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3
《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篇1怀念鲁迅先生林宇星初识鲁迅,是在初中课本的《故乡》一文中,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一幕像画一样刻在我的心里,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备感亲切。
那时学习的多是鲁迅的散文,我读到了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简单随意的笔调里面流露出的是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是人非的无可奈何。
继而学习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先生的杂文笔调素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猛烈的呐喊。
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校园里流传着的这句顺口溜正反映了阅读鲁迅作品的尴尬现状。
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似乎成了一个冰冷严肃的符号,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的战士,有些人说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好学,因此“鲁迅过时了,不适合再放到中学课本中去”了。
学者陈丹青就这样说过:“鲁迅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天没有人能够学得了。
如果要学非得有两条以上的性命才可以。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历史的天空,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孟子、庄子、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苏轼、曹雪芹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想必是一个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萤光都不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居于这样黑暗世界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有支撑起民族骨架的灵魂。
伟大的鲁迅,是我们民族之魂。
《为了忘却的纪念》习题同步测控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加以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2.画线句子中的“悲愤”能否改为“悲哀”,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付梓.(zǐ)炮.烙(pào)栉.沐(zhì)锱.铢必较(zī)B. 颔.首(hàn)亘.古(gân)不恤.(xù)否.极泰来(fǒu)C. 歆.羡(xīn)下乘.(chãng)隽.永(juàn)咸与.维新(yǔ)D. 执拗.(niù)邂.逅(xiâ)忐.忑(tǎn)便.宜行事(bià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与教材结合紧密,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字词。
A炮烙(pào),读p áo;B否极泰来(fǒu),读pǐ,意思是坏运气;C咸与维新(yǔ),读yù。
另外便宜行事学生容易误读,意思是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诀巧磨砺赝品浅尝辄止B. 赦免落寞蓬蒿好高鹜远C. 哂笑自诩告罄倍道兼程D. 辍学倩影消弭功亏一匮【答案】C【解析】A“诀巧”应为“诀窍”。
B“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鹜”指野鸭,“骛”有追求的意思。
D“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篑”指篮子,从竹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 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 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 年青以至自鸣得意【答案】A【解析】①中应选“年轻”。
“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鲁迅先生巴金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
”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
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
”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
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
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
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
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
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
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
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
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
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
《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
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怀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鲁迅先生巴金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
”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
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
”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
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
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
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
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
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
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
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
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
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
《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
《怀鲁迅》阅读题及答案《怀鲁迅》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鲁迅》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鲁迅》阅读题及答案1(1)真是睛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2)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3)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4)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5)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6)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7)鲁迅的灵枢,在夜阴城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一片微红的新月。
阅读题:1.第二自然段中“荟萃了一夜行李”这一说法在修辞上是为了与前一分句_____。
它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从下列说法中找出一个较合适的来:()(3分)A.收拾了一夜行装之类的物品。
B.连夜收拾打点好必要的行装用品之类。
C.挑选出一批值钱的东西,连夜打成行李。
D.收拾打点起出门带的行装用品。
2.一二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通顺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B、精当华丽,充满真挚感情。
C、简洁朴素,毫无雕琢之感。
D、深沉含蓄,具有深刻含义。
3.第三自然段中,看似平凡却流露出作者深挚感情的动词有_________。
2019--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写人叙事类刘海燕【2019·湖南】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忆刘半农君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悼鲁迅先生巴金阅读答案悼鲁迅先生巴金阅读答案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悼鲁迅先生巴金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悼鲁迅先生巴金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
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
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A,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已的B,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C。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 ) 汇集——( ) 悲痛——( ) 渺小——(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②朋友③导师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
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
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
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
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
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
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
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
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孱头(càn)国粹(cuì) 自诩(xǔ) 冷炙(zhì)B.磕头(kē)蹩进(biē) 吝啬(sè)勃然(bó)C.冠冕(miǎn) 残羹(ɡēnɡ) 恐吓(hè)给与(jì)D.吓怕(xià)摩登(mó) 毛厕(cè) 脑髓(suī)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自诩栩栩如生固执故弄玄虚B.国粹鞠躬尽瘁奖赏如愿以偿C.免冠冠冕堂皇针灸残羹冷炙D.崇高礼尚往来磕头嗑嗑撞撞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衰亡。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的麦当劳,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A.以至捉摸接受B.以至琢磨接收C.以致琢磨接受D.以致捉摸接收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把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舍此,我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十运会”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5.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慢,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己向下沉落了。
第三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恶耗惮精竭虑广有羽翼前事不忘,后世之师B.咀咒桀骜不驯没齿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C.和蔼黯然泣下起承转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D.洋溢淋漓尽致阴谋秘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2)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3)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4)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昂起头来。
A.黯然奋然欣然居然B.黯然欣然奋然居然C.茫然欣然奋然果然D.茫然奋然欣然果然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的演讲。
(2)有时候,他背诵到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3)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睛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的开场白。
A.动人流畅简单B.动人酣畅简短C.激动酣畅简单D.激动流畅简短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B.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C.……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D.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却.跑开了。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C.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怀鲁迅》的阅读答案《怀鲁迅》的阅读答案(1)真是睛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2)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3)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4)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5)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6)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7)鲁迅的灵枢,在夜阴城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一片微红的新月。
阅读题:1.第二自然段中“荟萃了一夜行李”这一说法在修辞上是为了与前一分句_____。
它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从下列说法中找出一个较合适的来:()(3分)A.收拾了一夜行装之类的物品。
B.连夜收拾打点好必要的行装用品之类。
C.挑选出一批值钱的东西,连夜打成行李。
D.收拾打点起出门带的行装用品。
2.一二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通顺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B、精当华丽,充满真挚感情。
C、简洁朴素,毫无雕琢之感。
D、深沉含蓄,具有深刻含义。
3.第三自然段中,看似平凡却流露出作者深挚感情的动词有_________。
(1分)4.第六自然段中两句话的关系是()(2分)A.并列关系B.因果关系C.假设关系D.转折关系5.“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一句的含义是()(2分)A.反映了作者对光明的前景抱有微漠的希望。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训练及答案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
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4.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
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5.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
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读选文,回答问题: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
(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3《回忆鲁迅先生》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一)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2.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3.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huàn( )想4. 鲁迅先生zhǔ fù( )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5. 对他jié( )力避免加以赞美6. 全楼都jì( )静下去7. 鲁迅先生有点chóu chú( )了8.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9.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10. 就依着后门彼此搭shàn( )起来(二) 填空。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2.下面对联吟咏了我国几位著名文学家,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1)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三) 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大家,我们也一起学习过他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四)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
二、课时达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与白莲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hán bāo yù fàng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来越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
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呼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fù gài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1)按照内容,补充词语。
________雨声 ________天 ________飘散 ________雨点(2)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横线上。
hán bāo yù fàng fù gài________________(3)联系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徘徊:________。
②遮蔽:________。
(4)文中的“唤”还可以换成________。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6)读句子,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这里作者把母亲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③“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我”心中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在生活中,你曾受过感动吗?请把自己的过的感动用几句话写下来。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
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
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
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
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
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
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
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
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
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
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
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
下沉落了。
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
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
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
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
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
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
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
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
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
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
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
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示例一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
示例二19.《雾》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