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20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和预习教材中康熙帝的相关材料,对康熙帝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对康熙帝的评价进而依据相关史实自己给予康熙帝的一个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对别人对康熙帝评价的观点的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历史人物一个中肯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帮助自己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了解康熙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
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
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简述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了解康熙帝解决地方叛乱与分裂势力的主要措施;
2、过程和方法:
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分析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感受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和依据(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最后一课。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封建帝王,《中国古代政治家》讲述的就是这些杰出帝王的代表,其中本课中的康熙帝就是在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做出了贡献。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西藏蒙古地区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9)班的学生是文科班学生,学生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1是基础相对薄弱;2是经过近2年的历史课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些历史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历史的一些能力等。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关于“少年皇帝”一目,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只要将康熙即位时的形势和智擒鳌拜的经过交代清楚即可。
但要帮助学生分析康熙所作所为的艰巨性,让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
“巩固统一国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正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机穿插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历史纵横”中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体会“降服郑克塽”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艰难曲折。
同时,对康熙的文治武功要作正面的渲染,使学生明白康熙帝的这些举措都是正义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而也就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设问,然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在讲“维护国家主权”一目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该目中“历史纵横”,然后提问: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让学生阅读后回答,然后教师阐明意义,小结本课内容,对康熙帝作一个总体评价,说明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
2.教学案例案例一讲少年皇帝时,向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经过。
引导学生看引言中有关康熙帝的诗句和誓言,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讲巩固统一国家时,板书以下四点内容:(1)平定三藩之乱(2)降服郑克塽,设立台湾府(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4)加强民族团结案例三讲维护国家主权时,出示“清代中国疆域图”,结合《尼布楚条约》内容的介绍,说明中国东段边界在法律上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意义。
同时向学生提问:清代中国疆域和现代中国疆域有哪些方面的不同?由此说明康熙帝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解题关键: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答案提示: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x藏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4、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可见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一个根基未稳的江山。
解决上述问题,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打击侵略,以求巩固满清统治,继承父祖鸿业,开创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
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说明:本部分由老师或个别感兴趣的学生简要讲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并说明少年康熙有着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或直接就教材第14页表述)鳌拜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少年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叛乱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1、平定“三藩”(1673--1681)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三藩割据,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统一③撤藩过程:撤藩—三藩反清—康熙指挥,八年平定④撤藩策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
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
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关于台湾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和预习教材中康熙帝的相关材料,对康熙帝有一个轮廓上的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对康熙帝的评价进而依据相关史实自己给予康熙帝的一个客观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对别人对康熙帝评价的观点的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予历史人物一个中肯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帮助自己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了解康熙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讲授式等。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学生查阅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统治即1644年---1840年----1912年,请同学们留意清朝的统治为什么以1840年为界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其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对清朝的统治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复习一下必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讲解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清初在历史有作为得一位皇帝---康熙帝。
接下来请同学来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康熙帝。
康熙简介: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1661—1722)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
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清代康熙帝时期对地方官制度的调整和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掌握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理性思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2.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3.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三、教学步骤和环节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入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2.讲授康熙帝的对地方官制度调整,包括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试制度等。
3.讲授康熙帝的对汉藏、赛夫等问题的应对,引导学生理解康熙帝的政策和宽容心态。
4.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康熙帝治理边疆的经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5.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环节1.课堂讲解:讲解历史事件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经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历史和康熙帝的治理经验。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通过考试、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康熙帝治理经验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讲明和案例分析两种教学方法,但可以考虑增加其它教学方法,如项目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康熙时代的东西方历史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观来认识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进程中的主要功绩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一、“少年天子〞1、少年皇帝与太皇太后1661年顺治帝去世,其第三、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年号康熙。
