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隋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48
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变革的关键时期。
在隋唐时期,国家管理制度得到了大幅度的创新和完善,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围绕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展开论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的创新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对地方政权进行了权力整合,并设立了大将军府和左、右相府等中央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太宗在位时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设立了门下省、尚书省和中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皇帝的集权。
2.推行科举制度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取士方式趋于公平、公正。
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实现人才的公正选拔和晋升,使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等,考试内容涵盖文学、经史、法律等多个领域,广泛选拔人才。
3.设立州县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州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数十州,每州下设若干县,实现了地方政权的统一管理。
在每个州和县设立了州官和县官,实施了巡视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
4.设立军事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制度,主要分为募兵制、屯田制和屯马制等。
唐朝初期实行募兵制,通过军功赏赐来激励军人,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隋唐时期还实行了军营制度,将士兵编为军营,统一管理,加强了军队的组织运作。
二、经济制度的创新1.推行均田制隋唐时期推行了均田制,使土地合理分配,增加了农田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均田制对农民来说,能够稳定土地所有权,鼓励他们多种植粮食,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权。
2.发展货币经济隋唐时期,兴起了货币经济,建立了完善的货币制度,推动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唐朝建立了金币和银币的货币制度,促进了交易活动的繁荣,提高了商品的价值。
3.推行市场经济隋唐时期推行了市场经济,兴建了许多市集,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秦代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开端,重视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实施。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制为基础,倡导严苛的刑法和奖惩机制,以达到对人民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使人们生活在严酷的法治环境下。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并开始影响到管理思想的发展。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之道,主张通过教化来管理人民。
儒家提倡的君子道德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这为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隋唐时期,玄奘的佛教思想开始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影响。
佛教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心灵净化,提倡功德布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社会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佛教的管理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强调以慈悲心和智慧去管理他人。
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主流。
理学强调人的心性和道德修养,提倡以心为本来管理社会。
理学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平衡和健康发展,认为管理应该从管理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出发,通过道德教化和严格规范来管理人的行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衰落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与实际管理逐渐脱节,世风日下,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此时,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开始兴起。
如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李贽提出的自然之道与人事之理相结合来指导管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看作是从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制管理到儒家思想的道德管理,再到佛教的心灵管理和理学的心性管理,最后发展到了注重实践的“知行合一”和自然之道的管理思想。
这一过程中思想的更新与传统的融合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管理思想史重点课堂笔记管理思想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思想史发展概况1、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了儒、道、法、兵等学派的管理思想。
18世纪后的管理思想发展:答:1、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2、科学管理理论时期。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3、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人来在科学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思想被称为“系统理论的管理思想”。
4、当代管理思想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的“追求卓越”,到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再造”,再到20世纪末的“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管理理论处于未出“丛林”又进“丛林”的状态。
一、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英国数学家、机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1832年出版了《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詹姆斯·瓦特——“蒸汽机之父”:1800年创办某公司属下的苏霍制造厂,是最早使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
罗伯特·欧文: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福利条件,注重对人的行为教育,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二、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
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1、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思想有那两个重要贡献?答:第一、他们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看法,他们用一套严密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告诉人们,要想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依靠个人的良好愿望以及直接接受,而要从科学的意义上去探索共产运作各个方面的规范方法和技术。
唐朝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唐朝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强调统一管理和制度建设,注重以德治国,以法治官,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推行科举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发展,以温文尔雅的文化精神为基础,使得唐朝在政务管理和社会秩序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首先,唐朝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管理思想是唐朝管理思想的基础。
唐朝建立了健全的行政体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地方、州、县等层级将全国各地纳入统一管理之中,实现了对全国的管理和控制。
唐朝还设立了中书省等一系列中央机构,负责制定政策、颁布制度、监督地方官员等重要职责,从而保证了统一的管理和法制的实施。
其次,唐朝管理思想注重统一管理和制度建设。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机关,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和稳定发展。
