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宣传册
- 格式:ppt
- 大小:39.28 MB
- 文档页数:18
幽蓝神采——2012年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大展之六为了更全面的展现元青花的魅力和国内的馆藏,下面的这些元青花都是这些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博物馆拍摄的精品,不是这次特展的作品,特此说明!这期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
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
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
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
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音仪)、爵、小杯、盘等。
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
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元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
足墙内外均斜削。
内壁模印云龙纹,龙五爪。
盘心刻划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
胎细白。
内外均施红釉,口沿及纹样凸起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
圈足内无釉。
元代红釉瓷器传世很少,此盘通体红釉纯然一色,且印花清晰,是件难得的佳作。
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当时只是偶尔制作。
只有到了元代,景德镇才开始少量生产高温铜红釉瓷器。
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元高4.5cm,通流长17cm,底径8.5cm。
匜(yí音仪)敞口,浅弧腹,平底。
口一侧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
胎较薄。
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
口边和外底无釉。
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
该器造型模仿青铜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
走进御书房: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文房用具特展展览简介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书写用具。
文房四宝的发明和使用,使东方古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得到传承、发展和延续。
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其材质、形制和技术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各自发展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制作技术的提高,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丰富多样。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清时期宫廷文房用具8万余件,其中有的出自内廷造办处,有的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按内廷发样承办,也有地方官员按年例进贡之物,如湖州的笔、徽州的墨、宣州的纸、歙州的砚、端州的砚等。
此次展出清宫旧藏文房用具,时代自清代康熙朝延续至光绪朝,跨越200余年。
其材质精良、工艺精湛,颇具宫廷特色,体现了皇家御用文具的奢华。
这些展品不仅凝聚了设计者和承造者的智慧,也呈现出清代文房用具的整体制作水平。
心讬毫素文房魁首——笔清代宫廷用笔,一般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或三织造按内廷样式制作,每年苏州、杭州均有数百支湖笔进贡内廷,如大画笔、小画笔、着色笔、提笔(斗笔)、抓笔等。
其笔管一般为竹管,也有玉石、玳瑁、象牙、漆、木质等,并注重装饰,有雕云龙、龙凤、蝠寿、花卉纹等者,有笔管题“天子万年”、“万国来朝”、“经天纬地”、“云汉为章”等者,内涵寓意丰富。
笔毫以兔毫为主,或也有兼毫、点翠毫等,其形式有葫芦、笋尖、兰花蕊等式,以“尖、齐、圆、健”为美。
内廷日常用笔所需数量可观,一年四季按季节选用不同材质的毛笔。
此外,还有些属于特殊的专用笔,如每年御笔书福必用“万年枝”或“万年青”、“赐福苍生”笔等。
清烟合胶其光可鉴——墨清代宫廷用墨,一部分出自内廷御书处“墨作”,墨品均署名“御用”或“御墨”。
其中也有以内廷斋、堂、轩、室名字命名的墨品,如端凝鉴赏、佩文斋藏墨、渊鉴斋摹古宝墨、淳化轩摹古宝墨等,成为内廷御墨的重要形式。
宫廷用墨除本色黑墨外,还有各色彩墨或在黑色墨品上描金彩绘,颇具装饰艺术。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精粹明式家具部分上海博物馆家具馆是国内设立最早的明清家具专门陈列场馆,同时也是质量最精、精品最多的公立博物馆。
上博家具馆的收藏以香港庄氏捐赠王世襄先生旧藏为主体,同时征集陈梦家先生旧藏充实陈列,加之原有的丰富馆藏,已成为全国家具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我们将以两期的内容全面展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本期分享明式家具部分,下次推送清式家具部分。
上下两期共收录家具74例,基本涵盖了目前在陈家具。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精粹明式家具部分嵌云石紫檀木笔屏年代:明尺寸:长17.2厘米宽8.7厘米高19.7厘米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明万历朱守城夫妇墓出土紫檀木质,屏心为一片云石。
笔屏,是笔插与砚屏组合而成的文具,非常少见。
笔插是一种竖向的置笔用具。
器身如口字形,下部的底坐上有数个孔洞,底坐上竖两根立柱,立柱之间有横梁,横梁上有若干圆孔,可供插笔。
砚屏则是置于砚边,用于遮风障尘的小屏风。
笔屏组合了两者的功用,插笔与遮风障尘两不误。
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文房器具篇,专条记录“笔屏”:“镶屏插笔”“大者长可四寸,高三寸者”,其惊艳之处在大理石质的屏心,高濂曰:“有大理旧石,俨状山高月小者,东山月上者,万山春霭者,皆余目见。
