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肉瘤
- 格式:docx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3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能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
在口腔颌面部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
了解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口腔医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1. 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牙源组织的肿瘤。
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瘤、颌骨干细胞瘤和牙源性乳头状瘤等。
在影像学上,牙源性肿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可见囊性或实性结构。
鳞状细胞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囊性骨质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响,还可出现骨膜反应。
颌骨干细胞瘤常呈现为颌骨局限性密度增高灶,边界清晰,有时可见囊变区域。
牙源性乳头状瘤则呈现为牙根周围造成的骨质破坏,外形呈分叶状。
2. 上皮源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口腔黏膜和皮肤上皮的肿瘤。
常见的上皮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黏液囊肿。
鳞状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颌骨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响。
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颌骨局限性骨质破坏,但相比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对骨质的破坏相对较小。
黏液囊肿则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边界清晰。
3. 肉瘤和淋巴瘤肉瘤和淋巴瘤也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类型。
肉瘤可分为纤维肉瘤、腺样肉瘤和肌肉肉瘤等。
在影像学上,肉瘤通常表现为颌骨弥漫性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晰。
而淋巴瘤则呈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可见颌骨边缘的硬化带。
4. 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在口腔颌面部也较为常见。
常见的囊肿有颌骨囊肿、腺样囊肿和鳞状上皮囊肿等。
颌骨囊肿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结构,边界清晰。
而腺样囊肿常呈现为颌骨的囊性破坏,可见不规则的囊壁,有时囊壁还会有钙化。
鳞状上皮囊肿则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于软组织密度的囊实性病变。
5. 血管性肿瘤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和血管肉瘤。
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边界清晰。
/1 骨肉瘤的症状有哪些疼痛是骨肉瘤的早期症状,会发生在肿瘤出现之前,起初为间断性疼痛,慢慢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夜间为甚。
恶性大的肿瘤疼痛发生较早且较剧烈,常有局部创伤史。
骨端近关节处肿瘤大,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摸出搏动,可有病理骨折。
全身健康逐渐下降至衰竭,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有肺部转移。
临床上常发生于青少年,下颌骨少上颌骨多见,并有损伤史。
早期症状是患部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进而转变为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肿瘤迅速生长,破坏牙槽突及颌骨,发生牙松动、移位,面部畸形,还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在X 线片上显示为不规则破坏,由内向外扩展者为溶骨型;骨皮质破坏,代以增生的骨质,成日光放射排列者为成骨型。
临床上也可见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的混合型。
晚期患者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可升高,肿瘤易沿血道转移至肺。
患者病程长短不一,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短则数天,长达数年,平均3~4个月。
好发部位在膝关节周围。
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疼痛,多为隐痛,持续性,在活动后疼痛加重。
夜间痛较明显。
患部出现包块,包块增长速度常以月计,当肿块明显增大时可出现邻近关节的反应性积液,关节活动受限。
早期疼痛常于轻伤后突然发生,肿胀开始轻微,以后逐渐加重,呈偏心性梭形肿胀。
肿块硬度不一,因肿瘤质地而异,溶骨性病损者较成骨者为软。
患处皮肤发亮,表面静脉扩张,皮温升高。
如肿瘤体积较大并邻近关节,可影响关节功能。
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有其他部位转移。
肿瘤体积的大小可根据肿瘤部位的深浅,以及肿瘤侵及软组织大小而不一。
肿块局部伴有压痛,其硬度根据肿瘤组织内所含的骨组织多少而不同。
瘤体较大时则可出现皮肤表面血管怒张现象。
最典型的发病部位是四肢的管状骨(占80%),特别是股骨(40%)、胫骨(16%)和肱骨(15%)。
