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_姚菊峰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膳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既有助于保健养生,又能辅助治疗疾病,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膳的研究现状,介绍其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药膳的历史渊源中医药膳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早在唐代,《食疗本草》记载了大量的膳食疗法,认为“食疗胜药疗”,强调“药补不如食。
”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有大量对食疗的探讨。
明清时期,随着膳食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药膳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逐渐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膳的分类与特点中医药膳按照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进行分类,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
每一类膳食在性味、功效、适应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药膳的特点是“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用药材烹饪成菜肴,既可起到药物的作用,又能提高口感,增加食欲,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
三、中医药膳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膳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不少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了中医药膳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通过现代药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揭示了中医药膳的作用机制和养生保健效果,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中医药膳的应用价值中医药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养生方式,还可以作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医药膳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疾病类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制,具有针对性强、疗效好的特点。
此外,中医药膳可以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五、中医药膳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药膳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临床研究·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2月对照组(n=60)试验组(n=60)t 值P 值组别11.83±2.6112.01±2.780.3660.7158.54±2.457.02±1.064.4110.00014.85±2.7315.09±2.690.4850.62910.45±3.269.01±2.122.8680.00510.12±1.2810.16±1.230.1750.8628.09±0.286.31±0.1543.4060.000FBG(mmol/L)2hPBG(mmol/L)HbAlc(%)2结果2.1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试验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00%(3/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2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75,P=0.000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 尧2h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h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FBG、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均下降,且接近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诸多人员出现血糖升高的不良现象,将会对自身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产生糖尿病,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降糖治疗[3]。
但由于受到治疗条件的限制,以往仅能够采取常规的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即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简单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但仍然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目前临床医生主要采用限食疗法。
该种疗法的主要方式即在确保患者正常营养量摄入的同时,控制每日饮食中热量的摄入量,其主要的治疗机制包括如下方面:①通过减轻体重对血糖进行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2004年估计有340万人死于高血糖引起的后果,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案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与遗传基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
传统中药冬虫夏草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一种流行性非传染病。
针对糖尿病高血糖和“三多一少”的主要特征,目前降糖药物仍以西药为主,但临床上西药治疗糖尿病存在着低血糖症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作用,因而医学专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
在实践研究中,医学界逐渐将焦点转向了中华传统医药宝库。
冬虫夏草是中国中药三宝(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之一,主要产于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酷寒雪域。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阴阳失衡,阴津亏损,与五脏有关,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以肾为重。
