗1文化遗产1交通运输铁路1公交、出租车自然资源经济环境1饮食休闲饮食1购物1娱乐1特产1旅游名胜皇藏峪风景区1中国梨都砀山1五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1钟馗画、奇石之乡1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1蕲县古城遗址1林探花府1闵子骞祠1淮海战役会议遗址1圣泉寺宿州高校省际交流图册解说展开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市辖区宿州市【埇桥区】面积2868平方千米,人口178.5万。
邮政编码234000。
辖11个街道、15个镇、9个乡:埇桥街道、沱河街道、道东街道、东关街道、三里湾街道、南关街道、西关街道、北关街道、汴河街道、三八街道、城东街道、符离集镇、芦岭镇、朱仙庄镇、褚兰镇、曹村镇、夹沟镇、栏杆镇、时村镇、永安镇、灰古镇、大店镇、西寺坡镇、桃园镇、蕲县镇、大营镇、杨庄乡、支河乡、解集乡、桃沟乡、顺河乡、蒿沟乡、苗庵乡、永镇乡、西二铺乡。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地区实习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 12地质工程姓名:学号:时间: 二零一三年十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实习区概况第二章实习区地质背景第三章实习过程结语前言实习目的: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我们夹沟——皇藏峪地区地质发展过程。
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矿石,岩石以及岩层产状和地质现象,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础。
实习时间:2013年9月26——29日实习地区:宿州市夹沟——皇藏峪地区指导老师:陈松、巩伟实习日程及路线:1、2013年9月26日天气晴宿州学院——藕山——八山——宿州学院2、2013年9月27日天气阴宿州学院——大五柳——钓鱼台——小尖山——宿州学院3、2013年9月28日天气阴宿州学院——黑峰岭——宿州学院4、2013年9月29日天气晴宿州学院——皇藏峪——宿州学院实习工具:罗盘、地质包、地质锤、卷尺实习内容:1、学会使用罗盘;2、 认识常见的岩石(如灰岩、白云岩、页岩);3、 观察风化、褶皱、断层及地质现象;4、 学会并练习岩石产状的测量(走向、倾向、倾角);5、 学会记录实习过程与结果。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宿州位于安徽北部,北临江苏省徐州市。
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另有徐高、连霍高速纵横穿过全市。
宿州地域辽阔,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地台的路西隆起南段,南与杨子地台相毗邻。
杨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陆陆碰撞,使华北地台南缘转化为活动陆缘,形成了徐州——宿州弧形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起本区以沉降为主,形成了广阔的堆积平原。
北部为基岩裸露区,山脉走向为北北东西,官山为最高峰,海拔408米,其他山丘多在100——300米。
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地质条件使本区形成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
本区在地层区划上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地层小区,除上奥陶统到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发育。
关于安徽宿州的介绍
安徽宿州位于中国东部,是安徽省下辖的一座地级市。
宿州市辖区总面积为6,021平方公里,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和1个县,人口超过500万人。
宿州市是中国的农业区,以种植小麦、水稻、棉花、油菜、茶叶等为主要农业产业。
此外,宿州还有广泛的矿产资源,如铜、铁、煤等。
在旅游方面,宿州市也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亳州市的亳州古城,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还有宿州市的灵壁山、八公山等自然景点,和宿州市的中原佛教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景点,都是绝佳的旅游胜地。
宿州市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有京九铁路、宁洛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多条主干路线交汇于此,方便游客前往。
- 1 -。
安徽宿州分析报告1. 引言安徽宿州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南缘,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本文将对宿州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旅游资源等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特点和潜力。
2. 地理位置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38′-34°17′,东经116°43′-118°12′,总面积约为5,656平方公里。
宿州市地势东高西低,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
宿州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 经济发展宿州市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华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
宿州市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涵盖了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4. 人口分布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宿州市的常住人口约为300万人。
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宿州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包括砀山县、灵璧县、泗县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宿州市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5. 旅游资源宿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其中,宿州的老城区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此外,宿州市还拥有多个自然景区,如灵璧石窟、宿州黄梅戏博物馆等。
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为宿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6. 环境保护宿州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宿州市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利用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宿州市政府还积极推动低碳发展,提倡绿色出行,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7. 结论综上所述,安徽宿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口分布合理,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5个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A.板块的内部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C.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方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2.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地理与什么关系密切()A.日常生活B.工业生产C.农业生产D.风土人情3. 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是()A.铁路B.洲界线C.运河D.长城4. 下列天气状况下适合进行户外运动的是()A. B. C. D.5. “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度到8度,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段天气预报表明()A.天气是稳定的B.气候是多变的C.天气的变化有规律可循D.气候的变化不可预测6. 绘制图幅一样大的四幅地图,所选比例尺最小的是()A.学校平面图B.孟津县地图C.世界政区图D.中国政区图7. 公司派王潇到某国出差,她在该国看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宗教建筑,据图回答(1)~(2)题。
