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年会

文章分类:制度经济学

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东北财经大学安岗

联系方式:

ag1999@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angang1970@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116025)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160号信箱2003级博士生个人主页:

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web/angang/

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摘要研究交易及其过程的理论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交易学的构建;二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三是关系契约理论。本文试图超越威廉姆森的契约范式,提出了交易结构的理论框架,从交易到关系交易,从交易结构到经济绩效,并构建了机制模型。最后应用交易结构论对东亚经济和中国经济问题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关系交易、关系契约、交易结构

一、引言

本文对交易结构问题的探索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运用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东亚奇迹与危机时遇到了困难,有必要对交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与重新架构;二是受到林毅夫的发展战略——制度——经济绩效研究框架的启发,有必要研究交易结构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充实和发展林毅夫的研究框架。

本文试图从交易的概念入手,从更一般的角度和更宽广的视野寻求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并尝试应用于东亚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的解释。在内容安排上,首先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前人对交易、交易学以及契约理论的研究,指出理论的缺陷和发展方向;其次,提出交易结构的理论框架,从交易到关系交易,从交易结构到经济绩效,并构建了机制模型;最后是理论的应用和检验,以东亚问题和中国改革为例。

二、文献综述

以交易及其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至少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交易学的构建;二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三是关系契约理论的蓬勃发展。我们将沿着交易——交易学——交易与契约——交易费用经济学——关系契约理论的思路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交易的视角及交易学的构建

亚当·斯密(1776)在其《国富论》开篇就阐述了这样一个逻辑: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原因是人类交易的倾向(斯密,1972:第1—12页)。交易与分工在斯密那里已经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只是斯密太着迷于分工,而且倾向于把交易理解为人的本能,①因而对交易的分析就相对薄弱了。这也影响了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使他们很少将交易的过程和制度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直到康芒斯(1934)在其《制度经济学》中明确把交易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康芒斯,1962:第70—74页),这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应用科学的分析工具,阻碍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罗纳德·科斯(1937)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包含了交易费用的原创性思想,使制度分析得以利用新古典的分析工具,并提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石。在交易费用思想的指导下,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发展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理论,但是都没有从科斯思想的光芒中走出来,退一步从交易开始研究制度问题。中国经济学家盛洪(1994)在其博士论文《分工与交易》中从分工与交易出发研究制度问题,构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但是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青木昌彦(2001)在其《比较制度分析》中,把博弈的域(参与者面临的可行的行动集)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位,交易(经济交换)是六种基本的域的一种(青木昌彦,2001:第23—29页)。目前仍然缺乏一种从交易出发系统研究制度的框架。

与斯密创建的主流经济学同步,构建交易学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交易学学派的

①斯密认为,交易“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以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动物种是找不到的”(斯密,1972:第1—12页)。

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的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Condillac),他在其著作《贸易与政府》(1776)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商业的科学或是交换的科学。①交易学(Catallactics)一词义即“交换的科学”,是都柏林大主教理查德·惠特利(Richard Whately)1831年在牛津大学提出的。惠特利把斯密对于政治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斥之为财富的科学,他强调研究交易的过程,并形成了一种主观价值理论。惠特利之后的几位三一学院的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都致力于交易学的构建。詹姆士·安东尼·劳森(James Anthony Lawson)在1844年将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为交易学,强调研究进行交换的人。直到1863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亨利·邓宁·麦克劳德(Henry Dunning Macleod)使交易学达到了自觉的思想学派的地位。

也许是主观价值论的原因,交易学理论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那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在“人类行为学”这一更广阔的学科中,把交易学扩大为包括市场分析或是交换的科学。后来布坎南在哈耶克的建议下,接受了交易经济学(Catallaxy)这一术语,并指出要对复杂交易和简单交易进行分析,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人们之间的自愿协定上,并由此发展出了公共选择理论。②交易经济学在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里找到了新的结合点,预示着交易经济学兴起的时代正在到来。

(二)交易与契约的分类及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构建

对交易的划分是理解交易的起点。康芒斯(1934)将交易分为三类:买卖的交易(bargaining transaction),管理的交易(managerial transaction)和配额的交易(rationing transaction)。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市场、企业和政府,三种交易的不同比例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经济体系(盛洪,1994:第90—91页)。诺斯常常从历史的角度把交易划分为人格化交易(personalized exchange)和非人格化交易(impersonal exchange)(诺斯,1994:第204页)。这些划分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采用。但是最具有启发性的划分当属著名法学家麦克尼尔了。

麦克尼尔(1980)把契约理解为交易关系,并且划分为个别性(discrete)契约和关系性(relational)契约,③他解释道,个别性契约是这样一种契约,当事人之间除了单纯的物品交换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它的范式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交易。而关系性契约又分为原始共同体式契约与现代关系契约。第一种关系性契约包括一个原始共同体中所有的相互交错在一起的交换行为。这个共同体有独立的经济,但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对稳定,几乎没有根本上的变化。第二种关系是现代契约关系,与之密切联系的是高度复杂的,专业化极其发达的,经常变化的大型社会(麦克尼尔,1994:第10页)。

麦克尼尔区分出个别性契约,是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将会看到,每一个契约,即使是这种理论上的交易,除了物品的交换外,都交涉到关系。因此,每一个契约必然地在部分意义上是一个关系契约,也就是说,这个契约不只是一次个别性的交换,而是交涉到种种关系。……更重要的是,在问题的另一端,个别性交易完全是假定性的。这里,我们假设了一种在社会不存在的条件下的专业化和由选择决定的对未来的交换的规划。即使在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的现代神秘王国里,这样的条件也是不存在的。(麦克尼尔,1994:第10—11页)。

威廉姆森(1979)很好地吸收了麦克内尔更进一步的划分,即把契约法分为古典的、新

①关于交易学的介绍,请见《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第409—411页,Catallactics

词条。

②见布坎南,1989:第30—31页。

③威廉姆森在引用麦克尼尔的划分是这样的:单项交易与关系交易(discrecte and relational transactions)(威廉姆森,1996:第26页)。原载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经济学杂志》1979年10月号,第3—61页。

古典的和关系的三大类,①古典契约法对应于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交易,每次交易自行清算,不涉及第三方,与其他交易无关;新古典契约法对应于不完整的长期契约,有第三方介入来解决争端和实现契约灵活性,但作为参照点的初始契约是不变的;关系性缔约活动对应于比新古典契约更长期和复杂的契约,其参照点由于贯穿始终因而完全是关联的,它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初始协议”。威廉姆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易的三个维度: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森,1996:第26—69页),②构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使交易、契约和组织等微观经济问题有了良好的分析工具,便于经济计量和检验,③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新局面。

维克托?金德伯格(1980)对关系交易(relational exchange)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由于环境将以在交易关系形成阶段里双方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发生变化,关系各方需要某种措施来调整关系,以把这些新情况反映于其关系中”。“合同双方常常发觉至少割断其中一方的退路——使他更难离开这一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这就使很多经济活动发生在长期的、复杂的、也许是多边的合同内。金德伯格注意到了关系交易的动态性,指出“各方的收益流和成本流在时间上不必一致(金德伯格,2000:第53—60页)”。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1992)则循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路,总结出交易的五种属性:资产特征(专用性投资)、频率与周期、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衡量履约情况的困难性、与其他交易的联系性(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2004,第31—33页)。进一步发展了威廉姆森的划分。

(三)关系契约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在麦克尼尔、威廉姆森等人原创性思想启发下,关系契约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从选择到契约(Williamson,2002)的转变成为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趋势之一。

1.关系契约理论和实证

Baker、Gibbons 和Murphy(2002)把“关系契约”定义为基于未来关系价值的非正式协议,并认为关系契约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履行(selfenforcing) ”,即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参与者自行协调来完成的,没有经过制度、仲裁者等第三方的干预。

