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 格式:pdf
- 大小:246.95 KB
- 文档页数:1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最近几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推动之下,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加速发展。
包括汽车及相关行业在内的各个主要企业都陆续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特别是自动驾驶汽车商品化的时间节点。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新型科技企业发展正在呈现分化的趋势,其中一些企业正在逐步消亡,而另一些企业则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务实。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硬件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在快速下降。
以智能化为基础、融合网联化的技术路线逐步成为行业内的共性选择。
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自动驾驶车队的自运营等新模式,部分汽车企业开始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运行。
除了高速公路、市区之外,现在代客泊车、码头场站等新的潜在应用场景也受到普遍关注。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从测试验证向商品化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自动驾驶汽车提出,于2019年3月划于2020内容的协调。
评价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
今年工信部(第50号)令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原因,不能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准入条件的,企业在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时可以提出相关准入条件豁免申请。
这为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商品化开了一个口子,提供了便利。
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联合国改组成立了自动驾驶工作组;制定出台了有关自动驾驶法规协调的战略规划《自动驾驶汽车框架文件》;基本完成了信息安全及软件升级相关技术内容的协调,正在准备法规的制定;启动了EDR/DSSAD(事件数据记录仪/自动驾驶汽车数据记录系统)法规协调;正在协同推进自动驾驶功能及新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自动驾驶特别工作组完成了对自动驾驶相关标准项目以及体系的梳理;预期功能安全(SOTIF,ISO/PAS 21448)标准已经形成工作组草案;信息安全工程SAE 21434)标准协调已经进入委员会草案阶段;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相关标准完成了立项投票;设立了自动驾驶数据融合类标准项目;启ISO 22133自动驾驶试验目标检测及控制ISO/TR 21959自动驾驶条件下人类状态等一系列重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智能网联汽车(V2X)测试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概括如下:单一功能测试→综合验证评价体系,场地测试→多支柱法测试手段,单车智能测试→智能网联融合测试。
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大部分还聚焦于单车智能的技术方案,相关测试方法也处于单车智能测试阶段,面向智能化与网联化融合的技术尚处于探索期,与之对应的测试方法也需要深入探索和持续演进。
本文将从互联互通测试评价、V2X模拟仿真测试评价、示范区C-V2X覆盖性能测试、车路协同发展与智慧道路分级评测等角度分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V2X)测试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图1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阶段示意图互联互通测试评价:协议一致性测试是基础伴随“三跨”、“四跨”、“新四跨”等C-V2X应用示范活动举行,协议一致性测试与认证受到终端企业、主机厂及运营商的广泛重视,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终端厂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然而由于对标准理解的差异、软件版本或协议栈的更新迭代、加密方案的更新、物理层和应用层的不规范等,导致RSU与OBU之间的广泛互联互通仍旧未能实现,大规模的互操作依旧阻碍重重。
因此,除了继续推广协议一致性测试,业内也亟需形成完整可信赖的互联互通测试评价体系及认证体系,尽早实现设备间广泛的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性,为C-V2X落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V2X模拟仿真测试评价:C-V2X场景库建设是关键关于C-V2X应用的仿真测试,典型的测试系统包括仿真软件、V2X信号模拟器、GNSS模拟器和V2X协议解码器等。
现有仿真软件可以搭建基于V2X预警功能的3D仿真场景,生成实时周围车辆状态、车辆定位信息以及路边单元状态等数据,仿真软件可以对以上数据进行解析并打包成V2X数据报文,通过V2X模拟器发出PC5射频信号,矢量信号源用来生成各种制式卫星信号,并将模拟的定位信息转换成卫星信号通过空口发送至被测设备,同时为V2X通信提供时钟同步,V2X协议解码器将被测设备接收到的V2X消息报文进行解码,来判断被测设备是否正确收发V2X消息报文并实现预警。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征求意见稿)2017年9月目录一、总体要求 (2)(一)指导思想 (2)(二)基本原则 (2)(三)建设目标 (3)二、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结构 (3)(一)车联网产业概念 (3)(二)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图 (4)三、建设内容 (6)(一)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6)(二)信息通信标准体系 (9)(三)电子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 (12)(四)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 (15)(五)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 (18)四、组织实施 (20)前言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发展车联网产业,将推动车辆、道路、行人、云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数据深度交互,完善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汽车智能网联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车联网产业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车联网产业标准制定,特组织制定《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目标,在车联网产业领域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车辆智能管理和智能交通相关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基础引领和协调作用,为打造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推动车联网产业标准化工作。
跨界融合,协同推进。
中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
智能汽车是搭载先进传感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运用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部分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由单纯交通运输工具逐步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新一代汽车。
近年来,智能车辆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
国家层面智能汽车行业相关政策
近些年,为了促进智能汽车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1年8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中提出: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与示范应用。
地方层面智能汽车行业政策
显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对行业发展做出鼓励和规划,如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5G技术应用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研发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控制系统,2025年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规模化应用达到50辆以上。
2023自动驾驶相关政策
2023年自动驾驶相关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
1.2023年7月10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该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
2.2023年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
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的通知。
该通知是关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指南,旨在指导车联网产业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相关标准制修订,与《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他部分共同形成统一、协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架构。
标准化快讯Standardization Express2021年第4期 7辛国斌:打造创新产业生态 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3月11日,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成立座 谈会。
辛国斌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当前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为有效汇聚各方力量、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工信部研究成立了推进组。