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是最常见的部位。
50%~75%的骨肉瘤发生于膝关节附近。
在腓骨、髋骨、下颌骨、上颌骨和脊柱骨的骨肉瘤相对少见。
颌骨恶性肿瘤一、流行病学:颌骨恶性肿瘤有多种组织来源,但以非牙源性来源最多见,其次是牙源性的,另外少见的有肝、肾、肺及甲状腺等其他部位肿瘤的颌骨转移癌。
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颌骨恶性肿瘤为骨肉瘤,约占45%,软骨肉瘤占26%。
纤维肉瘤19%。
其它较少见的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造釉细胞肉瘤,原发性中心型骨癌等。
二、临床与诊断颌骨骨肉瘤:好发于30岁左右青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
好发于下颌骨,早期症状为患区发生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即可转变为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并伴有耳颞区的反射性疼痛。
肿瘤生长迅速,很多牙槽骨和颌骨遭受破坏,致颌骨膨隆,牙齿松动和移位。
肿瘤穿破骨皮和骨膜后,短期内可引起面部畸形。
由于肿瘤的不断扩张,可见面部的皮肤静脉怒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皮肤绷紧发亮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但鲜少见皮肤穿破和溃烂。
骨质破坏过多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年轻人及肿瘤发展迅速,肿块表面静脉怒张而无破溃等临床症状。
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较长管状骨明显为少。
X线片皆见骨质破坏,但骨皮质呈光芒状典型显影者较少。
血液检查碱性磷酸酶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其含量往往增高,当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射治疗后,则其含量降低;相反当肿瘤出现转移灶或复发时,碱性磷酸酶又出现回升,说明此酶与骨肉瘤的瘤细胞的活跃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碱性磷酸酶愈高,则愈后愈差。
颌骨软骨肉瘤:以上颌前牙区、上颌窦区及下颌前磨牙区多见,上颌比下颌多见。
发病初期均无特殊异常。
本症临床上以肿胀或肿块为主要表现,逐渐发展长大而出现疼痛、牙齿松动或牙齿脱落。
发生在上颌骨者可见鼻塞、鼻纽,后期有眼球突出症状;发生在下颌骨关节头时,可引起下颌运动障碍,咀嚼疼痛及张口时下颌偏斜等症状。
X线片多见骨质破坏,其间杂有不规则斑块状钙化点,这种肿瘤软骨钙化的数量,常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一致。
颌骨纤维肉瘤:颌骨中心纤维肉瘤见于儿童及年青人,多见于下颌前联合部、下颌角及髁状突等处。
发生自颌骨骨膜的周围性骨纤维肉瘤,以肿块为主要症状;从骨内发生者疼痛为早期症状。
骨肉瘤作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其恶性程度比较高,发展迅速,预后极差。
它的发生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当病情发展到晚期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骨肉瘤到了晚期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症状也会越来越重,而大多数患者都存在饮食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患者吃不进东西,此时生存时间成为患者及家属非常关注的问题,那骨肉瘤晚期吃不进东西可以活多久呢?骨肉瘤晚期患者由于癌肿的侵害,疾病的折磨以及治疗损伤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问题,甚至出现吃不进东西的情况,此时患者的生存时间并不长,如果不治疗有可能坚持半个月或者稍长的时间,如果应用营养支持的辅助治疗,生存期会更长一些。
不过对于吃不进东西的晚期患者来说,要想延长生命,应及时改善饮食的问题,并控制病情的发展,营养液也只是暂时缓解患者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如果长期输营养液,患者仍会日渐消瘦,甚至出现器官功能的衰竭,也会影响生存时间。
当骨肉瘤晚期患者出现吃不进东西的情况时,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也会下降,体质变得虚弱,对于手术的创伤和放化疗的副作用已经很难承受,如果强行治疗反而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加速死亡,而中医药性温和,副作用小,不会损伤机体,不管患者年龄大、身体弱,还是广泛转移,只要能正常饮水就能喝药。
中医注重对患者进行整体的治疗和调理,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并发症等情况实施辨证施治,不仅能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还能调理患者机体,为患者补充元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在选择中医治疗时,很多患者和家属想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院长袁希福,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是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
祖父在八十岁生日时,取出所保存家传几代全部秘本医籍,亲手交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认真研读。
骨肉瘤分级标准
骨肉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它是一种肿瘤性疾病,可能会发生在骨骼组织中的任何位置,尤其是畸形的骨骼组织和软组织,它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并可能传播至身体的其他部位。
