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
- 格式:pptx
- 大小:9.61 MB
- 文档页数:52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或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考试)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传统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备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
本专业是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能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制造、技术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符合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培养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课程学习任务。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传统汽车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教学任务差异较大,而且其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
本课程的确定是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结合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对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之后设置的。
(三)课程任务确定的依据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因此课程的任务要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认识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任务就应该倾向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配置和功能以及ADAS的认知等;对于学生的合作意思的培养,课程的就应该多安排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智能网联汽车一、定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为,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可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这就是我们联合国内专家得出的定义,这里我们称之为ICV。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欧洲、美国也各有各的分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五级,一级叫驾驶资源辅助阶段DA,第二级是部分自动化阶段PA,第三级是有条件自动化阶段CA,第四阶段是高度自动化阶段HA,最后阶段就是完全的自动化叫FA,这个和英文缩写也是对应的。
研究表明,先进驾驶辅助(ADAS)、车-车/车-路协同(V2X)、高度自动驾驶等车辆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可减少汽车交通安全事故50%~80%,提升交通通行效率10%-30%,同时极大的提高驾驶舒适性。
“车联网”与“网联车”等概念辨析“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他们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的相关关系又是如何?在本文的开篇,有必要对上述概念进行一些梳理。
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概念引申自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实际上是一个国人自创的名词,与其意义对应的英文词汇包括Connected Vehicles、Vehicle Networking等。
国内曾经将“车联网”与“远程信息服务”(Telematics)等同,将车辆看作一个简单的信息收发节点,只看到了车联网在提供信息服务领域的作用,这是对车联网的片面理解。
实际上,现代汽车电子电器系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车内网络系统,同时在车与车、车与路侧设施、甚至车与行人及非机动车之间也可以通过专用短距离通信构成移动自组织车际网络。
因此,车联网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体系架构及其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移动互联网等)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信息物理系统。
汽车制造业中的智能车辆通信系统智能车辆通信系统是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汽车制造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定义、应用领域、技术发展和市场前景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定义智能车辆通信系统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车辆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以提高驾驶安全性、交通效率和出行体验。
二、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应用涵盖了车联网、智能驾驶、车辆管理等多个领域。
1. 车联网:智能车辆通信系统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包括交通拥堵信息、道路状况、气象信息等,为驾驶者提供实时的路况导航和交通预警服务。
2. 智能驾驶:智能车辆通信系统可以将车辆与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包括与其他车辆、行人和道路设施的通信。
这使得车辆能够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进行感知、决策和控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3. 车辆管理:智能车辆通信系统可以收集和传输车辆的运行状态、故障诊断信息以及驾驶行为数据。
这有助于车辆制造商监测车辆性能、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车辆维护服务。
三、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5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
高速率和低延迟的特点使得智能车辆能够更快地接收和发送信息。
2. 车辆感知技术:智能车辆通信系统需要依赖车辆感知技术,包括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等。
这些感知技术能够帮助车辆感知周围的障碍物和交通状况,为驾驶决策提供依据。
3. 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车辆通信系统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些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等,可以帮助车辆自主决策和行驶规划。
四、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市场前景智能车辆通信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2)1.2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 (3)1.2.1 国际发展历程 (3)1.2.2 国内发展历程 (3)1.3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3)1.3.1 传感器技术 (3)1.3.2 控制器技术 (3)1.3.3 网络通信技术 (3)1.3.4 软件技术 (3)1.3.5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3)第二章车载通信系统 (4)2.1 车载通信系统的组成 (4)2.2 车载通信协议与技术 (4)2.2.1 车载通信协议 (4)2.2.2 车载通信技术 (4)2.3 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与隐私 (5)2.3.1 安全问题 (5)2.3.2 隐私问题 (5)第三章感知与定位技术 (5)3.1 感知技术概述 (5)3.2 雷达与摄像头融合 (6)3.2.1 雷达技术 (6)3.2.2 摄像头技术 (6)3.2.3 雷达与摄像头融合 (6)3.3 高精度定位技术 (6)3.3.1 全球定位系统(GPS) (6)3.3.2 地面增强系统(GBAS) (6)3.3.3 惯性导航系统(INS) (6)3.3.4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 (7)3.4 感知与定位技术的集成 (7)3.4.1 传感器融合 (7)3.