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364.00 KB
- 文档页数:24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1、对词语的理解2、对句意的把握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四、选文特点⒈选文时代感强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设计试卷随堂检测通读 勾画 审题筛查 比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阅读方法技巧一.考点说明:位于试卷1——3题,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单选,分值每小题3分,共9分。
二.知识补充:论述类文本即议论文,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近年来侧重考察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史料考古、时事评论等文章。
三.课前学习:①看标题,无标题的看文章末尾出处,确定大概内容。
②标出文章段落。
①勾出每段论点(一般在段落开头),确定段落大意。
②标注出重点词语:重点名词、代词、程度范围词、因果词、时间代词 这、此、之、这些、那、那些、它程度 范围词 数量 少数、几个、大多数、一部分范围 全部、所有、部分地区、凡是程度 最、几乎、特别、尤其、十分、稍微、一定程度上频率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因果词 因为、所以、原因、因此、由于、使、导致、致使时间 朝代年号、之前之后、已然(已经、目前)未然(将要、也许、不久)审明正确/不正确重点筛查:①绝对选项:选项中有(全部、所有、都、最、一定、必然、只要……就、只、仅仅、永远、没有)等词;②因果选项:选项中有(因为、所以、原因、因此、由于、使、导致、致使)等词的选项,可能是: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变换原因三种情况。
此两种选项应首先比 对原文。
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重点比对①主语代词;②范围程度;③时间、已然未然。
比对后确定该选项的正误。
四.课堂探究:(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1.A)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论述类阅读教案导言: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的传授知识,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特点。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案,以创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本文将论述针对论述类阅读的教案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述类阅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 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 掌握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细节和重点句子;4. 提高自己的论述能力,学会用逻辑合理的论述方式表达观点。
二、教学准备1. 确定教材:选择合适水平的论述类阅读材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课件等;3. 练习题和课堂活动:提前准备关于论述类阅读的练习题和课堂活动,以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引言开启这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人类是否应该大规模使用核能?”展示一个有关核能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论述类阅读的基本定义和结构,强调论述类文章的目的是论证一个特定的观点。
以范例文章为例,讲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观点的表达方式。
3. 教师示范(15分钟)选择一篇合适的论述类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
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然后,逐段解读文章,强调每段的主旨和段落的逻辑关系。
在解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一同分析,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小组讨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以及论证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与帮助。
5. 全班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命题思路(能力要求、考点、题型设计)与解题要领2、介绍论述类文本的文本特征,探究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3、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论述类文本的良好习惯、思路以及方法、技巧【教学重点】学习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学生阅读习惯、思路以及方法、技巧的培养【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交流,讲练结合【课时安排】六课时【学情分析】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阅读的习惯、思路、方法、技巧等等都不应该是陌生的字眼。
但是,学生们对语文的忽视甚至漠视以及本身基础薄弱、语感缺失,就使得他们对本应早已了解、掌握的知识至今十分生疏这是进行阅读复习的首要难点。
其次,“论述类文本”是新高考的新提法,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对它就更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复习的第二难点。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是老师的授课重点因此,讲清论述类文本的来龙去脉,揭去论述类文本的神秘面纱,从基础入手,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思路、方法及技巧的培养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精析:“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真题在线【2013陕西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2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出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古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3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4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5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上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使得《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与原文“这使我们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说法不一致,将结果夸大了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断章取义,原文“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下文还根据“黄”“老”的内容对应关系说明对《老子》成书的影响题干中说“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就不符合原文意思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 项,“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可是原文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与这三人有关系四、典题特点(1)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求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与平时不同意思的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社科类文章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必须学会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其含义(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这是对前几项能力的概括无论是抓准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还是理解句意和词语的含义,从根本上说都是“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4)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思路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5)准确地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就是在读懂文章、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沿着文章已有的论述往前推断,并根据作者在行文中所实际流露出的态度进行推断四、备考对策【设置选项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试题】(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2、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对位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试题】 (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或然与必然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有效阅读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5题)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明确:原文是“潜在危险”,选项是“出现危机”[对位信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试题】 (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3、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对位信息] 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试题】 (湖南卷第6题)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全国卷Ⅱ6题)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明确:原文是因为“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且“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才“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而选项是“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果关系混乱4、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对位信息]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8226;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题】 (山东卷第8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剖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项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有效阅读信息】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08湖南卷6题)A .人类大脑的特征B .对称性C .分辨左右的意义D .不对称性【D】明确:设题点新,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5、张冠李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有效阅读信息】在日本四年,他(杨守敬)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08江苏卷16题)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明确:原文为杨守敬“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选项为“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张冠李戴[对位信息] 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试题】(重庆卷第5题)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剖析: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成“彼”(文化转型)的错误6、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对位信息]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试题】 (江苏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7、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对位信息]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试题】(安徽卷第6题)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有效阅读信息】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持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论述性文本阅读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论述性文本的基本特点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论述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述性文本的基本特点:逻辑性、论据性、观点明确等。