”此笔屏,虽无山高月小、东山月上之状,但言其有万山春霭之姿,还是可以想象的。
黄花梨木三层架格年代:明尺寸:长103.0厘米,宽43.6厘米,高188.0厘米架格又称“书架”或“书格”,可以陈设器物,亦可存放书籍,罗列卷轴。
此架格为三层全敞式,四面无任何棂格或围栏装置,是架格的最基本形式。
通体用方材,取料单细,抽屉扁薄,颇显轻盈疏朗。
铁力木板足开光条几年代:明尺寸:长191.5厘米宽50.0厘米高87.0厘米条几以三块厚约两寸的长方形铁力木整板制成,面板与板足直角相交处,以闷榫角结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然后抹去棱角,呈现转折柔和的小圆角。
板足开椭圆形透光,这是使用厚重木材制作家具时常用的手法,可得轻巧、通透的外观而不显沉闷。
上海博物馆展出国宝瓷器高清图片陶器为全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这是走进位于二楼的中国古代陶瓷馆后,在迎面的前言上看到的第一句话。
在陶瓷馆中的参观可谓是大开眼界,只选其中一部分分享。
早在8000年前,居住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居民就开始制作手工陶器,此后各地的陶器制作日益精美。
色彩艳丽,造型古朴的精美彩陶,经历了5000多年的岁月,依然是那样的流光溢彩。
在博物馆中看距今5000多年的陶器,我想起大学时代最爱读的席慕容经典诗篇《历史博物馆》,“最起初只有那一轮山月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在清凉的早上浮云散开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并且把爱与信仰都烧进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那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公元前38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彩陶圆圈纹壶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喜欢美丽的彩纹,简单的心事,可惜,岁月已然流淌过数千年,水草丰美的地方,芳香的河边,已然成为远古的传说。
中国自商代开始出现原始的瓷器,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成熟的青瓷在东汉前期烧制成功,与在同时代发明的造纸术一样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日臻完美。
青釉鸡首壶东晋(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活泼可爱的一只小公鸡,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活灵活现。
简单,但传神。
隋唐以后白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青瓷与白瓷并行天下。
隋朝的女子乐队白釉陶女俑,或弹琵琶,或吹箫,或轻舞飞扬,浓缩的盛世景象。
结束了百余年分裂割据的南北朝后,隋朝作为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制度,国家在在各个方面开始复苏腾飞,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短暂的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难掩其灿烂辉煌。
彩绘女陶俑唐朝(公元618年至917年)大唐盛世,古往今来的地球人都知道。
丰腴匀称的身材,端庄娴静的仪容,只有大唐的女子才有这样的气度。
唐朝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而陶器中却有色彩丰富艳丽的彩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唐三彩。
故宫博物院展品详细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建筑群内,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故宫博物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之冠”,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故宫博物院展品众多,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陶瓷、绘画、玉器、铜器等各类艺术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
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造物主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让人们能够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壮丽。
比如,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中以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最为出名。
这些瓷器不仅造型精美,釉色绚丽,而且瓷质洁净细腻,堪称工艺美术的杰作。
此外,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也是一大亮点。
这里陈列着大量名家书画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名家的墨迹、绘画和书法等珍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成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展品的详细介绍,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每一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座世界级博物馆,其展品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展品的研究和展览,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价值传播给更多的人们。
同时,故宫博物院的展品也为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这一部分旨在介绍文章的布局和组织,以便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故宫博物院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渊源和地位,向读者展示这座博物院的独特魅力。