(1)这种建筑是()A.基督教的教堂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C.佛教的庙宇D.道教的道观(2)王潇出差所到的国家可能是()A.俄罗斯B.沙特阿拉伯C.日本D.泰国8. 发生地震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在教室内,迅速钻到桌子下B.在教室应迅速跳楼或跳窗逃生C.乘电梯下楼D.在户外,迅速抱住电线杆或大树等9. 读如图,回答(1)~(2)题。
(1)A点的地理坐标正确的是()A.北纬60°东经30°B.南纬60°西经30°C.北纬60°西经30°D.南纬60°东经30°(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点位于热带B.A点位于低纬度C.A点位于西半球D.A点位于北半球10. 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11.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A.为方便游客,在黄山上建许多豪华宾馆B.九华山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C.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在古代建筑物附近兴建化工厂D.在古代建筑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12. 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13. 下列四幅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A.①陡崖②盆地③山谷④山峰B.①陡崖②鞍部③山谷④盆地C.①鞍部②陡崖③山脊④盆地D.①陡崖②鞍部③山脊④山峰14. 2015年12月23日,受雾霾天气影响,山东省多地市重污染天气Ⅱ级(橙色)应急响应升级为Ⅰ级(红色),中小学临时停课。
宿城区天气预报引言: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和重要的话题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出行、穿着和活动安排,因此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宿城区的天气预报,让大家在做出决策时能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
一、宿城区概述宿城区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心,是宿迁市的行政中心和经济发展重点地区。
宿城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宿城区的气候特征和天气变化规律。
二、宿城区气候特征宿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气候适宜,是花草盛开的季节。
夏季气温高,多阵雨和雷雨,湿度较大。
秋季气温逐渐变凉,宜人宜赏。
冬季寒冷干燥,阳光不多,时常有寒潮侵袭。
在了解了宿城区的气候特征后,我们可以更好地为未来的天气变化做出准备。
三、未来一周天气预报以下是宿城区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供大家参考:1. 周一:多云,最高气温27摄氏度,最低气温21摄氏度。
2. 周二:阴天,最高气温25摄氏度,最低气温19摄氏度。
3. 周三:小雨,最高气温23摄氏度,最低气温17摄氏度。
4. 周四:阵雨,最高气温26摄氏度,最低气温20摄氏度。
5. 周五:晴天,最高气温28摄氏度,最低气温22摄氏度。
6. 周六:多云,最高气温27摄氏度,最低气温21摄氏度。
7. 周日:小雨,最高气温24摄氏度,最低气温18摄氏度。
根据以上天气预报,我们可以看出本周的天气状况多变,具体以当天天气预报为准。
需要注意的是,小雨天气可能对出行和户外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大家合理安排行程。
四、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宿城区的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适当增加饮水量;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则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此外,天气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
了解天气预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和安排。
结语:天气预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出行和活动安排来说。
宿迁气候知识点宿迁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淮河下游,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了解宿迁的气候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下面是一些宿迁气候的重要知识点。
1.气候类型宿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相对较热,冬季相对较冷。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宿迁最宜人的季节。
2.年降水量宿迁的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的降水较多,雨水较为集中,有时候也会出现强降雨和雷电天气。
冬季的降水相对较少,大部分表现为雨水。
3.年均气温宿迁的年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左右。
夏季的气温较高,平均在25-30摄氏度之间。
冬季的气温较低,平均在0-5摄氏度之间。
4.气温变化宿迁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冬季气温较低。
气温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种植都有一定的影响。
5.风向和风速宿迁的风向主要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风来自东南方向,冬季风来自西北方向。
风速一般较小,但在季风影响下,夏季风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力。
6.气象灾害宿迁常常受到台风的影响,特别是夏秋季节。
台风可能带来强降雨、大风和海上风暴等灾害,对当地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宿迁需要加强对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防范。
7.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宿迁的气候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夏季的高温天气可能更加炎热,降水的分布可能会有所变化。
了解气候变化对于制定气象灾害防范措施和适应当地气候环境都非常重要。
总结:了解宿迁的气候知识对于我们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非常重要。
宿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适宜,夏热冬冷。
年降水量较多,夏季降水集中。
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风向主要受季风影响,常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宿迁的气候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宿迁的气候环境,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准备和适应措施。
第二节 分区气候特点一、淮北北部区(Ⅰ)该区位于暖温带气候,是全省热量条件最低的区域,0℃积温(指保证率80%,以下所述积温皆同)不足5300℃。
即相当10℃积温不足4800℃。
年平均气温15℃以下,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5℃以下,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小于27℃。
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5℃。
越冬期50~60天,无霜期不足220天。
区内热量条件北部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
区内年雨量800~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26%,经常发生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
就全年来说,区内水分条件出大于入,年干燥度指数为1.00~1.21之间。
