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借“月”托“雁”寄乡思作为一名高中生即将要面对的高考,语文科目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古诗词,古诗词中的寓意也是考察重点。
其中有很多蕴含深意的古诗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以“月”和“雁”为载体,寄托了古人对乡情的深深感慨,且表达清新唯美的诗词。
对应的顺口溜如下:借“月”托“雁”寄乡思,古人眷恋故园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地银河落九天,繁华如春梦。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临风欲语,归思难逢。
雁阵惊寒,声断已成空,谁会相思数两行?诗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苏轼这首词以清新淡雅而著称,主题是思乡之情。
词开头即借助“月”字,以悠远的历史跨越千年,借用月亮的经典形象,抒发词人深情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通过对明月和自己的神交,寄托了出征在外、孤身异乡的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夜泊牛渚怀古》唐·杜甫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名士庐山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夜景,感叹时光荏苒,思念故乡,寄托了对故园、乡情、亲人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对离家之人思乡之情之深,让人感到万千思绪。
《江南春》唐·杜牧这首诗词以春江的波涛滚滚、满地银侠以及共潮生等如梦如幻的场景入手,描绘了如梦如幻的江南春。
“繁华如春梦”,歌咏了春景和月亮在春夜中共舞的俏皮,诗中的江南春经常被指代对木枯老后我辈人生多感叹,并有着一种轻慢的意味,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唐·刘禹锡刘禹锡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描写春夜风景的田园诗,题目描写了南方春景的美丽。
其中“雁阵惊寒,声断已成空”,表达了归途艰辛、离别悲凉和两地思念之情。
全诗既有着对江南春光的描写,也也刻画勾勒出相思之总的深情。
通过诗人对乡情的怀念和表达,加深了人们对家乡和故乡的眷恋和爱意。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寓意顺口溜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古诗词意象顺口溜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美好情感的表达。
在古代,文化传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广泛存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古诗词常被当做顺口溜一样轻松地传唱。
古诗词意象是古诗词构成的重要元素。
它通过精妙的语言和细腻的表达,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和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
而这些古诗词意象,有的优美动听,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充满哲理,更有的充满了想象的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文学名篇的灵魂。
举个例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描述登高所见,画面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山重水复,以“山”“水”为主要意象,通过重复来表现苦难重重,道路曲折的沉重感;而柳暗花明,则以“柳”“花”为主要意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一种转机、希望、生命力的蓬勃。
这两句诗的意境生动深刻,让人称赞为“依据山林水泉的景致,抒发内心深深的感受”。
再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其中“黄河”和“白云”为主要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华夏大地和泱泱大河的热爱之情。
而“孤城”和“万仞山”则描绘了巍峨的自然景观和黄土高原上的孤城,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古诗词意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魅力。
它们在古代已经成为人们教育、生活和思考的重要资源。
而现在,我们要从中汲取灵感,让古诗词的美妙意象为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感悟和启迪。
总的来说,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意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其丰富的意境,探究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这些意象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1]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乌鸦”“燕子”系兴衰导语在高考语文中,古诗词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精通古诗词的人,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更容易欣赏诗词之美。
今天,我将以“乌鸦”“燕子”两个古诗词为例,为大家分享一下古诗词中的寓意,并带来一篇寓教于乐的文章。