同时,还会突出文章的目的,即介绍和详细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展品。
上海博物馆历年征集重要书画例举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藏品,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藏品数量达上万件,既有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卷、孙位《高逸图》卷等赫赫名迹,又拥有高闲《草书千字文》卷、赵葵《杜甫诗意图》卷等名家孤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丰富的书画馆藏,得益于文物征集工作的有序开展。
现就近年来征集的书画类藏品例举如下。
《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图一至图六)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命侍书王著收集历代法书汇刻《淳化阁帖》,全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
其中虽有部分仿书,亦存在次序混乱、张冠李戴、文字讹误及重复等问题,但《阁帖》的重大意义着实是不可否认的,赵孟頫曾对其作评价:“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
”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阁帖》是目前有实物为证的中国丛帖之祖;二、《阁帖》在法书不断流失的大环境下将大量古代法书的面貌留存了下来;三、《阁帖》内容所反映的晋人生活、习俗等有许多可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不足;四、受《阁帖》影响,曾掀起一个汇刻丛帖的高潮;五、《阁帖》出现以后,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历经苏轼、黄庭坚、米芾、黄伯思、陈与义、刘次庄、顾从义等人,至清代王澍的《淳化秘阁法帖考证》,先后参与研究的学者不下百人,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学科——帖学。
上海博物馆2003年入藏的《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原为美国安思远所藏,含四、六、七、八共四卷。
第四卷一册,封面有签题:“北宋拓阁帖第四。
道光庚戌(1850)修禊后十日书于香南精舍。
滇生尊兄先生堪喜斋鉴藏精本。
玉牒崇恩仰之氏获观喜为题眉。
”册前有清吴荣光长跋,内页亦散见其校注、评点等,册后附裱明董其昌谛观小札,又清翁方纲、朱昌颐等跋。
此本于南宋为贾似道所藏,有“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宝之”方印。
第六、七、八卷世称“司空公本”,封面签题:“淳化阁帖。
麓邨(安岐)珍藏。
”内签皆为王铎所题。
此本曾为南宋王淮、贾似道,元赵孟頫,明末孙承泽,清安岐、钱樾、李宗瀚,民国李瑞清、周湘云、蒋祖诒、吴普心等所递藏,均有印记。
附录附录一紫砂壶专著及有关参考书刊目录40年代以前著作《阳羡茗壶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图谱》明·周嘉胄《阳羡茗壶赋》清·吴梅鼎《阳羡名陶说》清·和芑堂《阳羡名陶录》清·吴骞(榆园丛刻乾隆丙午版)《茗壶图录》(日本)奥玄宝(注春居明治甲戌年版)(1874年)《宜兴陶器概要》1932年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委会编印《阳羡砂壶图考》李景康、张虹1937年香港出版《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家形集拓》民国·邓实《茶疏》明·许次纾《壶史》清·朱石梅《陶说》清·朱琰《茶笺》清·冯可宾《饮流斋说瓷》民国·许之衡《茶余客话》清·阮葵生《长物志》明·文震亨《池北偶谈》明·王士祯《杂说》清·李笠翁《秋园杂佩》清·陈贞慧《梦忆》清·张岱《前尘梦影录》清·徐子晋《景德镇陶录》清·蓝溥、郑廷柱《扬州画航录》清·李斗自然庵藏版乾隆乙卯版《支那陶磁的时代的研究》(日本)上田恭辅昭和五年(1930年)东京大阪屋号发行《古玩指南全编》民国·赵汝珍编述北京出版社1992年重印《荆南漫稿》明·吴可达《宜兴县旧志》清·嘉庆二年增修《宜兴·荆溪县志》清·光绪八年撰修《常州先哲遗书》清·盛宣德光绪丁酉版《宜兴县志刊伪》清·徐滨《荆溪遗闻》清·史维彦《荆溪野录》清·许祖耀《荆南小志》清·陈径《乡贤备考》清·杨怀远《见闻杂记》清·蒋锡震《宜兴备志》清·周志清《阳羡古迹》宜新印务局1930年版《宜兴乡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50年代至70年代著作《陶业概况》宜兴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1954年油印本《宜兴陶业今昔》南京大学历史系陶业史编写组1959年油印本《人民的陶都》鼎蜀镇报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宜兴十年史》宜兴十年史编委会1959年油印本《宜兴紫砂工艺十年史》宜兴紫砂工艺厂1959年油印本《宜兴陶瓷制造》宜兴鼎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宜兴陶瓷工业的发生展与改造》宜兴工商联1959年初稿油印本《宜兴陶瓷史》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963年油印本《我们的故乡宜兴》台北《宜兴乡讯》特刊1975年版《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1976年油印本《宜兴紫砂史》江苏宜兴陶瓷公司1978年油印本《紫砂陶器造型》宜兴陶瓷工业公司轻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之民间工艺》(日本)能智修弥昭和三十四年版(1959年)《中国的瓷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版《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肯的演变》冯先铭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80年代以后著作《宜兴紫砂陶》韩其楼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宜兴陶器图谱》詹勋华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版《陶都宜兴》陶都宜兴编写组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宜兴名壶家及款及》袁旃刊於台北故宫《三希堂茶话》1984年版《古今名壶集》香港英泰贸易公司友谊出版社1985年版《壶锦》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85年版《