Baker、Gibbons 和Murphy(1999,2002)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进行了一系列与关系契约相关的研究。他们指出,关系契约贯穿于企业内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关系契约有助于避免某些正式契约所固有的不足。关系契约不能由第三方来执行,也就是说必须“自我履行”。要形成自我履行的关系契约,就要使打破合作关系的短期利益小于保持合作关系的长期利益。Baker等人对传统企业理论进行了补充,解释了产生不同于市场与企业的中间形态经济组织的原因(陈灿,2004)。

Levin 对关系契约的激励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将绩效与报酬联系在一起的契约能够缓解激励问题。Levin 强调了关系契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绩效评估的主观因素,并且与Baker 等人一样,认为关系契约是建立在未来关系的价值之上的,现阶段的合作产生于对未来交易的期望(Baker、Gibbons 和Murphy,1999,2002;Levin,2003)。

2.关系性规则与关系治理

偏重实证的关系契约研究关注关系契约通过什么来治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首先沿用了

①易宪容和李风圣都同意把麦克尼尔的古典、新古典和关系交易归于非人情式(即非人格化)交易(易宪容,1998:第24页;李风圣,2003,第3页),这可能不符合麦克尼尔的原意,因为关系性契约在原始共同体和现代社会都存在,他还认真将这两种情况进行了区分(麦克尼尔,1994:第19—32页)。

②Tirole对威廉姆森关于四种关系专用性的评价:只是同一现象的不同例子而已(Joskow,1987)。看来威氏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还需要新的理论高度。

③有关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实证文献,可参阅斯科特·E·马斯腾主编:《契约和组织案例研究》(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Macneil提出的“关系性规则(relational norms)”概念,探讨了关系性规则的作用,然后界定了另一个重要概念“关系治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综合管理学文献的论述,关系性规则是指一些社会过程和社会规则,它们因交换双方的关系(relation)而存在,影响参与者的行为,使得不需要第三方(包括制度与仲裁者)的加入而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它们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正式的制度安排。社会过程包括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社会规则包括信任、团结、相互性(mutuality) 等(陈灿,2004)。

众多学者从社会学以及Macneil 的原著中提炼出各种关系性规则来进行研究,并发现其中许多规则都与交易绩效有关。例如,Zhang 等人发现厂商通过关系性规则来治理与其国外分销商之间的关系,能够增加其出口交易额(Zhang、Cavusgil 和Roath ,2003) 。Claro 等人发现信任、企业网络活动等关系性规则会对交易绩效(包括销售增长率和交易满意度) 产生影响(Claro 、Hagelaar 和Omta,2003) 。有关关系性规则的研究普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规则和正式契约一样,能够起到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交易风险的作用( Poppo 和Zenger ,2002),关系性规则的这些功能也可被称为是“治理作用”。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这些规则可以被统称为“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

对企业间关系治理的早期研究方面,Dwyer 等人通过一个五阶段模型揭示了关系性规则在商业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Dwyer, Schurr 和Oh ,1987) 。Anderson 和Narus (1990) 等人研究了生产企业与其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指出相对依赖性、交流等因素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其后果,从而影响厂商对分销商的满意度。1995 年,Zaheer 和Venkatraman提出了关系治理是一种“组织间战略”的观点,他们研究了保险业中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之间战略联盟的关系治理。

对企业内部关系治理的研究弥补了主流企业理论的空白。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企业内部除正式的治理措施外,还可运用关系治理,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企业,如家族企业。Mustakallio 等人对家族企业关系治理的研究表明,在家族企业内部建立共同愿景被视为是一种关键的治理手段(Neubauer 和Lank,1998)。社会交往与共同愿景呈正相关,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Mustakallio、Autio 和Zahra,2002)。

3.关系治理、正式契约与关系契约的治理

(1)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的关系。学术界对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影响关系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正式契约与关系治理互为替代品(Gulati,1995;Dyer 和Singh,199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是相互补充的,精确设计的正式契约不会阻碍或取代关系治理,实际上会促进更多值得信任的长期合作交易关系。Poppo 和Zenger(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之间的互补关系。他们发现,在复杂的、风险很大的交换关系中,正式和非正式措施一起采取会比只采取一种产生更好的交易绩效,明确的契约条款、修改契约和解决矛盾的程序,与灵活、双边、持续的关系治理双管齐下,会使关系契约的履行更加顺利。因此,关系契约的正确治理方式应该由多种手段共同组成。Hoetker 和Mellewigt(2004)对德国电信产业的研究发现,物质资产更多的通过合同来控制,而知识资产则通过关系机制得到了最好的管理;在物质资产存在的情况下,关系治理实质上伤害了联盟的绩效。

(2)关系契约的治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Macneil 对关系契约治理的描述:“我们无法完全对关系契约进行计划,但有可能对其结构进行计划”,关系契约的运行不仅依赖于对结构的事前规定、理性规划,还“依赖于一些社会过程和社会规则”(Macneil,1978)。由此看来,正式契约以及博弈论分析中提出的专用性资产归属、决策权分配等,正是一种对结构的界定;而关系规则是保证关系契约运行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规则。总而言之,各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关系治理共同保证了关系契约的履行。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关系契约治理进行了管理学研究,将博弈论提出的资产专用

性等概念与关系性规则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考虑了进来。例如,Zaheer 和Venkatraman 认为,关系契约治理包含结构与过程两个维度,关系的结构维度表现为纵向半一体化,而潜存于关系之中的过程表现为联合行动;而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互惠的投资和信任共同影响关系契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Zaheer 和Venkatraman,1995) 。尽管经验研究并不完全支持他们的假设,但将这些因素并列在一起的做法却是一种创新,并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关系契约研究。Claro 等人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影响战略联盟企业间的联合行动(包括联合计划和联合解决问题) 程度的因素有交易形式、交易中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企业网络密度、组织间信任、私人信任;前面四个因素都对联合计划产生影响,而私人信任仅与组织间信任一起影响问题联合解决的程度(Claro、Hagelaar 和Omta,2003) 。

4.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应用

发展经济学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信贷交易的一个普遍特点是该交易往往与一些其他市场上的交易互相联系。关系交易在非正式信贷市场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降低放贷人获取其客户信息的成本,或降低监督的成本,也可以降低策略性赖帐等(瑞,2002:第531—552页)。然而,关系交易并非对发展中经济只有好处。拉热和齐加列斯(Rajan and Zingales,1998)在分析东南亚危机的成因和性质时指出,以关系为基础的制度(relation-based system)只能在合同实施不力和资本缺乏的地方才能运转良好。以关系为基础的制度通过赋予融资这对于借贷企业的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来确保投资收益,但这种制度抑制价格机制,导致资本的配置失当。

(四)简要的评论

围绕交易及其过程的文献大体上经过了上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交易学的提出为标志。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确立交易的研究地位,虽然做了许多构建交易学的努力,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第二阶段以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为标志。由于交易费用经济学既能把交易费用与新古典经济学很好地结合,又能从交易的过程中提炼出可验证的三个维度,大大提高了分析能力,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新局面。但是,由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研究的经济现象就以市场经济现象为主了,这就使理论缺乏一般性;虽然威廉姆森把交易划分为三个维度,但是其研究的基点却是契约,而交易是比契约更一般的概念,从契约出发容易研究,但是限制了理论的视野,使得应用范围多限于微观机制,对于宏观的制度改革则缺乏解释力;再者,从严格的理论角度出发,交易的三维度划分仍然缺乏一种基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以关系契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标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关系契约理论的实证性文献,说明关系契约理论强大的分析力和可验证性。二是研究不断超越契约观念,走向交易范式。在从关系契约到关系性规则和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断地回到麦克尼尔那里寻找更基本的理论依据,这是从契约范式向交易范式转变的表现。转变的结果是研究深入到了家族企业、产业组织和发展经济学领域。似可以推断,如果从交易范式出发,关系交易理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交易、交易结构及经济绩效的理论框架——交易结构论

