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6 离体蛙心灌注【目的】学习离体蛙心灌流的方法;观察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对维持心脏正常节律性活动的重要作用;了解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激素、神经递质对心脏活动的调节意义。
【原理】动物的离体心脏,用理化特性类似于其血浆的代体液灌流时,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保持有节律的舒张活动。
改变灌流液的理化特性,这种节律的舒缩活动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心脏正常节律活动的必要条件。
【器材与药品】二道生理记录仪、肌张力换能器、蛙心陶罐、蛙心夹、常用蛙手术器械、铁架台、双凹夹、滴管、小烧杯、氯化钠溶液(1%NaCl)、氯化钙溶液(2%Ca Cl)、氯化钾溶液(1%KCl)、肾上腺素(1/10000Ad)、乙酰胆碱(1/100000Ach)、任氏液(Ri/lger’s solution新鲜配制)等。
【步骤】(1)取一只蟾蜍或蛙,用探针破坏其脑脊髓后仰卧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前区皮肤,剪去胸骨,暴露心脏。
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再用眼科剪在心脏收缩时将其剪破,使心脏完全暴露出来。
(2)识别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心房、心室、静脉窦等,并观察心跳。
(3)插蛙心插管,制备离体蛙心。
先在左右主动脉下方穿一线,并打一松结留作固定插管用。
再在左主动脉下穿一线结扎。
用手提起结扎线,用眼科剪在左侧主动脉距分叉3mm处向心脏剪一斜口,右手将盛有少量任氏液的蛙心插管由此口插入,先进入动脉圆锥,然后在心室收缩时,向前略向左推动蛙心插管,使之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注意:为了使蛙心插管顺利插入心室,应使心室与动脉圆锥成一条直线)。
进入心室的标志是随着心室搏动,均有血液喷入插管,插管的液面随着心搏而升降。
结扎插管并将结扎线固定于插管侧面的小钩上,以防止标本滑脱。
注意在蛙心插管插入心室后,用吸管及时吸出管内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
提起插管,剪断主动脉左、右侧分支,轻轻提起插管和心脏,在静脉窦下方绕一线,将左右肺静脉及前后腔静脉一起结扎(切勿损伤静脉窦),在结扎线下方剪去所有牵连的组织,将心脏摘出。
实验6 无氧功率的测评【目的】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原理】无氧功率是指人体在短时间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反映机体在缺氧的条件下的运动能力。
其供能系统是非乳酸能系统和乳酸系统。
因此,不同的测试方法可反映非乳酸的最大功率及持续时间、乳酸供能的持续时间。
【器材与药品】软黑板、直尺、无氧功率测定仪、12级台阶(每级台阶13-20cm)、体重计、功率自行车、跑表、滑石粉等。
【内容】(一)纵跳法[步骤]1受试者先称体重,然后手指粘些滑石粉,侧向墙壁站立,近侧足应贴近墙根,远侧足置于离墙20cm的白线外缘处。
身体轻贴墙壁,尽量上举手臂,用中指尖在软黑板上点一指印。
2 受试者在距离20cm处用力原地向上跳起,达腾空最高点时用中指点一指印。
上下两指印的垂直距离即纵跳高度。
3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功率P=W √0.5gH×9.8P: 功率(J.s-1)W: 体重(kg)g: 重力加速度(m.s-2)H: 纵跳高度(m)(二)玛格里亚卡耳曼测试(Kalamen-Margaria)[1,2][步骤]1 受试者先称体重,然后站在离台阶6米处。
2 令受试者以3级1步的最快速度跑上台阶,如图4-30-1 所示。
一直跑至12级,记录通过由第3级到第9级的时间(电表的开关在第3级和第9级,当受试者脚踏上第3级时,开动计时器,而跑到第9级时计时器停止,通常大约0.5秒左右)。
3 测试3次,取1次最短时间。
4 根据公式计算功率功率(kgm.s-1)=体重(kg)×第3级到第9级的垂直距离(m)第3级到第9级的时间(s)(一)温盖特(Wiingate)无氧功率测试[3][步骤]1 准备活动: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蹬车2-4分钟,使其心率上升到150-160次/分,其间以4-8秒进行2-3次全力蹬车。
2 准备活动后受试者休息3-5分钟。
3 进行测试:发出口令“开始”后,受试者尽力快骑,同时测试者逐渐地调整阻力(2-4秒内调整好),达到规定负荷后,开始计算蹬圈数。
一、授课计划
二、课时教学内容
图6-1 氧弹式量热计
1.搅动棒;
2.外筒;
3.内筒;
4.垫脚;
6.传感器;
7.点火按健;
8.电源开关;
开关;10.点火输出负极;11.点火输出正极;
12.搅拌指示
氧弹是一个特制的不锈钢容器如图
完全燃烧,氧弹中须充以高压氧气(或者其他氧化剂),因此要求氧弹密封、耐高压、抗腐蚀。
实际上,量热计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无法完全避免,它对温差测量值的影响可用雷诺温度校正图校正。
校正方法如下:称适量待测物质,使燃烧后水温升高1.5℃~2.0℃,预先调节水温低于环境
然后将燃烧前后历次观察的水温对时间作图,
所示,图中H相当于开始燃烧之点,
a 雷诺温度校正图
b 绝热良好情况下的雷诺校正图
图2-3 雷诺校正图
在测量燃烧热过程中,对量热计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燃烧热测定的结果,所以本实验采用精密温度温差仪来测量量热计的温度变化值。
三、仪器试剂
SHR-15氧弹量热计1套;减压阀 1个;
氧气钢瓶1个;容量瓶(1000mL)1个;
萘(A.R);苯甲酸(A.R)
点火丝压片机。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Y1-mX21NOL=ln⎢(1-A)+A⎥1-AY-mX11⎣⎦计算公式:LXdYLKXa==NOL⎰XX*-XZΩZΩ 12式中 KXa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的摩尔流量,kmol /s;V: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Z:填料层高度,m;Ω:塔的横截面积,m2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求出X1 。
A=L/Vm; V(Y1-Y2)=L(X1-X2)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
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
