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社6:国外社会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807.52 KB
- 文档页数:3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习题第六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B、南斯拉夫C、越南D、古巴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C、两大阵营的形成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强大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实现共产主义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由谁来进行统治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C2、B3、B4、A5、C6、C7、D8、A9、B 10、D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29、A 30、A 31、C 32、B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A、南斯拉夫B、罗马尼亚C、奥地利D、匈牙利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A、苏联模式B、南斯拉夫模式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地域环境不同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夺取国家政权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B、组织领导C、思想领导D、集体领导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D、坚持改革开放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文化斗争D、思想斗争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2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第一讲序言一、课程的性质和开课的目的⒈性质:流行于国外的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潮流的介绍和评价。
“当代”特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历史阶段。
“国外”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
“思潮”即思想理论所形成流行状况。
⒉目的:开阔视野,扩充知识,了解前沿,充实底蕴。
二、“思潮”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走向低潮,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
而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高失业率与经济低增长率的并存、福利制度的危机、男女平等要求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这些都向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西方各国种种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将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成了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
本课程介绍和评析的思潮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材⒈基本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9种比较有影响的思潮,具体如下:⑴未来主义。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
⑵新自由主义。
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在70年代复兴的一种公开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思潮。
⑶后现代主义。
是产生于60年代的、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⑷后殖民主义。
是产生于70年代末、以反思欧洲殖民主义历史事实及其后果为内容的一种理论批判话语和社会思潮。
⑸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南斯拉夫c.越南 D.古巴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 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实现共产主义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c.列宁 D.斯大林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于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辖实现的c.实践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c.列宁 D.斯大林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A. 人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29.A 30.A 31.C 32.B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c.奥地利 D.匈牙利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D.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 历史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8.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1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19世纪三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A. 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c.文化斗争 D. 思想斗争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23.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 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1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B.是因为尤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 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c.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29. 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敷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中共中央党校刘俊杰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刘俊杰老师的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刘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刘老师,刘老师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模式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③309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复试加试科目: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导师介绍刘俊杰,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主任。
刘俊杰,男,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社会主义与政治学的教学及理论研究工作。
四、参考书目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袁贵仁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马列著作选编》(有关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王怀超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严书翰等著:《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8月版。
6、黄宗良等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六个社会历史形态[作者:刘永佶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05-1-19 文章录入:admin ]1、哲学教科书中所谈唯物史观规定的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主要根据欧洲的情况,实际上,更多地是根据俄国。
2、实际上,马克思用“亚细亚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来规定社会形态的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或者“资产阶级的”,这些都是比较准确的,是概念性规定,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都不是准确的概念。
3、20世纪学术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原始公社社会论,在中国以郭沫若为代表;(2)过渡形态论,主要由苏联学者哈雷德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形态;(3)阶级社会开端论,由学者相川春喜在《历史科学的方法论》(1935年)中提出;(4)东方国家奴隶制度论,由吕振羽于1940年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一文中提出;(5)东方封建制论,由苏联学者歌德斯提出,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东方社会的封建制度;(6)东方或亚洲独特社会形态论,其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苏联学者马加尔。
他们认为,氏族组织崩溃后,东方或亚洲没有过渡到奴隶制,而是进入一个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东方社会。
正是后一种观点在中国影响较大,或者说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据此立论,将中国在20世纪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的启示,是明确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其根据就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关系,在于劳动者的权利和地位,在于统治劳动者的阶级,在于阶级统治的矛盾和关系,而不在马克思的论述。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提法,是用来指称人类第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其特点就是“公社所有制”,他之所以用“亚细亚”这个洲名来称谓“公社所有制”,就是要说这种所有制不仅在欧洲有过,而且在现今的“亚细亚洲”的一部分地区还有残存。
论社会民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一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朱旭红提要: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特征无论在古典自由主义中还是在现代自由主义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力量最初主要来自保守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
乌托邦思想家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反映出社会主义就是在批判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潮和流派,对自由主义及其个入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是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是社会主义概念进入政治的结果,其诞生同样意味着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变革。
同时,社会民主主义的份值观也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实践,使得社会主义因素和特征——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较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西方民族訇家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所指即是作为自由主义核心的个人主义。
马恩对个人社会性的揭示体现出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个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共同体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决定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程度;“自由人联合体”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共同体社会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对自由主义及其个人主义的批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致性作者朱旭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杭州310025)社会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也成了几乎所的重要派别,无疑因着同出一脉而具有一致性。
这种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形成一致性反映在与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于17、18世纪,其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的关系上,两者均表现出对之的批判性和超越性。
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传统自由主义时期从17世纪起延续到19世纪末,现代自由主义时期则从19世纪一、自由主义及其精神实质:个人主义末一直到当代。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A/K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 学术研究。
8. 江海学刊。
9. 江汉论坛。
10. 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2. 复旦学报,社科版。
13.文史哲。
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 求是学刊。
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 社会科学辑刊。
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3.中州学刊。
24. 南开学报,哲社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4.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35.齐鲁学刊。
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 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
41.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54.学术论坛。
55.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