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的公告
- 格式:docx
- 大小:518.84 KB
- 文档页数:8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28•【字号】赣市府办字[2007]73号•【施行日期】2007.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市府办字[2007]73号)章贡区人民政府,赣县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2007年4月19日,市政府副市长、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会”)常务副主任邓又林主持召开市规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规委会副主任尹礼山出席了会议,谢宝河、马玉福、周逸洪、李江、朱和生、韩振飞等23位市规委会成员到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黄华,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肖遵良和市地震局副局长曾谷林列席了会议。
会议审议了《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赣州市水西湖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赣州虎岗“中华儿童新村”旧址及周边地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赣江路地段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赣州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控制性规划》和《赣州市中心城区新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等六项规划以及经市规委会专家委员会咨询论证的有关地块建筑方案及规划技术指标调整问题。
现将会议议决的事项纪要如下:一、关于《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中几个问题1、会议原则通过《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水东梅林控规》”),会议要求,市城市规划建设局要再次征求章贡区政府、赣县政府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后,并结合本次市规委会委员的合理意见,督促规划设计单位对《水东梅林控规》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按法定程序提请审议、批准。
《慈姑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内容一、规划背景2018年2月14日,慈姑岭及周边区域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进一步保护赣州的历史文化资源,确保慈姑岭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实现古城振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南至厚德路,西临南市街、海会路,东靠荷包塘、蕻菜塘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15.4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3.68公顷。
三、街区特色及价值评述1、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街区周边汇集了“三山五岭”中的“三山两岭”;古井众多,有三潮井、濂泉井、豆芽井、金家井、慈姑岭井等。
是古城城市景观意向最集中的区域。
2、赣州城区古民居的代表街区范围内包含两户较大家族式大宅院,分别为魏家大院、刘氏大宅,其中魏家大院为赣州历史城区内近现代史上规模较大、保存状态较好的家族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重要的历史功能区慈姑岭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分别承担过军事、商贸、居住等功能。
慈姑岭区域还是赣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无产阶级土地革命的汇集区。
同时也是福寿沟现存最好的两块区域之一。
四、规划目标1、保护传统街区空间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2、复兴文化遗产,振兴街区经济;3、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改善街区交通。
五、规划定位以弘扬赣南传统特色民居、江南宋城水利遗产文化为主,体验都市院落生活模式的城市文化客厅。
六、街区主要保护内容街区内包含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16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福寿沟),1处省级文保单位(2018年3月9日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魏家大院)、11处历史建筑、3处现状大树、2处古井,原“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中的古街2条、古巷2条。
七、保护范围划定1、街区保护范围划定(1)核心保护范围西至海会路(不包含部分东侧建筑),南至罗家巷、魏家大院南侧,东至章贡区第五保育院、赣州市钢窗厂家属区、蕻菜塘社区西侧围墙,北至虹彩小区南侧围墙。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26•【字号】赣市府办发[2007]99号•【施行日期】2007.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07]9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精神,《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经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1号)及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赣市府字[2007]149号)文件精神。
我市即将开展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遵循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新时期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根据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至2020年发展目标,结合我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出发点,广泛征询有关方面和群众的意见,依法依规、科学、严谨地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历史⽂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正⽂)引⾔历史⽂化名城是保存⽂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的城市。
我国为了加强历史⽂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化遗产,制定了历史⽂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
⾃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4个。
其中的许多历史⽂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化的中⼼,或者是近代⾰命运动和发⽣重⼤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化。
当前,⼈们对旅游⽬的地的⽂化需求越来越⾼,单纯的⾃然风光早已不能满⾜旅游者的需求,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领略⼤⾃然美丽,放松⾝⼼的同时拓展⾃⼰的知识⾯,提⾼⾃⾝的⽂化素养,受到知识和科学的熏陶,⽽历史⽂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恰好能更好地能满⾜⼈们的需求。
国家历史⽂化名城赣州,以宋代⽂物古迹保存的数量最多、品位最⾼,所以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其中宋代砖城构筑的古城墙、通天岩摩崖⽯窟,均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它还是我国重要的红⾊⾰命城市之⼀,另外,赣州的客家⽂化在全国乃⾄全世界都是享有盛名的。
然⽽,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化、环境、特⾊、资源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它们需要得到⼈们的重视和保护。
可是,在国家名城保护资⾦⼗分有限的情况下,被动地任其损坏是不可⾏的。
因此,历史⽂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是我国历史⽂化名城⾯临的突出⽭盾。
旅游开发和保护则正是解决这⼀⽭盾最有效的途径。
历史⽂化名城赣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并且独特,因此其旅游开发有着⼗分巨⼤的潜⼒与优势。
历史⽂化名城开发能够保持名城的历史风貌,使资源得到有效利⽤。
⽽赣州市作为旅游地可以吸引来⾃各地的游客,促进当地的消费,为古城的维护提供资⾦⽀持。
同时历史⽂化名城的⽂化内涵在陶冶游客情操,让游客学习知识的同时名城⽂化也将得到传承和传播。
另外,旅游的开发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吸引更多游客的青睐。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公开稿- 最终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 年)》(公布稿)一、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1 年,中期为2021-2021年,远期为2021-2030 年。
(二)规划范围 1、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赣州中心城市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