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4.3 控制策略与执行 (7)第四章智能决策与控制 (7)4.1 智能决策系统的组成 (7)4.2 驾驶辅助系统的设计 (8)4.3 自动驾驶系统的实现 (8)4.4 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8)第五章车载计算平台 (9)5.1 车载计算平台的架构 (9)5.2 车载计算平台的功能优化 (9)5.3 车载计算平台的安全与可靠性 (9)第六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1 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10)6.2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0)6.3 大数据分析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1)第七章车联网技术 (11)7.1 车联网的架构与组成 (11)7.2 车联网的关键技术 (12)7.3 车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12)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 (13)8.1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概述 (13)8.2 车载网络安全 (13)8.3 车载软件安全 (13)8.4 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与评估 (14)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14)9.1 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 (14)9.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 (14)9.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现状 (14)9.1.3 政策法规的促进作用 (14)9.2 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 (15)9.2.1 标准体系构建 (15)9.2.2 标准制定与修订 (15)9.2.3 标准体系的作用 (15)9.3 智能网联汽车的认证与监管 (15)9.3.1 认证制度 (15)9.3.2 监管体系 (15)9.3.3 监管体系的完善 (15)第十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16)10.1 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趋势 (16)10.2 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16)10.3 智能网联汽车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16)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网络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性的一种新型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智能网联汽车概论二、课程简介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叫做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概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感知与定位,规划与决策,控制与执行,高精地图,网联式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等关键技术。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2.了解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3.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4.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二)能力目标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2.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三)素质目标注重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的培养,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范严格执行6S管理.四、课程学时分配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本节教学目标】: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2.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3.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4.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本节教学重难点】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是如何分级的?【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
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第一节环境感知定义与组成【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感知定义与组成2、了解环境感知传感器【本节教学重难点】1、了解环境感知传感器的认识【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环境感知传感器有哪些?【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道路识别技术2.了解车辆识别技术3.了解行人识别技术4.了解交通标志识别技术5.了解交通信号灯识别技术【本节教学重难点】1.了解道路识别技术2.了解车辆识别技术3.了解行人识别技术【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交通信号灯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汽车通过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的识别原理让学生更好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功能。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第一章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无线通信技术。
第二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和其他技术手段在交通系统中应用智能化的技术,形成一个具有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动处理和自动优化等特征的高效、安全、便利的智能化交通系统。
该系统通过全方位感知交通信息,控制交通流,提高安全性和效率,并为驾驶员和出行人员提供诸多便利服务。
第三章车辆无线通信技术概述车辆无线通信技术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设备之间进行交互通讯的一种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车联网、车辆间通信和车路协同等技术。
这些技术将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持。
第四章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作为车辆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指通过车辆与互联网之间的无线通信设备将车辆与其他车辆、人员以及大型数据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信息互通、协作共享的车辆互联网系统。
车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通信协议实现,如WiFi、蓝牙、ZigBee、LTE等。
此外,车联网技术还包括车辆识别、车辆遥控、车辆监测等诸多技术。
第五章车辆间通信技术车辆间通信技术是指车辆与其他车辆之间进行通信技术。
其主要用途是为车辆提供纵向和横向的交通信息,包括车辆速度、位置、行驶状态等信息。
通过车辆间通信技术,车辆可以相互通知,共同协作,从而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控制。
第六章车路协同技术车路协同技术是指在车辆和路侧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交互的技术。
通过车路协同技术,车辆可以获得路况信息、交通信息、路线建议等信息,从而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路径规划等功能。
此外,车路协同技术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警告、预测等交通控制功能。
第七章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车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