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赖福来台北淑馨出版社1985年版《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美国谢瑞华刊于台湾《中国茶壶大观》1985年版《从有年款的作品看宜兴紫砂陶的历代发展》香港罗桂祥刊于台湾《中国茶壶大观》1985年版《宜兴陶器》(英文版)香港罗桂祥苏富比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砂壶集》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远东出版社1986年版《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曾柱昭刊于1986香港《中国文物世界》《陶都精华》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宜兴陶瓷公司合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宜陶之膂》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1987年版《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叶荣枝、赵锦诚锦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1988年版《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日本中国陶艺交流协会1988年版《中国陶瓷全集第二十三卷宜兴紫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株式会社1982年日文版1989年中文版《壶锦》(续集)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89年版《壶锦》(十周年纪念)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90年版《宜兴陶艺》香港市政局茶具文物馆1981年初版1990年重版《宜兴紫砂》梁白泉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台湾禧美术馆1990年版《紫壶黛墨》叶荣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版《紫砂陶》季野刊于1991年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名壶邮票特展专辑》刊于1991年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紫砂春秋》史俊棠、盛畔松主编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淘砂集》丁国兴、壶春阁香港壶春阁1991年版《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版《紫砂茶壶》李英豪香港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版《中国宜兴紫砂现代名人作品锦集》香港华萃有限公司1991年版《砂艺掇英》首次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宜兴紫砂工艺厂油印本1992年4月《紫砂壶鉴赏》唐云主编郑重编著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1992年版《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钱剑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茗壶竞艳》李景端、王敖盘主编江苏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砂壶鉴定简述》房暗星台湾《壶中天地》出版社1992年版《宜兴紫砂陶艺》姚迁等编著台湾南天书局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重印1992年版《紫砂天下》《紫玉金砂》杂志社1992年版《紫砂天下》(创作)《紫玉金砂》杂志社1993年版《紫砂精壶品鉴》陈传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紫砂风采》《茶与壶》杂志社1993年版《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何继主编台湾奇园艺术中心1993年版《紫砂赏玩》良绍著台湾艺术园书公司1993年版《五色土》(紫砂名家报告文学集)陆浦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宜兴古陶瓷鉴赏》李瑞隆*台湾静观堂* 1994年版《墨海壶天》(第一届中国书画名家九三金秋紫砂艺术笔会)《紫玉金砂》杂志社*1994年版《墨海壶天》(第二届中国书画名家九四金秋紫砂艺术笔会)《紫玉金砂》杂志社1995年《天地方圆》《天地方圆》杂志社台北浩东有限公司《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陈祖规、朱自振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陶瓷史》中国哇酸监学会主编小组冯先铭等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茶道》黄墩岩台湾文畅出版社1982年版《中华名壶选萃》潘捷夫台湾捷鸿出版社1982年版《三希堂茶客》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初版《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茶壶大观》李治元台湾长春树书1985年版《洞天福地的宜兴》台北《宜兴乡讯》特刊1985年版《明清工艺美术名匠》周南泉刊于1985年《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美术辞典》沈柔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工艺美术辞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陶瓷文献指南》徐荣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吴山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简明陶瓷词典》汪庆正主编上海辞典出版社1989年版《朱泥壶的世界》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1990年版《国宝大观》染白泉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陶瓷造型设计》杨永善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古陶瓷鉴赏》陈文平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