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秘精益气,专补命门,具平补阴阳、益气滋阴的功效。
因此,冬虫夏草有益于治疗糖尿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具有极好的辅助降血糖作用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宋晓园曾经进行过“中药类降血糖药物药理学研究”,其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了《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6月23卷第3期。
论文指出,冬虫夏草可以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负荷糖耐量,并且还能促进高糖和胰岛素诱导IR的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刺激葡萄糖摄取,表明冬虫夏草降血糖作用机制与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关实验还发现,冬虫夏草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肝纤维化和降血糖等方面均有较为肯定的药理学作用。
因此,极草5X冬虫夏草可以成为理想的辅助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中医药膳食疗摘要:头痛一直为我们所忧虑,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
即所谓的“寓治于补,补中有治”。
关键词:中医药膳头痛饮食养生食谱治疗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乘机悄然进驻人体,基于药物所存在的副作用,更多的人对于慢性疾病还是比较倾向于药膳治疗。
药膳作为中华饮食保健文化大花园里最为璀璨夺目的奇葩,从古时的王公贵族、名流隐士,到如今的海外游子,富商名人,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国家庭,都有常年服用传统药膳来强身祛病的好习惯。
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饮食疗法,药膳是加入了中药的饮食,因为不是纯粹的中药,所以不用严格规定服用量。
但药膳也不同于普通饮食,既然在“膳”字前加了一个“药”字,说明它除了具有普通饮食的营养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药效,能够在滋补强身的同时调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近年来,各种头痛症状犹如病魔一般扰乱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通过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在用药膳调治!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
采用不同的烹调方式,做成病人易于接受的菜肴。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
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对于头痛,主要有血虚头痛、气滞头痛、肝阳上亢头痛以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风寒风头痛等等,对于此,我们也有不同的药膳治疗,主要如下:1)血虚头痛者:乌鸡1只,黄芪30克,当归20克,加入葱姜共煮,取汤饮之。
或者枣10个,桂圆10 个,莲子适量,煮粥食。
2)气滞头痛者:红皮萝卜适量,鱼250克,煮汤如奶样,取汤饮之。
3)肝阳上亢头痛者:取干菊花适量,枸杞子10克,山楂10克,陈皮15克,冰糖少许;或罗布麻叶10克,山楂10克,竹叶15克;或新鲜西瓜皮3钱,草决明3钱。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09期—156—临床经验食疗药膳如何更好的应用到临床营养中黄家艺(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四川 泸州 646102)【中图分类号】R 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9-156-01一、中医药学中的食疗药膳中医药学一直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的重要瑰宝之一,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中药都是我国临床医学上的重要内容。
而在这之中,中医学的食疗药膳作为一种更加温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随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发展,食补药膳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国人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食补药膳一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正常膳食不同,中医的食补药膳更加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药效,通过不同食材的叠加来达到增强体魄改善身体状态的效果。
二、食补药膳在治疗肥胖上的应用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肥胖逐渐成为了困扰当代的一个重要疾病。
在医学定义中,非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慢性疾病,由于人身体内的能量和脂肪过多堆积在体内,无法正常进行消耗进而引发许多代谢疾病。
甚至可以说“肥胖不是大病,但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并发症却需要所有肥胖患者重视。
”目前,我国肥胖患者已经超过了六千万,全球超过十亿的成年人出现肥胖症状,且该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年龄正在不断下降。
它不仅仅使人身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更会带来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
在我国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之际,食补药膳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中医学理论中,肥胖是由于人体内的脾和肾两个脏器失调而产生的,因此在运用中医学理论调理肥胖患者的身体时,应当以患者的脾肾器官调节为根本,特别是体虚、多汗的肥胖患者,其内部的脾肾都存在着虚火的问题。
本文认为,想要更好的调理肥胖患者的脾肾问题,患者可以选择荷叶茯苓粥进行脾肾调理,荷叶能够活血化瘀,和茯苓搭配帮助脾肾化解由于肥胖堆积在体内的湿气。
中医食疗一.食疗历史源流二.国外食疗现状国外的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药膳食疗研究。
三.饮食种类1.谷类;豆类;瓜类;坚果类;蔬菜类、薯类;水果类;禽肉类等2.中医饮食种类汤羹类、粥食类、米饭类、面食类、糖果类、膏滋类散剂类、菜肴类、饮料类四.食物性味1、食物性质2、食物五味五.饮食原则和味、有节、有方、搭配六.食疗方法汗法、下法、温法、清法、消食法、补法1.因时施食:春、夏、秋、冬四季2.因人施食:老人、小儿、孕妇、妊娠期、哺乳期、、体胖、体痩3.辨证施食1、胸痹﹙冠心病﹚1)心阳气虚猪心炖莲子、胡萝卜炖羊肉2)心阴两虚红枣龙眼汤、百合银耳羹、莲子心、玉竹茶1)心血瘀阻清炖鱼、清炖鸡。