骨肉瘤的分级通常是根据病理活检和影像检查结果,去检测到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略性和特征等来判断的,将病理活检和影像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可以将骨肉瘤分为I、II、III、IV四类。
I类骨肉瘤主要是体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它们多为有限的,基本上不会传播到其他部位,所以只要进行手术就可以治愈,对抗癌症的最佳方法。
II类骨肉瘤是比较常见的,多见于中老年人,它们可能传播至附近的骨骼组织,但大部分不会传播到其他器官,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骨折、改变形状以及未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肿瘤复发的可能性,所以还需进行局部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III类骨肉瘤是最严重的,它们可以迅速扩展到其他部位,会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在治疗过程中,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包括局部手术以及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
IV类骨肉瘤是最危险最复发性的,它们可以迅速扩展到整个身体,有可能传播至脑部、肝脏等脏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多种学科的医生要协同治疗,不仅要采取手术治疗,更需要采取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以防止复发。
以上就是骨肉瘤分级标准的全部内容,在治疗骨肉瘤时,应该根
据这些分级规范,结合个人情况,灵活采取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及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癌症的扩散,有助于达到治愈的最终目标。
口腔颌面部的肿瘤有哪些症状表现?手术切除需要注意什么?一、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好发部位有哪些?1.口腔黏膜:包括舌、唇、颊黏膜等,口腔黏膜肿瘤是口腔肿瘤的主要类型之一。
2.舌:舌体和舌根是口腔内最常见的发生肿瘤的部位。
3.颌骨:包括上颌骨(上颌)、下颌骨(下颌)等,颌骨肿瘤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4.牙龈:牙龈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部位,其中包括牙龈肉瘤等。
5.腭:包括硬腭和软腭,肿瘤可以发生在这些区域。
6.颊部:包括颊黏膜以及颊部软组织,也是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的常见部位。
7.唇:包括上唇和下唇,唇部也是口腔肿瘤的常见发生地点。
8.口底:位于舌的下方,口底区域也是口腔肿瘤的发生部位之一。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发生部位,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种类繁多,涉及的组织和结构也很复杂。
肿瘤可以是良性的,例如息肉、囊肿等,也可以是恶性的,如口腔癌。
二、得了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后,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症状可以因肿瘤的类型、位置和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症状表现:1.口腔溃疡或疼痛:口腔内溃疡、疼痛或不适感可能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
2.出血:不明原因的口腔出血可能是口腔肿瘤的症状之一。
3.肿块或肿胀:在口腔、颊部、颚骨等区域可以触及到的肿块或肿胀。
4.牙齿松动:肿瘤的增长可能导致邻近牙齿的松动感或牙齿位置的改变。
5.吞咽困难:如果肿瘤影响到口腔或咽喉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吞咽困难。
6.语言困难:肿瘤位于舌或口腔其他部位可能影响言语能力。
7.颌骨疼痛:如果颌骨受到侵犯,可能引起颌骨疼痛。
8.耳痛:肿瘤影响到颌骨或邻近神经可能引起耳痛。
9.咀嚼困难:肿瘤的存在可能导致咀嚼功能障碍。
10.颈部淋巴结肿大:颌面部肿瘤恶性变化时,周围淋巴结可能会肿大。
这些症状可能不一定都表示口腔颌面部肿瘤,但如果您注意到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尤其是持续存在的情况,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
骨肉瘤病理变化特点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骼系统中,特别是在长骨的干骺端。
骨肉瘤的病理变化特点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高度恶性。
这种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骨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病理学上很容易识别。
骨肉瘤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异质性
骨肉瘤的细胞异质性非常明显,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一,有的细胞呈梭形,有的呈圆形或多角形,有的细胞核大而深染,有的则小而浅染。
此外,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也很明显,这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非常强。
2. 组织结构异常
骨肉瘤的组织结构异常,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形成不规则的结构。
肿瘤细胞之间的间质也很少,这使得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 骨组织破坏
骨肉瘤的生长和扩散会导致骨组织的破坏。
肿瘤细胞会侵蚀骨骼的正常结构,破坏骨骼的骨质和骨髓组织。
这种破坏会导致骨骼的弱