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 1、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21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1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到2021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赣州古镇发展现状
赣州古镇是赣州市的重要历史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赣州市政府对古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古镇的繁荣发展。
首先,赣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力度。
他们修复了古建筑,修复了古街巷,保护了古镇的原貌。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规定建筑的外观不能随意改动,限制对古建筑的商业利用等,以确保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保护。
其次,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赣州市政府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服务。
他们建立了古镇旅游局,专门负责古镇旅游的推广和管理。
另外,在古镇附近建设了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如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方便游客的到访。
同时,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赣州市政府还开展了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古镇节庆、文化展览等。
此外,赣州市政府还大力发展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
他们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特色美食制作等,以推动古镇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一些扶持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培训等,以支持当地居民开展文创产业。
总体而言,赣州古镇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措施为古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丰富的旅游服务和文化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相信在未来,赣州古镇会有更好的发展。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18•【字号】赣府字〔2023〕78号•【施行日期】2023.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赣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批准〈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赣市府文〔2023〕5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赣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和创新智造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世界橙乡”和富硒农业产业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赣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6.855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69.017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659.5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008.25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5.97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关于公布《赣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的通告《赣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赣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4.《赣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赣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7.赣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等。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本规划以《赣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所划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规划范围,西起厦蓉高速公路,东至环城高速公路,北到水西钴钼基地、水东,南到创新区。
2、城市近期建设目标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规模人口规模: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05万人左右。
用地规模:2015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左右。
4、近期空间发展方向以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南进、西拓、旧区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
5、近期建设重点(1)、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以路网建设为先导,拉开特大城市框架。
逐步充实和完善城市新区,加快新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改善旧区环境,优化旧区功能。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28•【字号】赣府字[2010]46号•【施行日期】2010.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赣府字[2010]46号)赣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审批<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赣市府文[2009]132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同意《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和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发挥赣州市区位交通和文化生态优势,把赣州市建设成为我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二、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97.02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一脊两带、三心六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要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南康市区、赣县县城、上犹县城,和其他卫星镇等构成的赣州都市区建设,统筹安排都市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共赢格局,努力将赣州市做大做强。
三、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常住人口按139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39.6平方公里以内。
要严格按规划用地布局要求进行建设,遵循集约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原则,切实保护好耕地。
同时要着眼长远,加强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研究,在用地布局和发展空间上留有余地。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要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资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
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工作,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赣州市第一批历史建
筑保护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4.09
•【字号】赣市府字[2011]169号
•【施行日期】2011.04.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森林资源
正文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赣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
名单的通知
(赣市府字〔2011〕169号)
章贡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于2010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该规划对历史城区内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非文物建筑进行了研究分析。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为推进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完善我市名城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市政府决定,公布百家岭10号等64处建筑为赣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工作。
