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研究性学习设计(徐伟)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兴义市天赋中学《城市化》word教案2.3都市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都市化的概念、要紧标志,了解推动都市化进展的要紧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都市化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
3.说明都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都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都市化对地理环境阻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进展的观点来看待都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显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都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进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都市化进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都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都市化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
一.什么是都市化1.都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合和都市范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确实是都市化。
2.都市化标志(1)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3)都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都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难阻碍大。
(2)拉力因素:①都市就业机会多;②都市社会福利保证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都市交通便利。
4.都市化的意义都市是区域进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进展;都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状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庞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进展的必定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材图表P31 图2。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都市进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都市进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刻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都市化的进展过程,应要紧从都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3)都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P31 读图摸索图2。
选题报告
学院城建学院
学科专业环境工程
研究生姓名徐伟
学号09112067
指导教师姓名刘秋新
2012年11月23日
一、简表
注:选题考评小组由3~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
二、论文立论依据
(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参考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案
四、实验基础(工科)或实践安排(非工科)
五、经费预算
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城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城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城镇化的概念、过程与意义。
2. 掌握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现状。
3. 分析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城镇化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城镇化》课程内容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学习:学生需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城镇化的章节,并完成相关笔记,理解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2. 调研任务:学生需收集关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了解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特点及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及调研结果,探讨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写作任务:每组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本组讨论内容的总结报告,报告中需包含对城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并附上具体案例支持观点。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自主学习时,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2. 调研任务中,学生需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形成集体智慧。
4. 写作任务中,学生需按照报告格式要求,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并用具体案例支持论点。
报告应语言通顺,逻辑严谨。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准确性:学生对城镇化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调研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2. 深度与广度:学生对城镇化影响的探讨是否深入,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广泛。
3. 逻辑性:学生的报告是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4. 创新性:学生在报告中是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或解决方案。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评阅,并给出详细的反馈。
反馈将包括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点、不足及改进建议。
此外,教师还将选取几份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学生参考学习。
教案设计:探究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所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等因素,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的排布和规模。
3.研究城市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2.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模式3.城市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四、教学方法1.经验引导法:通过学生分析和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现象,引导学生对城市化背景和意义的深入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排布和规模的影响,包括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等。
3.数据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城市污染和能源消耗等。
4.小组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利用、建设新型城镇等方面。
五、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城市化现象的认知,引导学生猜测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目前最大的城市规模是多少。
2.探究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影片播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城市化,为什么会有城市化。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城市化进程中体验到的变化,引导学生对城市化背景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3.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排布和规模的影响,包括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等。
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徐伟论摘要:现代城市需要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将环境工程纳入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府需要加大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力度,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应用引言环境工程和生态城市二者的有机组合是促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进行环境工程建设工作能够更好的去优化生态城市建设,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协调生态环境相关问题,保证国家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研究。
1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1.1生态城市的涵义城市是目前居住人口最多的区域,近几年来城市人口的密集化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压力和干扰,制约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良性发展。
城市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展开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工作,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利用相关技术推进城市的功能性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2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也就说要利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和知识,来保证生态城市中居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处和谐,是城市的建设质量和效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在缓解城市居住压力和提高城市生态质量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生态城市建设还有利于保证城市内部能源、人口、交通等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逐步达到优化城市整体发展的目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关系协调,为所有城市居民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
2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2.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在世界上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短缺问题之后提出的,是以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系统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等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的去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自然界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和保护,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从而建立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城市。
作者: 徐伟[1,2]
作者机构: [1]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地理系,Lethbridge,AB,Canada,T1K3M4;[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56-15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城市化;城市;农村;包容性发展
摘要:基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首先阐释了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其次概要式地总结了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就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在城乡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三个层面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剖析,最后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战略举措.。
浅析初中化学环境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与实施策略初中化学环境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实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构建初中化学环境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下是几个实施策略:1. 设置情境:通过设置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有机物时,可以引入城市环境污染现象,让学生明白有机物的本质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有机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学习大气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的大气污染比农村严重?”,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大气污染的原因。
3. 实施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学习水质污染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质采样与检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采样并测量水质数据,分析水质情况,了解水质污染的现状和成因。
4. 引导课堂讨论:通过合理的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5. 鼓励学生展示成果: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成果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化学废物处理时,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制作垃圾分类的宣传展板或者制作垃圾处理的模型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到知识,解决环境问题。
和家园幼儿园(和家园)园区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 1.通过自然角四维评价帮助教师如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并能面对幼儿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生长点。
(二)提升幼儿积极主动创设班级环境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活动回归幼儿本位的初心。
研究内容:
四
维
评
价
:
浅
谈
主题活动背景下自然角创设的评价
“学习体验”的
情趣性
作品体验全方法
作品表达多形式
自然互动多氛围
“个体体验”的
表达欲互动留痕多角度
“时空场域”的
联结度
家园同行多联动
周边社区多资源
“活动整合”的
价值性
主题扩展显广度
主题延伸加深度主题开展前期
经验铺垫
主题开展中期
内容实践
主题开展后期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