2. 论述性文本阅读策略:快速浏览、找出中心论点、分析论据、判断论证过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论述性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论述性文本,尝试找出中心论点、分析论据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论述性文本的阅读分析。
4. 交流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阅读分析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论述性文本阅读题目,让学生课后练习。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和分析的深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论述性文本。
2. 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强调论述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适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10江苏卷)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07广东)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类文本的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阅读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类文本的相关知识;2.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思考能力;3.阅读实践法:通过读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类文本阅读的实践。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类文本,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2.概念讲解:介绍类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其他文本类型进行区分。
3.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寻找关键词、理解上下文、抓住核心观点等。
4.阅读实践:选择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5.思考和总结:引导学生对类文本阅读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类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是否有提高;2.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写作练习,评价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类文本相关章节进行教学;2.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3.课外阅读材料:准备一些经典的类文本作品,供学生进行阅读。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第一讲考点及方法介绍教学要点: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点击考纲:1.理解: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情透视: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三、解题方法:1、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①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②勾画关键词句: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关键句: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
2、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选项)①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1. 导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技能之一,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策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和特点;-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学内容- 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论述类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论述类文本的写作和论述能力。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 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或例子,引发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 介绍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论述类文本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典型结构和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论述类文本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路径;- 解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划重点、归纳总结、提问等。
第三步:阅读- 提供几篇经典的论述类文本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注意文本的结构和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标注、概括或提出疑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四步: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所阅读的文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逻辑和论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第五步:练习- 提供一些论述类文本的片段或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撰写小短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文本理解和分析;- 指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重要论点和论据,并进行论述和支持。
第六步: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
5. 教学评价- 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表现;- 布置一些作业或小测验,考察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笔记、小组讨论和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引言:正文内容:1. 主题分析1.1 确定文章主题1.2 寻找主题句在文章的段落中,通常会有一个主题句或者主题段落,用于总结该段落的内容。
通过寻找主题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 逻辑关系分析2.1 了解并运用常见的逻辑关系在进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要善于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等。
通过理解这些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
2.2 识别关键词和连接词在文本中,关键词和连接词起着桥梁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逻辑结构。
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些词语,可以更好地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
3. 事实和观点的辨析3.1 区分事实和观点在进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要注意区分作者提供的事实和观点。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查证进行验证;观点是作者对事实的解释和评价,具有主观性。
通过辨析事实和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立场和论证逻辑。
3.2 分辨作者的观点和他人观点在一般论述类文本中,作者可能会引用他人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识别作者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文章中的论证。
4. 文本结构的把握4.1 了解不同文本结构类型在进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要对常见的文本结构类型有所了解。
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问题解决型、因果型、比较型、分类型等。
通过识别文本的结构类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阅读逻辑。
5. 思维导图的应用5.1 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在进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可以尝试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对文章进行整理。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将文章的关键信息和逻辑结构可视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内容。
5.2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批注和备注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批注和备注。
通过在思维导图上添加关键词、摘要和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整理和记忆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总结:本文讨论了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包括主题分析、逻辑关系分析、事实和观点的辨析、文本结构的把握以及思维导图的应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一、教材、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
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
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
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二)学情分析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四、教学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文本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考点定位《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抽丝剥茧,透视“论述”——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与“逻辑”的分析【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有效地提高论述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20秒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同来专题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是高考题中的第一大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共计3个选择题,分值为9分,可这9分并不容易得到,往往被很多同学戏谑为“夺命9分”。
那什么是论述文呢?一、论述文透视:(幻灯片2展示)1、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主要考察)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涉猎这类文章很少,且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幻灯片3展示):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谢础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2. 培养学生快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本的定义和特点2.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a. 快速浏览,抓取关键信息b. 细读理解,分析论述结构c. 批判性思维,评估论据和论证d. 整合信息,构建论证框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论述文本,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论述类文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定义、特点和阅读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论述文本,让学生实践运用阅读技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篇论述类文本,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3. 针对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2. 论述类文本的应试技巧a. 理解题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b. 分析论述逻辑,合理推理c. 规范答题,条理清晰d. 审题、定位、答题的步骤与方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
2. 模拟练习法: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应试技巧。
3. 反馈与指导法: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在考试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论述类文本的常见题型和解题策略。
3. 模拟练习: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让学生实践运用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