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原文版囚歌(根据作者手迹抄录)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课文版《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作品简介:《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禁在重庆的渣滓洞时期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
这篇诗作于一九四二年。
该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版本注释:①原文版:该文收入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黑牢诗篇》里,对照其诗句,与原件无异,这首诗稿现在存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注释:这首诗是叶挺囚禁在重庆红炉厂秘密囚室时写的。
由叶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
②课文版:这是中国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原文。
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该文与中国中央电视台2003年8月18日发表的《囚歌》内容一样。
注释:这首诗收入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
该文是第18课《革命烈士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同时也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
写作背景: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酷刑,仍坚贞不屈。
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作品赏析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原文版:该文收录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黑牢诗篇》里,对照其诗句,与原件无异,这首诗稿现在存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课文版:这是中国小学语文中的一篇课文原文。
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该文与中国中央电视台2003年8月18日发表的《囚歌》内容相同。
收录这首诗收录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该文是第18课《革命烈士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同时收录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里,是第7课第一篇课文。
[3]也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在该册回顾·拓展三的第64页至65页。
写作背景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坚贞不屈。
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作品赏析这是一篇白话述志诗,分为上下两节。
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之名句,表达出了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国民党反动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这种本能的渴望,来征服他们用酷刑所无法征服的革命者。
然而,他们又怎会知道,他们所给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间有着何等的差别?这种诱惑在像诗人这样坚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
革命者正是因为要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身陷牢狱,也义无反顾。
现在虽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这种“小自由”而能换来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么可以顾惜的呢!古人说:“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
2024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囚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24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英雄的赞歌》中的《囚歌》。
文章通过对革命先烈在狱中坚韧不屈的描述,展现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斗争的英勇精神。
《囚歌》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描述了监狱的阴森环境;第二部分(35段)讲述了囚犯们的生活和斗争;第三部分(68段)揭示了囚歌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2. 学习并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理解,词汇、短语和句型学习。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英勇精神,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英雄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同时找出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囚犯,模拟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囚歌》2. 内容:课文结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英勇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英雄的文学作品,了解更多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内容理解与英勇精神的体会2. 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学习3. 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与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内容理解与英勇精神的体会1. 通过播放英雄歌曲、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知识点】囚歌课文原文及赏析
《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于一九四二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极端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囚歌》教学精品课件.得力文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十五章《近现代诗歌》,详细内容为《囚歌》。
该诗歌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理想而斗争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囚歌》的作者叶挺,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囚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解析和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叶挺的图片和简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诗歌内容进行思考,完成相关练习题。
6.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囚歌》2. 作者:叶挺3. 诗歌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叶挺4. 诗歌主题:坚定信念,为理想而斗争5. 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囚歌》的主题,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叶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革命生涯,加深对《囚歌》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讲解。
3. 作业设计:结合《囚歌》的主题,谈谈学生的感悟。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提高教学质量,推荐阅读及关注社会现实。
《囚歌》赏析这是一篇白话述志诗,分为上下两节。
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诗的上半节,作者以“人”与“狗”、“门”和“洞”作对比,鲜明的阐述了革命者对于人的气节的崇高追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之名句,表达出了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
国民党反动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这种本能的渴望,来征服他们用酷刑所无法征服的革命者。
然而,他们又怎会知道,他们所给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间有着何等的差别?这种诱惑在像诗人这样坚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
革命者正是因为要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身陷牢狱,也义无反顾。
现在虽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这种“小自由”而能换来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么可以顾惜的呢!古人说:“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
”而诗人正是这样一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志士。
他写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所以当他面临着“自由”和“囚禁”的选择时,为了保持一个“人”的尊严,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他宁可选择“囚禁”。
诗人伟大的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诗的下半节,诗人以激昂的语气来回答了那个在外面高叫的声音,告诉了他们自己的选择,用激烈的话语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无畏的气概。
在诗中诗人用“活棺材”来比喻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间炼狱,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残酷迫害革命志士,屠杀共产党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揭示国民党反动统治必将走向灭亡的最终结局。
诗人坚信革命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盼望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烧毁这人间的炼狱。
他愿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让自己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得到永生。
《囚歌》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李清照的女子被囚禁在别人的庭院里,她在夜晚独自思考人生深刻的意义和思考自由与困境之间的冲突与抉择。
