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苇叶船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16 KB
- 文档页数:3
苇叶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苇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掌握苇叶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苇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苇叶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讲解;3.学生分组制作苇叶船;4.学生展示苇叶船并进行评选。
三、教学过程1. 苇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苇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苇叶船的起源、发展和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
2. 苇叶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苇叶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的使用、制作步骤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3. 学生分组制作苇叶船学生分组进行苇叶船的制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学生展示苇叶船并进行评选学生完成苇叶船的制作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苇叶船,并进行简短的介绍和说明。
全班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评分标准进行评选,最终评选出最佳苇叶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制作苇叶船的技能;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的苇叶船是否符合要求;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苇叶船制作材料和工具;2.苇叶船制作视频和图片;3.苇叶船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资料。
七、教学反思苇叶船教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制作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制作材料和工具的准备要充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制作;2.在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让学生易于理解;3.在小组合作制作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及时解决问题;4.在评选最佳苇叶船时,要注意评分标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出现偏差。
苇叶船-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苇叶船》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苇叶船》的节奏和歌词。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程名称:苇叶船2.课程内容:民歌《苇叶船》的欣赏3.课程要求:了解歌曲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歌词,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彩虹评分法——通过鼓励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来促进积极性,由学生主导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2.听、说、唱相结合法——首先让学生倾听歌曲,在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后,进行学唱歌曲。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听、说、唱、演,集思广益,检查课堂效果,强调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步骤1:引入歌曲教师播放《苇叶船》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运河上的水声和波音。
等到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好像在哪里坐船。
步骤2:介绍歌曲介绍《苇叶船》的产生背景,运河是中国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舟、航、马车和骆驼都是早期运河交通工具,但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劳动人民自己制造的“苇叶船”了。
苇叶船上的唱工,以力道和声音变化来传递常伴水声者——体现运河文化经济发展时代特征。
它简朴又朴实,在船家的音乐中不知疲倦地往来堤岸,过河流,发出聒噪声。
步骤3:学唱歌曲教师播放歌曲《苇叶船》,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和歌词唱歌,并体验歌曲中船家们的劳作过程和艰辛。
学生跟着教师口型练习,鼓励学生参与并跟唱,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目标。
步骤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乐器,让学生合作演奏《苇叶船》的音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演奏任务。
步骤5:小结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歌《苇叶船》的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苇叶船》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初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采用彩虹评分法和小组合作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终极评估,促使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苇叶船-西南师大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模仿、演唱《苇叶船》这首乐曲;2.能够了解、感知和体会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和弦等基本要素;3.能够在集体合作中体验和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
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地体会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和和弦;2.能够用声音和肢体表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难点1.熟练演唱《苇叶船》,准确掌握节奏和音准;2.熟练应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情感和意义。
教学准备1.音乐录音机、音乐CD、乐队伴奏器等;2.人工编排的简单舞蹈动作;3.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木鱼、铃铛、手鼓等。
教学内容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即《苇叶船》这首乐曲;2.老师放一段《苇叶船》的乐曲录音,让学生听一遍,并讨论他们对这段乐曲的感受。
学习(30分钟)1. 听乐曲、模仿唱和学习歌词1.老师再次放一遍《苇叶船》的乐曲录音,让学生大声地模仿唱;2.老师向学生逐字逐句地教学乐曲歌词,鼓励学生多加认真并反复练习。
2. 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弦1.老师引导学生听一遍《苇叶船》的乐曲,并把节奏、旋律和和弦三个要素的不同之处分别讲解;2.老师让学生用手拍击、口哨、或者小乐器演奏,模仿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和弦。
3. 使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的情感和意义1.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及表情,引导学生模仿乐曲的节奏舞蹈动作;2.老师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创制新的舞蹈动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巩固(15分钟)1.老师放一个带有节奏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的节奏和节奏的变化中模仿自己的舞蹈动作;2.老师检测学生学习乐曲《苇叶船》的情况,让学生自由演唱歌曲,并现场表演乐曲的舞蹈动作。
结束(5分钟)1.老师通过点名的方式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2.老师总结本次课程,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所学的知识。
知识扩展1.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编创课堂小演出,通过表演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2.学生可通过观摩、模仿等途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
苇叶船教案
小学四年级唱歌教学——《苇叶船》
教学目标:
1.能听辨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
随乐跟唱歌谱。
2.学会与他人一起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苇叶船》。
教学重点:
体会与表现歌曲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难点:
用深情流畅,富有力度、速度变化的声音演唱《苇叶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氛围
1.聆听音乐《苇叶船》,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等。
2.教师叙述肆虐的“莫拉克”台风对台湾地区的袭击后,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境。
祖国各地组织了对台湾的灾后援助,国家卫生部、民政部捐款捐物,有很多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组织了募捐义演,帮助他们尽早渡过难关,表达了他们对台湾受灾同胞的深切慰问,体现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深切之情。
3.教师启发学生,如果要表达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之情,可以用哪些方式?