一、“乌鸦”《乌鸦》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这首诗共四句,描写了一只一切都无法忘却过去的乌鸦,寓意深刻。
1.1 诗句解析以下是《乌鸦》的诗句:乌鸦一叫穿云破人亦愁心如剪刀身世千重须记取莫教枯骨有馀号第一句“乌鸦一叫穿云破”描写了乌鸦声音的响亮,让人不禁想到乌鸦是多么强大。
第二句“人亦愁心如剪刀”则是说,人的心情并不比乌鸦轻松,更像是被剪刀割破的那样痛苦。
第三句“身世千重须记取”强调了人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艰辛,都应该铭记在心中。
最后一句“莫教枯骨有馀号”,则告诫人,即使老去,也不要让自己的余生充满悲叹。
1.2 诗歌寓意《乌鸦》的寓意很深刻,乌鸦代表着时间的飞逝,许多人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经常会感到无比压力,时光不等人,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自己的时间。
身世千重,须记取,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遭遇各种不同的磨难和挫折,但这些人生阅历应该被铭记于心,成为自己追求成功的动力。
二、“燕子”《燕子》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两句,却描绘了燕子的飞行场景和一生的奋斗历程。
2.1 诗句解析以下是《燕子》的诗句:燕子来时新社,梅花发迎门。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燕子飞行的场景和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
燕子来时,表示春天的到来,新社象征着新生和新希望,梅花则是杏花之后,春天最后的花卉,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情感表达的重要象征,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迎接春天的欢快心情。
2.2 诗歌寓意《燕子》寓意深刻,它是一首歌颂燕子的诗歌。
燕子是灵巧的飞翔者,它们在迁徙过程中要经历无数的困难和风险。
但是,无论燕子多么困难,都会不断地前行,总是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古诗词意象众多,为了方便记忆,有这样的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1. 松。
- 松树那可是相当厉害的。
它四季常青,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屹立不倒。
就像一个硬汉,在山上一站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古诗词里,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高洁品质。
比如说李白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这松树啊,志向远大,要直插云霄呢,这就像那些有高远志向、坚守节操的君子。
2. 梅。
- 梅花可不得了。
大冬天的,别的花都躲起来了,它却迎着风雪开放。
那股子傲气啊,就像个冰美人。
像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墙角这么个不显眼的地方,还能独自盛开,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这梅花就象征着那些在恶劣环境中还能坚守自我、高洁自守的人。
3. 竹。
- 竹子长得又直又高,一节一节的,就像有气节的君子。
它中空外直,这在古人眼里可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郑燮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看,竹子扎根在破岩里,不管风怎么吹,它就是不动摇。
这就代表着那些有气节、刚正不阿的人。
4. 菊。
- 菊花在秋天开放,那时候很多花都谢了。
它的颜色淡雅,姿态优雅。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在他眼里,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高洁隐逸的象征。
菊花不与百花争艳,独自在秋天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那些不慕名利、高洁脱俗的隐士。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1. 月。
- 月亮这东西,在晚上挂在天上,又亮又圆。
人在外地的时候,看到月亮就容易想家。
为啥呢?因为不管你走到哪儿,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
就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头看到月亮,低下头就想起家乡了。
月亮就像一个信使,把游子的思乡之情传递出去。
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海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远在天涯海角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它,这时候就会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
古诗意象典故口诀——备考必读古典诗歌中常有一些形象,比较集中地包含了某种(些)思想感情,这些形象即意象。
还有一些常用典故,含义丰富,言简意赅。
熟练掌握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有助于鉴赏诗词,而且有助于仿句、写作及散文阅读。
兹将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意象典故纳归在一起,以顺口溜形式列出,诗词格律音韵颇多龃龉,仅为方便同学们记忆,不能做诗词格式参照,正所谓“顺辙诌”者。
一、诗歌常见意象歌诀秋万物凋零英雄悲,美人迟暮“离人泪”。
满目苍凉游子意,思乡怀人思妇心。
离愁悲怆思老杜,沙场点兵辛弃疾。