清淡、少油、忌饱2、中风(脑出血)1)肝阳暴亢a)饮食宜清淡、甘寒。
b)米、面、玉米、荷叶汤、绿豆汤、莲子汤。
2)气虚血瘀a)饮食宜益气,健脾通络。
b)黄芪粥、山药薏苡仁粥、莲子粥、赤小豆粥3)阴虚风动a)阴虚火旺,五心烦热。
养阴清热。
b)百合莲子薏苡仁粥、鲫鱼汤、淡菜汤、面汤、银耳汤、黄瓜、芹菜、鹿角菜等1、消渴证﹙糖尿病﹚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生津止渴a)多食猪胰、山药、茭白、西红柿、菠菜根、b)口渴时鲜芦根、天花粉水煎饮。
2)胃燥津伤--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多食粗杂粮燕麦片、荞麦面、玉米面、蛋类、鱼类、乳类、新鲜叶类菜3)肾阴亏虚--滋阴补肾,润燥止咳地黄粥、枸杞粥、桑葚汁、枸杞子15g水煎饮2、水肿﹙慢性肾衰﹚1)风水泛滥--疏风解表,宣肺利水a)限制水钠摄入。
牛奶、鲤鱼、鲫鱼b)赤小豆粥、冬瓜汤、薏苡仁粥2)脾阳不振--温阳健脾,利水祛湿当归红枣鹌鹑蛋、莲枣山药粥3)肾虚水泛--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姜桂大枣粥、狗肉小麦仁粥4.补益药膳粥1、气虚膳食1)补虚正气粥炙黄芪30-60g、人参3-5g﹙或党参﹚、白糖少许、粳米100-150g (补正气,治疗亏虚,健脾胃)2)珠玉二宝粥生山药60g、生薏仁60g、柿饼30g。
细说药膳摘要中医主张“药食同源”,这是药膳来源的前提。
本文主要探讨药膳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药膳起源发展现状前景前言药膳是中国古代文明之一,是中国的国粹,五千年的传承,将“药”与“膳”结合起来,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事绝无仅有的,所以研究药膳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前景就非常必要,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药膳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
1 药膳的概念药膳(Health-Protection Food)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1],而是在中医“辨证论治,辨体施食”的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和食物合理组成的饮食、既有食物的美味,又有药物的功效。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此它是防病保健、辅助治疗必不可少的佳品。
常用药膳包括保健药膳、疗效药膳、宴席药膳、四季药膳4类。
[2]2 药膳与食疗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食疗、药膳相提并论。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食疗”属于普通食品,不加药物,而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
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制作方法相同。
“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二者只因原料有区别,就决定了本质的不同。
[3]3 药膳的起源和发展3.1药膳的起源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
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
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
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中文献来源,药膳食疗常用中药应用情况研究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专业词汇翻译软件等,从《中国药膳大辞典》和《中医食疗方全录》中查找相关中药药膳食疗方式,识别出所使用的中药名称,并对中药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药膳大辞典》和《中医食疗方全录》中提及的中药种类有:葛根、黄芪、升麻、黄连、荆芥、石膏、柴胡、地黄、白芍、当归、杏仁、大枣、陈皮、甘草、白术、精油、百合、芦根等。
这些中药最常用于补益、健脾、益气、消肿、止痛、消暑、活血、止血、咭止泻、散火、免疫、清热湿热、清热清心、解毒排毒、调和气血等。
结论:中国药膳大辞典和中医食疗方全录涵盖大量的中药药膳食疗方法,而以补益、健脾、益气、消肿、止痛、消暑、活血、止血、咭止泻、散火、免疫、清热湿热、清热清心、解毒排毒、调和气血等最为常用,可为中医药膳食疗的临床应用及咨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茯苓茯苓古今应用》前言(节录)上册书名为《茯苓资源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已经出版。
下册书名为《茯苓古今应用》,其中古代的应用,以历史朝代为顺序,从秦汉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分别从本草记述、临床应用和食疗养生三个方面,疏理总结历代医家及学者们应用茯苓的学术经验和成果;当代的应用,从茯苓的药性研究入手,论述茯苓的药用配伍规律和历代经典名方的应用,中成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的应用以及家庭食疗方的应用,另有专题论述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总体来说,下册是一部茯苓应用的学术史,在展现历代茯苓应用的同时勾勒出中医学发展历程,整合有关茯苓的药物、医疗和养生知识,取材广博,溯源穷流,纵横有序;在专题论述方面注重资料挖掘,解析茯苓在历代应用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和应用规律,內容涉及历代的名医、名著和名方,融汇古今,论述精辟,在当前国家大健康战略背景下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和精神紧张,加上熬夜、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因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增多,各种老年病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致命杀手。
医学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全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日益突出的亚健康问题要求我们的医学从治疗转向预防。
所谓亚健康状态,就是介于第一状态(健康状态)和第三状态(疾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2019年北京CBD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健康人群占4.8%,亚健康人群占75.4%,患病人群占19.8%,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三类人群分别占5%,75%,20%)基本一致。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在国家大力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健康理念的推动下,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理论和方法正以其超前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和重视。