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负责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建档设牌等工作,并组织编制第一批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及第二批拟保护历史建筑名单。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措施,充分发挥这些历史建筑在名城保护中的积极作
用。
附件:赣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二○一一年四月九日附件:。
浅谈赣州历史城区的保护作者:胡斌雷翔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至今的历史城区中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街巷景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保护。
关键词:赣州历史城区保护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8-02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宋代时城市面积已发展到约3.2平方公里,至明清时期,更形成具有36条街、72条巷的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留存至今的赣州历史城区古民居建筑和古街巷景观,是积淀于深厚历史土壤和文化根基中的宝贵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何保护好、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历史城区的发展和再生,使其不仅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值得深入思索。
1 区域分析1.1 区域范围赣州历史城区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由成型于宋朝、成熟于明清的阳街、阴街、横街、长街、剑街、斜街6条大街构成清晰的城市道路骨架。
2010年8月25日发布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其整体划分为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凸显府衙文化的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方案已经付诸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1.2 区域特点1.2.1历史街巷与古民居建筑高度集中这一区域格局临近贡江,毗邻涌金门和建春门,宋朝开始由于靠近码头交易而繁荣起来,至今保留有米汁巷、均井巷、姚衙前、纸巷、凤凰台、桥儿口、方杆巷、灶儿巷、六合铺、油滴巷、小坛前、东门井、梁屋巷、烧饼巷、老古巷等传统街巷,以及清代至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建筑多处,类型涵盖民居、书院、店铺、作坊、宾馆、会馆、客栈、寺院等,既有赣南的客家建筑,又有精工细作的徽式建筑,同时还有明显带有吉安、南昌一带建筑风格的建筑和典型的西洋式建筑,在部分街区还保留有跨街门洞①。
1.2.2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该区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赣州市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赣州传统民俗风情和人文内涵的活化石。
规划公布《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五日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赣州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赣州市域范围,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2)赣州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辖区范围,面积约为597.02平方公里;(3)赣州历史城区保护规划,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7)《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8)《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07年);(9)《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9年);(10《赣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修编)。
第三条规划原则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地域特色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以及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第四条规划内容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下列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规划目标保护主题:保护赣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宋代遗存和明清至民国的古城民居风貌景观, 保护并充分挖掘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内涵。
保护基本点: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正文:----------------------------------------------------------------------------------------------------------------------------------------------------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赣市府字[2007]14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1号)精神,为做好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做好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积极的影响。
我市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1997年启动编制,2000年通过省政府批准实施。
现行规划的实施对于增强全社会按规划用地的意识,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保护有限的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市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推进,全市各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行规划实施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进行重新修编。
国家文物局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的意见(办保函〔2013〕922号)江西省文化厅:你厅《关于呈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旧址旧居)保护规划>的请示》(赣文厅字[2013]66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所报规划内容,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如下:一、进一步细化完善工程项目分类,应明确区分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陈列展示及安全防范等项目类别。
二、补充防灾专项内容,细化灾害评估。
在对革命遗址的白蚁、洪灾、地质灾害等问题进行专项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
三、文物展示利用应与保护工程相结合。
规划涉及的展示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不宜过多、过于分散,应突出重点,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结合革命遗址的产权权属关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研究制定文物维修利用导则,针对国有、集体以及个人权属的革命遗址分别提出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
五、补充该规划与已开展的红色旅游项目的衔接说明。
六、进一步规范完善规划文本,修改补充规划图纸。
如补充革命遗址分布范围图等。
七、应在该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及其他相关规定,根据需要分别编制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并履行相关报批程序。
请你厅根据上述意见,组织相关单位对所报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报请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实施中,应在省政府领导下,做好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汇报,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推动规划各项措施的落实。
规划中涉及的文物保护与展示、环境整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前应制定具体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的批复(赣府字[2013]105号2014年2月11日)赣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审批〈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赣市府文〔2013〕65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要遵循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按规划用地布局要求进行建设,切实保护好耕地。