版《收藏辞典》陈志伟主编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名壶》台湾钟文出版社1992年版《名壶集锦》台湾钟文出版社1993年版《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刊物《江苏陶瓷》(季刊)江苏省宜兴陶瓷研究所《中国陶瓷》(双月刊)《中国陶瓷》杂志社《宜兴文史资料》宜兴市政协文史办公室《宜兴乡讯》(月刊)台北宜兴同乡会《陶都报》(周刊)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紫玉金沙》台北市紫玉金沙有限公司《壶中天地》(月刊)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茶道文摘》(季刊)台湾《茶道文摘》杂志社《茶与艺术》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茶艺月刊》台北市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茶与壶》台北市《茶与壶》杂志社《文物》(月刊)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出版社《南艺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文博通讯》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季刊)南京博物院《上博馆刊》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院刊》(季刊)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世界》(月刊)香港《中国文物世界》杂志社《收藏家》(季刊)北京收藏家杂志社《收藏天地》(季刊)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艺术家》台湾《艺术家》杂志社。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珍上海博物馆跨海归来正在上海博物馆第⼆展厅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中有⼀件造型奇特的双管瓶,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产的外销瓷器,由景德镇制造,销往遥远的欧洲⼤陆。
双管瓶是⼀种造型⾮常特别的器物,双⼝连体,器腹中间隔断不通,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图1动画),其来源可能与16世纪意⼤利当地⼀种软陶油醋罐有关,因⽽亦可称之为油醋瓶。
类似的器物在⽐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图2组)也有收藏,只是在器⾝装饰上略微有些不同。
馆藏的这件油醋瓶直接仿制⾃欧洲的玻璃器(图3组),通体⽤青花满绘花、果和昆⾍,可以辨认的有葡萄、⽯榴、桃⼦、牵⽜花、菊花、兰花以及蝴蝶和蜻蜓,繁⽽不乱(图4)。
双管的外⼝沿和圈⾜上都有⼀周三⾓形的波浪纹,双管的内⼝沿还有⼀圈卷云纹(图5组)。
整器造型新颖,纹饰丰富,画风草逸,是民窑外销瓷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共有⼀对(图6),均来⾃于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的捐赠,是他的外祖⽗、⽗亲及其本⼈历年来共同收藏的外销瓷中的精品。
倪汉克先⽣的外祖⽗本·范·希斯(Ben van Hees)⾃20世纪20年代晚期即开始收藏中国外销瓷,他的⽗亲也⾮常着迷于这种精美的器物。
⽽这些瓷器上的奇妙设计和纹饰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年幼的倪汉克,他好奇瓷器上画的男⼈为什么都穿着裙⼦,留着长发、还扎着马尾,于是便开始学习欣赏中国瓷器并逐渐建⽴起⾃⼰的收藏(图7)。
2007年,倪汉克先⽣参与赞助了上海展览中⼼举办的欧洲19世纪绘画艺术博览会,并参观了上海博物馆。
在这⾥,他饱览了对他来说极为罕见的官窑瓷器,也发现对中国本⼟⽽⾔,在欧洲相当常见的中国外销瓷却⼗分稀少。
这使他决定将家族三代⼈收藏的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那些外销瓷器在三百年后结束欧洲⼤陆的旅程重新回归中国。
2008年,倪汉克先⽣珍藏的97件瓷器悉数⼊藏上海博物馆,并于次年“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中⾸次向世⼈展⽰了它们迷⼈的风姿。
明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代青花瓷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明洪武□径19且匡米估价:RMB2O0000一250000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楔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临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盖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
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莲大罐明洪武高48·3厘米估价:RMBl800000- 2200000 成交价:RMBl650000青花花卉纹盖罐明洪武通高66厘米景德镇窑洪武时烧造。
明清墨韵作者:来源:《收藏界》2015年第11期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后经市政府作出决策,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又于1996年年底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
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古代青铜器馆、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历代绘画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玺印馆、古代玉器馆、历代钱币馆、明清家具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陈列面积总计120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馆内展品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我国六千年古代艺术发展的辉煌历程,已成为海内外艺术文物展览、交流和研究中心。
在此,本刊与读者一起来分享和欣赏部分上海博物馆珍藏之书画作品,共同领略中国明清名家绘画作品的魅力。
