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山谷与山脊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程标准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非是要求只熟悉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一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置不行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明白得概念,概念明白得了,具体估算确实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功效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因此,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通过阅读讲义资料,明白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定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进程与方式】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窗直观明白得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画图,着重明白得学习明白得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度日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实际中积累的各种识别山峰、山谷和山脊的方法(方法汇总)等高线地形图相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掌握难度较大,年年讲都觉得上一年讲的过程有纰漏、有缺憾,因为孩子们总是还有很多的困惑没有解决,总是希望自己这次再讲的时候要想的更周全,运用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几年的学习和实课讲解使得自己也收集了很多方法,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给自己汇总一下,写出来和大家一块分享。
一、口诀法:外低内高封闭的曲线是山顶,向低处弯曲是山脊,向高处弯曲是山谷,两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作用)背记口诀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也是基础。
在实物模型认识的基础上辅助理解山地的不同部位是有必要的。
因为等高线地形图落实到平面的地图上,掌握口诀更显重要性。
二、教具演示法:1、等高线模型图:这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因为学校里一般都有,并且都不止一组道具,因为我们一般都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对于山体的各个部位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清楚的看到感知到,甚至是用手触摸它们的凹凸,感觉地形与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的在脑中形成实物与地图的转换。
(我感觉视频中马燕文老师过多的以老师为中心讲解学生回答,不如先让学生对着模型图用自己知道的知识或者是小组讨论的方式猜一猜、试一试哪里是山体的部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再去重点讲解学生容易混淆的部位)2、课件展示法:多媒体的运用让我更多了一个方式来讲解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
常用的就是视频中马燕文老师运用的那种,可以在平面与实体之间转换的,这种动画很直观的再现了从两座山如何制作绘制成图的过程。
(视频中虽然展示了此动画,但是老师问:看明白了吗?学生的回答不是很肯定,老师又演示了一遍,又让一位学生上台解释了一遍,效果就出来了。
感觉上经过了好几遍的过程,但是对于这种难理解的知识点,我觉得马老师处理的方式很好。
我感觉如果在演示动画之前,老师加设一个提问就更好了,那就是:同学们,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度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你能自己试一试如何才能做到的吗?这个提问学生一般不会有正确答案,但是会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
如何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鞍部和山脊等地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地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其它地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相交,除非地表是悬崖,才能等高线出现重叠现像;如地表线平坦开阔,曲线之间距离就相当宽。
等高线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为准。
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及主要是地图的三要素。
方便使用者使用。
常见地形有山地、陡崖、山脊、平原、高原和丘陵。
枣庄地区农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见识少,对各种地形没有概念,尤其是山地、盆地、高原。
大多数人把丘陵叫做“山”。
更别说高原、盆地。
有的只是从电视、书本中间获得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放各种地形的录像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次,让学生看书本,对课本中的文字描述有所了解,把课本中的不同地形部位的素描图和地形图有所比较;再就是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大部分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还不是太清楚,我就让学生搞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左手握拳,手背向上放在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在手面上滴水,一定会顺手指缝流;所以,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
小指和食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活动结束后,师生再总结地形图上几种等高线形状特征: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峰一般会有一个黑色的三角符号表示,都是在等高线闭合处海拔较高处;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要看四周等高线数值是均高于此处,那么此处为盆地,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区分山谷和山脊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局部,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局部,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局部,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局部,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等高线山谷山脊怎么区分使用等高线区分山谷和山脊可以依据以下学问点去推断:
等高线弯曲局部向低处凸出——山脊;
等高线弯曲局部向高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渐渐降低——山顶;
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渐渐上升——盆地或凹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
等高线交会处——悬崖。
山脊与山谷的特点1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局部,山脊线成为分水岭。
识别的时候可以发觉一般会有河流从山脊处流开去。
2山谷,等高线低处向高处凸出的局部,一般会发育成河流,也会形成集水线。
识别的时候可以发觉一般会有河流在山谷处。
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需要了解等高线反映的几种典型地形地貌,就能够看懂等高线地形图了: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
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怎样区别山脊、山谷、山顶和鞍部?一种:山脊比较好判断等高度向凸出的方向递减你想象一下嘛就可以看见山了山谷就要看等高线了等高度向凸出的方向递增山顶最好判断闭合的曲线等高度由里向外递减鞍部一般考试不会考的就在两山中间也好判断俩种: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三种:山脊向外突出就是海拔越来越低山谷向内越来越小山顶图上一般有三角尖就是海拔最高的地方鞍部就是两个山顶中间矮的地方四种:看等高线的弯曲方向,若向数值低的弯曲,则该处为山脊;若向数值高的弯曲,则为山谷。
山顶是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里向外递减。
鞍部是两个山之间凹下去的地方,从与这个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看,鞍部又比两遍要高。
如果觉得鞍部很难判断,想想双峰骆驼两峰之间就对了!。
描述等高线的特点,并绘制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示意
图
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
特点:
(1)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
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4)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5)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
(6)水流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示意图
一般的判读方法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一组弯曲等高线凸出方向指向海拔高处的为山谷,凸出方向指向海拔低处的为山脊。
b线所在的图,B点的海拔为200米。
A点和C点的海拔均为300米。
显然地表起伏是中间低、两侧高,符合山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