(一)交易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单位——交易经济学的重建

把交易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结构理论的出发点。这是因为经济学是要研究约束条件下人的行为问题,个人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制度问题最终可以归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新古典经济学更多地关注交易的结果,新制度经济学前进了一步,开

始关注交易的过程和契约、制度问题,但是应用交易费用范式来分析问题。我们提倡交易经济学的重建,是要全面地吸收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这个更一般的概念入手,关注交易的背景、参与者和全过程,分析交易的各种结构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提高经济学的分析能力。

交易结构论试图从交易入手,从交易结构的角度来解开制度的秘密。因此,交易结构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各分支一起,同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结构论试图包容和发展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等分支,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框架。

(二)交易、契约与制度的含义与关系

经济学家们对交易的理解差别很大,从商品交换到暴力中的交易(奈,2003)不一而足。斯密(1776)的理解很朴素: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斯密,1972:第13—14页)。康芒斯(1934)认为“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康芒斯,1962:第74页),实现了从物品交换到权利转移的进步。科斯也认识到交易的对象是权利,他(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写道,“如果将生产要素视为权利,就更容易理解了,做产生有害效果的事的权利(如排放烟尘、噪声、气味等)也是生产要素。行使一种权利(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正是该权利的行使使别人所蒙受的损失”(科斯,1994:第191页)。盛洪(1994)的理解更为宽泛,交易的英文表达Transaction的本意,即“交互影响的行动”,意指在经济领域中所有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①陈国富提出,交易的本质是权利的交换(陈国富,2002:第13—14页)。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交易是人们之间权利让渡的行为。交易不一定是公平、互利、双方自愿的。交易的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组织可以理解为个体的集合。另外,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把交易分为为公平与不公平交易,强制与非强制交易,市场与非市场交易等。

契约或合同(contract)的概念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理解为一种合意或承诺。②法学家伊恩·麦克尼尔(1980)则认为,所谓契约,不过是有关规划将来交换的过程的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麦克尼尔,1994:第4页)。陈国富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定义是,契约是交易各方为追求更大经济利益,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陈国富,2002:第17页)。更宽泛一点地理解,契约是交易各方关于权利让渡的约定。契约是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的过程至少包括契约之前的谈判、签约之后的执行和监督、契约的中止或违约的惩罚等。契约也可分为公平契约与不公平契约,默示(implicit)与明示(explicit)契约。

制度(institution)概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西奥多·舒尔茨(1968)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诺斯(1992)则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制度是决定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林毅夫提出,制度是一系列人为设定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能约束、规范人们的相互行为,帮助他们形成对别人行动的预期。③青木昌彦(2001)给出定义是: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我试图这样理解制度的概念:制度是人们在交易中不断形成的约束参与者行为的规则体系。

尽管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这三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然的。交易属于人的行为,契约是针对某一交易的行为规则,制度则是一系列行为规则构成的体系。本文沿着交易——

①见盛洪,1994:第88页。盛洪的这一定义受到了康芒斯《制度经济学》的启发。同时他把生产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使得交易和生产成了相对应的概念。

②可参考《法国民法典》、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律师学会的《合同法重述》等法律文献。

③林毅夫:《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于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这是林毅夫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的Jeffrey B. Nugent教授合作的文章,原文发表于《发展经济学手册》第3卷。

契约——制度的脉络,从人的行为入手,研究契约的特征,然后得出对制度的结论。

(三)关系交易与人格化交易

在我看来,关系交易(relational transaction)是一系列交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联结,交易之间是有关联的,交易随时间而不断变化,交易是靠双方自我实施进行的。而个别型或离散型交易(discrete transaction)则指每笔交易是可清算的,交易之间没有关联,即使一笔交易在时间上有变化,也有第三方介入解决促使完成清算。麦克尼尔的古典和新古典契约应归于单次的、非关联的交易,而关系性缔约活动则应归于关系交易。关系交易并不必然是低效的。在相应的经济背景下,如果关系型交易的结构安排合理,也能实现高效的交易;但是如果交易结构安排不当,交易双方容易被相互锁定,不能退出交易,从而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效率自然就降低了。

人格化交易的实质是一种关系交易,只不过是人际交易关系与其他交易关系的联结(nexus)。人格化交易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经济中非常普遍,因为人格化交易有更加充分和对称的信息,还有其他人际关系作担保,交易的成本也会很低。人格化交易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因为不是每次人际关系交易都有收获,有可能少数的人际关系交易可以带来较大的收益,可以收回前期人际投入的成本。为了受益最大化,人们会用很大的精力编制人际关系网,服务和商品的交换更多地在这个网络中进行,导致市场内部化。人格化交易的效率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制度背景和交易条件来具体分析。

(四)交易的结构及其演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澄清了几个基本概念之后,就可以进入复杂的交易结构中了。如果要从交易入手进行制度分析,就有必要搞清现实中的交易或契约关系是如何相互联结的。麦克尼尔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复杂交易中找出个别性交易来,然后搞清交易的结构。我试图从时间和空间这种更一般的维度来构建交易结构论,从而包容和超越威廉姆森的交易维度和理论框架,为交易理论的发展和形式化做好铺垫。交易结构论大体上包括交易的时空结构、共识结构、成本与收益结构和治理结构等。

1.交易的时空结构包括交易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交易的空间结构包括交易的主体、客体、以及交易间关系、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交易的时间结构包括交易持续的时间(duration)、交易发生的频度、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参与的交易群的时间结构等。为了清楚地阐述,我们从最简单的古典交易开始,不断放松条件进行扩展。先是空间上的扩展,由一个简单交易到多主体、多客体的交易,由交易内到交易间的关系,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然后是时间上的扩展,由一个交易的时间持续到交易重新开始的频率,由一个交易内到交易间的时间次序,一个交易主体由一个交易到一组交易的时间结构。

从空间上展开,先举一个简单交易的例子。一个陌生人上一家只有一个售货员的商店里买一种商品,价格是明码标价,没有讲价的余地,陌生人付款拿货,交易结束。这里边交易的主体是陌生人和售货员双方,交易的客体是主体让渡的权利——货币和商品。如果是很多人来这家商店来购买很多种商品,这就变成多主体、多客体的交易。如果交易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组织(例如企业或政府),或者交易的客体不是商品,而是服务或者受侵害的权利,这又复杂了一层。引入第三方仲裁也可以看作交易双方都与第三方增加一笔交易。如果交易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笔交易的进行是以另一笔交易为条件的,比如搭售,这就从交易内扩展到了交易间关系。一个交易主体(个人或组织)要同时面对很多笔交易,而且很多交易之间往往是有因果关系的。交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也有模糊和不完整的情况,这就是产权理论要解决的问题。

从时间上展开,先从一个交易内开始阐述。大多数交易都要持续一定时间,比如一笔劳

务的交易,交易的进行必须在时间上展开,这就可能产生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或机会主义问题,从而产生重定新契约的必要,前面的结果变成了原因,使交易间产生了因果关系。交易也可能在相同的交易者之间重新展开,重新展开的次数和时间间隔构成交易重复的频率。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把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的频率作为交易的重要维度,并通过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可谓抓住了要害。如果相关联的交易在时间上并不是同时展开的,问题又会变得复杂,有可能是一些持续时间短的交易附着在持续时间长的交易上形成交易束,也有可能是一些不重要的持续时间长的交易限制了一些较重要的持续时间短的交易的退出。一个交易主体面临的众多交易(也可能是关系交易)也都有持续时间长短的问题,这种时间结构的不同会影响交易的效率或收益。