要加强远景发展研究,在用地布局和发展空间上留有余地。
到2020年,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核心区、赣州中心城市城镇建设总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40平方公里、265平方公里、24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550平方公里、352平方公里、328平方公里以内。
三、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
要大力提高都市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区域内产业经济、综合交通、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城市风貌特色等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要突破行政区划布局产业园区,并进一步协调好各园区土地开发政策和投资强度要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要严格落实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保护好赣江、贡江、章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协调好上下游城镇间的排污与取水口布局。
要逐步引导稀土、钨等有色金属企业集中到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强重金属污控区的综合环境治理。
要重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和利用好以宋文化、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28•【字号】赣府字[2010]45号•【施行日期】2010.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赣府字[2010]45号)赣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报审批<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赣市府文[2009]13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
二、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集中,典型街区传统风貌保存完整,是一个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古城。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发掘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三、同意《保护规划》确定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要按照规划加强名城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在名城保护范围以外,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城市新区,为名城保护创造条件。
四、同意将南市街、灶儿巷、姚衙前、郁孤台和七里镇等5处街区共56.39公顷的用地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要严格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
要抓紧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提出环境整治的目标,逐步实施。
要加强名城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保护好赣南采茶戏、赣南客家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
关于发布《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
的公告
近日,《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获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根据《江西省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办法》的要求现予以公布,具体内容公布如下:
一、古城发展目标及定位
通过塑造文化品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活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支撑体系、构建保障机制,最终形成赣州文化展示核心、旅游服务中心、创意创新中心。
文化品牌定位:因循自然的江南宋城典范;沟通江海的水上丝路重镇;阳明心学的成熟弘扬之地;人文荟萃的创新变革之城。
功能定位:赣州历史文化展示核心、区域文旅服务中心、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高品质宜居古城。
产业定位:以文旅产业为引擎,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基地;大力发展与周边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历史街区、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厚土壤。
二、古城发展策略
疏解非古城功能,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居住品质,营造
宜居老城社区生活;形成差异互补的商业类型,构建商业线网,进行总量控制,实现有序供给,稳步提升经济活力;加强文化品牌塑造,提升自身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古城与城北、城南、水东、水西的旅游功能联动;以文化为核心,依托历史街区、工业遗存,推动“双创”,引领产业转型。
三、古城结构与功能布局
古城功能结构:形成“一片,一带,三轴,七核”的古城功能结构。
古城特色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两水现古城,丝路水运连七里,宋城六街十二片,赣南新貌显韵风”的古城特色空间结构。
四、古城风貌指引
古城特色风貌彰显与塑造总体目标:保护宋虔州宋风宋韵;延续千年城历史文脉;创新新赣南地域特色。
古城风貌特色定位:以江南宋城特色为魂;以赣南明清与民国风貌为亮点;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赣南风貌为主体。
古城风貌塑造原则:城市特色塑造不可忽视城市连续的真实历史、而将其恢复至某一特定鼎盛时期难以考证的风貌;不可将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特色混为一谈;城市特色塑造的关键在40%的特色空间。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
1、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唐宋遗址——郁孤台。
功能业态:以宋城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集文化旅游、体验、展示、商业、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片区。
空间优化:通过人流动线上重要节点、结合历史信息增补府衙、特色博物馆等功能作为主力点,解决现有空间、功能较为均质的问题;强化街区与城墙风光带的联系,进一步优化停车等支撑性设施,实现街区的进一步提升。
2、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七十二巷——姚衙前。
功能业态:以市井商业及市井文化体验为主,保留提升特色居住,兼有文化创意办公、游憩休闲等复合功能。
空间优化:通过开放空间联系郁孤台街区及滨江风光带等旅游资源;恢复赣州历史景观“八台三池”中的凤凰台、嘶马池;利用可更新地块布置地下停车。
3、新赣南路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清水新风——新赣南。
功能业态:以民国历史文化、传统水运生活体验及展示为主,功能上重点增加“双创”办公及与之相关的商业。
空间优化:塑造旧事轴、古韵轴、新象轴三条主体展示轴线;打造三大节点,即以西津门码头、刘氏祠堂、清水塘为核心的休闲旅游节点,以章亚若故居、平公馆、九曲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验节点;以蒋经国办事处为核心的民国新风节点。
4、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宅院会馆——灶儿巷。
功能业态:以特色餐饮及高中端住宿接待为主,兼有特色居住功能。
空间优化:强化街区与贡江景观绿带、南市街及赣州公园的联系;打造董府、太子楼等赣州特色餐饮的品牌文化;塑造寿量寺、筠阳宾馆等核心文化展示节点。
5、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慈云雅习——南市街。
功能业态:以阳明心学展示、文化教育体验为主,兼有院落式商业及办公功能。
空间优化:将文庙、慈云塔等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文化教育主题展示园;结合考古及文献,对慈云寺遗址进行展示;恢复武庙格局,建设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
6、慈姑岭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魏院平声——慈姑岭。
功能业态:集礼佛参拜、禅修研究、康体养生、茶禅体验、禅居生活体验于一体。
空间优化:通过绿化空间串联海会禅寺与慈云塔;利用片区西南可更新用地建设庭院式酒店,并组织地下停车,完善片区支撑体系;提升魏家大院整体空间环境,作为禅修研究馆;整治慈姑岭巷环境及沿街建筑,引入禅文化展示相关业态。
7、七里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品牌定位:榕风窑韵——七里镇。
功能业态:展示瓷窑文化及丝路古镇文化、生活的文旅度假区。
空间优化:街区结合现状资源形成两大项目——七里镇瓷窑遗址公园、七里镇古镇文化旅游休闲景区。
七里镇分两期实施,一期形成集文化展示、观光休闲、商业为一体的古镇文旅体验区;二期形成以家庭旅馆、民宿接待为主的配套服务区;远期随着水东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业态与空间布局,形成融入水东的城市核心文化展示及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