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钢铁长城
- 格式:doc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主要讲述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自主研制并成功试验原子弹和氢弹,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原子弹、氢弹研制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对核武器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此外,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等,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伟大成就,掌握我国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伟大成就。
2.难点: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教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核武器研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伟大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及意义,探讨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
5.提问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15课《钢铁长城》教案【学习目标】掌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史实;新时代的强军措施。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新时代强军之路。
【教学难点】“钢铁长城”的理解、科技在人民军队中的作用和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播放。
这是2017年建军90周年的阅兵视频,整齐强大的阵容,恢弘磅礴的气势,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就是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筑起了我国新时代的钢铁长城。
今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地走近他,学习他,了解我国的国防建设。
讲授:(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生: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诞生。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从长征路上前赴后继到敌后抗日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以弱胜强。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到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
90多年的时光,人民军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有哪些新发展呢?(展示材料)阅读材料,思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阅兵到50-*/周年阅兵,中国陆军有什么变化?(生: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经历了从“步兵为主”到“多兵种合成”,从“小米加步枪”到“铁甲雄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过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陆地大国,保持强大的陆军是国防建设、保卫家园的需要。
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从北到南,我国有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可是近代我国的海防力量如何呢?展示图片,1840年6月,危机从海上而来,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危机再次从海上而来,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国的都城沦陷,留下火烧圆明园的奇耻大辱;1894年,危机依然从海上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未能御敌于海上,最终全军覆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钢铁长城》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使学生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掌握国防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国防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
2.教学难点: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抗日战争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军事设施。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如长城、抗日战争等,分析国防建设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国防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国防建设的认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国防建设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钢铁长城姓名单位课题一、教材分析《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是教材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课介绍了在20年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
重点叙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以及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成和发展。
教材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要点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但是就初中学生现有的阅历及理解力会对“两弹一星”精神和“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本教案的设计有意淡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深化对“两弹一星”精神和“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的挖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什么”,而且引导学生“怎样学”,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是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历史课文,抓住知识要点,提高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时事资料,提高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
新中国在国防方面的成功探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明证,也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决抵御外辱的世界宣言,这些内容的学习是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
所以在本课学习中,我把情感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历史也是高中文科的必修课,应该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进行必要的能力训练;同时,八年级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训练,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课程标准有所拔高,同时又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完全能被学生接受,这有利于他们今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
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乐于合作,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处理问题。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三位一体”的核导弹部队的组成部分。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说课稿9一. 教材分析《钢铁长城》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国防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关注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力量发展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力量发展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力量发展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教案第15课钢铁长城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一)陆军1.图片展示:某重装陆军部队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
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
部编八下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八下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钢铁长城》,主要讲述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情况,但对于“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国防建设,特别是“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国防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我国国防建设的图片,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什么要进行国防建设?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方面的研制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了解“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总结我国国防建设的过程和成就,阐述“两弹一星”的意义。
第15课钢铁长城教案【第15课钢铁长城】一、教学目标1. 了解钢铁长城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2. 掌握本课生词和词组的意思及用法;3.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钢铁长城的历史背景;2. 钢铁长城的建设过程;3. 钢铁长城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 钢铁长城的建设过程;2. 钢铁长城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听讲、合作探究;2. 阅读理解、小组讨论;3. 情境模拟、创新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主题:钢铁长城。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钢铁长城”吗?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你们知道它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2. 阅读理解环节(约20分钟)教师给学生发放本课教材和生词表,让学生先自己先读一遍,了解大意。
然后,教师逐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教师:同学们,请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钢铁长城的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学生回答)教师:很好。
那么请大家看第二段,谁提出了钢铁长城的构想?(学生回答)教师:不错。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段,建设钢铁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一些例句练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词和词组的用法。
3. 合作探究环节(约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钢铁长城的建设过程,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教师:同学们,请看第四段和第五段,结合图片讲述钢铁长城的建设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交流)4. 创新设计环节(约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钢铁长城的建设过程,设计一幅画,展示出钢铁长城建设的宏伟气势和重要意义。
教师:同学们,请根据小组内的讨论,设计一幅画,能够展示出钢铁长城建设的宏伟气势和重要意义。
(学生开始创作画作)5. 总结与展望环节(约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画作展示结束后,进行总结性发言,复述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教案9一. 教材分析本课《钢铁长城》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防建设,特别是“钢铁长城”的构建。
内容包括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国防科技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壮大以及“钢铁长城”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钢铁长城”在我国国防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国防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国防科技、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具体情况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钢铁长城”的概念可能存在误解,认为它仅仅是军事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国防科技的支撑和军事工业的保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掌握国防科技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壮大以及“钢铁长城”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国防科技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壮大以及“钢铁长城”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国防科技、军事工业对“钢铁长城”的支撑作用,以及学生对“钢铁长城”概念的正确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国防科技、军事工业对“钢铁长城”的支撑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我国国防建设、国防科技、军事工业的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国防建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要进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15课 威武之师 钢铁长城
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
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
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8.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提示:旧中国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
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9.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建设上也有重大突破。
(三)空军
1.史料展示:
“1956年国庆阅兵过程中,当飞机经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
2.教师提问:毛泽东这句话说明我国的空军有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我国空军装备的飞机走上了国产化的道路。
3.图片展示:
中国新型战机歼20
4.教师讲述:上图是中国最新型的战斗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的飞机,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5.引导学生回答:建立人民空军的基本情况。
提示: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教师提问:人民空军建立后经历了什么战争的考验?
提示:朝鲜战争。
7.教师继续提问:人民空军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目标导学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早期DF-21中程弹道导弹
2.教师提问: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是何时建立的?它主要承担什么任务?
提示: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于1966年,它主要承担核反击的任务。
3.教师讲述: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创建于1957年12月,时属炮兵建制。
1959年6月决定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扩编为地地导弹战斗营,这是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也是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种子部队”。
1966年6月,中央决定组建第二炮兵,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原地地导弹部队划归第二炮兵建制。
同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
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
目标导学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 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场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图片之后有何感想?
提示: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日新月异的进步感到自豪和欣喜。
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军事装备的进步有关,还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对军队的组织编制作出了特别的安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内容,说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哪些方面做了调整。
提示:(1)军种建设上,出现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
(2)战区建设上重新划分为东、南、西、北、中部五个战区。
(3)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对,原来我们陆、海、空、二炮四个军种,现在变成了五个军种;原来我们是七个军区,现在是五大战区;而且对各自的职能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为的只是建设更加强大的人民军队。
另外,我们人民军队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特别注重政治工作,课本中强调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能为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看来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是需要全面建设的。
三、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保卫祖国边疆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卫士。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
还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需要加强的方面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这需要加强在情感领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