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12m v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点速度的方法:测出第n点与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和x n+1,由公式v n=x n+x n+12T计算,或测出第n-1点和第n+1点与起始点的距离h n-1和h n+1,由公式v n=h n+1-h n-12T算出,如图所示。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1.安装置:如图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1)用12m v2n=mgh n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
若第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则可能是由于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
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2)用12m v2B-12m v2A=mgΔh验证时,处理纸带时不必从起始点开始计算重力势能的大小,这样,纸带上打出的起始点O后的第一个0.02 s内的位移是否接近2 mm,以及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实验打出的任何一条纸带,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都可以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测量计算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计数点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实验6 单缝衍射的相对光强分布【实验目的】1.观察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现象及用光电元件测量其相对光强分布2.由单缝衍射相对光强分布曲线计算狭缝宽度【仪器用具】光具座、He-Ne激光器、减光片、可调单缝、光电池、光点检流计、测距机构。
【原理概述】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光谱分析、晶体分析、全息技术、光信息处理等精密测量和近代光学技术中,衍射已成为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接近于光波长的障碍物时(如狭缝、小孔、细丝等),发生偏离直2菲涅尔原理,可以导出屏上任一点 P处的光强为:220)sin ()sin (sin λθπλθπθa a I I = (1) 式中a 为狭缝宽度,λ为入射光波长,θ为衍射角,根据上式可以作出光强分布曲线如图2从曲线上可以看出:① 当0=θ,光强有最大值0I ,称为主极大,大部分能量落在主极大上。
② 当a k /sin λθ=( ,3,2,1±±±=k 时,0=θI ,出现暗条纹,因θ近似认为暗条纹在a K /λθ=主极强两侧暗纹之间的角距离a /2λθ=∆其他相邻暗纹之间的角距离均相等(/λθ=∆③ 两次极大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
【实验中的一些问题】1. 满足夫琅和费衍射条件的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不用透镜L 1,L 2(图1),而获得夫琅和费衍射图样。
因激光束的发射角很小(1≈d 毫弧度),而且单缝的宽度a 也很小,所以用激光束直接照射狭缝,可认为是平行光入射,而撤去透镜L 1。
另外,只要接收屏与狭缝的距离满足18/2<<λZ a ,即可撤去透镜L 2,而直接在屏上观察到夫琅和费衍射条纹。
下面导出这一条件:如图3,P 0为衍射角θ与0OP 足条件。
(λ<<-)00OP AP -+))2((22Z aZ 因a Z >>,可得即有:2光电流与光强成线性关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以光电流的强度来表示光的相对强度。
洞道干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洞道式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2、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3、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取干燥速率曲线以及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
4、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于干燥过程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在设计干燥器的尺寸或确定干燥器的生产能力时,被干燥物料在给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
由于实际生产中的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千变万化,因此对于大多数具体的被干燥物料而言,其干燥特性数据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
按干燥过程中空气状态参数是否变化,可将干燥过程分为恒定干燥条件操作和非恒定干燥条件操作两大类。
若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则可以认为湿空气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湿度均不变,再加上气流速度、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则称这种操作为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操作。
主要参数与公式:三、 实验装置四、 实验步骤1、 单价开启风机,再单击自动读数2、 将鼠标指向天平右边的砝码并按住左键迅速拖走,此时天平向左倾,当天平平衡时,会自动“读取数据”,此时一个秒表停止,另一个秒表启动,再减重,再自动读取数据,依次类推,建议每次减重1克,读一组数据,直到余30克左右。
3、 干燥结束后,关闭风机。
天平通风机温度计秒表加热器 湿球温度计干燥箱五、数据处理质量(g)减重(g)干燥时间(s)X(kg水/kg干料)Ux(kg·m-2·s-1)1 74 1.75 1 0 0.00 0.0002 73 1.71 1 56 1.73 5.4773 72 1.67 1 53 1.69 5.7874 71 1.63 1 51 1.65 6.0145 70 1.60 1 49 1.61 6.2606 69 1.56 1 49 1.58 6.2607 68 1.52 1 47 1.54 6.5268 67 1.49 1 48 1.50 6.3909 66 1.45 1 48 1.47 6.39010 65 1.41 1 48 1.43 6.39011 64 1.37 1 48 1.39 6.39012 63 1.34 1 48 1.35 6.39013 62 1.30 1 48 1.32 6.39014 61 1.26 1 48 1.28 6.39015 60 1.23 1 48 1.24 6.39016 59 1.19 1 48 1.21 6.39017 58 1.15 1 48 1.17 6.39018 57 1.11 1 51 1.12 6.01419 56 1.08 1 52 1.09 5.88920 55 