康熙是在他祖母博尔吉特氏的照护和教养下长大的。
他的祖母能谋善断,富有才识。
顺治帝生前没有确立太子,康熙是由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做主继承皇位的。
康熙早期的重大军国决策,大都是经他祖母指点而制定的。
2、剪除权臣鏊拜的威胁〔1〕玄烨幼年即位,政务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鏊拜四位辅政大臣主持。
四人之中,鏊拜虽居末位却大权独揽。
索尼病故后,鏊拜更是目空一切,俨然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2〕康熙亲政后,依然想独揽朝政的鏊拜,严重地威胁了皇帝的权威。
鏊拜不仅在朝廷中布满了同党,在八旗军中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因此,康熙亲政以后,表面上对鏊拜优礼有加,先封他一等公,第二年又加官太师。
与此同时,康熙召集一批年轻的侍卫练习摔跤,为除掉鏊拜悄悄做准备。
康熙八年,一举剪除鏊拜集团。
在这场重大斗争中,16岁的康熙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果断,足以令人称道,也预示着这位少年天子日后必将创造不俗的业绩。
师生札记: 师生札记:1.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评价康熙帝。
自主预习案( 20分钟)一、少年皇帝——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2、严峻形势:(结合巩固统一国家一目完整概括)(1)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繁重: 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 后,仍坚持 ; 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 有待驱逐; ③边疆:漠西和漠北 各部需要加强管理;(2)统治的根基不稳: ①民族关系:满洲贵族入关后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 矛盾尚未消除; ②辅政大臣:辅政大臣 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③藩镇问题: 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统一二、巩固统一国家1、西南:平定 。
(1)、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 、 、、 、 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 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统一 。
(1) 年,任用 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爽降清。
(2)设置 ,使台湾重新统一于 管辖之下。
3、西北: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汗 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康熙帝三次亲政,先后取得 、 的胜利,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1)、崇尚 文化,恢复 ,延揽 ,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流域,侵占、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1.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授课提纲】(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大帝”。
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
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二)讲授新课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皇帝世系表:太祖 1616-1626太宗 1626-1643顺治1643-1661康熙1661-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溥仪宣统1908-1911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
这位少年皇帝,亲政后除掉了结党营私的辅政大臣鳌拜。
后又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维护了统一。
康熙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时1授课对象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解读、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研究性学习,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延伸教材,拓展学生思维,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历史人物——康熙帝为载体,用人物的形象感染、熏陶、警示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教学准备学生资料准备;导入音频准备;图片搜集;教学过程导入过程1.在《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背景音乐中展示康熙少年中年老年时期的图像;并从少年中年图中可以看出康熙的知识阅历之丰富,这也为其在位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打下良好基础,借此也可激励学生。
2.文字出示清朝皇帝世系表(12帝)以及玄烨个人小档案,在这档案中重点了解谥号、庙号、年号(这一知识学生接触较少,在这里加以提及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也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包括高考)。
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课堂思考1】阅读课本,出示材料: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他曾感慨:“朕自亲政以来,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尤以鳌拜为恶首,全国虽统于一,而郑氏据台而抗之;沙俄为吾体癣之疼,漠西、漠北尚待管理,满汉之争尚未平复。
”——《清史稿圣祖实录》“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依据材料一和教材知识指出,康熙在继位时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答案:(以知识框架出示)面临严峻形势:1、皇权受威胁2、地方割据3、外敌入侵4、满汉民族矛盾【课堂思考2】材料一……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
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
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上进行理解把握。
命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
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与大一统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奖。
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
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教材内容详解】一、少年康熙1.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
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3课。
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要求是:“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
从专题内部来看,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故有总结提升的作用;从模块间关系来看,与必修教材(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密切联系。
一、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文理分科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并希望教师提供应试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机会。
另外,较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故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并开展适当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知识背景分析:
1、高二学生已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故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3、学生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对康熙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也因此存在许多误解,故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康熙。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康熙的个性品质及一些重要成长经历
2、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史实,提供阅读并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理解康熙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此后的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
4、能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评价康熙其人其事。
5、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搜集历史信息和认识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通过收集与康熙相关的史料,观看视频短片,分组讨论等形式,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培养坚强意志,塑造健全人格。
2.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一、教师
1、为学生提供建议性的预习提纲。
2、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清宫秘档·康熙统一台湾》第三集)。
3、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的路径。
二、学生
1、浏览专题学习网页《康熙大帝》:(该网页不仅较全面地展示了康熙生平事迹,而且配以大量图片、动画说明,甚至以游戏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