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冰雹)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3
冰雹灾害应急处置方法冰雹灾害应急处置方法冰雹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常常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应对冰雹灾害,采取及时、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应急处置方法。
首先,做好预警和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冰雹往往会伴随着雷暴天气,因此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并注意天空的变化非常关键。
当预警信号发布时,应立即向人员发出警报,通知大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进入室内或寻找遮蔽物。
此外,加强对农业、建筑等脆弱区域的防护措施,如搭建防护棚、加装冰雹网等,可以减轻冰雹对建筑和农作物的伤害。
其次,采取避免伤害的措施。
当冰雹开始降落时,人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避难,并保护好头部和身体。
室外的人员应尽量避免站立在开阔的地方或者树下,以减少被冰雹击中的风险。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躲避在坚固的建筑物内,或是泊车棚、山洞等能提供较好遮蔽的地方。
另外,在车内的人员要关闭车窗,并躲到车内地板下或是车座下边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冰雹对车辆的破坏和对人员的伤害。
接下来,在冰雹停止后,进行应急救援和清理工作。
首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进行及时处理,如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和送医治疗,对受困人员进行救援。
然后,对受灾地区进行清理工作,尽快将冰雹残留物清除干净,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和交通阻塞。
清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穿好防护装备,避免触碰到尖锐物品或其他危险物品。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冰雹灾害的宣传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发布宣传资料、组织宣讲活动等形式,增加公众对冰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意识。
应急演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模拟冰雹灾害情景,让人们熟悉应急处置方法和程序,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冰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应急响应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救援和救济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建筑和设施,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1 冰雹灾害评估标准1 冰雹灾害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1.1 概述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是在分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
各评估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其度量单位以提供数据的机构通用的度量单位为准。
1.2 冰雹灾害的分项评估指标冰雹灾害的评估指标为冰雹强度指标、冰雹持续时间指标和覆盖范围指标。
1.3 冰雹灾害的分项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1)冰雹强度指标:16H 100Z I max max hin += ……………………………… (1) 其中,max Z 为雷达观测最大回波强度(单位:分贝),max H 为雷达观测最大回波顶高(单位:公里);(2)冰雹持续时间指标:),.max(rep tim T VL 10I = ……………………………… (2) 其中,L 为雷达观测冰雹云水平尺度(单位:公里),V 为雷达观测冰雹云移动速度(单位:公里/小时),rep T 为人工观测冰雹持续时间(单位:小时);(3)覆盖范围指标:Nn I =cov …………………………………………… (3) 其中,n 为被评估区域内出现冰雹云回波的下一级行政区域数,N 为区域内下一级行政区域总数。
1.4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计算方法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20I 30I 50I I tim hin hai ...⨯+⨯+⨯=cov2 冰雹灾害等级评估冰雹灾害综合评估指标所隶属的级别即为该冰雹灾害的评估等级。
等级类型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I hra ) 一级冰雹灾害特重 I hai ≥1.0 二级冰雹灾害重度 0.7≤I hai <1.0 三级冰雹灾害中度 0.4≤I hai <0.7 四级冰雹灾害轻度 0.2≤I hai <0.4 五级冰雹灾害轻微 I hai <0.2。
生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生态灾害是指因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灾害不断增多,对社会经济带来了许多损失。
为了减轻生态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某一区域内可能出现的生态灾害风险的概率和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风险评估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首先,风险辨识是根据现有的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确定可能产生生态灾害的区域范围。
其次,风险分析是对可能的生态灾害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危害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接着,风险评价是将分析结果综合评价,确定可能发生的生态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损失。
最后,风险管理是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减轻生态灾害可能产生的危害。
在生态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了解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自然要素有气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和土壤;人为要素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等。
通过对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确定生态灾害可能出现的区域范围,并确定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除了风险评估外,区划也是生态灾害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将一个大范围划分成多个小范围,更加精细化地进行治理。
最常见的区划是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
在行政区划中,将一个国家或一个省份划分为一些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政治和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治理。
而在自然区划中,将一个地区按照自然属性不同进行划分,比如按照植被类型、土地类型、地貌类型等。
区划的意义在于,将宏观控制转化成微观治理。
通过仔细划分区域,在治理上更加精细,起到了预防和控制生态灾害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自然区划中,将一个地区根据水资源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区域,就可以精细治理水资源,从而预防和控制洪涝和旱灾等生态灾害。