1.04 1 53 1.06 5.78721 54 1.00 1 54 1.02 5.68022 53 0.97 1 56 0.98 5.47723 52 0.93 1 57 0.95 5.38124 51 0.89 1 59 0.91 5.19925 50 0.85 1 61 0.87 5.02826 49 0.82 1 63 0.83 4.86927 48 0.78 1 65 0.80 4.71928 47 0.74 1 68 0.76 4.51129 46 0.71 1 71 0.72 4.32030 45 0.67 1 73 0.69 4.20231 44 0.63 1 77 0.65 3.98332 43 0.59 1 81 0.61 3.78733 42 0.56 1 85 0.57 3.60834 41 0.52 1 89 0.54 3.44635 40 0.48 1 94 0.50 3.26336 39 0.44 1 100 0.46 3.06737 38 0.41 1 107 0.42 2.86638 37 0.37 1 114 0.39 2.69039 36 0.33 1 122 0.35 2.51440 35 0.30 1 133 0.31 2.30641 34 0.26 1 147 0.28 2.08642 33 0.22 1 165 0.24 1.85943 32 0.18 1 192 0.20 1.59744 31 0.15 1 238 0.16 1.28845 30 0.11 1 363 0.13 0.845六、思考题1、什么是恒定干燥条件?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哪些措施来保持干燥过程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进行?答:恒定干燥条件指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都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均保持恒定。
实验6-人血永久涂片实验目的:能够运用显微镜观看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操作步骤:三、操作注意事项安放显微镜中的“7cm ”是指距身前的边缘,而非实验台左侧边缘,那个距离与手掌的宽度相仿;手绝对不能接触目镜和物镜镜头的玻璃部分,镜头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取用器材 1、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镜筒向前,镜臂向后,将显微镜从显微镜箱中取出;将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距身前边缘7cm 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镜头2、安装好物镜和目镜。
对光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4、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5、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6、左眼凝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要能依照光线强弱选择镜面),看到明亮视野。
用低倍镜 观看人血永久涂片7、用洁净的纱布将人血永久涂片擦洁净后放在载物台上,使涂片尽量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固定。
8、两眼从一侧凝视物镜;双手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头接近涂片为止。
9、两眼睁开,左眼凝视目镜;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至看到物像;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10、能够清晰的看到物像,并能辨论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必要时可转动细准焦螺旋。
整理器材11、实验终止后,先提升镜筒,取下人血永久涂片、目镜,盖上镜头盖,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通光孔两旁,使镜筒降到最低位置,反光镜竖立存放,显微镜外表用纱布擦拭,镜头用擦镜纸擦拭,将显微镜放回显微镜箱。
12、整理好仪器,清理好桌面,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回原处并合理存放废品(整理不到位要扣分)。
不能用手扳物镜转换镜头,要转动转换器(安装镜头的部位,大金属圆盘);对光后会看到视野专门明亮,打开实验台上的灯对光后甚至会专门耀眼;对光后,不能移动显微镜;不能单手转动准焦螺旋,尽量不在高倍镜下转粗准焦螺旋;安放涂片时,需要用两个压片夹压住涂片;由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最少,需要学生认确实全方位的观看人血永久涂片;区分开杂质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实验六虎杖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虎杖又名阴阳莲、土地榆、苦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根茎。
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用。
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黄疸,降低血脂,升高白血球和血小板,并可治疗慢性气管炎等多种炎症及烧伤等症。
虎杖根茎中含有大量的蒽醌成份和二苯乙烯类成份。
一、虎杖根茎中已知主要成份的理化性质1.大黄酚(Chrysophanol):金黄色片状结晶(丙酮)或针状结晶(乙醇),mp196~197℃,能升华。
可溶于苯、氯仿、乙酸、乙醇。
NaOH水溶液及热的Na2CO3水溶液。
微溶于石油醚和乙醚,不溶于水,NaHCO3和Na2CO3水溶液。
2.大黄素(Emodin):橙黄色针状结晶,mp256~257℃,能升华。
易溶于乙醇,可溶于NH4OH、Na2CO3和NaOH水溶液,几乎不溶于水。
3.大黄素甲醚(Physion):砖红色针状结晶,mp206℃,能升华。
易溶于NaOH 溶液,可溶于苯、氯仿、吡啶、甲苯,微溶于乙酸、乙酸乙酯、乙醚,不溶于水。
4.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浅黄色针状结晶(稀乙醇中析出,含分子结晶水),mpl90~191℃。
5.白藜芦醇(Resveratol):无色针状结晶,mp256~257℃,216℃,264℃,能升华。
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
6.虎杖苷(白藜芦醇葡萄糖苷,Polydatin,Piceid):无色针状簇晶,mp223~226 ℃(分解)。
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热水,可溶于乙酸乙酯,Na2CO3和NaOH的水溶液,微溶于冷水,难溶于乙醚。
二、目的要求1.掌握从虎杖中提取羟基蒽醌类成份的方法。
2.熟悉用硅胶柱层析方法分离混合羟基蒽醌类成份的一般操作技术。
