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生物一轮复习细胞呼吸ok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8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反应式:C 6H 12O 6+6H 2O +6O 2――→酶6CO 2+12H 2O +能量。
①产物为酒精: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
②产物为乳酸:C 6H 12O 6――→酶2C 3H 6O 3+少量能量。
一.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场所、能量、物质变化、思考:生成物中CO2中的氧来源于反应物中什么物质? 2. 无氧呼吸的比较:(1) 甜菜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
(2) 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有些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蓝藻)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真核生物(如蛔虫),其细胞内无线粒体。
3.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1)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用于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用于第二阶段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 和CO2或乳酸。
(2)有氧呼吸中H2O 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无氧呼吸没有H2O 参与。
思考:1. 直接将葡萄糖放入线粒体中会不会发生反应的?2.人体内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细胞呼吸类型一定是有氧呼吸?3. 线粒体中是氧气分压最低的场所而是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场所。
12.如图所示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B 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曲线BC 段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C .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 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D .T 1~T 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 D解析 曲线AB 段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其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 正确;曲线BC 段开始有乙醇产生,可知此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B 正确;随着培养的进行,营养物质大量被消耗,代谢废物(乙醇、CO 2等)积累,都将影响酵母菌的生长,C 正确;在T 1~T 2时间段内,一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二是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使得单位时间内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D 错误。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实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细胞呼吸的意义: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中间产物及多样的途径。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实验原理(1)酵母菌:一种单细胞真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2)细胞呼吸产物的检测①CO2的检测: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浑浊程度越高,产生的CO2越多;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变成黄色的时间越短,产生CO2越多。
②酒精的检测: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注:创造酸性环境条件时,使用95%~97%的浓硫酸。
)2.实验装置图:(1)甲装置:检测有氧呼吸装置。
A瓶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通入气体中的CO2,保证C 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乙装置:检测无氧呼吸的装置,接E瓶前,先将D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使D瓶中的氧气先消耗掉,以确保E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3.产物检测与实验现象4.(1)实验装置: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提示: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得出实验结论。
(2)无关变量控制①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③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提示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专题3-2 细胞呼吸【考情分析】 1.细胞呼吸(Ⅱ)2.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核心素养分析】1.生命观念:细胞呼吸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2.科学思维: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和过程的不同。
3.科学探究:探究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4.社会责任: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细胞呼吸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填酒精、乳酸)的无氧呼吸。
(2)产物的检测2.细胞的有氧呼吸 (1)过程图解(2)总反应式: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 +能量。
3.无氧呼吸 (1)反应式①C 6H 12O 6――→酶2C 3H 6O 3+能量(如乳酸菌)。
②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如酵母菌)。
(2)场所:细胞质基质 【知识拓展】1.据原子守恒判断有氧呼吸中各元素的去向反应物中的葡萄糖、水、氧气分别在第一、二、三阶段被利用。
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在第二、三阶段形成。
2.细胞呼吸中[H](NADH)和ATP 的来源和去路3.细胞呼吸反应式中各物质间量的比例关系 (1)反应式①有氧呼吸: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 +能量。
②无氧呼吸: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C 6H 12O 6――→酶2C 3H 6O 3+能量。
(2)相关物质间量的比例关系①有氧呼吸:C 6H 12O 6∶O 2∶CO 2=1∶6∶6。
②无氧呼吸:C 6H 12O 6∶CO 2∶C 2H 5OH =1∶2∶2或 C 6H 12O 6∶C 3H 6O 3=1∶2。
③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需要的O2和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有氧呼吸需要的O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之和=3∶4。
细胞呼吸一、呼吸作用和细胞呼吸1.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呼吸运动:人和动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气、呼气)的过程。
3.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二、有氧呼吸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
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①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①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简写成:① 原子移动:① 能量移动:5.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6.注意:①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① 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① 在细胞中,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少量能量储存在ATP中,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④储存在ATP中的能量可用于生命活动。
例1: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C.线粒体能完成图示全过程D.酵母菌能完成图示全过程例2:将酵母菌磨碎成匀浆,离心后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D.丙试管中无二氧化碳产生例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三、无氧呼吸1.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