清谢彬《渔家图》纸本设色 ;纵168.1厘米 ;横73厘米此图以风俗画形式,表现俭朴的渔民生活。
芦丛中露出数艘渔舟,有妇女正在哺乳,有渔夫对酌憩息,有的奏笛自娱,有的带着渔鹰归来,富有生活气息。
山石用大刷笔皴染,气格豪迈,粗中见细。
谢彬(1604-1681年),明末清初画家。
字文侯,号仙,上虞(今属浙江)人,居钱塘(今杭州)。
工写真,少时为画家曾鲸弟子,能出新意,凡制人物,草草数笔,喜怒毕肖。
间作山水,近吴镇,笔墨苍浑,气韵生动。
传世作品有《朱葵石像》、《为周元亮写像》、《颜修来题壁图像》等。
明周文靖《古木寒鸦图》纸本墨笔 ;纵151厘米 ;横71.6厘米此图作古木一丛,倚石傍水,得萧疏之致。
十数寒鸦或已栖息枝头,或在空中盘旋,浓墨减笔写意,动态逼真。
树枝上藤萝垂空,飘拂游荡,更添生气。
【鉴赏】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外销瓷(海量图片)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
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
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
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
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代外销葡萄牙市场青花花卉纹长颈扁瓶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体会中国瓷器外销的规模:1984年哈彻发现了“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并从沉船上打捞上来23.9万件中国瓷器,这些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当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引起轰动;1999年哈彻又从泰星号沉船上打捞上来35万件中国瓷器,主要为福建德化窑瓷器……可见当年中国瓷器外销盛况。
何为贸易瓷?据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介绍,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我们过去多称为“外销瓷”,而国际上惯用的名称则是“贸易瓷”。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贸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国内的博物馆收藏贸易瓷的不多,许多瓷器当时就出口了,中国国内几乎就没有。
明万历青花克拉克盘明清两代贸易瓷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集中来自西亚地区,主要是叙利亚;二、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来自于欧洲;三、馆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赠品,还有的是不同时期征集于海外。
而之所以选择在去年和今年与故宫博物馆联合办这一展览,是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几年、近阶段新近填充入馆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欣赏:陶瓷(明代)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盘[一个人的旅行--上海江苏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2013.3.30--5.16 ] 乌鲁木齐--上海市--江苏常熟市--淮安市--山东临沂市--邹城市--陕西华阴市--山西芮城县--运城市--永济市--临汾市--平遥县--祁县--太原市--五台山--浑源县悬空寺--大同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宁夏银川市--中卫市--乌鲁木齐明代,虽一些瓷窑仍在烧制各种瓷器,但在质和量上都无法与景德镇的产品抗衡。
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几乎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釉下彩是指青花和釉里红瓷,因其彩绘在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由于景德镇胎、釉制备的精细,且从永乐年开始,又恢复使用从中东进口的钴料,青花瓷遂以其胎釉润洁、彩色鲜艳而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在明清两代达600年盛行不衰。
釉里红的制作在洪武朝一度达到极胜,宣德后衰退。
釉上彩是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再进行彩绘,然后以700度--900度低温烘烧而成,包括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
斗彩意为用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的瓷器。
1、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菊纹碗明初的洪武瓷以釉里红器为最多,其器形有大罐、大碗、大盘及梅瓶、玉壶春瓶、双耳瓶、三足炉等。
有以下特征:釉里红多数呈较淡或偏灰色泽;器物多为糙底;器物底足平齐;釉里红多采用线绘图案装饰;图案多为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2、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瓶3、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4、明洪武景德镇窑云龙纹双耳瓶5、明永乐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僧帽壶是元代景德镇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明清两代继续烧造,以永乐、宣德红釉、甜白釉产品为贵。
【雅昌带你看展览】上海博物馆景德镇瓷器大展:填补明瓷“空白期”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现场开幕式现场关于景德镇瓷器,我们都了解明宣德的青花大碗,更加熟知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
但是在这两大制瓷高峰的期间,宣德以后,成化之前,却一直有一段“空白期”。
也就是明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器在十五世纪中期的29年里,有一段默默无闻的时期。