天高云淡心胸广,开阔壮观刘禹锡。
雨安静详和发生机,“甘霖”“甘露”望喜雨漂沦孤独路断绝,幻灭雨苦风凄凄。
流水怀古思念意绵绵,时光易逝人生短。
爱恨悠远情无尽,流水落花非人间。
落日游子思妇和壮士,思乡怀古看落日。
凄凉失落“夕阳好”,苍茫“斜阳”隐沉郁。
浑然“长河落日圆”,“征帆去棹残阳里”。
时序流转发幽情,气象辽阔苍莽意。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淡泊隐逸真君子志同道合“兰交”喻,“兰途”“兰质”多美好。
竹常建“曲径通幽处”,苏轼“不可居无竹”。
“中通外直”度量弘,“宁折不弯”豪气足。
“节贞”“凌高”总向上,“心空”“性直”节“本固”。
月亮思亲思乡愁别离,游子思妇时光逝。
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
“青山明月梦中看”,阴晴圆缺话悲欢,王建“秋思落谁家”,九龄“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共看明月皆如此”。
菊花淡雅清高傲秋霜,淡薄名利写高洁。
不畏权贵说坚强,仁人志士守晚节。
陶潜“采菊东篱下”,不求闻达贞君子。
元稹“花中偏爱菊”,忆翁“枝头抱香死”。
梅花陈亮“一朵忽先变”,抗挫敢为天下先。
荆公“遥知不是雪”,纯净洁白递幽香。
放翁“只有香如故”,王冕“清气满乾坤”冰清玉洁梅胜雪,清高孤傲用意深。
松柏孤直坚贞又高洁,傲霜斗雪耐酷寒。
刘桢“松柏有本性”,“松柏后凋”《子罕》言。
莲表达爱情“莲”似“怜”,南朝乐府《西洲曲》。
清高自爱真君子,《爱莲》莫过周敦颐。
[键入文字]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高三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高三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1。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主题关键词顺口溜古代汉语有着许多妙不可言的文学艺术。
其中,古诗词尤以活泼多姿、深刻韵律、抒情优美而称得上是文学之佳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至今仍然受到众多欣赏者的喜爱。
雪消梅疏春无言,春晓月影正斜斜。
墙外春色似醉人,斜阳照莺声落花。
满山桃李把春装,一枝桃花醉春风。
桃李幽香早春静,桃花娇艳吐晚间。
芙蓉出水湿青衫,荷叶盖头泛青沙。
青衫红裙金臭袂,缠绵情把心缠扰。
春雷震动江山色,春华繁花满芳菲。
江山万里春满国,红艳芳菲犹不尽。
柳梢青青拂江边,芳草浅浅走马钱。
轻舟已过万重山,青山夹道意何全。
霜叶换芳菲晚日暮,落花雪中拥宿灯。
金屋银锁千重叠,玉山玲珑把宫花。
叹情别离江边村,泣愁初心受秋风。
林花何处把心催,月影沙洲待残红。
大江东去浪淘尽,小洞天上月色阑。
梦断浮云亦无恙,一曲回首忆青山。
离歌时常有归思,春节里唱醉故乡。
旧梦萧瑟唤江水,开门觅友待春光。
从古诗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美丽自然领域的热爱,以及对于以美丽的手法来唱咏家园之情的美好意境。
古诗词不仅以迷人的韵脚、抒情的文字书写,还在其中塑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将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和感悟,深深地展现给当今人,让当今人给古诗词以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许多古诗词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关键词,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自然美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者表达对爱情的热情和思考。
几千年来,这些诗歌的题材也演变了很多,但是这些主题关键词以不同的顺口溜形式展现,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在思考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所编写的诗句的魅力。
比如山路绿荫:“山穷路曲折迢迢,绿树村边照古径。
”比如雨夜吟:“夜深枝头随雨滴,酒家灯火照湖山。
”比如春日田园:“早谷禾稻夹城郭,春风草木似碧流。
”比如游子思乡:“桃花流水酿酒酒,江山犹如故乡春。
”比如好月圆:“花枝招展随秋风,月下笙歌尽夜长。
”有一种比古诗词更加现代的文学形式,即顺口溜。
顺口溜是一种带有朗朗上口的旋律节奏,它在古典文学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因其流畅易记、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喜爱。
古诗词顺口溜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顺口溜”: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顺口溜简单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需要深入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顺口溜的层面上。
古诗词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
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顺口溜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内常见寓意顺口溜以及解释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x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xx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xx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古代诗歌鉴赏歌诀一、整体感知。
1. 题目先行把路引。
2. 作者身世要关心。