我们将常见到的交易往往是各种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而且交易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和因果关系,因此了解交易的结构非常重要。1957年,卡尔·波兰尼(K. Polanyi,1992)提出的“嵌入性”概念实质是个交易的时空结构问题。

2.交易的信息或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交易者所掌握的信息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称的,在哪些方面是共享的。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固有的。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随着生产的日益复杂便有了人的专业化分工,分工与交易是伴生的,都是为了节约人的精力和信息,因此分工就意味着交易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交易者会利用制度的不完善产生机会主义的动机,这在签约之前是逆向选择,之后是道德风险。这在信息经济学中有了充分的论证。但是,交易中的信息和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而且可以演化出制度。成功的交易方式不断积累就会形成惯例,失败的交易方式则会形成忌讳(也进入惯例),这会逐渐在交易者之间形成共识。在原始社会中的大量交易是在部落内部展开的(有分工就有了交易),这是因为内部更容易积累交易的知识并形成惯例。经济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惯例会成为交易者的共识,这也可以节约交易的费用,促进交易的进行。现代社会的一个陌生人到商店买东西,甚至不用说话就轻易成交,这是因为在明码标价之外,还有交易者的共识或默示契约在起作用。交易的信息和知识结构都有一个形成惯例和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凝聚了前人在交易中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并且和历史文化相关。从这一角度讲,制度具有内生性。由于交易的共识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固化、传承,会变成一种信念或信仰,这也就是青木昌彦给制度定义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这已经涉及到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果把文化和意识形态归因于交易的知识结构的积累和固化,则会很容易理解制度的差异性和惯性问题。诺斯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并认为只有意识形态可以较好地解决“搭便车”等问题(诺斯,1994:第61页)。

3.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由于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的提出,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或成本)的关注成为焦点的问题,但是对于交易的收益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这可能与制度在量化方面比较困难有关。盛洪(1994)在其《分工与交易》中构建了一个关于交易与生产,交易效用与交易费用的一般性框架,并对单位交易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等方面进行了形式化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交易的成本与收益结构的理论体系。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目的也是要找到可以进一步研究交易费用的基本方面,并且表现出强大的实用性。交易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是最容易与新古典经济学融合的制度问题,也是制度经济学发展比较完善的部分。从交易费用概念入手,可以找出交易制度产生的原因,找到企业或组织边界的原因;利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相对价格和供求均衡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到制度变迁的动力。通过交易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复杂的交易结构中找出主交易与次交易,并寻找交易结构优化的规律,为制度变迁规律作出贡献。

4.交易的治理结构。契约被视为一种治理交易的机制(陈国富,2002:第13页),因此交易的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理论,例如奥利弗·哈特等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詹森和麦克林等人的委托代理理论。它们

和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一起大大丰富了企业理论,显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强大解释力。

(五)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1.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的传导机制

受到林毅夫等人的发展战略——制度——经济绩效研究框架(林毅夫等,1999,第55页)的启发,有必要研究交易结构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充实和发展林毅夫的研究框架。图1提出了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的传导机制,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影响交易结构的外生因素有:政府角色,经济禀赋,文化习俗和国际环境。经济分析中常常要去寻找内生结果的外生原因,因为了解外生因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相应的对策。在上述外生因素之间也有复杂的内生、外生关系,其中政府角色是最为能动的因素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内生于其他三个方面。政府角色如果能与其他外生因素相容,对交易结构和经济绩效的影响就会更大。交易结构是四种外生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了解具体的影响途径还需要具体的分析。

交易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内生的制度表现。交易结构按照交易主体的不同,可以从政银企关系、企业间关系、企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来分析。经济体制则可以按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分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混合经济。经济体制是对交易结构从另一个侧面的说明,下文还要进一步解释。交易结构本身是复杂的,这里是从一个角度进行了简化。因此,外生因素对交易结构的影响,以及交易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展开。

经济绩效的衡量指标很多,这里从经济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产品及要素价格、技术进步及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来展开。不同的交易结构和经济体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在更多的情况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具有较少的关系交易,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绩效。

外生因素内生的交易结构及经济体制经济绩效

图1 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的传导机制

动态地看,交易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诺斯(1981)有一个重要结论,大规模非人格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诞生是实现第二次经济革命生产潜力的基本前提,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意识形态的异化(诺斯,1994:第203页)。我把这个结论称之为“诺斯命题”。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的传导机制都有很多未知的规律。

2.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

受到麦克尼尔的启发,关系交易是经济制度的常态,个别交易与组织则可以构成经济制度的两个极端,从个别交易经过关系交易向组织的演变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关系交易的复杂程度作为一个维度,效率作为另一个维度,则可以刻画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如图2。

请看曲线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个别交易则是低效的,关系交易有助于企业和组织的产生,并提高经济的绩效。在全球化的大市场情况下,企业兼并后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增强竞争力。日本、韩国的经验表明,在政府协调下,企业组织起来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请看曲线2,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个别交易是高效的(例如黑市),而作为高度组织化的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其效率则是低下的和不可持续的(例如前苏联)。如果计划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简化关系交易,则会提高经济的绩效。

请看曲线3,在现实中,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情况是一种混合的经济体制。根据不同的背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会向曲线1和2的交点的上方移动,导致曲线3的形成。

效率效率

一体化

图2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交易绩效

四、理论的检验及应用

(一)东亚问题的解释

政银企关系反映了东亚制度模式的核心框架,最能体现关系型交易的总特征,可概要地表示如图3。政府在金融约束条件下为银行提供相机租金和贷款担保。银行缺乏独立性,银行在政府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指导性信贷,作为对政府的回报。企业在政府的竞赛机制下,以出口业绩获得信贷和其他政策上的优惠,企业所带来的出口增长等便是对政府的回报,达到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银行和企业间还存在持股关系。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体现了许多契约的联结,是一种封闭性的关系交易。

图3 东亚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

首先,政府、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交易。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欠缺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只能更多地求助于银行,因为从银行之外融资的交易费用实在太高了。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银行的融资是有选择性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相机”的成份。银企双方高层人员之间的往来建立了一些亲密的个人关系甚至行贿受贿关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少数企业迅速成长为财阀或企业集团。在政府的指令下,银行向某些特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其成为出口和工业化的主力军,同时银行由于锁定(Lock-in)的关系而面临这些企业的道德风险。不论企业经营好坏,政府仍要继续向大企业投资。而银行的风险是被政府担保的,银行也愿意贷款。这样容易造成银行大量坏账的积累和企业负债——自有资本比率升高(甚至达到500%以上)的情况。金融危机也就由此而酝酿。

其次,企业内和企业间充满了关系交易。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克服这种市场残缺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投资和用人时,往往首先考虑比较熟悉的家族内企业或特殊关系人(有亲缘、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加之东亚的儒家思想偏重于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经济制度环境“意外耦合”,强化了企业的关系交易。

东亚企业表现出的资产专用性被家族式企业不断强化,而且是多种专用性资产投资的交错,使当事人陷入一种难以退出的缔约困境。企业的选择是只有往前走,在关系型融资和集团内融资的支持下,把企业集团做大,把更多的关系企业和关系人纳入集团,或者成为企业集团的一部分,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在集团内部用非市场化的关系交易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是市场发育被阻碍,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交易费用高,企业规模上是超大规模(相对于国内市场)集团与中小企业并存,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小,甚至依附于大企业集团。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东亚这种关系交易制度,便会发现它一直处在动态演变之中。在经济起飞之初,政府干预刚刚开始,关系型交易还没有制度化,银行、企业大多处于自然的状态,经济绩效明显;当经济起飞开始并加速时,政府干预的成效很明显了,同时关系交易也迅速制度化,共同体式的政银企关系迅速形成并稳定下来;当经济起飞的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经济赶超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政府便考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逐渐退出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政府已被固化在传统的政银企关系中,制度异化日益显现。因此,关系交易为特征的制度是东亚奇迹的原因,也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解开东亚问题的钥匙。

