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0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从东、南、西3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在这一双向运动过程中,中华文化初步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多方吸收了外部文化的宝贵营养,激发了自身肌体的蓬勃生机。
在东方,中国与朝鲜唇齿相依。
远在商周时期,双方便有密切交往。
周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
箕子教当地居民以田蚕礼仪,传播中华文化于朝鲜半岛。
战国、秦汉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多避战乱于朝鲜,带去中国的文字、器皿、钱币。
平壤地区曾出土大批西汉漆盘、铜钟、漆耳杯。
公元1世纪时,《诗经》《尚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便流行于朝鲜。
东汉时,朝鲜半岛“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并峙。
其中辰韩国的当权者自称秦亡人,他们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均与秦朝相似,因此又被称 文/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作“秦韩”。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关系史最早的记载,是有关徐福东渡的美好传说。
相传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遣齐人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访寻。
徐福浮海东向,在熊野浦(今日本九州)登上日本列岛,筚路蓝缕,创立日本文化的基业。
过去,这个故事由于证据不足,仅在民间流传。
近年来,随着新的材料不断发现,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和重视。
在日本文献中,常将公元3世纪前移居日本列岛的居民称作“秦汉归化人”。
九州岛东南的种子岛,曾出土写有汉隶文字的陪葬品。
东汉时,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来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帝)赐以印绶”。
这颗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金印,已经在日本福冈的志贺岛出土。
这一地区还发现过许多汉代铜镜、铜剑,表明这里是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南方,秦汉帝国开拓疆域,与越南、缅甸接壤,与隔海相望的南洋群岛、马来半岛诸国,也有交往。
中越之间,商贾往来频繁。
中国的铁制农具、牛耕技术以及文化典籍传入越南,越南的象牙、珍珠等土特产品进入中国。
东汉末,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士人多南行交趾(今越南境内)避祸。
主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序坐标国际视角中国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2)经济: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4)民族关系: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欧洲: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内湖;基督教兴起中外联系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桥梁;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发展起来考点梳理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的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考点 1 秦始皇秦统一中国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秦始皇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简介姓嬴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首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被誉为千古一帝评价功绩:(1)完成统一: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制度、措施创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开疆拓土:通过统一战争、移民戍边、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过失: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一、背景介绍本文档是《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的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和外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中国历史1. 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
而后的汉朝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统治体制,推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繁荣发展。
3. 唐宋元明清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朝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而宋朝则注重经济发展,兴起了宋辽金三国并立的局面。
元朝则是北方民族崛起的时代,元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至清朝时期,中国已逐渐走向衰落。
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外界的逐渐隔绝。
三、外国历史1. 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希腊历史上的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分别代表了希腊城邦民主和军事国家的特点。
而罗马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欧洲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散。
而封建制度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贵族和教会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黑死病的爆发也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近代欧洲近代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迅速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大航海时代使欧洲国家探索和殖民其他地区。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则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总结通过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和外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大一统的历史观念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
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一、秦汉文化政治大一统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专制皇权的创建与初步完善;二是专制思想的确立。
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皇帝制度的创建是秦汉时期一项伟大的文化杰作,它影响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直到1911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而且直到今天其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还是没有完全消除。
1、皇帝名号的确定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
皇帝就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
所居曰禁中。
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名位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充分强调了由皇帝一人独治天下的制度,主要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及陵寝号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尊号: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是在谥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地方行政(郡县制):郡(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乡里二、文化大一统1、地同域秦王朝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毁坏战国时期在各国境上和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军事要塞和各种障碍,下令拆除各国的一部分城郭;二是在全国修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开通了著名的灵渠(进广西安县西北),沟通了漓江、湘江,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连接在了一起;三是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最初设36个郡,以后陆续增加到四十几个郡;汉王朝则主要是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
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
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达到了鼎盛,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融合。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体现在语言文字上。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将不同地区的文字整合为小篆,为统一文字系统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更是为融合汉族和匈奴族人的文化差异,推广了汉字和汉语。
这种文字统一对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宗教信仰方面,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也表现出色。
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统一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实行皇帝崇拜,但同时也容许民间信仰的存在。
汉武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合了汉族的儒家思想和诸子百家,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汉代还开始通婚政策,促进了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此外,在艺术领域,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也十分显著。
秦代以铜器、陶器等技艺闻名,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元素。
而汉代则更是在绘画、雕刻、建筑等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评价、秦始皇嬴政的功过等。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