- 赏析: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那可太重要啦。
要是李白写的诗,他一生潇洒豪放,又怀才不遇,他的诗可能就充满了那种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像杜甫呢,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生活的颠沛流离,他的诗大多是反映民生疾苦,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好比你认识一个人,知道他的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为啥说那些话啦。
二、意象分析。
1. 意象犹如零部件。
- 解析:意象啊,就像是组成诗歌这个大机器的小零件。
比如说“月亮”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里经常出现。
它可能代表着思念,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月亮就想家了。
还有“柳树”,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经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象征着挽留。
这些意象就像密码一样,你破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啦。
2. 传统寓意记心间。
- 赏析:有些意象的寓意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像“大雁”,它往往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或者传递书信的使者。
因为大雁每年都会南飞北归,游子看到大雁,就会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想回家。
而且传说大雁能传书呢。
所以看到诗歌里有大雁,你就得心里有数,这可能跟思乡或者思念某人有关。
就像我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一样,这些意象的寓意是约定俗成的。
三、语言特色。
1. 字词推敲见功夫。
- 解析:古人写诗那是特别讲究字词的。
一个字用得好,能让整首诗都活起来。
就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吧,他之前用过“到”“过”“入”等好多字,最后才确定“绿”字。
这个“绿”字啊,既写出了春天的颜色,又有一种动态感,好像春风像一个神奇的画家,把江南岸一下子染绿了。
这就是字词推敲的厉害之处,就像厨师做菜,调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就特别美味。
2. 风格流派有特点。
- 赏析:诗歌的风格流派也很有趣呢。
像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那是充满了想象和夸张。
李白就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啊,银河落下来,这得多夸张,但就是这种夸张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古诗押韵顺口溜【整理】1、管中窥豹,吓我一跳。
2、大雪纷纷下,乌鸦啃树皮。
风吹屁股冷,不如在屋里。
3、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4、岁月不曾把谁饶,老来多送一秃瓢。
当年人前常扮酷,如今镜里莫细瞧。
5、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6、想找老虎借个胆,对着老婆大声喊。
可惜多年没借着,还是照样跪搓板。
7、中秋月儿圆,转眼变了天。
北风带着寒,麻溜屋里赶。
8、昨天醉酒夜半归,到家不敢把门推。
屋前静坐等天亮,好汉不吃眼前亏。
9、如今五行总缺土,自知命中常差钱。
正好生活平淡过,坚持少放油与盐。
10、我劝天公重抖擞,天公对我吼三吼。
11、一寸光阴一寸金,三寸光阴一个鑫。
12、鹅,鹅,鹅,曲项用刀割,拔毛浮热水,红烧一蒸钵。
13、洛阳亲友如相问,请你不要告诉他。
14、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
15、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16、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17、月到仲秋分外明,可叹俺村雨不停,既然嫦娥不让看,想必她在洗澡哩。
18、如今五行总缺土,自知命中常差钱。
正好生活平淡过,乐得少放油与盐。
19、睡前原谅一切,醒后便是重生。
怨恨终是包袱,不如随手就扔。
20、童心是个宝,有它人不老。
天真快乐多,情趣烦恼少。
21、老婆当家几十年,我只鼓掌不发言。
她问苦瓜怎么样,我说味道特别甜。
22、垂死病中惊坐起,恶心不过那白起。
无人识得,暗风吹雨入寒窗。
23、玉兔思凡溜出门,找个郎君好嫁人。
不想错入农家院,当做宠物进笼门。
24、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25、自从天蓬打下凡,嫦娥从此就孤单。
每天都与兔为伴,常住月宫即成仙。
2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有雾。
27、玉兔乖乖巧,宠物当做宝。
穿上雪貂绒,追风赶浪行。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教学参考
0810 1248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
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
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 (0810 110512)
∙ (0810 073931)
∙ (0810 063242)
∙ (0810 062415)
∙ (0809 091620)
∙ (0809 090620)
∙ (0809 065338)
∙ (0808 142010)
∙ (0808 135545)
∙ (0808 08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