3.熟悉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检识反应。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是根据游离蒽醌类成份能溶于含水氯仿的性质,先将原料的浓酸溶液湿润后,加入含水氯仿进行回流提取,在回流过程中即可将结合态的蒽醌(苷类)类成份水解成为游离蒽醌,这样就可连同原存在的游离态蒽醌成份,一并被含水氯仿提取出来。
实验报告6 -实验6 全站仪放样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测量,掌握放样技术和操作方法。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实践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放样测量。
实验仪器和材料:全站仪:用于测量和记录测量数据。
放样标杆:用于指示放样点的位置。
测量桩:用于固定放样标杆的位置。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确定测量区域和放样范围。
b. 设置全站仪的参数和坐标系,包括工程坐标系和仪器的校准。
c.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放样标杆和测量桩。
标定测站:a. 找到合适的位置设置测站,确保其视线能够覆盖整个放样区域。
b. 使用全站仪进行标定测站,记录测站的坐标和仪器的方位角。
放样测量:a. 将放样标杆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使用测量桩固定。
b. 利用全站仪测量放样标杆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并记录。
c. 依次放样其他需要的点,并记录其坐标和高程信息。
数据处理:a.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b. 根据需要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全站仪时,注意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和仪器的正常使用。
确保测量区域没有遮挡物或障碍物,以保证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在放样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测量姿势和准确的目标指向,以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
注意记录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放样点的坐标、高程和标记等信息。
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量数据、图表、放样图纸和分析结果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全站仪的放样测量技术和操作方法。
了解了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到放样测量中。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技能。
以上是实验6的全站仪放样的基本实验报告要点,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可能会根据实验要求和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基础考点梳理1. 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2. 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3. 实验器材:光具座(足够长)、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等(1)光具座(带刻度)的作用: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2)光屏的作用:承接蜡烛的像4. 实验前器材组装(1)组装时,凸透镜要位于蜡烛和光屏中间(2)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和比较像与物的关系5. 实验环境: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 确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平行光聚焦法: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或太阳光)垂直照射凸透镜,当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2)2倍焦距法:当光屏上承接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此时物距或像距的1/2为凸透镜的焦距7. 实验过程(1)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烛焰像的原因a.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b. 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u<f,成虚像)c. 烛焰在焦点上(u=f,不成像)d. 光具座不够长(像距太长,超出了光具座的长度范围,光屏无法承接)(2)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时,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变化情况(像向上移动)及调节方法: a.将光屏向上移动;b.将蜡烛向上移动;c.将透镜向下移动(3)用纸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时,光屏上所成像的变化情况:光屏上成的像仍然完整,但会变暗一些(4)若凸透镜上有一污点或小虫时,像上不会出现污点或小虫(5)将光屏和蜡烛位置对调,光屏上还能否成清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将光屏和蜡烛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6)实像与虚像的观察区域(如图所示)a.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应从A处观察b.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应从B处观察8. 成像规律的动态分析(1)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根据像的要求调整蜡烛或光屏的位置①成实像时的操作:a.要使像变大: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b.要使像变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靠近凸透镜①成虚像时的操作:a.