4.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歌唱的方法。
5.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还可以用发电报的方式送去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6.教师暗示出歌唱的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表达出“电报的密码在一首旋律中的作用”,引发学生更加认真细心地聆听这首旋律。
(花城版)音乐五下第11课划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音乐五下第11课划船》是一节音乐欣赏课,通过欣赏和学唱《划船》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歌曲的欣赏、学唱歌曲、了解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旋律等,同时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划船这一传统活动不太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划船这一传统活动,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2.对划船这一传统活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讲解法:讲解划船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实践法:让学生学唱歌曲,参与音乐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文字等。
2.教学视频:关于划船活动的视频资料。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音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划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划船这一传统活动。
同时,播放《划船》歌曲的片段,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完整播放《划船》歌曲,让学生欣赏。
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歌曲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跟着歌曲的节奏,让学生学唱歌曲。
在学唱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相互观摩和交流,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讲解划船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划船的其他知识。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以及划船的文化内涵。
7.家庭作业(2分钟)让学生课后复习歌曲,加强音准和节奏的练习。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音乐《1 苇叶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1 苇叶船》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属于西师大版。
这首歌曲以苇叶船为题材,歌词描绘了苇叶船在湖面上飘荡的美丽景象,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他们善于模仿和创造,喜欢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体验、模仿等方式,深入理解歌曲的意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地演唱。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歌曲的美感。
3.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2.歌词中的生僻字词,学生需要学会认读和书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歌曲的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鼓励,提高学习效果。
4.游戏教学法:运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歌曲旋律和歌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教材和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准备苇叶船的手工材料,如苇叶、彩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苇叶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歌曲《1 苇叶船》。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逐一纠正发音和音准。
重复练习,直到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相互纠正、鼓励。
《芦叶船》教学设计《芦叶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
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芦叶船》教学设计一、目标:1.学习和掌握《芦叶船》这首歌曲,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能够模仿《芦叶船》的歌曲节奏和声音,培养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展示他们对《芦叶船》的理解和想象。
二、准备与材料:1.音乐播放设备和《芦叶船》的音乐录音。
2.班级绘画用品,如彩色铅笔、画笔、水彩颜料等。
3.手工制作材料,如纸板、剪刀、彩色纸等。
三、教学步骤:1.引入:学生坐在一起,教师播放《芦叶船》的音乐录音。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释歌曲所描绘的场景并提问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2.学唱《芦叶船》:教师给学生分发《芦叶船》的歌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
可以先听一遍音乐录音,然后分段教唱。
重点教唱歌曲的旋律和动作,如轻轻拍打桌面模拟敲击船桨、手指滑过桌面模拟白浪等。
3.分享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芦叶船》的理解和想象,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如:“你认为《芦叶船》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可以针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绘画活动:学生用绘画用品绘制《芦叶船》的场景。
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个折叠画。
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芦叶船》的理解和想象,用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绘制自己心目中的船和江南景色。
5.手工制作:学生利用纸板、剪刀、彩色纸等制作《芦叶船》的手工艺品。
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立体船模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添加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6.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展示他们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
展示时,学生可以讲解他们的作品和自己对《芦叶船》的理解和想象。
四、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学唱歌曲的准确度、绘画和制作的创意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表达的语言和情感,来判断学生对《芦叶船》的理解程度。
苇叶船教案教案标题:苇叶船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苇叶船的制作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材料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苇叶船的概念和用途,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一:苇叶船的制作1. 向学生展示苇叶船的制作过程和材料。
