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类疗法技术——骨折手法复位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7.31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骨伤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方法逐渐成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骨伤科学认为,骨折不仅仅是骨骼的损伤,还会导致气血、经络、脏腑等的失调。
因此,治疗骨折不仅要复位固定骨折端,还要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正骨医师通过触摸、推按、牵引等手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与西医的手术复位相比,手法复位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但手法复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仍需要手术治疗。
夹板固定是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另一种特色方法。
夹板通常由竹板、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根据骨折部位的形状和长度进行裁剪和塑形。
夹板固定具有轻便、透气、便于调整等优点,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端的复位,同时不妨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锻炼。
与西医的石膏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相比,夹板固定更加灵活,能够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中药在骨折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骨折的不同阶段,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在骨折早期,由于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肿痛明显,此时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在骨折中期,瘀肿逐渐消退,筋骨开始连接,此时应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在骨折后期,筋骨已基本愈合,但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以补养气血、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外用,如敷贴、熏洗等,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消肿止痛和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骨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康复过程中注重整体调理与患者的自身修复能力的激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骨伤科的多种治疗方法,展现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智慧与独特魅力。
一、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医者熟练的手法技巧,对患者的骨骼、关节、肌肉等进行特定的操作和调理。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手法治疗能够起到整复骨折、脱位的作用。
在骨折发生后,通过准确的手法复位,可以使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法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如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等,使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达到复位的目的。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者对人体骨骼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复位的效果。
手法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骨伤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手法治疗可以通过对患处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从而缓解疼痛。
手法还可以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恢复关节的活动度,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逐步改善。
对于肩周炎患者,通过手法的弹拨、摇肩等操作,可以有效地松解肩部的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手法治疗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
相比于手术治疗,手法治疗无需进行切开等创伤性操作,避免了手术带来的感染、出血等风险。
而且,手法治疗可以在患者身体较为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患者的痛苦较小,易于接受。
在临床应用中,手法治疗常常作为骨伤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度和中度的骨伤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骨伤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骨伤疾病的发生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中药的内服和外用,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等治疗目的。
手法复位的概念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在骨科、急诊科等临床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手法复位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旨在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稳定关节、减轻疼痛以及促进伤口的愈合等。
手法复位是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损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破坏,脱位则是指关节两骨端的脱位现象。
这些损伤往往会导致疼痛、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因此需及时复位。
手法复位的具体操作分为外科手法复位和非外科手法复位两种。
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骨折等严重损伤的复位治疗。
外科手法复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通过手术操作将骨骼结构复位,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切口点或负重复位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掌握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
完成手术复位后,通常需要应用石膏或其他固定物进行固定,以保持骨骼结构的稳定。
非外科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一些较轻微的骨折、脱位等损伤的复位治疗。
非外科手法复位的操作相对简单,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
常见的非外科手法复位方法包括牵拉复位、推压复位等。
通过适当的牵拉或推压,帮助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
非外科手法复位一般不需要麻醉,但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以便调整力度和速度。
无论是外科手法复位还是非外科手法复位,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控制力度和角度。
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骨骼结构进一步受损,引起新的损伤,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手法复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一般良好,能够有效恢复损伤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复位后的部位仍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加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康复运动和护理,以保证复位效果的持久稳定。