(二)转轨问题——中国的改革为例。

中国的市场化过程,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的关系交易转向市场经济中个别交易的过程。改革的路径是从沿海到内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都符合边际创新的原则。

在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实质是建立不受计划经济下的关系交易制约的新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的高效和活力为改革计划经济树立了新的模式。经济特区吸引了外商投资,带来了资金、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吸引了内地处于计划经济边缘的可流动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要素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方式下进行合理配置。这样,在计划经济的边缘,新的交易方式为主导的经济制度产生了。

人民公社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从家庭生产单位转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交易方式不断一体化和组织化,加之农民缺乏大规模组织生产的知识和经验,管理能力低下,加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监督较为困难,最终造成了长期经济绩效的下降。林毅夫对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解释是,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退社自由权利的剥夺对合作社的激励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林毅夫,1994,第29页)。退出权被剥夺正是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劳动市场是内部化的,农民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退出权也是因为声誉的交易与生产的交易是关联的,相对于声誉的交易,生产上的自主权已经是很次要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关系交易向个别交易方向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绩效。

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关系交易模式。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但是长期雇用关系,而且捆绑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这些关系交易能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对员工有一种激励作用,但是也导致了高昂的退出成本,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形成,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从长期来看,经济绩效是不断下降的。国企改革的路径正是从交易结构入手,减轻企业负担、推行主辅分离的政策实际上是解除一些关系交易的捆绑,降低员工退出企业的成本,增强人才的流动性,让市场机制不断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近两年东南沿海出现了技工短缺和民工荒问题,这反映出市场化改革在有些方面走到了市场经济的极端。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通过关系交易给工人形成稳定的预期,出现专用性技术投资缺乏,和劳动保障等配套待遇短缺,最终造成劳动力的流失和短缺。

五、结语和展望

本文对交易结构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笔者不但期待能对微观制度问题提供很好的解释,更期待对改革与发展等宏观制度问题提供很好的解释,找出更基本的制度变迁规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期望还会在经济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理论、金融市场等方面有所进展。

参考文献

[1 ] Anderson , James C , Narus , James A.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 : 42 – 58.

[2 ] Baker ,George , Gibbons ,Robert and Murphy , Kevin J. Inform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9 ,15 (1) :56 – 73.

[ 3 ] Baker ,George ,Gibbons ,Robert and Murphy ,Kevin J. 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117 (1) :39 – 81.

[ 4 ]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 5 ] 陈灿,《当前国外关系契约研究浅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2期。

[ 6 ] 陈国富,《契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 7 ] Claro ,Danny Pimentel , Hagelaar ,Geoffrey and Omta , Onno. The determinants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 how to manage business relationship ?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 ,32 : 703 –716.

[ 8 ] Dwyer, F. Robert; Paul H. Schurr; Sejo Oh. Develop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V ol.

51, No. 2. (Apr., 1987), pp. 11-27.

[ 9 ] Dyer, Jeffrey H.; Harbir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 ol. 23, No. 4. (Oct., 1998), pp. 660-679. [10] Goldberg, Victor, “Relational Exchange: Economics and Complex Contract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3, No. 3 (January/February 1980). PP.337-352. 载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1996)编,孙经纬译:《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3—60页。

[11] James C. Anderson; James A. Narus.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V ol. 54, No. 1. (Jan., 1990), pp. 42-58.

[12] Ranjay Gulati.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 ol. 38, No. 1. (Feb., 1995), pp. 85-112.

[13] 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4]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经济性质”,原载《经济学》(Economica)1937年新系列第4卷,第

386-40页。中译文载于罗纳德·哈里·科斯著,盛洪、陈郁等译,《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5] 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 R. 科斯、A. 阿尔钦、D. 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 Levin , Jonathan. 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3) : 835 – 868.

[18] 李风圣,“《契约经济学》译者前言”,载于《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第1—35页。

[19]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 Macneil ,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 Internal and External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 78 : 340

-418.

[22] Macneil I.R. Contracts: Adjustments of Long-term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classical, neoclassical and

relational contract law,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78, 72:854.

[23] 麦克尼尔著,雷喜宁、潘勤译,《新社会契约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著,费方域主译:《经济学、组织与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

[25] Mises, Ludwig von,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4th Edition .Fox & Wilkes, 1996

[26] Mustakallio ,Mikko ,Autio , Erkko , and Zahra , Shaker A. 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in family

firms : effects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2 ,15 (3) :205 – 222.

[27] Neubauer, F. & Lank, L. The Family Business: 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8.

[28] 约翰·V·C·奈(John V. C. Nye),“关于国家的思考:强制世界中的产权、交易和契约安排的变化”,

载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156页。

[29] 道格拉斯·C. 诺斯(1992),“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于詹姆斯·A. 道、史迪夫·H. 汉科、

阿兰·A. 瓦尔特斯编著,黄祖辉、蒋文华主译,《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22页。

[30] 道格拉斯·C. 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1] Polanyi,K. "The Economy asInstituted Process." in Granovetter and Swedberg(eds.),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eds.),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al Life. Boulder,Colo. Westview Press,1992,p.34.

[32] 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 保罗·L·乔斯科,《合同存续期和关系专用性投资:煤炭市场的经验证据》,载于斯科特·E·马斯腾

主编,《契约和组织案例研究》(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 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35] Poppo L. – Zenger T.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707-725.

[36] Rajan, R.G. and L. Zingales, "Which Capitalism?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Crisi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1998, vol 11, no 3, 40-48.

[37]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年。

[38]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9] Willamson O.E.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1979): 233-261.

[40]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Choice to Contrac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V ol.16 No. 3 ; pp.171-195

[41] 奥利弗·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原文载于《法学、经济学与组织杂志》第4卷第1期(1988

年春季号),第65-93页。中译文载于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4-109页

[42] 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原文载于《法和经济学杂志》1979年10

月号,第3-61页。中译文载于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3页。

[43] 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4]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

[45] Zaheer, A., and N. Venkatraman. “Relational governance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ole of trust in economic exchan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Vol. 16, pp.373-392. [46] Zhang, C., S. T. Cavusgil, and A. S. Roath. Manufacturer governance of foreign distributor relationships: Do

relational norms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xport marke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3, 34 (6):550–66.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Ga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of transaction and its process have three milestones: One is Catallactics to learn of set up; Two is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ree is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ies. This paper tries to beyond the contractual norm of Williamson, puts forward to the theories frame of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from transaction to relational contract, from transaction structure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et up the mechanism model. Finally, we apply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problems in East Asia and China.