谷雨时节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谷雨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正是因为气象条件的变化,谷雨时节也常常伴随着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于谷雨时节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对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谷雨时节的气象灾害类型谷雨时节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冰雹、暴风、低温冻害等,而人为灾害包括了病虫害和农业污染等。
这些灾害类型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二、谷雨时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为了准确评估谷雨时节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我们需要确定一些相关的评估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降水量、降水日数、温度变化范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谷雨时节气象灾害的风险程度。
三、谷雨时节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洪涝是谷雨时节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洪涝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首先,收集历史降水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记录,建立谷雨时节洪涝灾害的统计模型。
其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水文地理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评估谷雨时节的洪涝潜在风险。
最后,利用灾害预警系统和物联网监测手段,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并及时发布警报,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四、谷雨时节的冰雹灾害风险评估冰雹是谷雨时节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直接损害。
冰雹灾害风险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收集历史冰雹事件的记录,包括冰雹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等信息。
其次,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技术,实时监测大气云团和冰雹的形成情况,预测冰雹灾害的可能性。
最后,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期和灾害损失模型,对冰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护建议。
五、谷雨时节的其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除了洪涝和冰雹,谷雨时节还常常伴随着强风、低温和病虫害等其他气象灾害。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石景山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09.19•【字号】石政办发〔2014〕24号•【施行日期】2014.09.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石景山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石政办发〔2014〕24号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处,各区属机构:经区领导同意,现将《北京市石景山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参照执行。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9月1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4—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气象局2014年9月目录前言一、总体思路(一)编制目的和意义(二)指导思想(三)规划原则(四)规划目标(五)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二、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二)气象灾害防御面临的新形势(三)薄弱环节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防御重点(一)石景山区气象灾害风险及区划特征(二)气象灾害各行业防御重点及措施(三)气象灾害分灾种防御措施(四)气象灾害城市防御重点及措施四、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二)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三)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五、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程(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二)气象信息员队伍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工程(三)生态环境监测和气候资源评估利用工程(四)业务平台建设工程(五)气象安全社区认证工程(六)公共气象服务工程(七)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八)气象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六、保障措施前言北京市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市区西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39°59′,东经116°07′-116°14′。
基于地形订正技术的安徽冰雹灾难风险区划摘要:冰雹灾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难,严峻危害农业、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利用地形订正技术,探究安徽省冰雹灾难的风险区划。
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年冰雹观测数据,并与地形影响因素进行关联,探究冰雹灾难风险区域的空间分布,为灾难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冰雹灾难是一种多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对农作物、房屋和人类安全产生严峻影响。
其中,安徽省是中国冰雹灾难最为频繁和严峻的地区之一。
为了提高对冰雹灾难的预警能力和应对措施,深度了解冰雹灾难的风险区域尤为重要。
2. 数据和方法本探究主要使用了安徽省过往多年的冰雹观测数据,包括冰雹落区、冰雹直径、降雨量等。
此外,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其中,重要的一项技术是地形订正,即基于地形信息,将冰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以准确反映冰雹对地形的依靠度。
3. 结果与谈论通过地形订正技术,我们获得了修正后的冰雹落区数据。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起首将观测数据与地形数据进行叠加,得到各地区的冰雹频率和直径等信息。
然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安徽省划分为不同的冰雹灾难风险区域。
4. 风险区划结果基于地形订正技术,我们划分出了安徽省的冰雹灾难风险区域。
依据冰雹频率和直径等指标,将安徽省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中风险区分布在平原地带,低风险区则位于相对保卫较好的地势。
5. 应用与展望本探究为安徽省冰雹灾难风险区划提供了一种基于地形订正技术的方法。
这种技术有望应用于其他地区的冰雹灾难探究中,为灾难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将来的探究可以进一步深度开掘冰雹灾难与地形、气象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提高风险区划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6. 结论本探究接受地形订正技术,探究了安徽省冰雹灾难的风险区划。
通过对冰雹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地形影响因素,我们划分出了不同的风险区域。