2. 分发材料给学生,包括苇叶、纸张、剪刀、胶水等。
3. 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利用苇叶和纸张制作苇叶船的船体和桨。
4.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可以添加装饰物或改良设计。
活动二:苇叶船的测试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艘苇叶船。
2. 在水池或浅盆中放入适量的水,让学生测试他们制作的苇叶船的浮力和稳定性。
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测试结果,讨论什么因素会影响苇叶船的性能。
活动三:苇叶船比赛1. 组织苇叶船比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和制作能够在水中行驶最远距离的苇叶船。
2. 比赛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经验。
总结:1. 回顾整个活动,总结学生在制作和测试苇叶船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
2. 评估学生在测试和比赛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理解和收获。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其他材料和设计,制作不同类型的船只。
2. 引导学生研究和了解其他传统船只的制作和运用,比如纸船、竹筏等。
3.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船只文化和相关行业。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音乐学科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苇叶船》。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主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
因此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歌曲《苇叶船》选自湘教版第八册第十一课《团圆》,这是一首2/4拍的歌曲,旋律简单,歌词通俗朴实。
表现了大陆与台湾的小朋友手牵手共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
让学生通过听赏、演唱等形式,充分感受音乐特色,体验人们期盼团圆,渴望欢聚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歌曲《苇叶船》,理解歌曲的内容。
2、能与他人一起,用深情、流畅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苇叶船》。
3、通过学唱歌曲,体验大陆与台湾小朋友手牵手,盼望祖国早日团圆的深切感情。
教学重点: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苇叶船》。
教学难点:通过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中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本课运用的教学方法: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盼团圆”的情境,通过认知、感受、表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采用听唱法、奥尔夫教学法、参观法、小组比赛法、启发式谈话法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不知不觉想跟着老师一起表演的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芦叶船》教学设计《芦叶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本课要求要求掌握的词语有:蜘蛛、窄叶。
喇叭、远航、浩浩荡荡。
教学重点:1、字词教学;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局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自读自悟,创设情景,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稳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局部。
《芦叶船》教学设计2〔一〕知识与能力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明。
【教学重点】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明来创造快乐;【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纸折的小船、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习作业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苇叶船一、教材来源西师版五年级《音乐》下册。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美丽的宝岛——虹桥架宝岛”唱歌《苇叶船》。
三、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学会演唱《苇叶船》,体验小朋友盼望与台湾小朋友手牵手,盼望祖国早日团圆的情感。
2.用轻快活泼或柔美连贯的两种声音演唱,看看哪种更能表现歌曲情绪。
3.掌控演唱过程中的换气节点。
四、教学思路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样唱歌曲《苇叶船》,要想让学生能有感情演唱,就必须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两岸人民盼团圆的这种感情,所以我对这课时的设计就是以“情”为线索完成整堂课的教学,渗透专题教育。
首先让学生欣赏台湾宝岛风光片;接着以两岸同胞期盼团圆为线索引入新歌《苇叶船》的学习,最后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关于海峡两岸关系新进展的相关图片和新闻,最后在歌曲《苇叶船》中结束新课。
五、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苇叶船》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六、教学难点选择、把控好演唱过程中的换气节点,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苇叶船》。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件制作、钢琴。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一:播放中国东海岸—宝岛台湾地图,引入台湾风光图片。
引入: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人的手指,割掉哪一个都心疼,俗话说“十指连心”嘛!台湾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来看看祖国的地图,只是隔着一道海峡。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同胞骨肉分离,不能团圆。
我们已经隔海相望半个多世纪。
但是母亲的心时时都在盼儿回归!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你看,我们大陆小朋友的心也在牵挂着台湾的小朋友。
二、学唱歌曲《苇叶船》1.听赏《苇叶船》(1)你听出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小朋友的什么感情?多希望船儿快快走,告诉台湾同胞我们的心意。
苇叶做的船靠什么可以走的更快?那让我们学学风的声音,让船儿快快走!(2)课件二:《苇叶船》歌单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出了演唱者在哪些乐句或乐汇后换了气息?你能在歌单中标记出来吗?2.跟音乐用“u”来模唱旋律3.唱曲谱(1)老师划拍唱曲谱(2)学生划拍轻声跟琴视唱曲谱。
《苇叶船》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师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苇叶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苇叶船》选自西师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2.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苇叶船》3.教材简析:歌曲《苇叶船》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表现孩子们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歌曲委婉、深情,形象、鲜明,是一首充满了情感的儿童歌曲。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为歌曲伴奏及律动熟悉歌词等音乐活动,学生学会唱歌曲《苇叶船》,并能与他人合作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苇叶船》。