科举制度不仅在官员选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教育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此外,唐朝还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官员行为和社会秩序,使得唐朝社会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
再次,唐朝管理思想注重以德治国,以法治官。
唐朝注重培养官员的品德修养,强调廉政奉公,要求官员为民众谋福利,勤政为民。
唐朝的德治理念还体现在对外交往和对民族宗教的管理上。
唐朝重视外交交往,推行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同时,唐朝对于佛教、道教等宗教也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唐朝管理思想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推动教育发展。
唐朝不仅推行了科举制度,还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
唐朝推崇文化和教育,尊重知识分子,鼓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唐朝的文化繁荣为管理思想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推动了政务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之,唐朝管理思想以中央集权为基础,注重统一管理和制度建设,以德治国和法治官为核心,同时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推动教育发展。
隋唐文化知识点总结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其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体系和思想。
以下是隋唐文化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隋唐的政治与社会1.隋唐的统一隋朝由隋炀帝发动了大规模的立法政令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施行“摄政丧世之后不敢有心”的政策,形成了“大权不变,小权不受”、“吏苦民富”、“宽冤剳严”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使得隋朝政治更加稳固。
唐朝建立后,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一系列制度,使得统一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宪制政治唐朝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了“宪制”政治,即按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中央官职,实行选官制度,职权科级以及官职职权之间呈等级化观念。
在政体上明确规范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规定了权力的行使方式,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3.科举制度唐代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完善,也揭开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的大幕。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封建国家的“官本位思想”在招贤纳士上的体现,它是国家通过实施选拔人才的具体政策,推高科举以及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又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必须依而立之的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4.社会文化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兴旺,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隋唐时期的耕作工具已有犁耙作为耕作工具,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已经差不多是一种半机械化水平了。
5.宗教信仰在隋唐时期,宗教信仰发展迅速,佛教、道教和儒教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国教,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寺庙塔院也相继兴建。
道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走向繁荣,隋炀帝对道教的信仰十分钦佩,一度受到隋炀帝的保护。
对隋朝管理思想的总结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管理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权,积极推行一系列管理思想,包括强调儒家思想、实行法制思想以及推行改革政策等,这些管理思想对于隋朝的统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隋朝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将其作为统治思想的核心。
隋文帝杨坚非常注重教育,致力于培养儒家经典学者。
他制定了《隋律》和《隋教书》等一系列法律和教学典籍,试图通过推广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
隋朝还推崇孔子并恢复孔庙的供奉,将孔子定为「文宣皇帝」,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儒家统治正统性。
通过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隋朝试图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隋朝实行了严密的法制思想。
随着统一的国家建立,隋朝将其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隋文帝颁布了《隋律》和《隋式》等法律,规定了诸侯王、官吏和平民百姓的行为准则。
《隋律》系统地规定了刑法和司法程序,强调了公正和平等原则。
同时,隋朝还设立了四个主要法院来审理各种案件,确保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性。
隋朝通过实行法制思想,增强了国家的统治权威和社会的秩序,为统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统治。
隋文帝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例如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他还推行了均田制,要求地主贵族按照实际面积纳税,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此外,隋朝还进行了重要的农田开垦和灌溉工程,增加了农田产量,稳定了社会经济。
此外,隋朝还建立了官僚制度,设立了各级官员,以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通过这些改革政策,隋朝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统治能力,并为隋朝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隋朝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法制思想和改革政策。
通过强调儒家思想,隋朝试图建立道德规范和国家凝聚力,通过实行法制思想,加强了国家的统治权威和社会秩序,通过改革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治。
对隋朝管理思想的总结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隋朝管理思想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治思想凸显。
隋朝继承了汉代的法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
隋朝的管理者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他们注重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规范社会秩序。
隋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刑法、律制、律令等,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隋朝也反对专横和不法行为,强调法律公正,使法治思想成为隋朝管理的重要特点。
二、官僚主义盛行。
隋朝的管理者实行中央集权,对地方政权实行严格的控制。
他们非常重视官僚体制的建设和运行,认为官僚主义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管理有效的重要手段。
隋朝的管理者通过派遣官员到地方,直接控制地方的政权,同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要求官员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使官僚主义在隋朝成为主流。
三、经济发展与重商主义。
隋朝的管理者非常注重经济发展,他们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流。
隋朝实行了物价平抑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扩大内外贸易。
隋朝还建立了官营和国营企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和举措体现了隋朝管理思想中的重商主义思想,即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国家强盛和社会繁荣。
四、儒家思想的融合。
虽然隋朝重视法治和官僚主义,但在管理思想中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元素。
隋朝的管理者普遍崇尚儒家思想,重视礼仪和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仁爱精神。