辛国斌对推进组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移动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将会带动能源、交通、出行等领域巨大变革,产业生态全面重塑,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要以时不我待的自觉抢抓发展机遇、加强战略谋划。
二聚焦重点领域。
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动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和准入管理要求,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创新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三强化工作落实。
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要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加强各方统筹协调,挂图作战、扎实推进,推动形成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共促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在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车联网专委会统筹下成立,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担任组长单位,秘书处设在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下设法规平台、技术标准、测试应用、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六个工作小组,并组建来自产学研用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
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 2022 年底初步构建起标准体系 近日,工信部、交通部、国家标准委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以下简称《建设 指南》)。
《建设指南》规定了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需求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实施。
《建设指南》规定的目标是计划到 2022 年底,制修订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辅助等领域智能交通急需标准 20 项以上,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法规分析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推动汽车网联化、智能化与电动化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领域重要发展方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多次出台配套政策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在关于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中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从测试验证转向多场景示范应用新阶段,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融合监管模式,通过准入管理、标准制定、安全监管、产品召回等方式,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创新、安全应用。
因此,有必要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汽车生产企业正加快推进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汽车车型。
在乘用车领域,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L2级)销量为303.2万辆,较2019年的146.3万辆增长107%。
其中,运动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乘用车和其他车型L2级销量分别为162万辆、119万辆、22万辆和0.4万辆。
2021年上半年,新车市场渗透率由已2020年的15%上升到20%。
在商用车领域,已出现了5G智能重卡在港口运输场景的运用,可以实现诸如在港区内的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以及高精的定位和停车等。
一汽解放、东风汽车、陕汽、福田等重点企业生产的重卡和轻卡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以及宇通、金旅、苏州金龙、中车电动、安凯等企业生产的智能网联客车产品,纷纷亮相2020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汽车障碍物检测国标为贯彻落实《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SAC/TC114/SC34)于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天津市西青区组织开展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泊车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第一次验证试验。
本次标准验证试验方案由国标制定单位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及试验承担单位天津汽车检测中心基于标准草案中测试场景设置与试验场实际条件共同制定,测试车辆由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本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国标测试场景选取及其关键参数设置的合理性。
本次试验过程中共复现了自动泊车国标草案中设置的21个基础测试场景,包括识别泊入、泊出车位、直道巡航、弯道巡航、静态障碍物在停车位内、静态障碍物在车前、静态障碍物在车侧、目标车位有动态障碍物穿行、前方静态障碍物探测、动态障碍物从车辆间穿出、停止车辆开出、前车倒车入位、前车紧急刹停、动态障碍物非规则运动、动态障碍物靠近、动态障碍物弯道横穿、动态障碍物弯道中低速行驶、弯道巡航会车场景、交叉口通行等。
在为期5天的测试中,测试团队验证了车辆在应对不同类型障碍物、不同类型车位、不同类型车道等停车场典型要素的能力,为草案中测试场景及其关键参数的设置提供了数据支撑。
下一步秘书处和国标牵头单位将结合测试结果对场景关键参数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调整,对部分设置不合理的场景进行删减。
推荐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泊车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作为第一个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产品标准备受行业关注。
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于2020年组织30余家国内外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成立标准起草组启动标准制定工作,至今已召开9次项目组会议,标准制定已进入关键阶段。
作为标准制定的重要环节,本次验证试验的成功将有效推动标准制定进程,完善标准内容,提升标准质量。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编制说明一、背景与概述(一)定义与内涵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s,简称“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二)国内外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作为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国际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重要阵地。
包括欧、美、日在内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鼓励等综合措施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构建了协调、协作机制。
在规划和战略层面,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实施“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2009年和2014年分别以网联化和自动驾驶为重点发布战略研究计划,并于2016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
欧盟议会早在1984年即通过关于道路安全的决议,并于1988年正式启动了“车辆安全专用道路设施(DRIVE)”项目,持续资助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
2015年,欧盟发布GEAR2030战略,聚集汽车、IT、通信、保险和政府等方面,重点关注高度自动化和网联化驾驶领域等推进及合作。
日本政府也将自动驾驶和车车通信作为重要方向和目标,通过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VICS)、先进安全汽车(ASV)等项目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4年,日本发布《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将自动驾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整车企业,如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福特、特斯拉、丰田、日产等已经实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正在普及推动PA级自动驾驶产品的商业化,部分高端品牌已计划推出CA级自动驾驶产品;各国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合作日益加强,相互持股与并购的情况日益普遍,通信、信息、电子、整车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
美国在网联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芯片技术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产业上、中、下游实力均衡,欧洲拥有强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日本则在智能安全技术应用上较为领先。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专项及“国政府计划”项目等,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