过程与方法:依据歌曲的乐句划分,选择演唱的换气点。
自主选用恰当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表现歌曲,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说教法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
2.创设情境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团圆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富有情感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做铺垫。
3.分句教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
4.分组演唱,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说学法1.创设情境法。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团圆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富有情感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做铺垫。
2.学唱歌曲。
分句教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
3.解决难点。
依据歌曲的乐句划分,选择演唱的换气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并能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苇叶船》。
2.教学难点:1.依据歌曲的乐句划分,选择演唱的换气点。
2.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运用古诗《静夜思》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新歌教学1.激情导入,初听歌曲2.学唱歌曲3.完整演唱歌曲第三环节:分组合作演唱歌曲第四环节:拓展生折纸船,传递心愿。
《苇叶船》教学目标:1、通过为歌曲伴奏及律动熟悉歌词等音乐活动,使学生学会唱歌曲《苇叶船》,并能与他人合作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苇叶船》。
2、通过音乐活动掌握拍子的含义及其强弱规律,并能为歌曲伴奏。
3、通过参与表现歌曲,使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并能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唱《苇叶船》。
教学难点:1、掌握拍子的含义及其强弱规律,并为歌曲伴奏。
2、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情感铺垫。
播放幻灯片:《静夜思》。
师:同学们,对于这首古诗大家还有印象吗?生:有。
师:那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客居它乡的游子李白,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呢?现在让我们一边朗读一边体会李白的思乡之情吧!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是这样,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更是这样,他们就如漂泊在外的游子李白时刻思念这家乡,但他们不能随意过来和我们团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师:你说得很对,就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那湾浅浅的台湾海峡阻隔了两岸亲人的团聚!二、新歌教学1.激情导入初听歌曲。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苇叶船》这首歌就表达了海峡两岸的小朋友盼望祖国大家庭早日团圆的美好心愿。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听听歌词里唱到了什么?【课件播放《苇叶船》伴奏,老师范唱全歌】生:……2、学唱第一段。
①跟范唱熟悉旋律,用“呜”哼唱歌曲。
师:多么希望船儿快快走,告诉台湾亲人我们的心愿。
什么能使苇叶船又快又稳的到达台湾呢?生:……师:让我们用平稳徐缓的微风将小船送到台湾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呜”哼唱歌曲。
【课件出示第一段范唱、课题、拍子】②听歌曲,选择合适的伴奏。
师:同学们,这段旋律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样的?生:……师:是的,很抒情!如果让你来给歌曲伴奏,你会选择哪条节奏为它伴奏呢?为什么?(引导生说出歌曲是拍子)师:大家别急,我们先试着拍一拍。
西师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期望早日手牵手,这就是《苇叶船》的主题。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歌曲,先听一遍。
(播放《苇叶船》)2、通过歌曲,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祖国统一的希望。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来演唱。
这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任务,需要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来表现出孩子们的情感。
3、在研究歌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海峡两岸关系新进展的相关图片和新闻,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用《苇叶船》来结束这节课,表达我们对团圆和祖国统一的期盼和希望。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
今天我们要感受XXX的美感,首先播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请同学们听辨这段音乐是用芦笙、唢呐还是竹笛演奏的,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竹笛的音色清亮、透明,柔润;芦笙的音色甜美、略带水声,富有穿透力;唢呐的音色豪放、刚健,音响高亢有力,富于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接下来,让我们敲一敲自制的竹制打击乐器,尝试演奏固定节奏,然后看舞步敲节奏。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跳舞步,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同时也要奏出两种不同的音色,并做到节奏要稳。
我们还会研究一种叫做竹竿舞的舞蹈,需要同学们用细竹杆进行表演。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敲手鼓的小巴郎》和竹笛独奏《帕米尔的春天》,配合朗诵《我爱你啊,天山》,感受天山美景带给我们的美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XXX的美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竹竿舞的表演更是让学生在体验中研究,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音乐导入,让学生聆听歌曲片段《敲手鼓的小巴郎》,并询问学生歌曲的名称。
通过学唱此歌,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感,熟悉前奏音乐,并背唱歌曲。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复升记号的用法,帮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俏皮的情感。
同时,需要注意插白“咚龙打啦咚”的练,要求学生念白,而不是唱。
接下来,欣赏竹笛独奏《帕米尔的春天》,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美景,通过听音乐和谈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认识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