〔Ⅰ1副区〕包括砀山、亳州、涡阳、太和、界首等县市,以及利辛、蒙城县北部,濉溪县的西部。
区内年平均气温14℃以上,但不足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或接近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不足28℃,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2~-14℃,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0℃,日温小于0℃的天数50天以上。
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3~38.8℃,平均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8~86天。
≥10℃积温4600~4800℃,≥10℃天数214~222天。
年雨量770~800毫米,年干燥度指数1.07~1.21。
是全省水分条件最差的区域,易出现春旱和干热风。
〔Ⅰ2副区〕包括萧县、宿州市、灵璧、泗县、淮北市、濉溪县的大部,及固镇县北部。
年平均气温14.3~14.6℃,1月平均气温0.1~0.5℃,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14℃,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0~38.2℃,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3~79天;≥10℃积温4650~4800℃,≥10℃天数217~220天;年雨量840~900毫米,年干燥度指数0.99~1.06。
该区热量条件与Ⅰ副区相似,水分条件略好,易发生旱涝、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宿州市和灵璧县是安徽省冰雹最多地区之一。
埇桥区2014年度土壤墒情技术总结一、项目背景1、地理位置埇桥区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是宿州市政府所在地,也是皖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3°20′--34°02′和东经116°59′--117°20′之间。
南北长约91公里,东西宽约44公里, 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25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耕地面积215.6万亩,农业人均耕地面积1.6亩,是我省乃至全国较大的县级农业区之一。
2、气候条件埇桥区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日照雨水充裕,年均气温14.5℃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220天,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之间,全年降水700mm—1700mm(平均850mm左右),雨量集中在7、8月份。
3、土壤状况埇桥区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九个亚类,十六个土属,四十四个土种。
其中砂姜黑土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9.16%,潮土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3.46%,褐土、棕壤和黑色石灰土三土类所占的比例较小,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38%左右。
4、农作物种植情况全区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果品等。
名特优产品较多,优质麦、香稻米、无公害蔬菜名扬省内外。
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350万亩,总产12亿公斤左右,其中小麦面积180万亩左右,总产近7.3亿公斤,优质麦面积100万亩,总产4.4亿公斤;大豆面积87.4万亩,总产10361万公斤;玉米面积92.6万亩,总产38980.3万公斤,是典型的粮食种植大区。
蔬菜常年播种面积30万亩,总产74244.6万公斤,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总产23087.7万公斤。
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物联网“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适时掌握土壤墒情,对于农业减灾、知道农民科学灌溉、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宿州市埇桥区农田水利概况与发展建议宿州市埇桥区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东经116~05’~1170 26’、北纬33。
17’-34。
05’,南北长9l km,东西宽52 km,总面积为2 868 km。
,耕地面积14.22万hm。
埔桥区属于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较少。
春季较短,北方冷高压势力衰退,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
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有时降水过多,形成春涝;有时降水过少,造成春旱。
夏季太平洋副高压活动强盛,多偏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
雨量集中于6—8月,暴雨天数虽不多,但强度较大,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秋季太平洋副高压南撤东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减少,易出现秋旱。
有时太平洋副高压退而复进,也会造成秋雨连绵,出现秋涝。
塥桥区河流均属于淮河水系,流经蛹桥区的大小河流共有27条.河道总长560.5 krn。
境内河流可分为三大水系:奎濉河水系,包括濉河、奎河和方河等;新汴河水系,包括新汴河的支流肖濉新河等;潆潼河水系,包括沱河、浍河、溜河和唐河等。
蛹桥区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大致分为3个区域:古河床发育富水区、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和山间盆谷古河床不发育的贫水区。
蛹桥区主要河流水质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奎河、濉河埔桥区段水质常年属于劣V类,沱河蛹桥区段水质常年属于Ⅳ类,浍河塥桥区段水质常年属于Ⅳ类,超标准物主要为溶解氧、重金属、氨氮等。
埔桥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除个别水井氟化物超过标准外,其余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埔桥区由于受过渡性季风环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锋频繁,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旱涝十分频繁。
据气象资料记载,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为大涝11年l遇,偏涝3年l遇,大旱20年1遇,偏旱5年1遇。
旱、涝在一年中出现的季节不同,涝灾以夏季最多、最重;其次为春涝。
安徽气候特点及应用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华东地区,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北半球大陆性季风和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湿适中、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温较高且变化大。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徽的气候特点及其应用。
首先,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一是四季分明。
这里的冬季较短,夏季较长,春秋温和。
年平均气温介于14-16之间,湿度相对较高。
这种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适宜农业生产。
作物如水稻、棉花、小麦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产量较高,品质也较为优良。
同时,安徽著名的江淮小米也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因为小米对于夏热冬冷的气候环境较为适应。
其次,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二是光照充足。
安徽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阳光照射时间较长,日照充沛。
这种充足的光照条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安徽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较高。