Keywords relational transaction, relational contract, transaction structure

中国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年会 文章分类:制度经济学 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东北财经大学安岗 联系方式: ag1999@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angang1970@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116025)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160号信箱2003级博士生个人主页: 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web/angang/ 交易、交易结构与经济绩效

摘要研究交易及其过程的理论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交易学的构建;二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三是关系契约理论。本文试图超越威廉姆森的契约范式,提出了交易结构的理论框架,从交易到关系交易,从交易结构到经济绩效,并构建了机制模型。最后应用交易结构论对东亚经济和中国经济问题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关系交易、关系契约、交易结构 一、引言 本文对交易结构问题的探索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运用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东亚奇迹与危机时遇到了困难,有必要对交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与重新架构;二是受到林毅夫的发展战略——制度——经济绩效研究框架的启发,有必要研究交易结构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充实和发展林毅夫的研究框架。 本文试图从交易的概念入手,从更一般的角度和更宽广的视野寻求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并尝试应用于东亚经济与转轨经济问题的解释。在内容安排上,首先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前人对交易、交易学以及契约理论的研究,指出理论的缺陷和发展方向;其次,提出交易结构的理论框架,从交易到关系交易,从交易结构到经济绩效,并构建了机制模型;最后是理论的应用和检验,以东亚问题和中国改革为例。 二、文献综述 以交易及其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至少有三个里程碑:一是交易学的构建;二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三是关系契约理论的蓬勃发展。我们将沿着交易——交易学——交易与契约——交易费用经济学——关系契约理论的思路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交易的视角及交易学的构建 亚当·斯密(1776)在其《国富论》开篇就阐述了这样一个逻辑: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原因是人类交易的倾向(斯密,1972:第1—12页)。交易与分工在斯密那里已经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只是斯密太着迷于分工,而且倾向于把交易理解为人的本能,①因而对交易的分析就相对薄弱了。这也影响了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使他们很少将交易的过程和制度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直到康芒斯(1934)在其《制度经济学》中明确把交易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康芒斯,1962:第70—74页),这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应用科学的分析工具,阻碍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罗纳德·科斯(1937)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包含了交易费用的原创性思想,使制度分析得以利用新古典的分析工具,并提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石。在交易费用思想的指导下,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发展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理论,但是都没有从科斯思想的光芒中走出来,退一步从交易开始研究制度问题。中国经济学家盛洪(1994)在其博士论文《分工与交易》中从分工与交易出发研究制度问题,构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但是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青木昌彦(2001)在其《比较制度分析》中,把博弈的域(参与者面临的可行的行动集)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位,交易(经济交换)是六种基本的域的一种(青木昌彦,2001:第23—29页)。目前仍然缺乏一种从交易出发系统研究制度的框架。 与斯密创建的主流经济学同步,构建交易学的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交易学学派的 ①斯密认为,交易“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以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动物种是找不到的”(斯密,1972:第1—12页)。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最具影响力10大经济学家北大占4人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揭晓 由《世界商业评论》评选的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于10月18日正式揭晓,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名列榜首,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名列第二,而被称为小股民代言人的郎咸平教授排列第三。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受过系统的西方经济学训练。 在中国,被称为“经济学家”(Economist)有5000人,然而,能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者不超过100人,而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应该不超过10人。目前而言, 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的观点目前处于边缘状态, 世界主流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经济学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或中国经济规模小, 而在于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落后,经济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本科生带博士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经济学教育而言,中国甚至还远远不如经济非常落后的印度,英语优势使得印度大学生可以尽快尽早地阅读西方经济学原著。要改变经济学家“数量多,质量次”这一客观现实,中国经济学界至少还要努力15-20年! 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站在世界的前沿?谁是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 谁是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谁是商务生活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 为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主编的《世界商业评论》对500位经济学人、财经记者、高级经理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世界经理人网站网友投票,从15位候选经济学家中选出“ 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评选指标包括3个方面: 学术影响力(60%)、经济影响力(30%)、社会影响力(10%)。学术影响力主要考察在候选人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经济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社会影响力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知名度以及话语可信度。详细分析报告将刊登在《世界商业评论》今年第11期上。世界经济学人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还将为每个经济学家建立个人网站,以方便经济工作者学习和查阅。 《世界商业评论》以翻译和报道世界级商学院教授、世界级企业CEO以 及世界级经济学大师的文章为主,揭示企业在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策略,同时从全球最具权威性财经和管理出版物中萃取领先管理思想和财经话题。《世界商业评论》忠实读者为高级经理和经济学人。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全国经济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2010年全国经济学类专业 大学排名 1、国民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等级1中国人民大学 A 2北京大学 A 3中央财经大学 A 4浙江大学 A 5上海财经大学 A 6厦门大学 A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 8辽宁大学 B 9复旦大学 B 10南开大学 B 11东北财经大学 B 12暨南大学 B 13山东大学 B 14 西北大学 B 15西南财经大学 B 2、区域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南开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兰州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东北师范大学 6厦门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吉林大学 12东北财经大学 13河南大学 14中央财经大学 15西南财经大学 3、财政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

1 厦门大学 2上海财经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东北财经大学 6中央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北京大学 10复旦大学 11南开大学 4、统计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厦门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浙江工商大学 5天津财经大学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北京大学 8复旦大学 9南开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 5、金融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开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厦门大学 6上海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苏州大学 10暨南大学 11东北财经大学 12中央财经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南京大学 15湖南大学

6、产业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复旦大学 2山东大学 3中国人民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北京交通大学 6江西财经大学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西南财经大学 9暨南大学 10东北财经大学 11厦门大学 12北京大学 13南开大学 1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5武汉理工大学 16中央财经大学 7、国际贸易学专业排名排名校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浙江大学 3湖南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南开大学 6中国人民大学 7东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9厦门大学 10北京大学 11复旦大学 12暨南大学 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西南财经大学 15中央财经大学 8、劳动经济学专业排名排名 1中国人民大学 2浙江大学 3上海财经大学 4厦门大学 5北京大学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2019年商会年会发言稿

2019年商会年会发言稿 其实这个年大家活得都不容易。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活下来了。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活着的人,是成功的,企业也一样。战场上,商场上年底还能站在那儿听讲座,还能交流,还能发奖金、工资,那 就是不错。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战士一样,上战场的第 一要素,有时候不是为了赢,而是活着。 2015年最后一天,我们都没倒下,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我们每年都把未来的一年想得非常艰难。即使我知道,第二年肯 定有很多人做得比我们好,未必我们公司能做得更好,我们公司可能 会有很多不可预期的困难出现,看清楚未来的灾难,仍旧为之,这才 是真正的乐观。 所以我觉得,我们做企业,要脚踏实地。其实未来的3到5年, 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但是未来5到15年左右,中国的经济还是很有机 会的。 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家。股市 是牛市的时候,街上买菜的老太太都能赚钱,你不能把自己称之为投 资者,只能称之为炒股者。经济不好,你才是优秀的企业。 好企业,基本上经历过几个悲惨的经历,或者是自己的原因,或 者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我觉得,在危机关头,能熬过去的企业 才有“抗体”。 最近也听了很多经济学家讲:在短期以内中国经济有下滑压力。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压力是长期的。我们要学习适合(经济增 速)5、6%,甚至在未来20年,我们能保持2%-4%(的增速),也已经很 了不起了。因为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继续保持15%的增长,这是要出问题的。

即使2%-4%,有的企业依旧能达到200%、300%的增长,有的企业 再好的经济形势,也做不好。其实经济形势好坏,与你自己做得好坏 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要因为说你的企业做得不好,你就“归功于”经济不好,经济不好也有好企业,经济好的时候,不好的企业也有的是。 总体来讲,过去的一年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二胎开放了,人民币进了“篮子”……2015年其实很不简单,很多事情我这辈 子可能看不见,都发生了。但是,我们企业家就是要把握那些可能超 越我们期望和预判的东西。 我自己有时候想,人家现在把阿里巴巴看得挺神,其实阿里巴巴 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公司。16年以前,我们说出要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排名可能200万名以外,说这句话很狂妄,但 是稀里糊涂地居然做到了这个目标。这不是因为我们多厉害,而是我 们处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独特的时代。这不是虚话,我们确实感谢这个 国家,感谢整个改革开放,我们确实感谢互联网,感谢所有年轻人。 没有这些,阿里巴巴所有的梦想,真是一个空想。 今天全世界变化的国家,可能就是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转型也好、升级也好、创新也好,各种各样的变革,都非常之大。特 别是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在座所有的企业家我们拥有的机会,可能是人类社会在一个时代极其罕见的。 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企业的质量、数量、规模、品质,跟 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比,欧盟比,欧洲比,跟日本比,还相差非常之大。今天,我们有能够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国家企业队,其实就 像中国足球队一样,我们能进去,也是检漏进去,我们实力远远不足。但是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一定会诞生很多的企业。 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请问中国有多少企业活过了30年?而 要想成为一个持久的经济体,大概需要50年,很多企业只有跨国50 年的历程,这50年历程内至少有5到10次灾难,是经历了国家、国