化和变形,从而影响骨骼的功能。
4. 软组织浸润
骨肉瘤的肿瘤细胞不仅会侵蚀骨骼,还会浸润周围的软组织。
这种浸润会导致软组织的肿胀和疼痛,从而影响周围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5. 转移
骨肉瘤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如肺、肝、脑等。
这种转移会导致肿瘤的扩散和恶化,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骨肉瘤的病理变化特点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高度恶性,这种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骨组织有很大的不同。
骨肉瘤的生长和扩散会导致骨组织的破坏、软组织浸润和转移,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骨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
骨肉瘤病理分级-回复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骼或软组织中的幼稚肉母细胞。
它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
这种肿瘤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其治疗和预后可能因病理分级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对骨肉瘤进行病理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骨肉瘤病理分级基于肿瘤细胞的特征,包括肿瘤的分化程度、细胞核特征以及细胞核的多型性。
这些因素被用来确定骨肉瘤的分级,从而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骨肉瘤的病理分级通常从Ⅰ级到Ⅳ级,其标准如下:Ⅰ级:低级别别处理,也可以称为分化好的骨肉瘤。
在低级别别处理下,肿瘤细胞似乎更接近于正常的骨样细胞。
细胞核是规则的,细胞核的染色质和核仁较少。
此类肿瘤增殖缓慢,且生长速度较慢。
Ⅱ级:中级别别处理,也可以称为分化一般的骨肉瘤。
在中级别别处理下,肿瘤细胞稍微失去了与正常骨样细胞相似的特征。
细胞核变得较大,细胞核的染色质和核仁更多。
此类肿瘤增殖速度较快,但相对于其他骨肉瘤病理分级较低的病人,预后更好一些。
Ⅲ级:高级别别处理,也可以称为分化不良的骨肉瘤。
在高级别别处理下,肿瘤细胞几乎完全失去了正常骨肉瘤细胞的特征。
细胞核非常大,并且核仁和染色质非常多。
此类肿瘤生长速度非常快,预后相对较差。
Ⅳ级:胚胎型骨肉瘤。
这一级别别处理通常用于描述生长在软组织中的骨肉瘤,而非骨骼。
胚胎型骨肉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且观察到细胞核某些特征,如核膜不连续或出现嗜不与酯染色的细胞核。
这些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低级别别处理的肿瘤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
而高级别别处理的肿瘤则对药物治疗更敏感,但预后较差。
胚胎型骨肉瘤通常对化疗和放疗都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此外,骨肉瘤的病理分级还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这些分子标志物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后指导和治疗选择。
例如,p53、MYCN和MDM2等分子的突变或过度表达与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
总结起来,骨肉瘤的病理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征及其分化程度,从Ⅰ级到Ⅳ级进行分类。
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你知道吗?颌面部肿瘤,指的是发生在口腔、颌骨以及面部软组织的肿瘤。
这类肿瘤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功能,还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以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肿块与肿胀:颌面部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或肿胀,可能是肿瘤的早期表现。
这些肿块可能无痛或有轻微压痛,质地硬或软。
疼痛与不适:口腔、颌骨或面部持续性疼痛,尤其是无明显原因的疼痛,应引起警惕。
此外,牙齿松动、咀嚼困难或张口受限也可能是肿瘤的症状。
感觉异常:如面部麻木、刺痛或蚁行感,可能是肿瘤侵犯神经所致。
口腔功能改变:如语音不清、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或减少等,都可能是颌面部肿瘤的表现。
颈部淋巴结肿大:颌面部肿瘤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
二、颌面部肿瘤的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保持口腔清洁,预防龋齿和牙周病。
定期口腔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包括牙齿、牙龈、舌头、唾液分泌以及颌面部软组织的检查。
这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病变。
自我观察:经常观察自己的口腔和颌面部,注意是否有异常变化,如肿块、溃疡、颜色改变等。
避免有害刺激: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石棉、放射性物质等。
对于职业暴露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肿瘤的发生。
总之,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症状多种多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同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颌面部肿瘤的发生风险。