另外,这也为安徽的太阳能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安徽是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三是降水充沛。
安徽属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分布相对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暴雨较多,特别是夏秋季节。
由于降雨充沛,安徽地区多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农田灌溉和水电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降水充沛也为安徽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提供了保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防止土壤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安徽的气候特点之四是气温较高且变化大。
安徽夏季气温较高,甚至有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这种高温环境对于安徽地区的水稻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安徽成为中国的一大水稻产区。
同时,适宜的气温条件也有利于果树的种植,如著名的黄山青梅就是在安徽地区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为青梅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安徽的气候特点使得这个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温较高且变化大,这些特征为安徽的农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宿州埇桥区天气预报一、引言宿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
埇桥区是宿州市辖区之一,位于宿州市中心,是宿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宿州市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埇桥区的天气变化较为明显。
本文将为您提供宿州埇桥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二、天气预报1. 今日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今天白天宿州埇桥区的天气以多云为主,最高气温预计在27摄氏度左右。
夜间天空多云,最低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
稍有风,风力约为3级。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天气条件较为稳定,空气湿度较低,适合户外活动。
2. 明天天气根据最新的天气数据分析,明天宿州埇桥区的天气状况将出现变化。
白天天气多云,最高气温预计在28摄氏度左右,比今天略有上升。
晚上天空逐渐多云,最低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
稍有风,风力约为3-4级。
需要注意的是,明天的气温较高,而且湿度稍有上升,适宜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
3. 后天天气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后天宿州埇桥区的天气状况将继续保持多云的态势。
白天最高气温预计在29摄氏度左右,比前两天稍有上升。
夜间最低气温在23摄氏度左右。
风力较小,约为3级。
需要注意的是,后天的天气依旧偏热,且相对干燥,建议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中暑。
4. 未来一周天气趋势根据长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宿州埇桥区的天气整体以多云为主。
白天气温在27-30摄氏度之间波动,属于夏季的正常温度范围。
夜间气温在20-23摄氏度之间,相对较为凉爽。
风力较小,风速在2-4级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天气的不确定性,建议随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做好防护措施。
三、结语宿州埇桥区的天气多变,每天的气温和天气条件都有所不同。
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对于人们合理安排活动和出行非常重要。
本文为您提供了宿州埇桥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希望能对您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享受阳光明媚的同时,注意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谢谢您的阅读。
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
1、安徽省有哪些市
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
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
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
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1)安徽省宿州市气候类型扩展资料:
1.安徽:
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
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
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
下辖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
铜陵、宣城、池州、黄山等16个地级市。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
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
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
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
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
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
化试点省份。
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75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16年增长8.5%。
2.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市居安徽省中部,其余15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
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辖区最大的是六安市,最小的是淮北市。
省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
共辖4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
辖区面积最大县、市、
区分别是金寨县、宁国市、埇桥区。
共辖255个街道办事处,1249个乡镇。
其中946个镇,303个乡
(7个回族乡,1个回族满族乡,1个畲族乡)
3.位置境域: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
地理位置
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
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参考资料:
网络-安徽
2、宿州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宿州市属于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光照充分,雨量适中,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
气温15.7°C,无霜期约210天,降雨量约1000毫米。
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稀少。
春季冬转夏的过渡季节,北方冷高势力衰退,副热带高逐渐加强,气温回升快,雨水增多。
由于冷暖空气活动
频繁,天气多变,有时连阴,对春种不利。
夏季太平洋偏高,为一年
中最强盛的阶段,盛行偏南风,天气炎热多雨。
雨季一般从6月下旬
结束,雨量集中,暴雨日数不多,但强度大,常易造成洪涝灾害。
秋
季为夏转冬的过度季节,太平洋付高南撤东退,北方冷高压加强,气
温降低,雨水减少,经常出现秋旱,但也有一些年秋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