总之,手法复位是一种通过外力或干预手段将骨折、脱位等骨骼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的治疗技术。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第九章手法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提要尽管在我国正骨手法流派众多,分支各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手摸心会,术者通过对伤部的细致触摸,探明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移位特点,结合影象学分析,形成对骨折的立体印象;拔伸牵引用于克服骨折的重叠移位;旋转屈伸可纠正旋转和成角畸形;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的侧方移位;摇摆触碰可使横断或锯齿样骨折趋于稳定;夹挤分骨主要用于手足、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整复;折顶回旋是对拔伸牵引手法的补充,折顶可纠正不能为单纯牵引所纠正的重叠移位,而回旋手法可以纠正骨折的背靠背移位;按摩推拿主要用于整复后的软组织的理顺。
在整个手法治疗过程中,要求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环境。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遵守手法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早、稳、准、巧。
可以借助影象器材手法复位骨折,但不宜提倡,即便要使,也要作好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
手法整复骨折的X线标准非常重要。
对每一骨折原则上都要争取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因为骨折在解剖位置上可以获得最佳的愈合机会和功能康复可能。
病人的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不同,复位的最后接受标准可有差异。
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其他部位骨折最低也应达到功能对位,即骨折复位后无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肢体力线正常,长度相等。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或几近完全程度,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上的基本要求。
教材原文发挥一、应用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合理应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许多临床问题试行手法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不解努力,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了发扬光大。
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医生已不再是传统上的正骨拿环郎中,他们即可以应用手法对一般骨伤进行闭合整复,也可以通过手术实行对骨折的开放复位,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地发挥中医手法的优势,缩短复位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二)应用手法整复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手法原则进行正规操作。
手法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但是它是靠医生来实现的,并且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操作规范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骨科骨折手法整复方法:一:整复要求和时间整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步骤和方法,骨折对位的好坏,对固定、练功及骨折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有者密切的联系。
通常对复位的要求有三种。
1:解剖或接近解剖学对位:对于骨折病人,要尽力通过手法整复,达到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
所谓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即骨折经整复后,所有的移位完全或接近完全被矫正。
对位对线完全良好或接近完全良好,愈合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有功能。
2:功能对位:对于较复杂的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经手法整复不能达到解剖学或接近解剖学对位时,要争取达到功能对位。
所谓功能对位,即指骨折整复后,重迭、旋转、成角、分离移位得到矫正,肢体力线正常,长短相等,仅存有侧向移位,但移位范围不能超过骨干直径的1/3,干骺端部位的骨折,侧向移位范围不能超过骨端直径的1/4.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工作中及生活上的需要。
3:一般对位:对于老年或体弱及有慢性疾患者,骨折后对位差点是可以的。
骨折愈合后,虽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活动好,能够自理生活即可。
儿童伤员因塑形力强,要求标准与成人不同,如股骨肱骨干骨折,可允许成角移位15度,旋转移位5度,重迭移位2厘米以内。
对整复时间的要求,原则上争取尽早进行,达到一次正确复位。
最好在伤后反应性肿胀以前,即伤后1~4小时内进行整复。
此时,复位操作容易,且不因整复迟延而破坏新生骨,有利于骨折愈合。
如就诊已晚,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程度的肿胀,仍可进行复位,但对局部肿胀严重者,不宜勉强整复。
如发生张力性水泡,应在无菌操作下将水泡刺破,放空泡液,纱布包扎。
经适当的临时固定、抬高患肢,待2~3日肿胀稍减后,再行整复。
但前臂及肱骨髁上骨折伴有严重肿胀、刺痛、手指不能伸屈活动者,不应等待,应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效措施,以防发生缺血性肌挛缩。
如系开放性骨折,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清创缝合后,按闭合性骨折处理,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如伤员合并休克、昏迷以及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需在全身情况稳定后,方可整复骨折。
(锁骨骨折)用1%普鲁卡因6~10毫升注入骨折断端作局部麻醉。
.伤员取坐位,双手插腰,放松肩部。
助手站于伤员的背后,一脚踏于凳面,并用该膝关节顶着伤员的背部中间,两手握住伤员两侧上臀上端近腋部处,渐渐地将两肩向后和向上提拉,使其挺胸背伸便于将骨折断端拉开。
见图55A。
这时,假设需要改正骨折成角畸形,可由术者两手拇指相并,在成角的凸部向后推和下按,即可矫正;假设需作上下、前后路位整复的,可由术者一手捻稳远段的上下缘,把远段向后推和向上提,另一手扣稳近段的上下缘,把近段向下向前按迫复位。
见图55B。
A.坐位挺胸牵引法B.提按升降法图55 锁骨骨折背伸复位法对重叠不易拉开的锁骨骨折,我们常采纳的整复方法是:在局部麻醉下,伤员取坐位,助手的配合同上法,但不要把伤肩过后拉伸。
.术者用一手的前臂从伤肩的前方伸进腋下,将伤肩稍向胸前内收,使颈部、胸部和背部肌肉的张力处在相对的平衡下,再把伤肩向上向外提(由于胸背受到相对平衡的拉力,故易把锁骨的重叠拉开),这时用另一手拇指摸准骨折远段的下外缘,余指扣稳骨折近段的上内缘,把远段向后上推,把近段向下前按迫,使其复位。
见图56。
运用此法时,亦可增加一助手替代术者用前臂伸入腋下的操作,而由术者用两手在骨折部进行手法整复,更为顺利。
图56 锁骨骨折胸内收位复位法(肱骨大结节骨折)一、手法整复和固定移位较大的伤员取坐位或仰卧位,用1%普鲁卡因10~15ml注入局部血肿内,待5~10分钟局部起麻醉后才进行整复。
.整复时,助手把伤臂外展、外旋、高举(肘部要超过耳朵),术者用两拇指把大结节向内下摧迫,余指抱稳伤臂,然后把伤臂缓慢内收,至约外展的25º。
这时使岗上肌松弛,骨折片得到复位。
接着用棉枕置于肘和胁部之间。
肩部上外敷药,用肩“8〞字绷带固定,并用绷带将伤臂、棉枕和躯干一起绑扎,使肢体保持在25º左右的外展位,最终用布带悬吊前臂于胸前。
见图68。
图68 大结节骨折的固定方法对骨折片移位于肱骨头之上的伤员,整复的手法相同,但伤肢的固定。
骨伤类疗法技术——骨折手法复位技术
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
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
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
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
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
7.端提、捺正前臂骨折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要矫正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
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向上端提。
内、外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使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