闻喜县冰雹灾害天气统计分析及防雹减灾策略摘要:本文利用1981~2020年闻喜县冰雹天气观测资料和冰雹灾情资料首先分析了闻喜县冰雹天气特征,阐述了闻喜县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几点防雹减灾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闻喜县;冰雹灾害;特征;防雹减灾策略引言冰雹是我国局部地区常见的一类气象灾害[1]。
闻喜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山西西南部,运城盆地以及临汾盆地交界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季多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冰雹作为闻喜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冰雹虽说出现几率小,但是危害性较强,会破坏庄稼、林果、设施大棚,对当地农业生产常常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1981~2020年闻喜县冰雹天气特征,接着阐述了闻喜县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雹减灾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冰雹带来的损失。
1闻喜县冰雹灾害特征分析1.1闻喜县冰雹日数年际变化特征通过1981-2020年闻喜县冰雹日数年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知,近四十年闻喜县来冰雹日数呈略减少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21d/10a;通过闻喜县冰雹统计资料了解到,近四十年闻喜县累计出现冰雹日数16d,年冰雹日数出于0~2d之间。
其中,1982年、1986年、1990年、2020年这四个年份冰雹日数为2d;1984年、1993年、1999年、200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冰雹日数为1d;其他年份无冰雹天气。
此外,近四十年闻喜县最大冰雹直径为25mm,出现在1984年。
图1 1981-2020年闻喜县冰雹日数年际变化1.2冰雹月变化特征通过1981-2020年闻喜县逐月累计冰雹日数分布情况可知(图2),闻喜县冰雹灾害通常发生于4-9月,1~3月以及10-12月闻喜县基本不会发生冰雹天气。
闻喜县冰雹出现最多月份为5月,月累计冰雹日数为5d,占冰雹总日数的31.25%;7月份次之,月累计冰雹日数为4d,占年冰雹总数的25.0%;闻喜县5月和7月两个月累计冰雹日数之和占年冰雹天气的56.25%,这主要因为春末和夏季光照条件好、温度较高,不稳定对流不断增强,从而导致冰雹对流性天气发生几率较高[2]。
冰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减轻冰雹自然灾害给公司及员工带来的损失,确保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提高公司应对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冰雹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救援工作。
1.4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救结合。
加强冰雹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同时,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公司冰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确保应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3)快速反应,协同配合。
提高冰雹自然灾害应急响应速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应对措施的落实。
(4)科学应对,保障安全。
根据冰雹自然灾害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成立冰雹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公司成立冰雹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指挥部成员包括公司各部门负责人。
应急指挥部负责公司冰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对公司冰雹自然灾害应急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2 应急指挥部职责(1)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冰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组织冰雹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负责组织冰雹自然灾害的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确保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4)负责协调公司内外部资源,提高冰雹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2.3 各部门职责(1)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冰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发布;负责组织冰雹自然灾害应急演练;负责公司应急物资的采购和管理;负责公司冰雹自然灾害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塔城地区托里县冰雹特征统计分析及防雹减灾措施发布时间:2021-11-06T01:43:30.687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9月下18期作者:许铭1 杨国辉2[导读] 本文选取1991~2020年塔城地区托里县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托里县境内出现的冰雹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以给出冰雹的气候特征,并给出了几点防雹减灾措施。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托里县年冰雹日数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以0.663d的速率递减,只是减少趋势不太显著;托里县年内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4~9月份,这与该时段日照强烈、地表增温明显、对流不稳定加强,容易出现热对流天气密不可分。
1、新疆塔城地区气象局许铭1 834700;2、新疆塔城托里县气象局杨国辉2 834500摘要:本文选取1991~2020年塔城地区托里县气象观测站资料,对托里县境内出现的冰雹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以给出冰雹的气候特征,并给出了几点防雹减灾措施。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托里县年冰雹日数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以0.663d的速率递减,只是减少趋势不太显著;托里县年内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4~9月份,这与该时段日照强烈、地表增温明显、对流不稳定加强,容易出现热对流天气密不可分。
其中6月份降雹日数最多,3其次是7月份和5月份;除了冬季外,托里县其余三季均有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尤以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9月份;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冰雹灾害预测水平、强化田间管理等方式降低雹灾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
关键词:冰雹特征影响防雹减灾托里县引言托里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境内东西宽阔,南北狭窄,境内属准格尔台地西缘折皱带,境内多山,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递降。
在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塔城地区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尤其是冰雹灾害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则成为当地气象部门的日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