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 格式:doc
- 大小:64.78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大班教案《找种子》含反思
主题:找种子
学科:科学
班级:幼儿园大班
时间:1课时(40分钟)
目标:
1.学生理解种子的来源和种子的作用。
2.学生能够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找到种子。
3.鼓励学生学习发现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材料:
1.图片:不同种类的果实(如草莓、苹果、橘子等);
2.幼苗种子;
3.画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果实图片和果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来源,引导学生明白种子是植物的种子,而果实是种子的一部分。
2.探究(15分钟):
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幼苗种子,让学生观察,讨论和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橘子没有种子?”“种子是生命的什么部分?”等等。
接着,老师将一些草莓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到里面的种子,然后再展示苹果和橘子,并让学生找到其中的种子。
3.应用(10分钟):
老师将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放在一起,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以此来学习区分不同种类的植物。
4.总结(5分钟):
老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所观察到的种子,并让他们在教室里展示出来,以此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5.反思(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评价:
该教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学习种子,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同时教案融入了反思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力,从而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教案《找种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探索大自然》中的“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为“找种子”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实践,让幼儿了解种子的形态、特点,并掌握简单的植物生长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不同种子的形态,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种子的形态,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样本、放大镜、植物生长图、教学PPT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不同种子的活动,让幼儿在寻找过程中观察种子的形态,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组织幼儿回到教室,展示种子样本,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通过PPT讲解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种子是如何生长成植物的。
3. 随堂练习(15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挑选一个种子样本进行观察,记录在记录表上。
(2)组织幼儿用画笔和彩泥制作种子的模型,加深对种子形态的认识。
4. 小结与互动(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形态:图片展示不同种子的形态,标注名称和特点。
2. 种子的生长过程:用箭头表示种子从发芽到生长成植物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找出它们的种子,并描述其形态。
2. 答案示例:我找到了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它是黄色的,形状像一个小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种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引导幼儿观察和表达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开展环保教育,让幼儿了解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大班科学找种子教案(通用13篇)大班科学找种子篇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乐意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1、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
2、幼儿各种种子的图片、图书或资料,如各种带毛的、长刺的、带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3、VCD或录像《种子的传播》,展板。
4、教学挂图:《种子的旅行》。
活动过程一.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关于种子的图片或资料,教师鼓励幼儿按顺序交流。
2、教师:关于种子,你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你最喜欢哪类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3、教师:关于种子,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有些种子长毛?有些种子长倒钩?还有些种子的色彩是那么的鲜艳呢?4、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交流种子的传播方式,鼓励幼儿根据自己资料进行交流、探究。
二.观看VCD,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VCD,帮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②借助动物和人的活动传播;③借水力传播;④借果实的弹力传播。
三.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教师: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靠什么来传播的呢?2、教师引导幼儿将图片、资料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展板上进行分类。
四、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种子的传播。
1、教师:种子有着不同的本领,你愿意学做哪一类种子?(教师按幼儿的选择,将他们分成几组。
)2、教师:下面各小组商量一下,分一分工,有的可以扮演种子,有的可以扮演帮助种子传播的外力(如风力、水力、人力等),共同来表现种子的传播过程。
3、各组轮流上演一种种子的传播方式,暂时没轮到的小组做观众。
4、教师请做观众的幼儿,猜一猜每组表现的是哪一种种子,并对各组的表演提一提改进意见。
活动建议1、教学变式:如果没有VCD或录像,教师可以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找种子》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外形特征,知道不同种子的种类。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形特征。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种子的外形特征,知道种子的种类。
难点: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形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各种种子(如黄豆、绿豆、红豆、玉米等)。
2. 教具准备:种子图片、种子标本、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各种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种子的名称。
2. 观察种子:教师发放种子,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描述种子: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种子外形特征。
4. 种子分类:教师引导幼儿将种子按照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种子的外形特征以及分类结果。
五、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种子,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2. 亲子活动:和家长一起查找其他种子的图片,了解更多的种子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观察种子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评价幼儿对种子外形特征的描述准确性。
3. 评价幼儿在种子分类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对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种子的生长过程。
2. 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种子的知识。
3. 开展种子艺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发挥创意,用种子进行装饰画创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认识种子、观察种子外形特征。
2. 第二课时:种子分类、总结种子外形特征。
3. 第三课时:种子种植活动、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十、教学资源开发:1. 制作种子标本,供幼儿观察和触摸。
2. 收集各种种子图片,制作教具。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围绕“找种子”展开。
通过观察、探索,让幼儿了解种子的外形、种类,以及种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知道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
2. 学会观察、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种类,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种子的外形、种类和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描述种子,并理解种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种子(如花生、豆类、玉米等)、放大镜、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
2. 学具:画纸、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去户外寻找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引导幼儿思考植物是从哪里来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种子,让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节。
教师讲解种子的作用,通过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种种子进行观察,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观察和描述种子。
4. 小结与讨论(10分钟)针对种子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 创作环节(10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种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找种子2. 内容:种子的外形:圆形、椭圆形、长形等种子的种类:豆类、花生、玉米等种子的作用:植物生长的起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种子,并描述它的外形和特点。
2. 答案示例:我喜欢花生种子,它外形是椭圆形,颜色是红棕色,表面有很多小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让幼儿对种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大自然》第五章节,活动主题是“找种子”。
本章节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种子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类种子(如黄豆、绿豆、玉米、小麦等)、种子生长过程图片、种子生长视频、种子分类卡片等。
学具:放大镜、小铲子、盆栽、水、纸巾、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对种子的兴趣。
2. 种子认知:展示各类种子,让幼儿观察、触摸、闻味,认识种子的外观特征和基本属性。
3. 种子分类:发放种子分类卡片,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种子特征的认识。
4. 种子观察: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探讨种子生长的条件。
5. 种子实验:分组进行种子实验,观察种子在水、土壤、光照等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6. 种子记录:鼓励幼儿用纸巾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记录和表达能力。
7. 种子生长视频:观看种子生长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8. 课后拓展: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种子,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画,分享种子的生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种子外观特征2. 种子结构3. 种子生长条件4. 种子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种子,拍摄照片或绘制图画,分享种子的生长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为“找种子”。
通过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使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掌握种子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种子的特征,能够区分不同植物的种子。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植物的种子、放大镜、图片、PPT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小篮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的种子长什么样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1)向幼儿展示各种植物的种子,讲解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