让我们关注口腔健康,守护颌面部的美丽与功能!。
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骨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口腔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类型1. 良性肿瘤良性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牙源性肿瘤(如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肉芽肿等)、骨源性肿瘤(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嗜酸性肉芽肿等)和软组织肿瘤(如纤维瘤、血管瘤等)。
2. 恶性肿瘤恶性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有口腔鳞状细胞癌、颌骨肉瘤、腺样囊性癌等。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1. 牙齿松动与脱落由于肿瘤侵蚀颌骨,患者常会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特别是口腔底部肿瘤患者。
2. 额外的骨头形成某些肿瘤在颌骨内部形成额外的骨头,导致患者出现颌面部肿胀、畸形等症状。
3. 口腔溃疡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多伴随有溃疡形成,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不愈或反复溃疡的症状。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口腔颌面部情况,包括观察肿瘤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以及患者有无疼痛、出血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其边界等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
3. 活检活检是最可靠和确诊的方法之一,通过取得患部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四、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或有转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化疗和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通过化疗和放疗,可以降低肿瘤的体积,减少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
3. 靶向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
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五、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与保健1.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口腔检查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早期发现的关键。
颌骨肉瘤
概述1
颌骨肉瘤是原发于颌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和纤维肉瘤。
据国内王明华等报告,这三种肿瘤分别占全身骨肉瘤的5%、13%和36%。
和国外一些报告相比,颌骨骨肉瘤及软骨肉瘤占全身骨肉瘤的比例相似,而纤维肉瘤则高出1倍有余。
流行病学1、2
颌骨肉瘤最常见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上颌骨多发于下颌骨体部,其次为上颌角、下颌支和正中联合。
上颌骨多发生于后牙槽嵴,其次为窦腔。
相关疾病1
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化纤维瘤、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2
颌骨骨肉瘤的真正病因还不清楚,损伤及放射线可能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1
骨肉瘤的组织病理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瘤细胞组成的不同比例,将骨肉瘤分成骨细胞型、成软骨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型。
瘤样骨形成是诊断骨肉瘤的基本标准。
但在应用这一标准诊断颌骨肉瘤时要注意区分成软骨型骨肉瘤和软骨肉瘤,两者预后不同,而前者在颌骨较常见。
成骨细胞型骨肉瘤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并有不同程度的核异形性及丝状分裂,细胞形成新骨并有钙化。
成软骨型骨肉瘤在纤维软骨基质中有大而圆或梭形的瘤细胞,软骨性及骨性区域常常交织在一起,称之为软骨骨样。
成纤维细胞型的组织特点是成丛或成束的梭形细胞散布在不同密度的胶原纤维中,有些区域可以形成骨样组织。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特点是有大的、充有血液的窦样间隙存在于丰富的瘤细胞组织中,其中有散在斑点状的骨样区。
软骨肉瘤瘤组织多呈小叶状,中央为软骨,周边软骨成分减少而细胞较丰富。
诊断软骨肉瘤的标准有三:很多细胞包含有丰满的核;常见双核细胞以及巨大的软骨细胞包含有大的单个或多个细胞核或成堆的染色质骨纤维肉瘤的组织病理表现类似于软组织,瘤细胞既不形成骨,也不形成软骨,但可形成不同量的胶原纤维。
瘤细胞从卵圆到纺锤形都有,高度分化者细胞富含胶原,少量的分裂象及轻度细胞多形性,预后较好。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2
(一)症状体征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口唇麻木、疼痛和牙齿松动。
下颌骨肉瘤发生下唇麻木是早期征象,或者伴有剧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是因为肿瘤发生自骨髓腔内,压迫或破坏下牙槽神经所致,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疼痛可能减轻一些,而肿块性病变则出现。