他们通过推行儒家思想和实施基于儒家思想的教育政策,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综上所述,隋朝管理思想以法治为核心,官僚主义为手段,重商主义为经济发展模式,并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元素。
这些管理思想的总结体现了隋朝管理者对于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重视与关注,对于中国历史上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隋唐时代的政治中央化与地方分权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了一种中央化与地方分权的格局。
在这个时期,政治权力逐渐从地方领主手中收归中央,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权的形式。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地方分权的管理制度。
隋唐时代的中央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隋朝在统一华北的过程中,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迅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势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隋朝的皇帝集中了法律、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的权力,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
这种中央政权的强大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稳定性。
其次,隋朝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例如,隋朝实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对全国范围内的司法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化。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无法随意行使权力,必须遵守中央的法律法规。
同时,隋朝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
在地方分权方面,隋唐时代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首先,地方官员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自治权。
他们可以自行负责地方的税收、土地管理、治安维护等事务,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
同时,地方官员还有较大的权力决定人事安排和政策制定,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
其次,隋唐时期的政府还实行了一些分权的财政制度。
例如,有钱粮集中的制度被废除,地方可以自行征收一部分的税收用于修建水利工程、兴办学校等民生事业。
这种分权的财政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隋唐时代的政治中央化与地方分权的格局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国家的统一程度更高,对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地方分权的管理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中央集权的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地方政府的议会功能被削弱,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变得困难。
隋朝管理制度特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管理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管理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集权主义、行政体系、考试制度、疆域管辖和赋税制度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介绍隋朝管理制度的特点。
集权主义隋朝实行了高度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和他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都是非常强势的皇帝,他们都实施了极端集权的政策。
在皇帝的统治下,国家各种行政、军事、监察、考试等机构都强制服从皇帝的指挥,没有任何独立性。
这种集权主义的管理制度,极大地加强了皇帝的统治能力,使得整个国家都能够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统一管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加剧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最终也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行政体系隋朝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包括各级官吏的设置、职责分工、权限范围等。
隋朝的行政体系实行了三省六部制。
即在中央设立了尚书省、地方设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由于六部职权较大,局势分散下来成为了实际的治理者。
到了杨广时期,六部中的吏部、工部两个最为强大。
在地方政权,隋朝实行了州、郡、县、乡、里的五级行政体系。
州的设立方面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利,并且这种制度一直沿用了很长的时间。
考试制度隋朝对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隋文帝杨坚曾经下诏令开明乡土,设立乡试,改进地方官吏的选拔,使地方官吏逐渐走上了科举的道路。
隋炀帝杨广时期,加强了科举,不光改进了乡试制度,也设立了国子监,并设立了诸州之试、诸郡之试,较之魏晋以来进步不少。
本朝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确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地位,使科举逐渐成为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选拔官员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官员的世袭,减少了官员的腐败,另一方面,也使得有才干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场。
疆域管辖隋朝时期,隋朝吞并了北朝的北方诸国,将北方各部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隋唐有关思想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文化发达,科技繁盛,而且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
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首先,隋唐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主导思想之一。
经过长期的谋臣教育和治理经验积累,政治家和士人们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因此,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认为国家治理应该以仁政为主,并且推崇孝道和家族伦理。
而在隋唐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已经结束,儒家思想在道德教育和社会规范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次,隋唐时期的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
道家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放弃名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一思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一些士人和文人的崇尚,尤其是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和战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伤痛和破碎的记忆。
因此,一些人开始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超脱,通过修身养性和自我修炼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深入发展,也对当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修行和转世轮回,提倡忍让和放下世俗欲望。
这与当时一些人在动荡和苦难中寻求心灵慰藉和救赎的需求相契合。
许多寺庙和佛塔应运而生,并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兴盛不仅影响了信仰,也对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民间信仰和超自然思想,如道教和巫觋信仰等。
这些信仰强调追求神仙和长生不老,认为通过药物炼制和仪式祈福可以获得神灵保佑和超凡力量。
这一思想体系相对独立,与儒家和佛教有所区别,但在促进了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希望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隋唐时期的思想纷繁多样,充满了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儒家思想在社会和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与佛教的思想则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民间信仰体系则满足了人们对于灵魂寄托和超自然力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