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8.57 MB
- 文档页数:35
比64%;LSDW出现略高信号5例,高信号8例,共占比93%。
3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的脑缺血诊断中,低场强(0.2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比普通T1WI、T2WI平扫发现病变早,发现概率增加,从第一组一过性脑缺血4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LSDW图像上出现阳性表现,到第二组发病1h ̄4h7例患者中LSDW阳性率已达28%,特别是5h ̄8h这个时间段,弥散成像的阳性率达到69%,而T2WI图像阳性率仅有31%,已明显落后弥散成像。
一般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起病后3h ̄7h,也有学者认为缺血发作12h以内存在着通过血行再通可以挽救的区域,即缺血半暗带。
虽然低场强弥散成像的超急性期发现率只有69%,但它明显早于平扫,这样就可以更早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减少梗死范围,争取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脑缺血致残率,在无高场强磁共振设备的条件下是最好的检查手段;且其价格低廉,维护方便,准入门槛低,基层医院可以大量装备。
同时随着设备的改进,扫描序列的优化,以及新型软件的更新,低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收稿日期:2016-09-27)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与CT诊断价值分析巩利军(忻州市中心医院,山西忻州034000)【摘要】目的探讨X线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81例LDH患者,均行X线与CT检查。
分析总结X线与CT检查的图像特征,比较X线和CT的诊断确诊率。
结果CT诊断确诊率为90.1%,明显高于X线的48.1%,差异显著(P<0.01)。
结论X线与CT技术应用于LDH诊断各有优缺点,X线技术可作为常规检查方式,CT扫描可作为进一步确诊的手段,然后综合患者实际病情,避免误诊与漏诊,最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诊断价值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患[1],其康复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与尽早治疗。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 Y正常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纤维环破裂,髓核通过破口向外突出,从而对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所致。
而脊柱椎间盘病变是一种从变性、膨出、突出和脱出逐级加重的病理状态。
随年龄增长,髓核由脱水、变性、弹性降低开始,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逐渐松弛,再加上急性或长期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纤维环内层断裂,髓核沿裂隙向外膨出,此为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的原因。
椎间盘突出多见于活动较大的部位,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好发部位是L4-5、L5-S1椎间盘。
男性略多于女性,大约20~50岁左右多发,亦可见任何年龄。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文献上习惯将21岁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为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
本组有21岁以下患者2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常见,CT 检查能清楚显示突出物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4年1~5月期间,对搜集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进行分析比对。
男29例,女45例,发病年龄跨度为19~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岁。
临床上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背痛并有明显双下肢放射痛和脊髓、神经根受压等症状。
有时出现椎旁及下肢肌肉痉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
病史较长,由于引起临床症状才来就诊。
1.2方法上述病例均运用深圳安科公司的ASR-800(ANATOM )Rev1.0螺旋CT 扫描,患者行CT 常规扫描,仰卧位,针对常发病部位L3-4、L4-5、L5-S1三个间盘层面进行扫描,每个间盘扫描3层,采用平行扫描方式。
窗宽400,窗位40,层厚3mm ,KVP 为120KV,X 射线电流45mA 。
倾斜角度:±23°。
2结果2.1CT 扫描直接征象腰椎生理曲度正常或变直,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有的正常,有的椎体前缘增生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多无狭窄,个别患者见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患者中最多见为l4~l5椎间盘及l5~s1椎间盘,l3~4椎间盘次之。
ct诊断椎间盘均有突出,其准确率为96.7%。
ct表现为椎间盘局部隆起,失去规则外形,凸出的部分可局限也可较弥漫,相邻硬膜囊受压时常有旋转变形。
结论:ct诊断正确率高,ct对不同组织有较高分辨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价值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症状与体征依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而不同,常见腰疼,下肢放射疼,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
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 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0~70岁,平均37岁。
病程7天~10年不等,下蹲或咳嗽腰痛70例,下肢放射痛56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乏力56例。
椎旁压痛31例,腰部活动受限3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
1.2 方法1.2.1 普通扫描患者常规仰卧位。
为减少脊柱正常弯曲造成的影响,采取双膝屈曲位。
扫描前仍需做ct定位片,确定扫描架倾斜角度,并在扫描时随时调整,保持层面与脊椎长轴垂直,与椎间盘平面平行,还可以把扫描层次定在定位片上,已明确各层面的位置。
依扫描部位和所要观察的病变,选择适当的层厚和层间距。
检查腰椎间盘用3~5mm层厚,对其他病变可用5mm层厚,连续扫描。
新式扫描机,扫描条件已程序化,按照扫描部位使用所规定的条件即可。
1.2.2增强扫描一般病例ct平扫即可,当需要与椎管内占位病变鉴别时,可选用增强扫描,常用60%泛影普胺或欧乃派克,经静脉注射后进行扫描,较ct平扫更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受学习、生活等综合压力所致,青少年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约占总发病人数的6%左右,发病年龄高峰为16~21岁。
关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是较为主要且重要的检查方法,现将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 检查与诊断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发病原因与腰椎结构异常、腰部外伤、椎间盘过早退化及遗传因素有关。
相关研究显示临床中60%~68%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家族史,13%~57%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直系亲属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史。