我所了解的中国经济状况

北京,一个所谓的一线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它有着很高意义上的代表性。北京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然而,中国不只是只有北京一个一线城市,还有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影响着中国整体的发展,它们是“领头羊”。 中国的二线城市最多,我们可以用“大众化”这个词来比喻。因此,这些二线城市的发展则是中国整体发展的基础,它们是“后盾”。 中国的三线城市的数量尽比一线城市多一点,但有限,多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它们发展的缓慢,而且达不到人们的预期效果,它们是“成绩中后生”。四线城市则为“成绩后等生” 我国的发展是:“领头羊”凭借着坚强的“后盾”拉着“成绩落后生”牵着“成绩后等生”向前进。 我国根据: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来划分出我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每一线还要分强、中、弱三等。然而,在城市中还有区县,区县下还有乡镇,乡镇下还有村庄。这些各自还要分强、中、弱三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自身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经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会出现是必然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慢劣的循环。我所谓的“慢劣”是:慢——改变、执行政策缓慢,这使部分发展缓慢的地区的人民自身的各种思想、文化、知识意识得不到良好的、显著地提高,从而达不到能正确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政策,这往往会导致政策实施的缓慢,甚至实施的停滞;劣——环境、条件、措施、待遇恶劣,这使人们不愿意去那些欠发展的地区从事各种工作,因此这些地区的各种领域的发展会减慢,从而导致欠发展地区的环境、条件、措施、待遇等出现越来越差的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种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发展是一棵大树,人民是树的根基;政治则是树的主树干;经济和文化是树的枝干。其余方面的发展则是这棵树的枝叶。一棵树不能缺少根干枝叶,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则说明这棵树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同理,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我国为了缩小自身的发展差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有一些措施是不完整的,他们只能在局部的环境中加以实施,然而那些不完整措施只占少部分,这是必然的,因为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当下社会中,我国的政治局面在相比的条件下是稳定的,经济的发展不是非常稳定的。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都是处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他没有固定的方向、规律和模式,因此经常出现财政危机现象,进而更有可能的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 不管是哪个国家,人民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穷人都是比富人多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很注重民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民生,在部分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民生是需要重视的头等大事,但又是处理起来最困难、最麻烦的。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 分析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名称1403 学生姓名宋丽丽 学生学号2014010757 指导教师李建华 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中国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为了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从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这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直接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一国师范学校的数量、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学龄儿童入学率以及高学历毕业生(大学本科以上)人数、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等都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指标。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本人则选取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这样一个命题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人力资本;计量分析;菲德模型;国民生产总值;

目录 摘要.......................................................................................I 前言 (3) 一、文献综述 (3) (一)国内文献综述 (3) (二)国外文献综述 (4) 二、理论基础 (5) 三、实证计量分析 (7)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8) (二)模型的构建 (9) (三)参数估计 (9) 1. 对模型进行回归 (9) 2.对参数进行估计 (9) (四)检验分析 (10) 1.经济意义的检验 (10) 2.统计检验 (11)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1) 前言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标准格式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分析 (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空一行) 于立,孟韬(四号仿宋,居中)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5)(五号宋体,居中) (空一行) [ 摘要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本文根据我国三个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历年资料,分析总结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行业的构成比重、变动趋势与行业集中度,并依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选择、行业定位及其政策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五号仿宋,单倍行距) [ 关键词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中小企业;行业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定位(五号仿宋,单倍行距) (空一行) 一、(四号仿宋加粗居中); ㈠(小四仿宋加粗空2格);(这里的序号用插入—特殊符号—数字序号里插) 1、(五号仿宋加粗空2格) 正文(五宋)单倍行距 [基金项目](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批准号02BJY065)。(小五宋)[作者简介](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于立(1960-),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孟韬(1972-),男,山东青岛人,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小五宋)

(注释)(小五宋)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页面底端),编号格式选1,2,3……编号方式选每页重新编号,应用更改:将更改应用于整篇文档。 表1 电信市场统计(五黑,加粗,居中,表1后面空2格再写文字,表格也居中) 注:(六宋,前面空2格) 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 图1 企业同质性条件下企业自由的进入和扩张导致租金的耗散(五黑,加粗,居中) 注:(六宋,前面空2格) 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 【参考文献】(五黑,加粗,居中,与上文空一行) [1]Williamson 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5). [2]Kuhn,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3]李京文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小五宋,人名后不加“着”、“编”、“主编”、“合编”) P P 产业供求(小五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2014年(杭州)年会征文通知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杭州浙江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由浙江财经大学、国信证券博士后站、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承办。 年会将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发表主旨讲演。会议将评选年会的优秀论文,颁发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编辑出版《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5卷)》。 本次年会的分组讨论为11个小组: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一);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二);宏观经济增长与运行;货币,银行;资本市场,保险;财政,税收;投资,贸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产业经济;量化投资理论与实践;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 有意参会者可根据自己所写论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组投稿。年会组委会将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遴选,并据此发出参会邀请。收稿截止日期为2014年8月20日。 有关年会的详细信息和提交论文的方法,请登陆: (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0a9921782.html, 联系人:陈星星王喜峰郭博文 咨询电话:(010)85195717 欢迎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和其他从事数量经济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撰文参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秘书处 2014年5月6日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杭州)须知 一、参会者提交论文须知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杭州)年会将分11个小组进行讨论,由各小组负责人(分会场主席)组织论文的评审和评奖。凡准备参加本次年会的学者和研究生请注意如下提示: 1、根据本人撰写论文的内容自行选择组别,向各小组公布的信箱(见下面的分组安排表)发送论文电子版。 2、论文的右上角标注组别名称,如:第1组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一),同时注明文章字数。同一篇文章只选择一个组投送。 3、在文后附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作者联系方式(手机、电子邮箱)。 4、注明是否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员,若所在单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单位会员,则本单位的员工、研究生均为学会会员。 5、注明是否同意收录至《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5卷)》公开出版发行,若未注明,组委会视为同意收录。 6、注明是否同意收录至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若无明确注明不同意收录,年会组委会则视为同意收录。需说明的是,收录至《21世纪数量经济学》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不影响作者再转投其他正式期刊。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 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 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 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 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 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