2015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了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将智能网联汽车与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并列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我国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和优势,在车载信息服务、车辆自动控制与智能驾驶、车车及车路通信等不同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目前,国内一汽、长安、广汽、吉利等汽车品牌虽已开始装备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产品;众多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汽车行业,阿里与上汽在“互联网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生态圈,百度、乐视等企业均推出了智能自动驾驶系统或互联网概念汽车等。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对我国的战略意义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不仅能有效解决道路安全、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电子、通信、软件、互联网、交通等产业集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举措。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和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范应用,代表了国际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智能网联汽车采用先进的探测、控制和通信技术,使得车辆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带动电子、通信、互联网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信息、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应用的新渠道和新平台,涉及电子、通信、互联网、交通等多个行业和产业,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四是改善汽车乃至大交通范畴的安全、运输效率、节能和环保效能。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仅提升车辆自身的安全水平、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还将促进实现整个大交通系统的安全、有序、高效、节能运行。
二、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概况(一)主要国家和地区标准法规概况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于2013年5月发布了《关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政策初步声明》,提出美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标准法规研究制定的重点,并于2016年12月发布车车(V2V)通信技术立法征求意见稿,拟推动轻型汽车强制装备车车(V2V)通信设备。
欧盟先后制定发布关于人机界面原则、车载信息与通信系统原则等声明以及ADAS开发、试验操作规范(Code)等重要文件,并于2009年10月授权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子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和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针对协作式ITS服务制定评价符合性的试验方法等方面欧洲标准(EN)。
日本从先进安全汽车(ASV)项目一直到《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都极力推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V2X协同通信和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研究制定,同时促进国际相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协调与兼容性。
(二)国际标准法规概况在联合国(UN)框架范围内,道路安全论坛(WP1)对《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中有关限制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修订,明确将驾驶车辆的职责交给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被允许应用到交通运输中。
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设立了ITS/AD非正式工作组,统筹智能交通系统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共性问题和法规协调,并着手修订相关转向法规(UN R79)中关于“禁止使用全动力转向系统”和“禁止10km/h以上车速使用自动控制转向系统”等限制条款,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及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消除法规障碍。
在汽车信息安全方面,WP29成立了专门的汽车信息安全(TFSC)工作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就业务范畴达成一致,即联合国汽车信息安全(TFSC)工作组以车辆或车内信息安全为主、避免车辆受外部侵扰,但不涉及车辆外部的网络安全。
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22)、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204)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积极加强协调,由ISO/TC22侧重基于车辆自身装置而进行的信息采集、处理、决策和行为的车辆技术领域;ISO/TC204侧重基于道路交通设施的信息传递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化方面;关于车辆与道路交通设施的通信及信息共享方面,则由ISO/TC22和ISO/TC204两个技术委员会进行沟通与协调。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等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也在进行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标准研究、制定与协调。
(三)我国标准法规概况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负责我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标准化技术归口和标准制修订组织、管理工作,其下属分委会先后制定出台了《轻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道路车辆 3.5吨以上的商用车报警系统》《汽车泊车测距警示装置》《汽车用自适应前照明系统》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并成立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标准工作组,近期以ADAS为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作为归口管理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标准的标委会,也组织制定了《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智能运输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等标准。
此外,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等也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制定了部分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不同层级的标准。
为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同实施、有序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全国汽标委(SAC/TC114)已正式提出筹建“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统一归口管理和协调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已完成公示,近期可批复筹建。
三、标准体系构建基本考虑(一)面向未来技术,避免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约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产业集群,融合了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不同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技术和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中,智能网联汽车的范畴也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不断扩展和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考虑未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多样性,采取开放、融合的态度,以共性基础、关键技术和较为成熟的产品与技术应用为重点,为未来技术发展预留空间和接口,避免标准体系方案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约。
(二)以智能化为主,同时考虑智能化和网联化两条路径智能化和网联化代表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其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联化”相融合,最终实现替代人类执行全部驾驶任务。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在智能化方面前期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和应用为重点,逐步扩展到自动驾驶(AD);在网联化方面以车内硬件、软件接口、车内通信协议为重点,考虑车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协议及界面接口。
(三)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我国道路交通特点与产业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应调查研究我国道路交通特点、典型驾驶行为、事故形态、用车方式和商业模式等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及技术发展现状,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品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确定适合中国的技术发展路线和应用场景,提出适用我国国情和产业需求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项目。
(四)科学进行分类,合理确定层级、定位和适用范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其内容和适用性划分为基础、通用规范、产品和技术应用及相关标准,按照特定系统或技术的工作原理、功能等进行归类;根据性质和层级不同,制定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良好配合与衔接;并对电子、通信、互联网及智能交通等相关标准提出需求、为体系间相互协调兼容预留接口。
(五)确定工作进度,加快急需标准项目的研究与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较为成熟的产品与技术应用标准为重点,研究制定适用不同产品类别和应用领域的标准要求,依据各种不同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应用前景分析,确定体系建设短、中、长期计划及优先开展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协同推进具体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