所以,遗传因素占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主导地位。
此外,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体重超重、生长发育过快、身高过高等情况,将加重腰部负担,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目前,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一般比较轻,但下肢感觉、肌肉萎缩、运动能力、腱反射情况异常较为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且可伴随不同程度的腰部先天性发育异常,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横突肥大等,也可见既往外伤史或剧烈活动史,腰部畸形较为严重者可见腰部僵硬、代偿性脊柱侧凸(后凸)。
CT 影像学特点CT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可结合横断面与矢状面综合分析椎间盘突出范围及突出程度,其中以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常见,并可伴随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水肿的情况,矢状文/马 庆 河北省青县中医医院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 检查与诊断面可见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脊髓和马尾神经受压的情况。
在合并肥胖患者中还可见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矢状位可见椎间隙高度正常、椎体及椎小关节边缘骨质增生。
在影像学临床诊断中,还需要与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管狭窄等相鉴别。
区分腰椎后关节紊乱可在局部病变的小关节突附近注射因5ml,如症状仍然存在可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排除腰椎后关节紊乱CT 检查确定局部椎管狭窄情况及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进行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间盘突出症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诊断间的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60例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图片存图资料,并对照临床医师申请报告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6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CT诊断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有56例符合,影像结果符合率为93.33%,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较清晰显示椎间盘的断面图像,同时,也可以显示椎间盘对硬膜囊、神经根、椎间孔等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侵占情况,椎管、各椎小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
为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腰间盘突出;CT检查;临床表现;诊断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为椎间盘变形、纤维环破裂,突出的髓核向椎体的正后方或(和)后外侧方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甚至直接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腿牵拉性疼痛,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据相关文献报道[1],该部位发病约占90-96%。
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在CT没有在临床广泛运用时,影像诊断腰间盘突出,只能凭借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进行间接诊断,或者椎管碘油造影进行诊断,前者特异性差,后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CT的出现给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提供新的诊断途径,得到患者和临床医师的一致好评。
本研究随机选择我科60例腰间盘突出的CT影像图片存图资料,并对照临床医师申请报告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印象进行统计比较。
旨在于验证腰间盘突出的CT诊断与临床症状体征一致性。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我科通过CT诊断的60例患者影像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为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3±1.2)岁,病程为2周-20个月之间。
腰间盘突出的CT MRI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腰腿痛的常见病因。
腰椎间盘病变是导致患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的最主要原因[1] 。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5例中,男28例,女7 例。
年龄20-61 岁,最长病程5年,最短 3 个月。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下肢放射痛。
腰部运动障碍。
两侧或一侧下肢麻木。
坐骨神经痛及下肢串痛感。
当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2] 。
1.2 检查方法CT扫描;应用GE单排螺旋扫描机,仰卧屈膝位,层厚2cm, 层距3cm 电压120Kv,电流50-120mA时间2S.MRI;应用Siemens Symphony 1.5T磁共振扫描仪,取仰卧位,包括TSE矢状面,T1WI, T2WI及横断面T2W。
扫描参数;T1WI: TR400ms TE10ms。
T2WI: 3500ms, TE120ms扫描视野(FOV 280m M 280mm矩阵256X 256.1.3 影像分析由2 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每位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记录CT MRI表现。
2.1 CT扫描目前,CT已成为诊断本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献报道CT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为83%- 100%[3, 4],且为非侵入性检查,具有无痛、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优点。
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主要有:(1 )椎间盘后缘正中或偏侧有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块影,突出物的CT值(61〜121HU高于硬膜囊的CT值;(2)邻近的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移位,是椎间盘突出的典型CT表现;(3)髓核脱出:脱出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后形成碎块,常嵌顿在侧隐窝内[4] ,髓核脱出久者可产生钙化。
CT 还可以有以下特殊征象:(1 )Schmor 1's 结节;(2)真空现象,椎间盘内含气的低密度影,且边缘整齐清晰、无硬化。
此外在CT图像上还可清晰地显示椎体骨质赘生、椎管或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下关节硬化等伴随异常。
本组35 例病人中,有33例出现腰间盘突出的CT征象,占94.2%,其中椎体后缘出现CT值低于椎管而稍高于硬膜囊的软组织影15例,占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