发生自牙槽突或骨旁区域则疼痛或麻木症状不显著,较早出现生长迅速的肿块及牙齿松动。
上颌骨发生的肉瘤其疼痛程度不如下颌,除非肿瘤累及颞下窝及颅底。
肿瘤可致鼻塞,突入口腔甚至充满整个口腔,呈结节状,紫红或暗紫色,伴有恶臭,也可突入眼眶致眼球移位。
颌骨肉瘤无论发生于上颌或下颌,当肿块达较大体积时均可见皮肤受压变薄,皮表温度升高并可见怒张血管。
这种情况以骨肉瘤表现最为明显。
颌骨肉瘤常通过血行转移,肺是最常见的部位。
(二)实验室检查
(三)其他辅助检查1、2
1、X线
普通X线平片检查颌骨肉瘤均呈溶骨破坏性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来诊断骨肉瘤、软骨肉瘤及纤维肉瘤。
骨肉瘤的X线表现决定于组织类型。
纤维型骨肉瘤由于瘤样骨少而在Ⅹ线片呈现为边界不清楚的透影区,内部呈模糊网格状,颇似囊肿。
成骨显著的骨肉瘤可在瘤体内见到硬化性骨,骨膜形成的瘤骨或反应性新生可呈日光放射状,但这并非骨肉瘤的特异征象。
软骨肉瘤一般生长缓慢,但也看不到如在其他骨骼所见到的病变周围的硬化性反应。
从治疗观点看,影像学检查最重要的目的是提供肿瘤所累及的范围
2、CT或MRI
是最佳的检查方法。
CT检查可测病变区CT值,对明确肿瘤有无软组织和骨外转移具有意义,而且在明确肿瘤范围、确定肿瘤与颅底大血管和神经的关系、肿瘤检出灵敏度方面均优于X 线平片。
不足之处是细微结构(如骨膜反应)不如平片清晰。
3、定性诊断主要依靠活体组织检查。
诊断要点2
颌骨骨肉瘤的诊断,除根据以上临床特征外,还可采用X线检查。
颌骨骨肉瘤的早期X线表现为颌骨膨大,骨结构紊乱。
成骨区髓腔变窄,髓腔阻塞成斑块状;溶骨区骨小梁破坏,髓腔扩大。
骨结构紊乱与正常骨质无明显界限。
早期牙片上可见一个或多个牙周膜对称性增宽,这种变化对骨肉瘤的诊断具有特别意义。
随着病变进行,骨破坏加重,松质骨、皮质骨均受累,边缘不规则,溶骨型骨密度减低呈虫蚀样。
成骨性骨肉瘤表现为瘤骨形成,呈斑片状或日光放射状。
边缘可见骨膜反应,肿瘤破坏则形成袖口状结构(Codman三角)。
肿瘤突破骨质后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界清或弥散,比周围组织密度高。
肿瘤完全破坏骨质后可引起病理性颌骨骨折。
总体而言,成骨性骨肉瘤以髓腔硬化、骨膜反应、瘤骨形成为主;溶骨性骨肉瘤以松质骨及皮质骨溶骨破坏为主,骨膜反应不明显。
混合型兼有两者特点。
颌骨骨肉瘤患者应常规拍片检查肺部有无转移。
单凭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对颌骨骨肉瘤确诊尚存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要病理检查。
因肿瘤细胞含多量碱性磷酸酶,特别是增生活跃的肿瘤细胞尤其如此,因此晚期骨肉瘤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免疫染色波形蛋白阳性对证实肿瘤组织的间叶性来源也有一定帮助。
由于CT检查可测病变区CT值,对明确肿瘤有无软组织和骨外转移具有意义,而且在明确肿瘤范围、确定肿瘤与颅底大血管和神经的关系、肿瘤检出灵敏度方面均优于X线平片。
不足之处是细微结构(如骨膜反应)不如平片清晰。
鉴别诊断2
临床上许多良性骨病变和良性肿瘤如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化纤维瘤、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以及新骨形成时,由于局部组织增生活跃、骨母细胞肥大、核分裂象常见,新生骨小梁排列紊乱而不成熟,组织形态与颌骨骨肉瘤相似,且有时骨肉瘤就是由这些病变发展而来,因此有时仅从局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也有困难,此时需借助免疫组化、生物电镜、细胞动力
学和DNA分析。
近年来,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普及和发展,放射线诱发颌骨骨肉瘤的报告日益增多。
对于发生在下颌骨的放射后骨肉瘤,还需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相鉴别。
由于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规接受放疗的恶性肿瘤,下颌骨位于照射野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是放疗后常见并发症,因此放射后骨肉瘤极易误诊为骨髓炎。
放射后颌骨骨肉瘤的症状为受照下颌骨及面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相似。
并发症及防治2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是放疗后常见并发症。
治疗与预后1
(一)治疗
颌骨肉瘤的最佳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切除。
按照骨恶性肿瘤手术切端应离瘤体2~3cm的原则,下颌骨体及前部肿瘤能在正常组织内切除。
下颌支部肿瘤常累及颞下窝,肿瘤虽不侵入颞下颌关节窝但髁突常被破坏,因此手术常缺乏正常周界而不彻底。
上颌骨尤其如此,除非肿瘤原发于上颌前部。
颌骨肉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尽管文献报告采用大剂量MTX或CTX对骨肉瘤有一定疗效,但仍属姑息性的。
颌骨肉瘤化学药物治疗的经验很少,
(二)预后
颌骨肉瘤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瘤的部位、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手术的彻底性。
下颌者较上颌预后好。
3种类型的肉瘤中以骨肉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最高,5年生存率最低:其次为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的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护理
防治措施
膳食调理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
1、《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张震康 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06~307页
2、《现代临床口腔疾病学》邵丹 2014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84~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