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测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并能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护理工作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异常情况。
教学难点:1. 生命体征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 如何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是生命体征?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二、讲解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1. 体温测量:讲解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2. 脉搏测量:讲解手腕脉搏、颈部脉搏和耳后脉搏的测量方法,演示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
3. 呼吸测量:讲解呼吸测量方法,演示正确测量呼吸的方法。
4. 血压测量:讲解袖带法测量血压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征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讨论与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代表的患者健康状况。
2. 分析正常生命体征的范围及异常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体征测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
2. 学生能够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3. 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延伸:1. 邀请临床医生为学生讲解生命体征测量在临床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了解生命体征测量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材料:1. 教案2. 生命体征测量工具(体温计、血压计、脉搏计等)3. 多媒体课件备注: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体征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血压、心率、呼吸率和体温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心和照料他人生命体征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血压的测量方法。
2.难点:血压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人体模型、血压计、计时器等。
2.教学媒体:PPT演示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体征吗?它有什么意义?2.学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生命体征。
并通过展示PPT演示,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命体征有哪些。
3.实践探究(40分钟)(1)测量血压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人当志愿者,其他组员分为两组,一组测量收缩压,一组测量舒张压。
教师向学生讲解血压的含义和测量原理,然后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最后让学生在志愿者身上实际操作测量血压。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让他们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
(2)测量心率和呼吸率教师向学生讲解心率和呼吸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心率计和计时器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让他们了解心率和呼吸率的正常范围,帮助他们发现异常情况。
(3)测量体温教师向学生讲解体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体温计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帮助他们了解体温的正常范围,并引导他们根据测量结果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4.综合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践探究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测量过程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建议。
同时,教师向学生强调测量生命体征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关心和照料他人生命体征的意识。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方法的掌握。
生命体征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 了解生命体征测量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命体征测量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3. 生命体征测量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4. 生命体征测量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5. 生命体征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生命体征测量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课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操作生命体征测量仪器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命体征测量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估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评估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生命体征测量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生命体征测量的相关内容。
3. 实验设备:准备体温计、脉搏计、呼吸计、血压计等生命体征测量仪器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案首页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实训)
教学过程设计
本单元课程教学总
计
时间:90分钟)
【步骤一】导
入
(时间:5分钟)
李大爷有10余年的高生命体征病史,本次T 、P 、 R 的测量结果均不在正常范围,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 命体征,因此,有
必要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
2.学习任务分析:分析:本次课程工作任务分 解:认识生命
体征计T 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T 判断测 量结果T 异常生命体征患者的护理。
患者李大爷,受凉后咳嗽、咳痰、发热来医院就 诊,目前最主要的不适为头痛、发热、口干、皮肤潮 红且灼热,作为候诊室护士,首先要评估患者生命体 征的情况,然后测量其他生命体征
【步骤二】任务一:学生演示
【步骤四】任务三:训练
(时间:20分钟)
【步骤五】任务四:总结 展示案例一,提出本次训练任务,对任务进行分析。
◎案例一:李某,男,67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因受凉 后咳
嗽、咳痰、发热3天来医院就诊,门诊医师以“大叶性肺炎” 将患者收住呼吸内科,作为该患者的责任护士,你如何对患者进 行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时。
教学设计方案继而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液,在附近诊所治疗,症状无好转;今日咳少量铁锈色痰,自测体温40.5℃,伴气促(呼吸28次/分钟)、胸痛。
患者在家人陪伴下经门诊入院,入院4天,病人病情稳定,护士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2)引出问题如:根据您所掌握的知识,您从案例中发现什么问题?……(3)总结归纳四、教学内容(一)生命体征测量操作目的(二)生命体征测量操作前准备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内,病人无—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学生】聆听教学案例,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由情景案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并使教学贴近临床;其次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有疑惑、有思考、有收获;再次了解学生对上次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教师】讲解生命体征测量操作目的、实物展示操作前物品准备等,强调重难点。
【学生】听讲,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对生命体征测量形成初步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2分钟病人准备环境准备进行剧烈运动、进食、洗澡、灌肠,无情绪激动、吸烟等。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必要时拉上窗帘或用屏风遮挡。
体温计、消毒液纱布、无菌持物镊、用物准备弯盘;血压计、听诊器;记录本、笔、胸表,如为昏迷病人测量呼吸备棉签。
2、课件演示,对比学习4分钟(三)生命体征测量操作流程要点★※1、体温的测量:(1)体温计种类(2)三种体温测量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结合临床实际讲解体温计的种类、通过表格对比口温、腋温、肛温测量方法的异同点。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调体温测量方法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3、同步教学,深化学习4分钟(3)体温计检测记录(4)体温计整理消毒★【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读取体温计度数,并给予纠错,同时讲解读数要领。
【学生】一名学生上台读数,其余学生同步操作。
【设计意图】所有学生一起同步操作学习,使教学做一体化。
【教师】通过图片等讲解体温计整理消毒方法,并重点针对体温测量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
【精品】第九章生命体征的测量生命体征的测量生命体征是体温、漫步、呼吸、血压的总称,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评估病人心身状态的可靠指标。
(一)测量体温目的: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1、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意识、治疗等情况。
2、影响测量体温准确性的因素。
3、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计划: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熟悉测量体温的方法,向病人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用物准备:护理篮两侧内垫纱布,一侧备已消毒的体温计(体温计完好、水银柱在 35 C 以下)和消毒液纱布,另一侧准备放已用过的体温计;另还备秒表,记录本,笔。
若测肛温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
1/ 113、病人准备: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测体温前 30min 内,无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活动。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室温适宜,光线充足。
实施:(1)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解释。
2、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
口温:将体温计的水银端倾斜放于舌下热窝处,嘱病人闭紧口唇,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3 分钟后取出。
腋温:擦干腋窝的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处,体温计紧贴皮肤,曲臂过胸,夹紧, 10 分钟后取出。
肛温:卧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均可,暴露测温部位;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 3~4 厘米(婴儿 1.25cm、幼儿 2.5cm),婴幼儿可取仰卧位,操作者一手握住婴儿双踝,提起双腿;另一手将已润滑的肛表插入肛门,同时用手掌根部和手指将双臀轻轻捏拢,固定肛表; 3 分钟后取出。
3、取出体温计,用消毒纱布擦拭。
4、读数。
5、记录:先记录在记录本上,再绘制在体温单上。
6、协助病人穿好衣、裤,取舒适体位。
7、消毒体温计。
(2)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应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手否在 35 C 以下。
生命体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体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生命体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生命体征的定义和分类2.常见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3.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和危害4.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5.异常生命体征的应对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命体征的定义、分类、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2.教学难点: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应对,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生命体征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讲解生命体征的定义和分类(1)生命体征的定义:生命体征是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一系列生理指标。
(2)生命体征的分类: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
3.讲解常见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1)心率的测量方法:采用触摸脉搏的方法,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
(2)呼吸的测量方法:观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
(3)血压的测量方法:采用血压计进行测量,正常成年人的血压范围为90-140/60-90mmHg。
(4)体温的测量方法:采用体温计进行测量,正常成年人的体温范围为36.1-37.2℃。
4.讲解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和危害(1)生命体征异常的原因:包括疾病、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
(2)生命体征异常的危害: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5.讲解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和方法(1)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有助于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异常,预防和治疗疾病。
(2)生命体征监测的方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
6.讲解异常生命体征的应对措施(1)及时就医: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