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统治的衰落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
2、政治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
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
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
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
3、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八旗军22万和绿营兵66万。
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
士兵不勤操练。
至于沿海的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都是用薄板旧钉锭成,遇击即破。
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1、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2、西方的殖民扩张“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
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
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以前,中国世界强国,商,周,秦,汉,唐,宋,元,明等朝代的许多时期及19世纪中期前的清朝,中国都是世界列强。
由外国史家估计,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26%,直到1870年都是世界第一。
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很强大,但与外部世界交往多是相对孤立地进行,双方之间缺乏互动。
到了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才发生重大转变: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与亚洲国家的交往则渐有退居次席之趋势。
第二阶段: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由强变弱,由屈辱走向自强,由封闭走向被迫开放,与世界的互动开始增强。
1840年之后,屡遭列强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封闭状态打破,不得不向世界开放,拉近了世界的距离,逐渐成为全国性国际社会的一员,真正成为了世界的中国,中国的近代史完全融入世界现代之中。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发展滞后,呈挨打—贫弱—再挨打—更加贫弱状。
据西方学者估算,1870年,中国的GDP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降至17.2%;1890年减至13.2%;1913年进一步降至8.9%;1900年只占世界的6%(英法德俄意美日七国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79.5%);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进一步下降到只占世界的4.0%(而美国则占高达56%)。
近代中国一直被排斥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之外,在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是中国走下坡路和蒙受耻辱的时期,经历了从病入膏肓到救亡图存的发展过程。
洋务运动的失败,令中国错失了追赶世界的机会;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使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成为空想;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国力虚弱的中国居然成为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对象;日本侵华摧毁了近代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现代化努力;二战结束时,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因仍是弱国,仅在名义上位居“四大国”之列;国共内战自然无助于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
1949年至20世纪末,中国站了起来,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社会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这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全国进行统治。
- 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 文化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随后,英国又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世界工厂。
- 法国在18世纪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以老师划的重点为主,此内容仅供参考综述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
2、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2、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2)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独立解放的目标)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一章一节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条约:(1)1842-英国-《南京条约》-割香港岛;(2)1860-英国-《北京条约》-割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3)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4)1901-《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
4、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应支付的赔款额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
二、政治控制1、《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
三、经济掠夺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清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单元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考点1 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危机四伏(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2)政治:政治腐败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3)对外关系:闭关锁国,脱离世界潮流。
(4)思想:文化专制,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5)科技:科技落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6)军事:中国装备落后,纪律败坏。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迅速崛起(1)经济:英、法、美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2)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
(3)对外关系: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法、美等国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4)思想: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5)科技:近代科技世界领先。
(6)军事:船坚利炮,战斗力强。
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正当的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2、英国的鸦片走私(1)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危害: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加重了人民负担;政府收入减少,财源枯竭;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人物: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3)活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硝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英国和美国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4)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三、鸦片战争的过程1、开始: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
英军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
清政府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同英军谈判。
2、扩大:1841年初,英军扩大侵华战争,侵占了香港岛。
又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进行了斗争。
3、结束: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序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要认识它的爆发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它爆发的大背景,即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社会,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构成。
首先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民主要通过辛勤的田间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承担着供养政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重任。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封建经济,在性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人们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并不会拿来做商品交换,跟外界很少发生联系。
中国思想家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了维持温饱,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精耕细作的水平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技术革命和商业革命。
官僚政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它主要靠科举制度来支撑。
根据科举制度,在原则上,无论出身于哪一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尽管普通百姓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政治上的社会流通渠道。
即使考不了状元,得一个秀才或者读书识字,即可成为地方的士绅,帮助维持基层的秩序,属于底端的统治层。
科举制度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上下流通渠道,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是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尽管不断地改朝换代,这套制度依旧持续存在。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皇权合法性的辩护者。
第一,它提出了天道观念,说皇权是天赋的,皇帝又是天子,是替天执掌政权,管理人世的,因此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
第二,它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即权力应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分裂也是不合法的。
第三,它制定了社会的纲常伦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服从朝廷,而皇帝就像一个慈父一样管理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