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赞叹李清照对人生哲学的领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生的脆弱,生命的宝贵,以及自由的珍贵。
本文将结合自己对《囚歌》的理解,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并表达对自由的赞美与渴望。
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囚歌》中所暗含的哲学思想。
在囚禁之中,李清照思考了人生的意义,思考了自由与困境之间的冲突与抉择。
她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无常,但她依然坚守了内心的自由和永远的追求。
在这里,自由成为了《囚歌》的主题,也成为了李清照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她在思考自由时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不分身似雪中烟,一个一个向前飞。
”这说明,即使身处困境,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理想与热情,她也在渴望和追寻自由。
我认为《囚歌》让人们反思了自由的价值。
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权利,也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人们渴望自由,是因为自由可以让人们追求自身的价值,让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囚歌》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囚笼之中,自由的意志依然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人们不能将自由忘记,因为自由是所有人不容忽视的权利,是所有人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
本文想要表达的是对自由的渴望和赞美。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如意,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梦想。
我们希望能够获得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
《囚歌》虽然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困境,但同时也表达了自由的伟大和珍贵,让我们明白了自由的重要性。
或许,在某个时刻,我们也会被一种力量囚禁,但是我们不应失去对自由的向往。
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坚强和勇气,追求自由,释放自己内心的困扰。
我们应该学习李清照,把自由的思想和理念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尽力实现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囚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思想的优秀诗歌,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奈、无常,表达了自由的价值和必要,让我们深刻地反思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囚”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写一个字,大家看看念什么?【课件:囚】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字,根据你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人被关在房子里面、囚犯)
师:囚犯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自由)
师:恐怕所有被囚禁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想要出去获得自由。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渴望自由,但是当别人给她自由的时候,他却严词拒绝了。
这个人是谁呢?【课件:叶挺画相】
师:课前要大家搜集叶挺的相关资料,大家搜集的怎样?一起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简介叶挺)
3、今天,我们就跟随叶挺,一起走进那段红色的记忆。
【课件:《囚歌》】(板书:囚歌)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听着这感人的朗颂,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朗读的欲望,那就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齐读诗歌。
【课件:课文】
2、课文读通了,但课文的内容大家有什么疑问,请大家自由轻声读文,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3、交流疑问:(如:1、他们却还唱着歌,这首歌是为谁而歌?2、监狱中怎么会有狗洞,是因为里面有狗吗?3、“活棺材”是指什么?“地下的烈火”又指的是什么?
4、文中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5、文中出现了两个“自由”,但这两个“自由”好像不一样,它们分别指
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导:大家很会阅读,提出了这么大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研读吧!
1、就由大家说到的两个“自由”开始,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两个“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学习第一节:
(1)指名学生读第一小节,大家一起来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课件:第一节】
(2)这种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课件】这“狗”指什么人?(“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课件】(板书:狗)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课件】(革命者、真正的人)【课件】(板书: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5)敌人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课件】(板书:紧锁、敞开)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他们阴险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课件】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板书:爬)
(12)所以说这样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所谓的“自由”。
(板书:自由)
(1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课件: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
(1)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渴望)【课件】(板书:渴望)
(2)是的。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
(3)而且,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
(4)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不)
(5)所以他是怎样回答的?【课件: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板书:怎能)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课件: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
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
(6)对于这种自由,叶挺毅然拒绝。
(板书:拒)带着这份情感,齐读第二小节。
(7)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革命者投降的目的。
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
(8)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
但他们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叶挺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课件:第三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永生”的意思。
【课件】(板书:永生)
2、“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课件】
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
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畏煎熬、不惧死亡。
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有一天”一定会到来。
他们盼望着那一天。
(板书:希望)
4、“有一天”是哪一天?【课件】(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课件】
5、谁能说一说让革命取得胜利的“地下的烈火”指什么?【课件】(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课件】
6、这样的革命烈火要烧掉的是什么?(活棺材)【课件】仅仅是烧掉活棺材吗?(还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课件】
7、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叶挺与敌人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
同学们,除了叶挺你还知道哪些像叶挺这样誓死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人吗?(学生介绍)【课件】
8、“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革命先辈虽身处囚牢,但心系革命,他们活着是英雄,倒下是丰碑。
所以说课题中的歌是为谁而歌?歌颂他们的什么?(板书:坚贞不屈)
9、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再一次唱响这首歌。
四、庄严宣誓,情感延伸。
从大家的落地有声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决心,感受到你们的力量。
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无数像叶挺将军这样的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活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师想送你们几个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在他12岁时说过的一句话,【课件】大家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你能不能学着叶挺将军一样,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把它当自己这辈子的臻臻誓言?【课件】请大家起立,面对这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染红的五星红旗,我庄严宣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计:
囚歌
人——紧锁
狗——敞开诱
爬——自由
渴望——怎能
希望——永生拒——坚贞不屈
2222
1.分节读议课文。
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
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