要使像变大: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远离凸透镜;b.要使像变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2)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放眼镜(透镜)时像的变化①放近视眼镜(凹透镜)时,因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像距变大,若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①放远视眼镜(凸透镜)时,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使像距变小,若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9. 实验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0. 实验改进(1)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二极管所成像更稳定并且容易对比像与物的大小(2)用带方格的光屏代替白色光屏的目的:便于比较像的大小变化典型例题赏析实验结论:(1)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当f<u<2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u=f时不成像;(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1)如图甲,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_____作用,其焦距为____cm.(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请你写出一条最简便的调节方法将三者紧挨在一起,观察到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后再分开.要点1.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环境:光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应在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①实验中应使烛焰的像呈在光屏中央.(3)当各器材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未画出):①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①(沪科八年级习题改编)保持图乙中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5 cm刻度线处,为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光具座的50 cm刻度线处,光屏上的像可能是图丙中的 c (选填“a” “ b” “ c”或“ d”).①将光源移动到40cm的位置,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像。
青岛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材料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牌号1401,工业级,巴陵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聚苯乙烯(PS),牌号666,工业级,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轻质CaCO3 ,工业级,粒径<45 m(325目),河北井阱县东盛轻钙厂;硬脂酸,工业级,山东淄川资兴化工厂;环烷油,工业级,天津大港圣益油脂有限公司;石蜡、抗氧剂1010,工业级,烟台新特耐化工有限公司
2.2 基本配方和工艺流程
基本配方:SBS 100;PS 25;环烷油40[18];硬酯酸(HST) 0.5;石蜡0.5;抗氧化剂0.6[19];该实验试样主要有3个系列:只添加短纤维的A系列(包括A0 A1 A2 A3 A4),添加20份短纤维和CaCO3 的B系列(B1 B2 B3 B4),加入EV A的A’的试样。
注:A0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A1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10g废氨纶短纤维;
A2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20g废氨纶短纤维;
A3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30g废氨纶短纤维;
A4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40g废氨纶短纤维;
A3′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
20g废氨纶短纤维+ 10gEV A
B1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20
废氨纶短纤维+ 10gCaCO3
B2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20废氨纶短纤维+ 20gCaCO3
B3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20废氨纶短纤维+ 30gCaCO3
B4为100gSBS + 30gPS + 0.8gHST + 20g环烷油+ 0.5g石蜡+ 0.6g抗氧化剂1010 +20废氨纶短纤维+ 40gCaCO3
废PU改性SBS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用氨纶废丝短纤维补强改性热塑性弹性体SBS的性能研究
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开放式炼胶(塑)机:X(S)K—160,上海群翼橡塑机械公司产品;平板硫化机(热):50T,上海群翼橡塑机械公司产品;平板硫化机(冷):25T,上海群翼橡塑机械公司产品;邵氏硬度计:LX-A型,莱州华银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微机控制万能制样机:AI-7000M,台湾高铁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 试样的制备
⑴混炼:在双辊开炼机上混炼,辊压,下片;
⑵硫化压片:硫化压片的温度为150℃,先加热预压三分钟,使之熔化,
再压片十分钟后将其取出;
⑶裁片:根据GB1040—79裁拉伸试样样品;根据HG2-167-65裁撕裂试样
样品。
2.5 性能测试
⑴拉伸性能:按GB1040—79标准测试,
拉伸强度:(MPa)=力值N/(试样宽度m×试样厚度m)
⑵撕裂强度:按HG2-167-65标准测试,
撕裂强度:(KN/m)=力值KN/试样厚度m
⑶扯断伸长率:测拉伸性能前在式样上划出间距为1cm的两条线,量出断
裂时两线间距,
断裂伸长率:(%)=(断裂时两线间距-1cm)/1cm×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