展厅现场“空白期”并不是字面上技术断层、窑场停工、发展暂停的局面,而是因为战争频繁,内部争夺皇位的动荡时期,景德镇瓷器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所烧制的瓷器几乎不书款识,也没有过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家对它们并没有鉴赏记录,所以给世人造成了当时景德镇御器厂似乎没有烧制瓷器的印象,即使机构或个人有这一时间段时期瓷器的收藏,因为没有足够证据,也被推断为宣德或成化瓷。
所谓“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但是经历了中间三朝之后,为何成化斗彩瓷能流传千年,并以至一掌大小的鸡缸杯诞生出天价?其中当然需要这三个朝代的承上启下作用:正统时期模仿宣德工艺,出现了一些工艺相似的盘、缸等大器,并开时代先河大量使用红绿彩。
而天顺年间的小器物、釉下彩等,反倒被成化瓷器继承。
“我们展览正好将时代链接起来,知道斗彩瓷器如何过渡发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间,瓷器工艺继承开拓的痕迹”,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
展厅现场2019年5月28日,“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揭开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陶瓷“空白期”的时机已经成熟。
展品是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共展出285件/组瓷器。
如此大规模的汇集,在业内尚属首次。
你想看到的瓷器种类,在展厅中的四个单元均有呈现:从只有皇家能使用的官窑、景德镇御器厂170余件/片修复瓷器或标本,官窑、名窑考证模糊的藩王遗留物,和墓葬出土供器、生活用品的民窑。
图说故宫(七)紫禁城里的皇帝家庙和斋宫——奉先殿、斋宫和箭亭标签:杂谈历史旅游文化娱乐分类:北京中轴线紫禁城里建有一座皇帝的家庙——奉先殿,供奉皇帝直系祖先的牌位,以便祭祀。
奉先殿与太庙虽然同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庙宇,但是太庙的规制要更高些,祭祀的是国家范围的祖先,包括炎黄五帝。
而奉先殿祭祀的仅是本朝祖先。
奉先殿在内廷东路区域。
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紫禁城内皇帝祭祀先祖的家庙。
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清沿明制,并曾多次修缮。
“奉先”即崇奉祖先之意。
奉先殿分前后两重,中以穿堂连接,成为尊贵的“工”字殿形式。
后殿内九间分室陈设列圣列后(历朝皇帝、皇后)的神牌。
每年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生日)等国家大庆典,皇帝都在前殿大祭列祖列宗。
每逢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等节日,于后殿上香行礼。
另外,宫廷举行如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等诸典礼,均祗告于后殿。
现奉先殿被辟为钟表馆展厅。
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
前为正殿,后为寝殿。
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
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
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平方米。
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
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
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
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
殿前月台宽40米,深12米,总面积500平方米,陈设日晷、嘉量。
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上博:明清贸易瓷特展(明代部分)贸易瓷,即国内所称'外销瓷'。
作为一个重要艺术门类,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内行圈的足够重视。
为促进公众对外销瓷的认知,自今年8月7日始,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在上博联合举办了『明清贸易瓷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163件贸易瓷,其中114件为上博馆藏,49件来自故宫,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
相比于去年在故宫展览时的109件展品,本次展品有较大增补,从器形、年代、纹饰、来源等方面综合考察,本次展览可谓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品质最高的明清外销瓷展览。
展览将于2016年1月4日撤展,剩余时间不多了,喜爱外销瓷的朋友们可亲往观展。
(图/特约通讯员刘晓旭姚剑川)近期重要特展目录(注意:以上链接均可点击查看!)弘治/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盘菲律宾莱瑞·哥托科先生捐赠弘治/正德青花松鹿图盘弘治/正德青花缠枝莲双凤纹盘弘治/正德青花抱月瓶万历青花花鸟纹大碗来自叙利亚弘治/正德青花缠枝莲纹大碗来自叙利亚嘉靖青花双凤纹盘来自叙利亚明晚期漳州窑青花海马纹盘韩槐准先生捐赠弘治/正德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来自叙利亚嘉靖红地描金青花缠枝莲纹碗一对嘉靖五彩描金执壶万历青花开光花卉博古图军持韩槐准先生捐赠万历青花蛙形水注崇祯青花山水图盘来自叙利亚明晚期漳州窑五彩仙人图盘明晚期漳州窑红绿彩鱼龙纹盘明晚期漳州窑红绿彩花卉纹碗来自叙利亚明晚期漳州窑红绿彩阿拉伯文盘韩槐准先生捐赠明晚期漳州窑红绿彩牡丹纹盘韩槐准先生捐赠万历红绿彩锦地开光盖盒一对万历五彩描金三足香炉万历五彩花卉纹方盘一对天启青花人物水盂天启五彩海水纹碗崇祯青花人物故事葫芦瓶天启五彩人物花口盘崇祯五彩人物盘一对仇大健先生捐赠天启五彩凤纹碗天启五彩人物方盘天启青花山水图砚盒天启青花花鸟纹方瓶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崇祯青花人物故事瓶一对荷兰倪汉克先生捐赠万历/天启青花开光水禽图盘万历/天启青花开光花鸟纹盘万历号沉船出水,金乐琦、董建平夫妇捐赠万历/天启青花开光花鸟纹盘万历号沉船出水,金乐琦、董建平夫妇捐赠万历/天启青花开光花卉纹瓶万历号沉船出水,金乐琦、董建平夫妇捐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