马云在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上的精彩演讲

马云在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上的精彩演讲(全文) 这是我第一次来敦煌,发现甘肃可能是最早的海关,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中国最早一批商人、探险家就是从条丝绸之路走向西亚和欧洲。 做企业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不过和当年那些穿越沙漠、历经风险的商人来比,他们的勇气比我们更大。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探险精神。 大家都讲,现在经济形势变化很快。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但只有一样是永远不变的——人类永远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你喜不喜欢,挑战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奇特。 做企业就会面临挑战,做企业就得解决挑战。大家都不敢走,敢走的人就走出了丝绸之路。 再恶劣的环境都是有机会的,困难越大,机会越大。企业家要在困难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寻找机遇。其实今天我们的社会问题很多,挑战也很多,尤其现在讲的三件大事。第一,脱贫。第二,中美贸易的摩擦。第三,“一带一路”,甚至是数字经济。 要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个历史的责任。这些挑战隐藏着重新的洗牌,隐藏着巨大的机遇。 过去40年,中美贸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现在中国的对手是美国。今天我们的竞争标准在美国手上,金融标准也在美国手上,技术在美国手里。 40年来的合作,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有问题其实很正常。中美贸易这次协议的签订,可能在5到10年内,会给世界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涉及到就业,涉及到科技,甚至华尔街都会发生变化。中国为了解决贸易平衡问题,本国内部的经济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所有的企业和政府都要为即将来临的贸易协议的签订做好前期的准备。 中国过去赚的是贸易逆差,所以很多我们赚的钱买了美国国债。贸易逆差没了,美国国债也会出现巨大的问题。为此,美国也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 中美贸易问题不是中美两国的问题,欧洲会卷入,南美会卷入,亚洲各国都会因为这个协议的签订,在未来5年10年受到巨大影响。 所有人都希望按部就班,但是每次变革都是重新洗牌。很多行业和企业会重新洗牌。所以企业要考虑一下,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对我的企业有什么影响,应该去怎么应对,以及从中发现巨大的机会。 “一带一路”也带来巨大的机遇。加入WTO的时候,中国可以说是被全球化,由美国和欧洲引导的,跨国企业为主导的,伴随着集装箱、国际物流而形成的。虽然是被全球化,但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受益于这个阶段发展了起来。 但接下来“一带一路”是我们主动的全球化。“一带一路”是中国启动的新一轮全球化。它的使命是让世界更具活力,更具创新,更具平等,更具普惠。这是一种由发展中国家兴起的全球化,让发展中国家更有机会,让每个年轻人更有机会。 今天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响。其实是过去全球化不完善,所以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规则。全球化必须普惠,必须让所有人都参与才有机会。 “一带一路”不是输出过剩的产能,不是转移过剩的生产力,也不是为了更加便宜的劳动力、生产资料,而是共同探索发展完善的模式,建立新型的游戏规则。 “一带一路”不应该是中国去做,而应该发动沿线国家共建,也不仅仅让政府去推动,让国有企业参与,应该让所有的民营企业参与,让“一带一路”沿线所有的国家的企业也参与。只有这样,才是一轮真正的新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应该是民营企业的机遇。只有民营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一带一路才能看到光辉的前景。 “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中国加入WTO那个时候的影响。所以不要把一带一路当作北京的会议,建议每个人都去思考,每个人都去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会议组织方案

中国政府行政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发挥的作用 ----“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研讨会 会议准备工作: 1、会场预约 根据会议的需要及其级别,将研讨会会场定在华侨大厦,交通方便,有停车场,在市中心,活动方便,华侨大厦准备过多次大型会议,设备比较齐全,且有经验。 2、会场的布局,设备安装调试 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会场的布局要简洁大方,采用圆桌式的方式,准备好音响话筒等设备。根据需要提前调试好设备,并进行演练,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3、印刷材料的设计制作 根据会议的内容和具体需要,印刷品的样式要简洁,图案与政府和经济有关。提前把印刷品送到会场或指定位置,所有材料放在统一的精装袋内,方便携带。 4、联系媒体 联系泰安的相关媒体(泰安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农大报等必要时可联系当地电台)进行报道。 5、联系当地政府部门 联系泰安市内的政府部门(市政府、公安部门等),在开会期间协助,以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6、参会者的住宿

参会人员下榻的酒店可以选择山东农业大学宾馆。车站附近,交通便利,自己学校的附属宾馆,使用方便灵活,离会议地方较近。宾馆房间要多预定3--5个,以备有带家属旅游的。 7、参会者的接送 根据与会人数的多少及参加会议的集体情况安排车辆,并提前预定好车位,以防万一多预定2—3个私家车位。 8、参会者的餐饮 根据参会人员的喜好及习惯,预订中餐或宴会的形式。在华侨大厦开完会后可直接就餐.下榻宾馆提供各式早餐,午餐和晚餐可在几个大型饭店预订或实行自助,同时考虑少数民族饮食的习惯。 9、参会者业余时间的安排 根据参会人员的不同喜好可安排几种业余安排。有像百乐门、金钱柜一类的休闲娱乐场所;爬泰山,逛岱庙,天外村一类的旅游线路;有方特、天庭湖乐园一类的游乐设施等。同时提前购买好泰安特产,会议结束后送与参会人员留作纪念。 会议成本的计算 会场的预订、布置所花的费用,印刷材料的费用,参会人员的住宿费、餐饮费、业余时间安排的部分费用,参会的接送费用,购买纪念品的费用等,可拉部分赞助或寻求政府的资助。

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形势与政策 班级12人力班 姓名罗世久 学号 81611101024

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运行。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7.1%左右,CPI涨幅保持在1.8%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万个;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中略降,预计增长14%左右,回落至本世纪以来最低点;消费保持稳定,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出口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4%左右,全年外贸顺差略有扩大,占GDP比重保持稳定。 2015年的经济发展存在四个有利条件。1.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比2014年提高0.2%。但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弱,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2.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2014年中央出台的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年底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政策,大多需要跨年度执行。3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内需增长有很大潜力。供给方面,劳动力人口减少、储蓄率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消费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居

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项目建设进度将加快,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国地缘辽阔,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可以创造巨大投资需求。4.改革红利显现。2014年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 2015年经济发展也面临四个不利因素。1.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中国出口。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失业率稳步下降。欧盟经济止跌企稳。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回升,但回升势头较弱。特别是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和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受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难以走出低迷,制约了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杆”投资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不多。3.企业经营困难。PPI持续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加之经济处在下行通道,受资产负债表收缩影响,企业债务杠杆率将加大。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在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投入增加。一些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近年来饱受大众诟病。诟病的理由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些东西贵的离谱,而且质量还没保障。 在社会大分工的年代里,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是直接进行交易的。一样商品或劳务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中间要经过很多的环节。比如一箱铅笔,厂商生产出来以后,要先卖给商店,商店再卖给零散的消费者。中间环节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中间环节是由千千万万的商户组成。他们先和生产者进行讨价还价,以均衡价格购得产品,然后再和消费者讨价还价,在以均衡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整个流通环节中都存在着充分竞争,故产品可以以均衡价格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 但是,假如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强行取代了千千万万零散而独立的中间商户,或者强行限制了中间环节的规模,那么,这个时候的中间环节,就会处于一种最为有利的地位——双边垄断地位。对生产者,它是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买方市场,可以压低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它亦处于垄断地位,形成卖方市场,可以抬高产品的价格。这样,就形成一个剪刀差模式,一边低价买进产品,一边高价卖出产品。 中国教育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因为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与管制。教育问题的根源并非市场化,而是没有彻底的市场化,政府在其中处于双边垄断的有利地位,人为提高了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它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推进作用。本世纪教育研究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运用大量的经济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教育行为的经济内涵,而且在影响宏观经济与教育政策、强化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教育学领域,而从产业角度来研究教育活动的文献尚不多见。为了深刻地认识教育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教育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教育产业的宏观性质 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国内资源的存量、结构与质量,而一国的国内资源通常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一种自然禀赋,而资本与科技都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的衍生资源,并且人力资源由于自身的能动性特征而居于首要的地位。通常用货币度量的人力资源就称为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国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斯密对教育的这种认识虽停留在教育的微观经济角度,但他已察觉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和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到了本世纪,首先是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式,从而在定量研究教育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证据。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则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而首次将教育投资对整个经济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舒尔茨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舒尔茨进一步认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