(2)通过PPT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小篮子和记录表。
(2)让幼儿在植物园内寻找种子,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分享(10分钟)(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找到的种子。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种子的不同特点。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找种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找种子2. 内容:(1)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
(2)不同植物的种子对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家附近的植物种子,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种子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部分幼儿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找种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结构和传播方式,培养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分享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重点:认识种子的结构,学会观察和比较不同种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模型、实物种子、种子传播方式的图片、放大镜等。
学具:画纸、彩笔、种子采集盒、小铲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采集不同种子的实物,让幼儿观察和触摸,引发他们对种子的兴趣。
2. 讲解种子结构教师展示种子模型,讲解种子的结构,引导幼儿认识种子的各个部分。
3. 介绍种子传播方式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演示,讲解种子的传播方式,让幼儿了解不同种子的传播特点。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种子,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5.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比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种子特点,并与同伴分享。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的种子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种子,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传播方式,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画纸上。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种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观察和比较种子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方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观察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2)开展“种子成长日记”活动,让幼儿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3)鼓励幼儿在家中种植植物,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趣味性;3.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深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5. 作业设计的操作性和亲子互动;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植物的世界”,详细内容为“找种子”活动。
通过该活动,让幼儿了解种子的概念、形态及作用,掌握简单的种子分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种子的概念,了解种子的形态及作用。
2. 学会简单的种子分类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植物生长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种子的概念、形态及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种子、放大镜、图片、PPT等。
学具:小篮子、小盘子、标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园内寻找植物,观察植物上的种子。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找到的种子,讨论种子的形状、颜色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讲解种子的概念、形态及作用。
通过PPT展示,讲解简单的种子分类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不同种类的种子。
幼儿根据刚刚学到的分类方法,尝试对种子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讨论种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找种子2. 内容:种子的概念、形态及作用种子分类方法常见的种子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找出至少三种不同的种子,并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幼儿对种子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随堂练习环节,幼儿能积极参与,分组讨论,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我们将带领幼儿种植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种子的分类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寻找种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后续活动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种子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种子的基本知识:形状、大小、颜色、来源等。
2. 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 实地寻找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种子。
教学准备:1. 各种种子样本(如豆类、谷物、果实等)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幼儿园内的植物或者附近的公园作为实地寻找种子的场所。
3. 小篮子和放大镜等工具供幼儿使用。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故事、歌曲或者视频等形式引入“种子”的主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展示各种种子样本,讲解种子的基本知识和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 实地探索:带领幼儿在幼儿园或公园中寻找种子,引导他们观察并尝试识别不同的种子。
4. 分享与讨论:组织幼儿分享他们找到的种子,讨论它们的特性和可能来自哪种植物。
教学延伸:1. 种植活动:让幼儿选择他们找到的种子进行种植,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
2. 创作活动:利用找到的种子进行艺术创作,如制作种子画等。
教学总结:回顾本次科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强调种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了解他们对种子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种植和创作活动,评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可以设计简单的问卷或者面试,了解幼儿对种子和植物生长的理解和兴趣。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自然》第四章《植物的世界》第三节《种子的奥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认识不同植物的种子,探索种子的传播方式以及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难点:理解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实物种子、种子结构图、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结构,记录在记录本上。
4. 学生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观察到的种子结构和传播方式。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种子粘贴画,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基本结构2. 种子的传播方式3. 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记录种子的形状、颜色和传播方式。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观察报告,内容包括种子图片、结构描述、传播方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对种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种子粘贴画的兴趣不高,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种子生长日记”活动,让学生观察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找种子》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大班学生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种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概念和生长过程;•掌握种子生长的基本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段短视频或是使用图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概念和种子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的。
2.了解种子生长的规律让学生自行观察并思考种子具有哪些发芽生长的条件,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3.实验设计根据学生自身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项种子发芽实验,给予学生必要的实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
4.数据记录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并针对实验结果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发芽的规律。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并叮嘱学生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同时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和发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够。
针对这一情况,后续的教学需要加强对实验设计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此外,在学生对于种子的生长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过程中,也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大班《找种子》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本科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种子的特征和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
探究精神,并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种子(多种类,如豆类、水果种子等)
•放大镜
•水平底盘
•盆子
•水
•砂土
•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1.观察种子的外观
–让幼儿仔细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外观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细节,并比较不同种子的差异。
2.实地观察种子的生长
–在水平底盘上放置一层湿润的砂土,种植几颗不同种子。
–让幼儿参与浇水、观察每天种子生长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3.讨论种子的功能
–引导幼儿思考种子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种子能长成植物。
–通过与幼儿互动讨论,帮助幼儿理解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4.总结
–结束活动后,让幼儿回顾整个观察实验的过程,总结种子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鼓励幼儿表达对种子和植物生长的认识和想法。
活动延伸
•观察不同季节的种子,比较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带领幼儿参观植物园或种子展,增加实际体验。
总结
通过本次《找种子》科学活动,幼儿不仅能够认识种子的外观特征和生长过程,还能培养自然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拓展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愿幼儿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茁壮成长!。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省__市教委幼儿园于红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
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
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
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